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朱兵強,肖熠,苗坤怡,田雪毅
(1.陜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技術中心,陜西 西安 710200;2. 陜西重型汽車有限公司研究院,陜西 西安 710200)
關鍵字:前下防護;碰撞;Radioss
隨著乘用車與商用車碰撞事故導致的死亡率不斷上升,商用車裝配前下防護已被重視,我國在 2011年發(fā)行了 GB 26511商用車前下部防護要求,該法規(guī)中對部分商用車已強制要求裝配前下防護。本文對某商用車的前下部防護裝置,借助 CAE的仿真手段進行虛擬碰撞驗證分析。通過 Hyper Mesh前處理軟件,建立碰撞有限元模型,并采用Radioss求解器計算,通過分析碰撞模擬結果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結構優(yōu)化改進,盡可能避免通過實物樣件碰撞不合格后再進行改進的弊端,降低開發(fā)成本,縮短開發(fā)周期。
GB26511-2011法規(guī)適用于安裝在N2和N3類車輛上的下部防護裝置,該法規(guī)的目的是對M1或N1類車輛在與N2、N3類車輛發(fā)生正面碰撞時提供有效保護。該法規(guī)規(guī)定了商用車前下防護裝置的碰撞試驗要求。
P1點位于距離前軸輪胎最外側相切的縱向平面 200mm處;P2點對稱于車輛的縱向中心平面上,距離為700mm——1200mm;P3點位于車輛的縱向中心平面上。
對P1、P3點分別持續(xù)施加相當于車輛最大總質量的50%的水平載荷,水平載荷最大不超過80KN。對兩P2點分別持續(xù)施加相當于車輛最大總質量的100%的水平載荷,水平載荷最大不超過160KN。
在試驗過程中以及試驗完成后,前下防護前端面的各測試點到車輛最前端的水平距離應不大于400mm,P1兩點之間的前下部防護下邊緣的最大離地間隙應不大于450mm。
在三維制圖軟件中建立前防護的CAD模型,在前處理軟件Hypermesh中設置相關卡片信息,對前防護部件賦予材料、厚度,然后對模型進行網格劃分、建連接、接觸、約束和計算參數的設置,網格大小平均值為10mm,螺栓連接采用RBODY單元進行模擬。前防護的材料牌號為 6005-T6-GB/T 6892,厚度依次是橫梁3mm、加強板4mm、支架5mm。有限元模型如圖1所示,得到CAE 模型(如圖1 所示)生成rad文件,導入求解器Radioss 中進行碰撞仿真計算。
對原始結構P1、P2和P3測點的仿真模型如下:
圖1 仿真模型
P1點和P3點加載力80KN,力加載時長300ms,力加載到規(guī)定值后保持 200ms,P2點加載力 160KN,力加載時長300ms,最大力保持200ms。
由圖3、圖4可知,P1點的碰撞接觸力在110ms左右已經卸載,120ms左右已經脫離接觸,不滿足GB26511法規(guī)中要求的防護裝置在規(guī)定加載力下應承受至少200ms的碰撞接觸力。碰撞后 40ms左右,前防護的距離車輛前端水平變形414.9mm,不滿足法規(guī)要求的各測試點到車輛最前端的水平變形量≤400mm的規(guī)定。
圖3 P1點碰撞接觸力曲線
圖4 P1點碰撞變形量
由圖5、圖6可知,P2點的碰撞接觸力在200ms左右已經卸載,210ms左右已經脫離接觸,不滿足GB26511法規(guī)中要求的防護裝置在規(guī)定加載力下應承受至少200ms的碰撞接觸力。碰撞后前防護的距離車輛前端最大變形 59.8mm,滿足法規(guī)要求的各測試點到車輛最前端的水平變形量≤400mm的規(guī)定。
圖6 P2點碰撞變形曲線
由于P1點在碰撞時無法保持加載力200ms,并且碰撞后變形較大,必須對原結構進行改進。改進方案:采用焊接方式在支架左右兩側增加將強筋鋁板,厚度與支架厚度一致,改進后的前防護結構如圖9所示。
圖7
由圖8、9可知,改進后的P1點碰撞接觸力保持了200ms,碰撞后前防護的距離車輛前端最大變形 346mm,滿足法規(guī)要求的各測試點到車輛最前端的水平變形量≤400mm的規(guī)定。
圖8 P1點碰撞接觸力曲線
圖9 P1點碰撞變形量
本文通過對前防護裝置初始結構的碰撞性能進行仿真分析及時發(fā)現(xiàn)結構不滿足GB26511法規(guī)要求,針對結構薄弱區(qū)域進行優(yōu)化改進。對改進后結構再次進行碰撞仿真分析,其結果顯示,改進后結構完全滿足法規(guī)要求。通過 HyperMesh建模聯(lián)合Radioss求解器進行模擬仿真分析,提高了提高真實碰撞試驗中模型的通過率,降低研發(fā)周期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