胡德平
中美貿易談判舉國關注,說它為全球矚目,我想也不為過。不管它的矛盾多么復雜,我認為我國立場一定要堅定,不要動搖。其立場可以體現(xiàn)在我國政府的一項莊重的聲明上,那就是“改革開放和擴大內需是中國的國家戰(zhàn)略”。在這種立場上,既審視自己,又平視外方。
今年5月29日,在第二次中美經貿磋商談判中,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中方將大量增加自美購買商品和服務”。6月3日,在第三次中美經貿磋商談判中,我國又進一步表示:“愿意從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增加進口?!?/p>
大量采購美國商品和服務,是不是對美國的巨大讓步?絕對不是,進口豐富多樣的健康食品、藥品和物美價廉的消費品,其最大好處就是擴大了內需。進口大量的工業(yè)中間品和資本品,這是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任何一個制造業(yè)大國都不可回避的客觀需求。我國的第三產業(yè)占比還是不高,同樣需要國外的服務業(yè)適量進入我國。一味強調出口,長久忽視進口,企求順差越大越好,賺取的硬通貨越多越好,而又不開拓使用之路,徒增外匯占款,超發(fā)貨幣,帶來通貨膨脹的壓力。最終的苦果就是人民的內需受到損害,人們在國外買的中國生產的消費品竟比國內的同類消費品還便宜,中國很多地方的地價、房價竟比美國、日本還高得離譜,那么我們的生產目的又是為誰服務呢?改革開放的終極目的又是什么呢?
改革開放已經四十年了。請看1985年到2013年,我國的GDP對外貿易的依存度,有八年的時間竟然超過百分之五十以上,最高年份竟達到百分之六十七,而內需的占比卻被擠得很低,現(xiàn)在長期巨額順差帶來的弊病再也不能繼續(xù)了。
如果我國今后的出口、進口有一個適當?shù)钠胶獗壤?,國內的人們就不會那么如醉如癡地乘飛機出國搶購國外的商品,或者想盡辦法請國外親友去代購國外商品了。2017年,我國赴日旅游和購物消費人數(shù)達735萬,在日消費支出總額1000億元,人均1.4萬多元。這一數(shù)字非常驚人,充分說明了國內居民內需消費是多么旺盛。據(jù)有關部門統(tǒng)計,我國人均GDP已超過8800美元,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擴大,我國人民完全可以消化進口的外國商品,相對貧困的群體也不受其影響。
我國政府把進出口商品視為我國擴大內需的國家戰(zhàn)略的一個重要方面,我認為非常正確。我記得近期政府對內需問題還說過這種意思的話,不管有無貿易摩擦,我國都要加大進口力度,給人民提供更多的生活消費品。
1980年,我國的貿易出口只占世界市場上的9‰。耀邦同志感慨地說:“我國的經濟建設不缺英雄用武之地,缺的是英雄用武之器呀!”所謂英雄用武之器,就是指缺乏國內資金和外匯收入。當時國家的創(chuàng)匯熱情十分高漲,全國居民也視美元為珍寶。
耀邦同志在1981年,好像用了很多時間研究貿易的進出口問題。耀邦同志一直主張和日本、歐洲各國搞好經貿關系。同時,他也對日本的經濟發(fā)展作了深入研究。這年的10月22日上午,他對錦州干部說,日本和韓國、臺灣一樣“從全世界各國進口原料,加工以后,百分之八十銷到國外,自己留百分之二十”,他認為“這就是日本經濟的核心”。他又講:我國的貿易額為380億,“臺灣對外貿易一年達到390億。它有個啥東西,它煤很少,它從外邊買來東西,買煤,買油,買電器原件,然后加工又賣回去”。臺灣經濟的核心內容和日本一樣。耀邦同志看清了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發(fā)跡的歷史。耀邦同志雖然沒有明言這是“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經濟模式,實際上他已看清了這種經濟核心內容的本質。再提高一步說,這就是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fā)展模式。這種模式在這些國家和地區(qū)是適用的,但不適用于中國。即使是日本,其國民經濟目標也是盡量解決國內需求之后,才大量出口的。如上世紀日本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日本最好的醫(yī)療設備、用質量最優(yōu)零件裝備的高級汽車和大米是從來不出口的。
中國市場大,資源遠比這些國家和地區(qū)豐富,人口多,人們有強烈改善提高生活質量的需求,我國改革開放事業(yè)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都應圍繞著建設一個內需為主導型的,民富國強的社會主義大國而努力。耀邦同志還認為,中國在開放的條件下: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走另一條道路,就是進口原料,經過加工,其中一半滿足國內,一半出口”。
沒有完全區(qū)分處理出口導向型經濟發(fā)展模式和內需導向型經濟發(fā)展模式,從而導致長期巨額的貿易順差,我認為原因很多,起碼這是一條重要原因。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輯出版的《胡耀邦文選》,收集了耀邦同志在1982年1月14日在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上一篇講話,講話的題目是《關于對外經濟關系問題》。他在講話中整理了書記處議定的一條重要意見:“我們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要利用兩種資源——國內資源和國外資源,要打開兩個市場——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要學會兩套本領——組織國內建設的本領和發(fā)展對外經濟關系的本領。”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更大規(guī)模地促進國內產品進入國際市場”。
耀邦同志在回顧我國對外貿易的歷史時說:“過去,某些產品的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擠國內消費需要……如果今后仍然這樣走下去,就不妥當了?!彼f的過去,是指上世紀五十年代,今后則指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他接著說:
如果搞得過分,把主要希望寄托在這方面,那就會同國內需要發(fā)生尖銳的矛盾,只好壓縮國內人民的消費,又使國內加工業(yè)不能順利向前發(fā)展,而國內商品不足,又會打擊人民的積極性,助長國內市場的投機倒把(《胡耀邦文選》P368)。
基于這種認識,耀邦同志認為出口能促進進口,而進口原材料又能促進出口。因此,來料加工的成品只應外銷,不允許內銷。引進成套設備(資本品)是必要的,問題是沒有買技術,自己又不鉆研。有了寶貴的外匯應該進口急需的設備、技術和原材料,卻進口了劣質的消費品和豪華的小汽車。對外國先進的科學文化和經營管理知識一定要學,而對一切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影響一定要堅決抵制,現(xiàn)在有些人卻做得恰恰相反。
我之所以認為,擴大內需,出口不擠占人民的消費,不是示弱,不是在強勢壓力下的讓步,這有充分的歷史證據(jù)為根據(jù)。1985年,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全國代表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建議》,該“建議”在經濟建設的總體布局上說了三點意見,第一條就是:“適應國民經濟現(xiàn)代化的需求,適應人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變化,進一步合理調整產業(yè)結構?!蔽矣浀迷邳h的決議中,談“消費水平”,講“消費結構”這好像還是第一次。這是我黨在改革開放事業(yè)中,對內需問題一次明確表述,并為“民富國強”的號召提供了堅實的政策基礎。在這項政策的指引下,改革開放增添了更新的內容、活力和新的氣象。內需問題核心內容就是民生問題、消費問題,為此國務院某部委還對今后的民生消費用品和相應物價作了一組對比說明,十分有趣:
結合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我認為我國政府在和美國政府在經貿問題的談判中,堅持我國改革開放,擴大內需的立場,是完全正確的,若有不足的話,就是把擴大內需的戰(zhàn)略決策實施得太晚了。
這怎能不引起重大的經濟貿易問題呢?在中美貿易摩擦、沖突之際,我國要在一兩年的時間內縮小千億美元的外貿順差,這可能是一顆苦果,但明確了內需型經濟發(fā)展的模式,那就會變成為一顆甜果。我們一方面要堅持經濟全球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立場,反對美國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一方面又要堅定地一以貫之地堅持改革開放的國策,把擴大內需,置于國家的戰(zhàn)略地位。
2018.6.6
(責任編輯 莊雙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