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治軍
了解炸藥的人應該熟悉一個名詞——TNT。TNT炸藥廣泛應用于開山辟路、拆大樓等爆破領域,當然戰(zhàn)爭中的炮彈也是少不了它的,自從它被發(fā)明以后,一直是炮彈中最常用的填充炸藥。
在TNT被發(fā)明之前,用來做炸藥的主要是苦味酸,這是一種威力巨大的猛炸藥,但穩(wěn)定性卻很差,用苦味酸炸藥填裝的炮彈,基本上你踢它一腳就會炸,可以叫作“一踢響”。所以,自從TNT出現(xiàn)后,各國基本都放棄了用苦味酸炸藥填充的炮彈,不敢將它用于作戰(zhàn),以免傷及自己人。
唯一例外的,就是日本人。
1891年,日本一個叫下瀨雅允的工程師在原有的基礎上研制出了改進版的苦味酸炸藥——下瀨炸藥。
下瀨炸藥的殺傷力比苦味酸炸藥又前進了一步。它爆炸后燃起大火的中心溫度可以超過1000℃,火焰會像汽油著火一般四散流動,所以能在鋼鐵和水中燃燒。
但與此同時,它的“靈敏度”也上升了,如果說苦味酸炸藥是一踢響,那么下瀨炸藥就是傳說中的一碰響。炮彈打出去即使命中一根桅繩都會炸,在搬運過程中,稍微受到外力也會炸。所以,使用下瀨炸藥填充的炮彈是很危險的,必須很小心謹慎地搬運,否則一不小心就在運彈手自己的手中給炸了。
從1893年1月起,日本海軍開始裝備這種用下瀨炸藥填充的炮彈——值得說明的是,全世界裝備了這種炮彈的,只有日軍。
而北洋海軍使用的還是傳統(tǒng)的黑火藥,但即使是黑火藥也不是每枚炮彈都填充。
不裝黑火藥,那裝什么呢?泥土和砂子。
北洋艦隊的炮彈分為兩種,一種填充黑火藥,擊中目標后爆炸,依靠爆炸產(chǎn)生殺傷力或引發(fā)火災給敵艦以打擊,這叫爆破彈。另外一種就是不填火藥的“實心彈”,擊中目標后不會爆炸,依靠產(chǎn)生的貫穿力擊穿敵艦水線等要害部位,令敵艦進水。
很明顯,爆破彈的威力要遠遠大于實心彈。
既然爆破彈的威力大,而實心彈沒什么威力,為何還要使用它呢?原因我想大家已經(jīng)猜到了:錢?;鹚幒苜F的,而砂子泥土到處都有。
另外還有一重要原因——技術。當日本人已經(jīng)研制出下瀨炸藥的時候,清朝的爆破彈一直沒能實現(xiàn)國產(chǎn),仍依賴進口,而兩大軍工企業(yè)——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和天津機器局只能生產(chǎn)實心彈。在戰(zhàn)前雖然由天津機器局勉強趕制了一些爆破彈,裝備到北洋艦隊,但各條軍艦上的炮彈,還是以實心彈為主。
跟清朝大部分的先進武器一直拿錢從國外買不同的是,日軍解決武器問題的思路很簡單,那就是:必須想盡辦法,實現(xiàn)國產(chǎn)。
我們不搞形象工程,不一味追求表面的繁榮和強大,我們更重視發(fā)展“里子”。有一個詞叫大而無當,還有一個詞叫短小精悍。能夠打擊對方的,不是那厚厚的護甲,不是鋼鐵巨無霸,不是那口徑越來越大的炮座,而是炮彈本身!所以我們處心積慮,精益求精,細節(jié)決定生死,一切從實際效果出發(fā)!這就是日本人的理念。
(摘自“百度閱讀” 圖/游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