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鈺瑩 崔欣
【中圖分類號】I207.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4-0294-01
《正義之心》是美國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紐約大學商學院教授、TED演講人喬納森·海特的著作。書中他從道德心理學的三個主要原則:直覺在前、道德推理在后;道德的內(nèi)涵不僅止于傷害和公平;道德凝聚人心,但具有盲目性展開,論證了道德是人類卓越的本領,它將使文明成為可能。闡述了人心天然的想要踐行道德但人不僅天生好德,并且也好說教、批評和審判。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產(chǎn)生道德紛爭及沖突的根本原因。
當我第一次拿到這本書,期望通過閱讀這本書克服個人主義,改善個人思考立場和交際方式,在生活上做到理解他人并更好的與他人他人和諧相處。初讀該書的前言,作者以黑人金的一個小故事引出為什么人們?nèi)绱溯p易的就被劃分為相互敵視的群體,并且都堅信自己是正義的一方的疑問,并犀利指出概述想要傳達的是一個古老的理念:即認識到我們都是自以為是的偽善之人。此時我克服個人主義的期望更加強烈,期望通過閱讀獲得更好的自己。讀完全書,不僅最初的期望得以解決,更隨著作者的思路以一種嶄新的方式進一步了解較為陌生的兩個話題:政治與宗教,并進一步認識到政治與宗教都是潛在的道德心理的體現(xiàn)。作者從心理學角度解讀政治與宗教,使得心理學知識以及政治與宗教現(xiàn)象都變得更加世俗化,也更具趣味性,通過這三者的結(jié)合說明了人類對正義的執(zhí)著是非常正常的現(xiàn)象,他不是阻礙人類心靈變得客觀和理性的缺陷或者錯誤,而是人類的一大特點。了解正義之心,并正確加以引導利用可以使意識形態(tài)沖突維持在一個平衡狀態(tài),跨越宗教與政治分歧,解決很多社會沖突和矛盾,從而達成互相理解以促成合作型社會的建立這一目標。
他將整本書分為相互聯(lián)系又各自獨立的三大部分,論述了道德心理學的三個主要原則。
第一原則:直覺在先,道德推理在后。在這一部分開篇,作者通過兩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小故事讓我們重新了解認識自己的正義之心,接著通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論證,闡述了我們的道德來源。通過對心理學家和人類學家道德描述的差異分析并結(jié)合自己在不同地區(qū)的調(diào)查指出“不同社會階層之間,道德疆域不同”。作者指出人有時會有本能的反應,道德推理有時候?qū)儆谑潞蟮哪笤?。道德并非推理而來而是來源于先天的和社會學習的結(jié)合。他將人的直覺與推理比作象與騎象人,龐大的大象代表情感直覺等“眼中認出”,與之相比渺小卻理性的人代表“腦中推理”,騎象人的工作并非控制而是服務大象。他通過讓受試者辨識“B”與“13”等一系列例子向我們揭示,我們進行道德推理不是為了重構(gòu)我們自己做出這個判斷的真實理由,而是為了找到最佳理由以表明別人應當支持我們的判斷。他指出如果想要改變他人的想法,唯一的辦法是跟他們的“大象”交談,運用社會直覺主義模式引出新的直覺,而非通過層出不窮的新理論來說服他人。理性固然重要,但要警惕對理性的盲目崇拜。雖然理性有時能影響他人,但是到的心里的大多是行為都是在直覺中完成的。共情是正義感最好的解藥,也是改變他人想法的良方。
第二原則:道德的內(nèi)涵不僅止于傷害和公平。在這一部分,作者從自己的博士論文調(diào)查展開敘述,指出在西方的、有教養(yǎng)的、工業(yè)化的、富裕的和民主的社會中長大的人們很多心理學測量中都屬于統(tǒng)計學上的異常值。道德將人們劃分在不同的相互隔絕的矩陣中。接著他通過一個選擇寵物狗的小測試指出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道德矩陣。道德的真理不止一個,道德的風味也不止一個。他將正義之心比喻為能夠感受6種味道的舌頭。將關愛、公平、忠誠、權(quán)威、圣潔、自由六種道德基礎比喻為六種不同風味。他認為道德基礎是先天的。但各種文化間,特定的規(guī)則和德行會有不同,道德不具有普遍性。這一部分中作者對關愛與傷害基礎的論述使我印象尤其深刻。作者通過實例和理論使讀者充分認識到:即時誘因組比原初誘因組要更龐大。這種理論與實例相結(jié)合的方式使得我在閱讀時獲得更深入的理解也留下了深刻印象。另外,在這一部分作者還通過對美國自由主義者和保守主義者的調(diào)查和對道德基礎的分析對近些年來民主黨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給出了解釋:從道德理論來說,農(nóng)村和勞工階層美國人是基于他們的道德利益在投票。
第三原則:道德凝聚人心,但具有盲目性。這一部分作者揭開了宗教的神秘面紗,也解答了一個一直困擾我的問題:為什么在戰(zhàn)爭中大多數(shù)士兵都能為了國家大義犧牲自我而在生活中多數(shù)人表現(xiàn)的精于算計而自私自利?答案是:群體。用作者的觀點解釋,我所提到的士兵處在神圣域,日常生活中的人處在世俗域。處在神圣與的人們會在集體中沉迷自我并以集體利益為先,而我們大部分人的普通日常生活處在世俗域中,會更加關心自我利益。在這一部分作者指出人類天性在“90%的意義上是黑猩猩,10%是蜜蜂。黑猩猩無法與同伴合作,蜜蜂卻以合作求得利益最大化。我們是有條件的蜂巢式生物,我們擁有一種能力,即在比自身更大的群體中放棄自我利益并忘卻自我。作者將這種能力比喻成”蜂巢開關”。宗教也是利用了人的這一特性,通過集體的歡騰打開人們的蜂巢開關,將人們劃進同一個具有共鳴的道德陣營中,使人們充滿幸福感并感受到集體的關愛與歡樂從而認定自己是整體中的一個小小的部分。作者指出,宗教信仰多是為了證明行為的合理性,或者為樂對自身歸屬的群體表示支持而設計的馬后炮罷了。人們多是因為歸屬感皈依宗教而非信仰。
在書中作者號召我們要警惕對理性的盲目崇拜,因為這種崇拜有可能只是一種妄想。倡儀一種片直覺主義的道德教育路徑,他認為這種路徑對個人能力的看法更為謙恭,而且更看重能使人們所思所行更加良善的環(huán)境和社會體系。他認為,如果我們相信理性的演進不是為了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真理,而是為了幫助我們在與他人討論問題時進行爭辯、說服和控制,那么大多數(shù)離難以理解的研究發(fā)現(xiàn)會變得很有解釋力。
正義之心,我們生而有之。我們所有人都有著超越自我利益,成為整體中小小一部分的能力。但只有理解自身、理解分歧、局限和潛能,加強后天的學習和訓練,才能更好地去實現(xiàn)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