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賽瑜
【摘要】針對幼兒心理進行教育能夠幫助老師樹立正確的育人觀,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本文對造成幼兒心理傷害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探究了老師教育觀念、心理異常與教學安排不當對幼兒的心理傷害,并提出要合理安排教學方法與內(nèi)容,提高老師心理素質(zhì),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以避免對幼兒造成心理傷害。
【關鍵詞】幼兒教育 心理傷害 原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0-0062-02
老師是幼兒心理發(fā)展的榜樣及培育者之一,幼兒教育中對于幼兒造成的心理傷害主要分為無意傷害與有意傷害兩種,無意的心理傷害主要是教學方法不當與教學內(nèi)容不當所造成的,有意的心理傷害主要是老師的不健康心理與落后的教育觀念所造成的。對幼兒的心理傷害將會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其心理與性格,使幼兒長期生活在恐懼與擔憂之中。因此研究造成其心理傷害的原因及對策,對幼兒的心理成長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幼兒心理教育的意義
在幼兒階段教育之中,老師是幼兒的關鍵啟蒙人之一,其對于幼兒的態(tài)度與教導對幼兒的心理成長和發(fā)展歷程具有深遠的影響。正確的幼兒教育能夠培養(yǎng)兒童強大的內(nèi)心素質(zhì),使其加強應對外來傷害的本領;錯誤的幼兒教育可能導致兒童產(chǎn)生持久性的內(nèi)心裂痕,使其承受畸形的心態(tài)與性格。因此,針對幼兒心理采取正確的教育方式是必要的,其能夠幫助老師樹立正確的育人觀;使幼師的成長更加專業(yè)化,工作效率更高;能夠幫助兒童健康的成長,構建強大的內(nèi)心素質(zhì)。
二、造成幼兒心理傷害的原因
(一)教學安排不當
第一,因教學方法不當無意造成的傷害。在教學工作中,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能適應于同一種教學方法,而不適應的幼兒就會受到不經(jīng)意的傷害,從而影響其正常的成長與學習。譬如,某些幼兒園會給孩子“小學化”的學習內(nèi)容,一旦幼兒不能跟上教學速度,其會受到兩個方面的心理傷害,其中之一是來自于老師的無意傷害,因為老師會習慣性的根據(jù)孩子的表現(xiàn)將其分為好與差的孩子,并習慣性的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他們的學習,這樣幼兒很容易被老師的態(tài)度所傷害。另外一個方面是來自于幼兒自身,幼兒在學習過程中因跟不上學習的進程,很容易產(chǎn)生一定的心理壓力和心理暗示,認為自己是一個差勁的孩子,這無疑對于幼兒的心理與成長是不利的。
第二,因教學內(nèi)容不當無意造成的傷害。由于幼兒在學前階段逐漸形成不同的興趣愛好與性格特征,老師在教學內(nèi)容安排上如果與幼兒的性格與興趣相沖突,很有可能影響幼兒心理健康。譬如,老師在安排幼兒游戲的過程中,老師會安排特定的幼兒從事特定的角色,一旦幼兒與角色性格相背或不感興趣,其可能產(chǎn)生心理負擔或消極的情緒,如果這時候老師通過語言中傷幼兒,比如說一些:“你真笨,這么簡單的事情都不會”;“哭什么哭,整天就知道哭,哭有用嗎?真討厭!”之類的有侮辱性的語言,其在很大程度上會導致心理發(fā)育尚不成熟的幼兒產(chǎn)生過激和灰暗的心態(tài)。
(二)老師教育觀念與心理異常
第一,因老師落后的教育觀念造成的有意傷害。目前部分老師的教育觀念還較為落后,譬如老師在課堂上當眾對幼兒大聲斥責;對學習稍滯后的幼兒采取言語上的批評或行為上的懲罰,這種教育觀念會使幼兒遭受到兩個方面的心理傷害,首先其會因為老師的批評或懲罰造成心理壓力過重。其次,周邊的幼兒受到老師教育觀念的影響,對學習能力稍微落后的幼兒會采取差別對待,時間一長這些孩子也會產(chǎn)生心理障礙自我懷疑并逐漸脫離群體,更可怕的會患上憂郁癥和自閉癥等心理疾病。
第二,因老師心理不健康造成的有意傷害。譬如2018年5月份,上海浦東新區(qū)某幼兒園生活老師王某在午休室看護時,對兒童臉部、腿部等部位用細長物體進行戳、劃等動作,其以虐待看護人罪刑事入獄。幼兒老師本應當充滿愛心與耐心,一旦老師心理或情緒異常,使幼兒長時間處于壓抑的環(huán)境之下,會對兒童心理認知與社會情感產(chǎn)生消極的作用,影響幼兒當前乃至于今后的心理健康。
三、避免幼兒心理傷害的對策
(一)合理安排教學方法與內(nèi)容
幼兒階段的教育是孩子一生中學習的基礎階段,多以興趣培養(yǎng)為主,以游戲的形式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正確的教學方法與內(nèi)容對于幼兒今后的學習及心理有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老師應當遵循幼兒的個性特點,依據(jù)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科學合理的設計課程,在掌控教學任務進程的基礎上,合理的考慮幼兒的學習接受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當對產(chǎn)生不安情緒的幼兒進行適時的安撫,耐心指導,使幼兒更好的適應教學模式,減少負面情緒。在安排課程內(nèi)容時,老師應當考慮幼兒的特殊情況,根據(jù)孩子的性格與興趣進行課程的編排,使幼兒心態(tài)愉快的進行課程學習。
(二)提高老師心理素質(zhì)
在幼兒健康的心理以及人格的培育過程中,老師是幼兒心理發(fā)展的榜樣及培育者之一,在某些情況下幼兒產(chǎn)生的消極心理障礙與老師的心理健康存在直接聯(lián)系。因此,第一,社會以及教學機構應當定期對老師的心理進行輔導,提高幼兒教師的法律和自我保護意識。加強對老師入園之前的資格審查,避免心理異常的老師對兒童進行心理與身體傷害。第二,幼兒老師應當加強自身的心理素質(zhì),明確自身應當承擔的義務,以愛兒童、尊重兒童、促進幼兒發(fā)展為教育目標,做到具有愛心、耐心、責任心、童心的受孩子喜歡的幼兒教師。
(三)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
在老師與幼兒的共同學習與教育過程中,會形成特定的人際關系,即師幼關系。良好師幼關系的建立要求老師注意其在此種關系中的地位與作用,老師應當根據(jù)幼兒的性格構建具體合理的師幼關系,對于性格外向的幼兒可以采取適當?shù)呐u言語,使其對于錯誤做法,記憶更為深刻;對于性格內(nèi)向的幼兒應當注意批評言語的程度,以免傷害其自尊心。老師應當樹立有自制力、愛心、同情心、耐心的教育態(tài)度,對幼兒進行肯定性的贊揚,使其在和諧的師幼關系中形成健康的心理。
四、結語
老師對于幼兒的態(tài)度與教導對幼兒的心理成長和發(fā)展歷程具有深遠的影響。在目前幼兒教育中,教學方法與教學內(nèi)容不當對幼兒心理產(chǎn)生了無意的傷害,老師的不健康心理與落后的教育觀念會對幼兒的心理健康產(chǎn)生有意的傷害,這可能會導致兒童產(chǎn)生持久性的內(nèi)心裂痕,使其承受畸形的心態(tài)與性格。因此,應當合理安排教學方法與內(nèi)容;提高老師心理素質(zhì);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以幫助兒童健康成長,構建強大的內(nèi)心素質(zhì)。
參考文獻:
[1]張艷.幼兒師源性心理傷害的原因分析[J].內(nèi)蒙古教育(職教版),2016(09):42.
[2]鄭麗娟. 警惕教育中傷害幼兒心理的行為[N]. 中國教育報,2014-10-2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