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
塞下曲
[唐] 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chan yu)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塞下,指古代北方的邊境地區(qū),那里不時會遭到游牧民族的襲擾。詩人盧綸生活的時代,正是唐朝經(jīng)歷安史之亂由盛轉(zhuǎn)衰的時期,北方邊境遭受的威脅也越來越大。這首《塞下曲》,描繪的正是邊塞將士即將出征追擊逃敵的情景,既扣人心弦,又滿懷保家衛(wèi)國的豪情。
當然,抵御外敵,光有豪情可不夠,還得有好武器。在古代,武器上的優(yōu)勢是中原王朝得以抵御北方威脅的重要原因。據(jù)《漢書》記載,漢代名將陳湯就曾總結(jié)說,漢朝±兵在戰(zhàn)斗時之所以能以一敵五,靠的就是比對手更加精良的武器。
武器的優(yōu)勢從何而來呢?在歷史上,銅和鐵先后成為人們打造武器的主要材料,誰先掌握了它們,誰的武器就更強。咱們中國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之前就開始煉銅,雖不是世界最早的,水平卻是世界最高的。到戰(zhàn)國前期,銅逐漸被后起之秀鐵取代,古代中國又在冶鐵技術(shù)上長期領先世界。
那么,既然鐵比銅好,為什么人們不一開始就使用鐵來造武器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銅和鐵的故事吧!
然而,數(shù)量多并不見得是優(yōu)勢。在地球環(huán)境中,鐵幾乎都和氧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了硬邦邦、像石頭一樣的鐵礦石。別說使用了,遠古時候的人類甚至都不知道鐵的存在。銅則不同,除了銅礦石之外,還有自然銅,人們可以直接采用。憑借更會展示自己這一點,銅就占有了先機。
另外,從礦石中冶煉銅只需要800-1083℃的溫度就可以了,比煉鐵需要的1538℃可要低得多,人類更容易掌握。銅再贏一局。
因此,雖然量比較少,但由于開采和冶煉更方便,銅還是首先成為人們打造武器的最佳材料。
鐵:質(zhì)好量輕迎逆襲
銅占得先機,那么鐵該如何逆襲呢?別急,因為銅有自身無法克服的弱點。
純銅太軟,做出來的東西容易變形,因此,必須加入錫、鉛等其他金屬來增加硬度。但硬度提高后,銅的韌性又不行了,容易折斷。反觀鐵則要好得多,如果鍛造合適,堪稱硬度、韌性俱佳。鐵扳回一局。
而且,鐵的密度比銅小,同樣體積的鐵制品也就比銅要輕,使用起來更省勁兒。
別忘了,鐵還有個極大的優(yōu)勢,那就是儲量比銅大得多,分布也更廣泛?!┤藗冋莆樟髓F的冶煉技術(shù),鐵制品的價錢優(yōu)勢可就不是銅制品能比的了。
有此三點,鐵終于成功逆襲。
“傲嬌愛變身”的鐵
然而,成功逆襲的鐵一開始卻并不怎么“合作”。它們顯示出“傲嬌”的個性,老是給人類出難題。
最初,冶煉爐的溫度還不太夠,只有1000℃左右。這時,鐵會化身為質(zhì)地較軟、疏松多孔的“熟鐵”。熟鐵雖然已經(jīng)是鐵了,但雜質(zhì)較多,需要經(jīng)過上千次的鍛打,將雜質(zhì)都打出來才能使用,費時又費力。
后來,爐溫終于達到了鐵的熔點,能將鐵熔成鐵水。這個過程中,部分雜質(zhì)也會自覺地和鐵水分離。于是,鐵有了更加純凈的化身——生鐵。但是生鐵質(zhì)地脆硬,只能一次成型,之后想再改或是增添點兒花紋什么的,幾乎不可能。而且,它們還特別愛生銹。
熟鐵和生鐵,都是人類能夠直接通過冶煉鐵礦石得到的,但各有各的問題。幸運的是,人們進一步加工發(fā)現(xiàn),鐵居然還有第三種化身!
絞盡腦汁只為鋼
鐵的第三種化身既有硬度,又有韌性,還容易鍛造,而且不易生銹,堪稱完美。于是,人們給它送上了一個更加霸氣的名字——鋼!
事實上,無論生鐵、熟鐵還是鋼,都是鐵和碳的合金,區(qū)別在于碳含量的多寡:碳含量小于0.02%的,是熟鐵;碳含量高于1.7%的,則是生鐵;只有當碳的含量處于0.02%至1.7%這個狹小區(qū)間時,才是鋼。
怎么得到鋼呢?古代的中國人絞盡腦汁,想出的辦法可不少。
第個辦法是以熟鐵為原料,反復加熱和鍛打。加熱是為了增加碳的含量,鍛打則是要將其中的雜質(zhì)打出來。經(jīng)過千錘百煉之后,鋼就從熟鐵中誕生了。
第二個辦法是以生鐵為原料。首先,要把生鐵再熔化成鐵水,然后用力攪拌,讓空氣中的氧充分與鐵水中的碳接觸并將其氧化。碳一走,鋼就來了。由于攪拌的過程就像炒菜一樣,所以這種辦法又被形象地稱為“炒鋼法”。
到了南北朝時期,北齊信州刺史綦毋(qi WU)懷文又成功實踐出“灌鋼法”。“灌鋼法”就是將生鐵熔化后直接澆注到熟鐵上。這樣,生鐵自身過多的碳元素會滲透到熟鐵中,不但熟鐵會因為接受了生鐵的碳而成為鋼,生鐵也會因為把自己的碳元素交出去了而變成鋼,可謂一舉兩得。“灌鋼法”不但提高了鋼的產(chǎn)量和品質(zhì),中國古代的煉鋼技術(shù)也由此宣告成熟,并大大領先于世界。
正是憑借綦毋懷文的“灌鋼法”打下的基礎,唐朝的軍隊才能繼續(xù)保持兵器質(zhì)量上的優(yōu)勢,邊塞將士“欲將輕騎逐”也就顯得底氣十足!
課本超鏈接
在課本中,還有關(guān)于鐵的知識嗎?
1.人教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的《陶罐和鐵罐》中,鐵罐最后消失不見,就是因為它完全被鐵銹銹蝕干凈了。
2.在人教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的《猴王出世》中,我們初識美猴王孫悟空。大家都知道孫悟空有一根金箍棒,原是太上老君冶煉的神鐵,后來被大禹借走治水。在真實的歷史中,大禹治水的時代,人類還沒有掌握冶鐵的技術(shù)呢。如果大禹真用一根鐵棍來治水,那么這根鐵棍就極有可能是用隕鐵打造的——還真是從天上來的呢。
3.人教版科學教材五年級上冊《建筑與材料》一章中,鐵和鋼就是建筑中必不可少的材料。除了打造武器之外,鐵和鋼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起著重要作用呢!有興趣的話,快去找找還能在哪些地方看到它們的身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