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人們常常發(fā)現(xiàn),別人眼中的自己與自己眼中的自己并不一致。對這一現(xiàn)象你有怎樣的思考,請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體自選,立意自定。
現(xiàn)象類作文命題是近年來上海高考作文題的主要類型。這一類型作文題的特點是盡可能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現(xiàn)象,讓學生有話可說:同時盡量不加入命題者的價值判斷或情感導向,給學生提供開放的寫作空間。
本作文題所提及的現(xiàn)象是學生所熟悉的,同時也是青少年關(guān)注自我、認知自我的重要內(nèi)容。當我們發(fā)現(xiàn)別人眼中的自己與自己眼中的自己并不一致時,就需要思考是什么原因?qū)е铝苏J知的差異。如果認為別人對自己的認知不夠準確,可能的原因有:別人接受的信息是錯誤的或是不完整的;別人因為和自己價值觀不同而造成了主觀判斷:自己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而別人仍用舊眼光看待自己。相反,如果認為自我認知是片面的、主觀的,則可能是因為自我認知很容易受到他人和外界環(huán)境的干擾;容易帶有理想色彩,美化自己的言行,當然也可能恰好相反,追求完美,對自己過于苛責。
是否關(guān)注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是否能對原因有深入分析,是可以相對直接地區(qū)分學生思維能力高下的。在學生明確原因之后,才會進一步思考應該如何看待這一現(xiàn)象,認識到別人對自己不客觀的認識對自己的影響。只有真正思考清楚這些問題,才能寫出一篇有思想、有深度的文章。
適用素材與運用示例
適用素材
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肚f子》
運用示例
自己了解自己所有的經(jīng)歷,而他人只是看到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自然如同井底之蛙,認知便“拘于虛也”“篤于時也”?!獜堉衃華東師大二附中高三]
適用素材
張文節(jié)為相,自奉養(yǎng)如為河陽掌書記時,所親或規(guī)之日:“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雖自信清約,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公宜少從眾。”——《訓儉示康》
運用示例
張文節(jié)任宰相時,由于擔心自己及家人由奢入儉難,而人生無常,于是奉行節(jié)儉之道,生活如同以前。但其他人不理解他的行為,甚至有了“公孫布被之譏”??梢?,由于其他人只關(guān)注了行為的結(jié)果,加上自己的主觀臆斷,很容易造成對一個人認知的錯誤?!鸷嶓蟍華東師大二附中高三]
標桿作文
人眼中的人
文/陳杰偉[華東師大二附中高三]
莎士比亞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同一個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印象。別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眼中的自己不一致,自然也不可避免。人眼中的自己,并非那個真實的自己,他本身已是一個全新的人了。
客觀上所掌握的信息差異,會造成別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眼中的自己不一致。明朝時,劉瑾等宦官竊取朝政,殘虐天下,劉建憤然棄官,而李東陽被強留輔政。劉建由此認為李東陽是個膽小懦弱之人。但李東陽不這么看,他認為自己是個忍辱負重的人。李東陽認為除掉宦官劉瑾不可操之過急,需一點點謀劃,因此他委曲求全,在政治上更多采取忍讓態(tài)度。正是因為他調(diào)停于其間,才使朝政不致敗壞,后來才順利除掉劉瑾。由此可見,客觀上掌握信息的多寡,會影響對人的評價。
但莎士比亞對哈姆雷特的描寫是固定的,為什么一千個人眼中還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呢?這是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環(huán)境、文化水平、閱歷、立場等不同,因此會在大腦中加工出不同的哈姆雷特。同樣,一個人眼中的自己,不過是加工后的自己,這些“自己”其實都不是那個客觀存在的自己。
別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眼中的自己并不一致,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立場和價值觀的不同。對一個人認識的形成,是在對他的行為進行歸納、判斷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哥倫布眼中的自己是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為西班牙開拓領(lǐng)土的大航海家和功臣。而土著人眼中的哥倫布不過是從遠方來征服他們的殖民者。哥倫布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西班牙開始了殖民征服,這是客觀事實。哥倫布眼中的自己和土著人眼中的哥倫布很難說哪個更接近真實的哥倫布,但人眼中的哥倫布已經(jīng)不再是那個客觀存在的哥倫布了。而這些不同的哥倫布的形象又會影響我們對真實的哥倫布的認識。
別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眼中的自己不一致并不可怕,因為從別人眼中的自己,我們能看到一個不一樣的自己,最終找到自己前進、提升的方向。
教師點評
本文最大的優(yōu)點是思路清晰。從開篇談到客觀上信息的差異導致對一個人認知不同,再到即便是信息一致,而當人的價值觀不同時,仍然會得出完全不一樣的結(jié)論。這兩個原因?qū)訉由钊耄瑮l理清楚,體現(xiàn)了作者良好的思維邏輯。除此之外,哥倫布的事例分析也能夠較好地論證觀點,使文章具有說服力。(柳葉)
自我認知的矛盾與統(tǒng)一
文/孫芷榮[華東師大二附中高三]
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常令我們感到意外,因為我們會從他人那里得到與自我認知相差甚遠的評價。實際上,這種現(xiàn)象并不少見,甚至很普遍,別人眼中的自己與我們眼中的自己往往并不一致。
人的本質(zhì)是一切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無論是來自他人還是來自自身的個人評價,從根本上說并不是單獨的、割裂的,不是僅著眼于一人,而是與他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分不開,這就導致認知依據(jù)的復雜性。
人在形成認知的過程中一般依賴兩個方面:自身立場與外部反饋。由于前者具有主觀性強的特點,后者作為客觀現(xiàn)象又難以被完全把握,從而出現(xiàn)了“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認知差異。
從每個人的自我認知來看,它起初產(chǎn)生于他人的評價。當我們處于懵懂的孩童時期,毫無疑問,當時的自我認知是不完善的,甚至還未有“自我”這一概念的萌芽。父母、老師、同學有意無意間向我們傳達了“你是一個怎樣的人”的信息,這些信息不斷累積,初步的自我觀念由此形成。
但對于自我的認知不單單來源于外部反饋,更受主觀因素影響。一方面我們受到社會道德的影響,有意識地對自己的情緒思想進行控制,使其不外化,因而有一部分的自我是不為人知的;另一方面,我們也容易被理想中的自己的假象所蒙蔽,或受消極情緒影響,導致自我認知的主觀與片面。
從他人的視角來看,一個人的形象是由他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以及評價者本身共同決定的。莊子在《秋水》中提出“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人亦然。個人眼光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對同一個人的行為,不同的人由于認知所限,會有不同的評價。且由于評價者的立場不同,也會導致對他人行為的解讀不同。
別人眼中的自己與自己眼中的自己,二者必然存在差異。然而,與此同時,他們又形成了微妙的和諧統(tǒng)一。他人的認知通過各種渠道表達出來,對個人的自我認知產(chǎn)生影響,自我認知又通過行為外化來反作用于他人的認知與評價。也正是二者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作用機制,人們才能夠不斷完善自我認知,成為更理想的自己。
因此,對自我認知和他人評價的差異無須感到奇怪,也無須害怕。我們應該正視它,并且將這一矛盾作為自己前進的動力。由是,何憂令名不彰邪?
教師點評
本文的最大亮點在于對人的自我認知是如何形成的進行了思考,認為是外界評價形成了一個人對自己最初的認知,而在其成長過程中,認知又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自我認知的主觀與片面。作者對這一認識的論述清楚且深入,令文章增色不少。(柳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