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意
成長是人類永恒的現(xiàn)象,亦是文學書寫關注的重大命題。20世紀90年代以降,成長小說可謂中國文學重要的增長點。但如何書寫當下,探秘中國少年真實的生存樣態(tài)和幽微的心理感受,依然是兒童文學作家努力的重點。張國龍出版于2016年的《拐彎的十字街》[1],可謂觀照、書寫當下少年成長的優(yōu)秀作品?!豆諒澋氖纸帧分v述了一個極具現(xiàn)場感且觸動人心的成長故事:14歲的萬千一剛上初中,英語課上的“撲哧”一笑讓他闖下大禍,隨之而來的不雅涂鴉事件和遺忘作業(yè)更是將他推到退學、轉班的懸崖邊。為此,遠在深圳工作的父親特地辭職,回家陪讀。在父輩的諄諄告誡和朋友的陪伴、支持下,萬千一逐步適應了快節(jié)奏的學習生活。與此同時,好友侯覺雖然經(jīng)歷了年少的“愛情之殤”,但迅速從中抽身。而同班的韓鑫在面對長輩不間斷的打罵時,卻選擇了以暴制暴。毫無疑問,《拐彎的十字街》是一部典型的成長小說。它在聚焦個體繁雜成長狀貌的同時,又以小見大地透視了當下中國突出的社會議題,并對人性的中間地帶進行了深刻的書寫。
一、拐彎的十字街:面貌各異的成長景觀
野蠻時代嚴苛殘酷的“成人式”隨著文明的進步自然走向終結,但長大成人依然意味著一場無比艱辛的“通過儀式”。在跨越這片交織著惶恐、不安、自卑與恥辱的雷區(qū)時,少年們的身心迎來巨大震蕩,頓悟與毀滅僅懸一線。成長之路猶如一條繁華、喧鬧的十字街,這里有無數(shù)新奇,亦存在諸多誘惑。站在成長的十字路口,書中的三個主人公也曾不知所措,踟躕前行,最終邁向千差萬別的人生。
(一)向上的路
向上之路指的是如期、順利長大成人的成長之路。和大多數(shù)青少年相比,侯覺的成長無疑相當幸福:他的父親“在縣教育局工作,家里有小汽車”(第78頁),自己“一個月有200元的零花錢”(第111頁)。優(yōu)渥的生活條件讓他避免了骨肉分離的痛苦,也不用為坐吃山空而焦慮萬分。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擁有一對開明的父母?!笆哪陙?,即便侯覺闖了天大的禍,爸爸媽媽也從沒打過他”(第122頁)。就算面對令眾人談虎色變的“早戀”問題,侯覺父母采取的依然是理智、寬容的態(tài)度,既沒有像于歌唱婉的父親一般暴跳如雷地對其打罵,也沒有一味否定這種純質的友愛,而是對其進行引導,“什么樣的年齡做什么樣的事,就像桐子樹,春天開花,秋天果實成熟”(第125頁)。在敏感地體察到孩子痛苦與不平的情緒時,努力疏導其內心的“仇恨”,保持心理的健康??梢哉f,和諧、融洽的家庭氛圍有效地緩解了青春期的巨大壓力,并為侯覺內在的成長提供了一種自然、平和、超越的強大精神力量,讓其能坦然、從容地直面挑戰(zhàn),渡過難關。
不可否認的是,侯覺的順利成長除了來自父輩的引導,其自身的顯著特質也不容忽視。他的身上混雜著義氣、惶恐、擔當與自控,是少年與成人的綜合體,“跟個小家長一般”(第9頁)。雖然當面對成人不問緣由的暴力言行,他“戰(zhàn)戰(zhàn)兢兢眼淚汪汪不知道如何是好”(第120頁),卻又不乏少年義氣,溫情地陪伴萬千一挺過重重考驗。侯覺所具有的責任感、擔當感實為這個年齡段的少年少有。當牽連無辜的萬千一罰站時,他勇敢地大聲解釋,并“徑直走向教室后面,挨著萬千一面壁思過”(第114頁)。因為在他看來,“反正事情是我惹起來的,跟你無關,要懲罰就懲罰我”(第116頁)。正是內外雙重因素的交互作用,使侯覺的成長之路可謂一片坦途。
(二)曲折的路
曲折的路指的是游移不定,主體人格仍在生成之中的成長之路。出身于單親留守家庭的萬千一從故事一開始就獨自佇立于雷區(qū)中。“擾亂課堂紀律”“忘做作業(yè)”“不雅涂鴉事件”接踵而至,他自然成了冉老師的“眼中釘”“肉中刺”。連續(xù)幾天的單獨訓誡與體罰,讓萬千一“身心俱疲,驚恐萬狀,居然站著尿了褲子”(第29頁)。面對“這從頭到腳的羞恥與屈辱”(第32頁),他滿心愧疚,決心改正。可是才短短一天,萬千一已然忘乎所有,“只顧著看電視看漫畫書,想都不想作業(yè)的事情,壓根兒就把下周一還要上學忘得一干二凈”(第41頁),居然“在大家眼皮子底下犯渾”(第50頁)。雖然在大伯、三叔及回家陪讀的父親的正確引導下,萬千一有了質的改觀,可是“好了傷疤忘了疼”、得意忘形、莽撞沖動的兒童心性依然深深地鐫刻在其身上。他也知道:“我有時就是管不住自己。好像身體里還有一個人,總是在慫恿我做錯事。”(第97頁)
因此,和侯覺相比,萬千一的成長始終處于一種相對游移、不明朗的狀態(tài),即無法完全確認其能否堅守陣地,獨自闖過下一個誘惑與難關。果不其然,意志軟弱的他違背了“自己一次又一次堅定的承諾”(第139頁),跟著韓鑫去網(wǎng)吧混日子,還惹下大禍,住進了醫(yī)院。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看似懵懂、無憂無慮的少年,其實已經(jīng)敏感地觸摸到了成長之門的鑰匙。他逐漸增強的自制力與責任心,尤其是從認為冉老師“超級變態(tài)”(第104頁)到主動為其購買小禮物,都顯示出萬千一心智上的成長和對成人社會的適應。
(三)墮落的路
墮落的路是在延宕中走向毀滅的成長之路。在《拐彎的十字街》中,韓鑫其實是一個影子型人物,他若明若暗地出現(xiàn)在萬千一的生活與他人的評價之中。通過這些零星的片段,讀者大致可以拼湊出他成長悲劇的軌跡。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從來不認真聽課,居然第一次月考考了全年級第十”(第9頁)的韓鑫無疑相當聰慧,可他的人生卻充滿了悲劇與不幸,令人嘆惜:母親因難產(chǎn)早逝,哥哥又在事故中變成了半殘疾,再婚的父親為了“大局”考慮,“只好把他委托給姑姑照看”(第89頁)。但無論是姑姑還是父親,都從沒體察到韓鑫內心的悲涼、孤獨、絕望與無助。他心底糾結著的那些負面情緒無處釋放,不斷膨脹、叫囂著沖破心理防線,最終裹挾著韓鑫滑入無邊的深淵。其實,惡狠狠打算復仇的韓鑫并非不可救藥。面對父親隨時隨地的暴力,他也曾像正常的少年“癟了癟嘴,想哭”(第165頁)??梢哉f,如果有一個正面的引路人出現(xiàn),韓鑫的人生也許會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幸的是,在韓鑫的世界里家長一直是失范和缺席的:父親似乎拒絕與其溝通,從來只有打罵二字;姑姑一味告狀,袖手旁觀,甚至煽風點火。韓鑫的成長悲劇既源于自身,更折射出兒童成長過程中面臨的諸多社會問題,尤其值得反思。
二、不同層面的對話:個體成長與公共事件
成長是個人的私事,但任何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具體的社會語境。正如巴赫金所說,“他(她)與世界一同成長,他自身反映著世界本身的歷史成長?!盵2]因此,成長是一個處于私人語境與公共語境交織地帶的復雜事件,這使得個體的成長書寫更具意義———從細微處折射宏大的時代背景,為沉浸于小說真實感的迷茫成長者帶來人生的指引?!豆諒澋氖纸帧氛峭ㄟ^對三個少年不同成長面貌的書寫,透視了當下中國突出的社會議題。
(一)應試教育、成人權威與兒童天性之間的巨大矛盾
教育改革關乎兒童的成長與命運,更關乎民族、國家的未來,意義重大。盡管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提出了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思路,但素質教育在與應試教育的博弈中,推進困難”。[3]這樣的現(xiàn)象在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更是突出。應試教育既賦予了成人教師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又忽視和抑制了兒童的自然天性,給他們的身心帶來巨大的壓力和不適。在跨越小學與初中生活的巨大鴻溝時,萬千一就完全“沒有做好心理準備”,“放學后他首先想到的還是玩耍,就是不想快速回家,就是想在路上消磨時間?!保ǖ?1頁)可是,“一上初中就得上早自習。6點鐘起床,7點鐘必須到校。如果順風順水,作業(yè)至少得寫到深夜11點多。”(第15頁)繁重的學習任務與兒童玩樂的天性水火不容,自然引發(fā)一系列矛盾沖突,部分學生甚至由此產(chǎn)生強烈的厭學情緒。這就需要教師用包容的態(tài)度,理智、科學地對其進行引導。但應試教育崇拜的“唯分數(shù)論”又將教師和學生劃分為高、低兩個層次。位高者掌握著知識話語,有權對學生進行管教。并且,在大眾的認知中,“嚴師出高徒”(第100頁)。因此,部分教師拒絕以平等的姿態(tài)與學生對話,像管教“犯人”一般修剪著學生的枝丫,將本無足輕重的事件上升到觸及靈魂的高度。這種不理解勢必造成師生關系的惡化,進一步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應試教育的弊端顯而易見,但“我們目前的教育體制還是在用分數(shù)來評估一個學生的學習水平”(第99頁)。作者潛在地拋出了這個話題以期引起關注與回應,但如何解決仍需所有成人深思熟慮。
(二)留守兒童與單親家庭:“有父”與“無父”
在看似單純的“父親”一詞背后一直存在著深刻的二元劃分。從生理學意義上來講,父親意味著生命的給予與傳遞;而心理學意義上的父親則指代成長的引導者和心靈的守護者。這兩個維度的彼此碰撞,揭示了人生中“有父”而“無父”、“無父”而“有父”的悖論。同樣身處單親家庭,萬千一和韓鑫的處境其實大不相同。對萬千一而言,雖然父親遠在深圳,但來自長輩的愛與關懷從未缺席。父親犧牲工作、選擇陪讀的行為更是讓他萬分感動,心懷愧疚。正是在父親的陪伴、支持與引導下,這個被老師認為“已經(jīng)變壞了”(第56頁)的孩子迎來了成長的光亮。而,韓鑫的父親除了給予其生命,從未真正承擔起父輩的角色———即便生活在同一個城市,他帶給韓鑫的也只是隨時隨地、“跟打畜生一樣”(第144頁)的暴力。內心的傷痕無法修復,絕望、孤獨的情緒無處傾訴,韓鑫的成長悲劇也就順理成章地發(fā)生。在感嘆萬千一幸運的同時,筆者也不禁為數(shù)量龐大的留守兒童與單親家庭孩子心生憂慮。
(三)網(wǎng)絡游戲與暴力崇拜
當今社會,極度豐富的物質條件改變了以往貧瘠的生活土壤,卻又為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長埋下了諸多隱患。隨著科技發(fā)展出現(xiàn)的以暴力為主的網(wǎng)絡游戲,無疑是其中最為可怕的隱形殺手。它在搶占兒童“自然生活”時間的同時,極易造成暴力崇拜與冷漠情緒,從而使少年喪失特有的朝氣與活力?!澳切⒓t了眼的孩子完全沉浸在血腥和暴力之中,全然忘記了網(wǎng)吧外真實的世界”(第140頁),甚至對躺在地上、生死不明的同齡人漠不關心。在某種意義上,暴力的確是一種處理問題的方式。但更多時候,它非但不能解決問題,甚至還會激化矛盾,“極端的體罰往往適得其反”(第72頁)。所以“打也沒有用”(第144頁),韓鑫依然選擇接二連三地偷錢上網(wǎng)。更可怕的是,作為一個受害者,因無力反抗,他接受了“暴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認知,從而成了一個暴力的崇尚者和施加者,最終毀滅了自己的人生。除此之外,文本對青春期敏感的“早戀”現(xiàn)象亦有所涉及。正是因為對這些重大議題的不回避、不遮掩,《拐彎的十字街》在追求當下感的同時,具備了現(xiàn)實的厚重感,在看似簡單的故事中注入了深刻的意蘊。
三、人性的駁雜:兒童文學中間地帶的書寫
“兒童文學是一種特殊樣式的文學。與成人文學相比,其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創(chuàng)作者、購買者乃至講解者多是成年人,而接受對象是少不更事的孩子。”[4]這二者之間存在著天然的巨大鴻溝,勢必造成成人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從自身視角和經(jīng)驗出發(fā)對兒童及童年進行虛構。這種虛構雖必不可少,但部分作品出于保護兒童等考量忽略了人性的中間地帶,從而失之于淺薄?!拔膶W所書寫的‘中間地帶介乎正面/反面、真善美/假丑惡之間,指稱著生命存在的多樣性、人生價值的多元性、人性的駁雜性、人生道德的相對性和模糊性、文學表現(xiàn)的廣闊性以及深度、廣度和厚度等?!盵5]《拐彎的十字街》正揭示了兒童與成人世界中的微妙關系。
事實上,兒童與童年遠非部分成人預設的那般純凈、天真,在這片還未被現(xiàn)實社會過多“玷污”的天空下同樣糾結著人性的復雜與斑駁。剛開始,闖了大禍的萬千一在冉老師的逼問與懲罰下,盡管有過短暫猶豫,但出于保護朋友的立場,還是選擇隱瞞真相??墒牵安谎磐盔f事件”帶來的狂風暴雨,實在是超越了一個14歲少年能夠承受的力度。于是,處于極度恐慌與不安中的萬千一,“為了保證自己不被開除”“也顧不得出賣不出賣朋友了,他只想說出真相讓冉老師息怒”(第22頁)。不過,“冉老師根本不給他背叛韓鑫的機會”(第30頁)。溝通的失敗讓萬千一得以堅守內心最初的信念。可即便故事發(fā)生轉變,萬千一最后“出賣”韓鑫,并成功獲得冉老師的信任,逃脫懲罰,讀者也不能對其行為做簡單的價值判斷:他固然違背了心中的少年義氣,卻道出了事實真相,同時這也是趨利避害的最佳選擇。韓鑫和于歌唱婉在面對責任時的退縮,亦是如此,讀者更應體察他們內心糾結的情緒斗爭。
與兒童相比,成人的世界更顯復雜。“心眼兒比針尖兒還小”(第104頁)的冉老師“容不得學生犯錯”(第61頁),動不動就追求“觸及靈魂”的反思。不恰當?shù)慕逃绞阶屚瑢W們怨聲載道。但《拐彎的十字街》并未將其塑造為一個絕對的惡人形象,這也不符合現(xiàn)實生活邏輯。冉老師的種種行為,如在萬千一感到極度屈辱時不動聲色地買來新褲子,毫不吝嗇對其進步表示贊揚與鼓勵,沒有過分追究他與侯覺在課堂上造成的騷亂,都顯示出成人在黑/白、善/惡之間搖擺的灰色、中間狀態(tài)。當然,這些舉動背后可能暗藏著人際關系的因素及普羅大眾對權力的崇拜與獻媚,但也可能包含著一個平凡老師對學生真切的關懷,也許就連冉老師自己也不能完全確認其動機。解讀的不確定性,正展示了人性中相對模糊的地帶。除此之外,作者還通過萬千一家人之口揭示了那些成人世界中的曖昧準則———“縣官不如現(xiàn)管”(第38頁),“趁機和班主任老師多走動走動,多溝通溝通”(第132頁)才有機會獲得老師的喜歡。
作為一部以青少年為主人公的成長小說,《拐彎的十字街》中的兒童視角顯而易見,但文本中隱在的成人視角同樣不容忽視。這兩種視角的交織,叩問了成人世界的無情與冷漠,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生中某種無能為力。萬千一年紀尚小,卻明白“除了喜歡上網(wǎng)打游戲,除了愛在課堂上小聲說些笑話,韓鑫似乎也沒有更多的毛病”(第144頁),他理解韓鑫的絕望與無助,更看穿了其需要幫助的事實??芍獣皂n鑫處境的諸多成年人采取的是冷眼旁觀的態(tài)度,并禁止自己的孩子與之交往,卻從未想過如何拯救這個失足少年。但他們的行為又似乎天經(jīng)地義,無可指責———韓鑫的悲劇并不是由自己造成的,自己既沒有義務,在一定程度上也難以改變現(xiàn)實。在這里,兒童的憂慮與成人的冷漠形成鮮明的對比,恰恰“映照出人性‘中間地帶的真實情狀,而且體現(xiàn)了道德的相對性和模糊性,以及僅憑道德救贖人性的有心無力”[5]。
總之,《拐彎的十字街》一書在觀照、書寫當下現(xiàn)實生活,貼近少年兒童真實的生命狀態(tài)與細微的心理感受的同時,更以小見大、舉重若輕地透視了宏大的時代背景,以文學之名聚焦了突出的社會問題與人性的中間地帶。
注釋
[1]張國龍.拐彎的十字街[M].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16.本文凡引自該版的引文,均只標記頁碼。
[2][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三卷)[M].白春仁等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232;轉引自張國龍.成長小說概論[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238.
[3]郭法奇.如何從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基于《教育規(guī)劃綱要》及教育歷史的實證分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3(11).
[4]王泉根.兒童文學教程[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9.
[5]張國龍.中國兒童文學的增殖空間:“中間地帶”書寫[J].當代作家評論,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