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凌
(三峽大學 文學與傳媒學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鹽井寺,始建于唐武德初年,后多次廢毀重建,曾經(jīng)是鄂西一座擁有相當大規(guī)模的古寺,明代末年尚有上百僧人住寺,實堪為武陵山民族地區(qū)佛教的一大道場。近年來,鹽井寺恢復為佛教傳教的宗教場所,又開啟了重建的步伐。2011年,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文化研究會等編撰成《鹽井寺》一書,收錄有《四界碑》《福有攸歸碑》等碑文。因為成書倉促,且缺乏專業(yè)性的識讀考辨把關(guān),碑刻釋文沒有得到細致地比對???。其委實有過錄整理的先造之功,但令人遺憾的是,碑刻的釋文中存在大量文字識讀以及標點斷句的錯誤。
筆者在長陽佛教協(xié)會的幫助下,先后兩次踏勘鹽井寺,結(jié)合原碑,與《鹽井寺》一書所錄《四界碑》《福有攸歸碑》之釋文逐字比對,考釋校證如次。
《鹽井寺》一書所錄《四界碑》原釋文:
環(huán)寺皆山也,不以山名寺,而曰傳慶寺,蓋因奇峰秀嶺擁翠上下,清流溶漾映帶左右,鳳麟呈芳,華龍現(xiàn)艷,遠吞山光,平挹江瀨,幽閑敷舒,難以勝數(shù),奇勢迭出,氣象萬狀,遙盱俯矚,山之高,水之流,云之浮廻,巧獻伎,逸興遄飛,俱效靈于此寺之下,蓋以一善難名,故收眾善而統(tǒng)名傳慶矣。亦以名釋牒有所傳授而鳴邦家之有慶者也。文曰:鹽井寺由因鹽池而名焉,馬囗古哲未必與俗人附和也,若夫云傳慶者,古之遺址也。其創(chuàng)始于唐,繼興肇于宋,雖代遠年湮,而源之遠流之長,其所由來者舊矣。今以關(guān)祖二殿側(cè),再建文昌、玉皇二閣,地鞏金甌,峰迥玉嶂,屏開圖畫,囗塵襟接爽氣于太上,心空谷相似就囗祇之,凌虛煙凝霞輝聚眾德之傳功,永勒金名,著宙宇之大觀。厘奠山河,故喜而為天下后世道也,于是乎序。
儒學生員曹正名撰
其有佛地,常住四界仍照唐宋古碑舊界
東至虎椿(沖)干溪
南至清江大河
西至砂子嶺李家溪
北至黃龍巖囗
界內(nèi)俱系佛地萬古永昌
乾隆四十一年丙申歲(1776)菊月吉旦立[1]33
《鹽井寺》一書所錄為《鹽井寺四界碑》,碑形保存基本完整,碑高114厘米,寬98厘米。但是文字有所脫落,稍顯漫漶。文字分十五行排列,字體為楷書,略帶魏碑風格。
校證如次:
1.蓋因奇峰秀嶺擁翠上下,清流溶漾映帶左右
校釋:“奇峰秀嶺擁翠上下,清流溶漾映帶左右”一句,斷句稍有不當,當四字一逗,則碑文節(jié)奏感更強,且下文“鳳麟呈芳,華龍現(xiàn)艷,遠吞山光,平挹江瀨,幽閑敷舒,難以勝數(shù),奇勢迭出,氣象萬狀”皆四字成句。故校證者重新點斷為“蓋因奇峰秀嶺,擁翠上下;清流溶漾,映帶左右?!?/p>
另“鳳麟呈芳,華龍現(xiàn)艷,遠吞山光,平挹江瀨”亦當成句,“平挹江瀨”之后施一句號,更為穩(wěn)妥。
2.幽閑敷舒,難以勝數(shù),奇勢迭出,氣象萬狀
校釋:此四句主在對鹽井寺以及周圍風光特征進行整體性地評價和感嘆,尤其“氣象萬狀”之后,語意已經(jīng)完結(jié),與下文“遙盱俯矚”不在同一層次,故當施一句號。
3.遙盱俯矚,山之高,水之流,云之浮廻,巧獻伎,逸興遄飛,俱效靈于此寺之下
校釋:“云之浮廻”難解,結(jié)合上文“山之高,水之流”,則當為三字成句,“云之浮”適與前之“山”“水”句形成排比,故“廻”字當下屬?!皬h巧獻伎”,本相對成文,“廻巧”現(xiàn)作“回巧”,即呈巧。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云:“由其中以望,則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遨游,舉熙熙然回巧獻技,以效茲丘之下。”不難見出,《四界碑》碑文乃化用柳宗元之成句而來。但是柳宗元所云“獻技”,此碑文作“獻伎”,“伎”有“技巧,才能”義,兩通。
另“俱效靈于此寺之下”,語意已經(jīng)完成,當以句號截止。
4.蓋以一善難名,故收眾善而統(tǒng)名傳慶矣。亦以名釋牒有所傳授而鳴邦家之有慶者也
校釋:“矣”字之后,語意未完,下文“亦以名……”,仍在補充說明“傳慶寺”命名之由來,故不當施一句號。
又,“傳慶”為專名,故加一引號為允當。
5.文曰:鹽井寺由因鹽池而名焉
校釋:“文曰”二字,相當突兀,尤其是下段文字,無所謂“文”。且碑文中,一般不會有“文曰”一類的表述。細察原碑,“文”字當為“又”。通觀全篇碑文,主旨在為寺名作解說,前段解說為什么命名為傳慶寺,接下來又陳述為什么命名為鹽井寺,前文有“而曰傳慶寺”,所以這里稱“又曰鹽井寺”。
又,“由因”費解,一般無此表述,不當成詞。校證者以為,或當為“猶因”,適與前“蓋因奇峰秀嶺”之“蓋因”相對。“猶”“由”二字音同,或為誤刻。且“焉”字,可以下屬,則斷句為“又曰鹽井寺,猶因鹽池而名”。
6.馬囗古哲未必與俗人附和也
校釋:“焉”字下,“古哲”之上僅有一個字的空間,《鹽井寺》的釋文作“馬囗”,“馬”字明顯是衍文,可惜另外一個字涉漫漶,無法釋讀。但是碑文大意比較清楚,上文所云“又曰鹽井寺,猶因鹽池而名”,也就是說,傳慶寺又名“鹽井寺”,是根據(jù)寺旁的鹽井而得名,這是民間寺廟命名的一般規(guī)律,可以山命名,可以水命名,可以周圍之特殊地名命名,故不必求之古哲。則這一段可以斷句為“又曰鹽井寺,猶因鹽池而名。焉囗古哲,未必與俗人附和也”。且“也”字之后,當絕句。
7.而源之遠流之長
校釋:“源之遠”與“流之長”,相對成文,中間斷開,節(jié)奏更好。
8.今以關(guān)祖二殿側(cè),再建文昌、玉皇二閣,地鞏金甌,峰迥玉嶂,屏開圖畫
校釋:“關(guān)祖二殿”指關(guān)帝殿、關(guān)王殿或者祖師殿,故“關(guān)”字后,當施一頓號。
又,“峰迥玉嶂”,考察原碑,“迥”字當為“廻”字,其字形與前文之“廻巧獻伎”之“廻”字完全一致。且“迥”字一般為形容詞,而“峰迥玉嶂”與前后文之“地鞏金甌”“屏開圖畫”本是對應(yīng)文字,前后所用之“鞏”和“開”皆為動詞?!胺鍙h玉嶂”指傳慶寺周圍的山峰像玉嶂一樣環(huán)繞,則“廻”字,與“鞏”“開”二字相映成趣。
9.囗塵襟接爽氣于太上
校釋:此句費解。細考原碑,“塵襟”二字之前,當有二字的空間,且四字成句,與前之“地鞏金甌,峰廽玉嶂,屏開圖畫”剛好構(gòu)成一組。但是所脫落之二字,不可識讀。則整句當斷為“地鞏金甌,峰廽玉嶂,屏開圖畫,囗囗塵襟”。
10.接爽氣于太上,心空谷相似就囗祇之,凌虛煙凝霞輝聚眾德之傳功,永勒金名,著宙宇之大觀。厘奠山河
校釋:這一段文字標點大誤。釋文所云“就囗祇”,“就囗”之下空“囗”并非脫落之奪文,而是一個“鷲”字,這是古籍校勘中常見的拆一字為二字。所謂“鷲祇”,指佛教常見之靈鷲山和祇園,“似鷲祇之凌虛”與前之“接爽氣于太上”對應(yīng)。
又,“心空谷相”亦費解,查原碑文,“谷”字當為“色”字,“空”之與“色”,皆為佛教基本概念。
另“著宙宇之大觀”,“宙宇”二字涉倒,原碑為“宇宙”。
結(jié)合上文的文字識讀,則此段文字是嚴整的四六成句,當斷為“接爽氣于太上,心空色相;似鷲祇之凌虛,煙凝霞輝;聚眾德之傳功,永勒金名;著宇宙之大觀,厘奠山河”,且“厘奠山河”之后當絕句。后文云“故喜而為天下后世道也,于是乎序”,語意已經(jīng)另轉(zhuǎn)一層。
11.其有佛地,常住四界仍照唐宋古碑舊界
校釋:“其有佛地,常住四界”,似不當斷句?!胺鸬亍币话阒杆略海瑔窝浴捌溆蟹鸬亍?,純屬畫蛇添足,并無意義。而“常住”一詞,僧、道稱寺舍、田地、什物等為常住物,略稱常住?!捌溆蟹鸬爻W∷慕纭敝競鲬c寺所擁有田地區(qū)域的四至,所以下文云“仍照唐宋古碑舊界”。
12.北至黃龍巖囗
界內(nèi)俱系佛地萬古永昌
校釋:“黃龍巖囗”,原碑“巖”字后為“嶺”字,尚明晰,并非脫文,當補出。
又,“界內(nèi)俱系佛地萬古永昌”,“佛地”之后,當斷開,“萬古永昌”為祈愿之語。
《鹽井寺四界碑》原釋文除了上述細節(jié)方面的不足之外,整篇碑文僅有兩個句號,基本上是一逗到底。另,引文當施加引號處,亦缺略,殊不規(guī)范。
全碑文校證隸定如次:
環(huán)寺皆山也,不以山名寺,而曰傳慶寺,蓋因奇峰秀嶺,擁翠上下,清流溶漾,映帶左右。鳳麟呈芳,華龍現(xiàn)艷,遠吞山光,平挹江瀨。幽閑敷舒,難以勝數(shù),奇勢迭出,氣象萬狀。遙盱俯矚,山之高,水之流,云之浮,回巧獻伎,逸興遄飛,俱效靈于此寺之下。蓋以一善難名,故收眾善而統(tǒng)名“傳慶”矣,亦以名釋牒有所傳授而鳴邦家之有慶者也。又曰鹽井寺,由〔猶〕因鹽池而名。焉囗古哲?未必與俗人附和也。若夫云“傳慶”者,古之遺址也。其創(chuàng)始于唐,繼興肇于宋,雖代遠年湮,而源之遠,流之長,其所由來者舊矣。今以關(guān)、祖二殿側(cè),再建文昌、玉皇二閣,地鞏金甌,峰回玉嶂,屏開圖畫,囗囗塵襟。接爽氣于太上,心空色相;似就鷲祇之凌虛,煙凝霞輝;聚眾德之傳功,永勒金名;著宇宙之大觀,厘奠山河。故喜而為天下后世道也,于是乎序。
儒學生員曹正名撰
其有佛地常住四界,仍照唐宋古碑舊界
東至虎椿干溪
南至清江大河
西至砂子嶺李家溪
北至黃龍巖嶺
界內(nèi)俱系佛地。萬古永昌
乾隆四十一年丙申歲菊月吉旦立
《鹽井寺》一書所錄《福有攸歸碑》原釋文:
福有攸歸碑
傳慶寺,長邑之古剎也。始仞唐宋之興,盛朝上下數(shù)百年,其間或為增,修方補葺,而廟貌巍峨,神靈顯赫者莫不由神國乎,久而大亦類乎神也,林已未春,住持僧會司諱農(nóng)者,謀于余曰:本寺數(shù)百年之修葺,靡不仗老堯君等之力,宗廟貌粗可而,圣像欠光,何以動士民之瞻仰,裝嚴之功不下數(shù)百金,下水何枝全曰:惟妥是囗之襟,堯誠均有同志或解己囊,或為募化,竟于是歲之秋,而經(jīng)功成焉,績匠勒石,以彰眾善囗囗一,以昭后續(xù)志之君子云耳[1]13。
校證如次:
1.始仞唐宋之興,盛朝上下數(shù)百年
校釋:“始仞”之“仞”,原碑字形從并從刃,當為“創(chuàng)”字異體。
又,“始創(chuàng)唐宋之興”,語意不明,實斷句有誤。“之”字,查原碑,并無,不知何所從來。前之《鹽井寺四界碑》有云“其創(chuàng)始于唐,繼興肇于宋”,則此處或當補一“繼”字。且“始創(chuàng)唐宋,繼興盛朝,上下數(shù)百年”,文字通暢,語意明晰。
校釋:“修方補葺”,難以理解。校證者以為“修”字當上屬,“或為增修”,自成一句。下文之“方”,實當為“為”字,且“為補葺”與“為增修”,上下則渾然一體。
3.而廟貌巍峨,神靈顯赫者莫不由神國乎,久而大亦類乎神也
校釋:這一句亦費解。原釋文隸定為“國”字者,甚為模糊,只見上部之空圍字形。
“乎”字,原碑實似“平”字。
“類”字,原碑明顯為“賴”字。
綜合上述文字識別,則本句可以大致點斷為“而廟貌巍峨神靈顯赫者,莫不由神。國平久而大,亦賴乎神也”。
4.林已未春
校釋:“林”字,原碑實為“其”字。
“已”字,當為“己”字,字形近似致訛。
5.宗廟貌粗可而,圣像欠光
校釋:“而”字置于句尾,不當,當下屬。
6.裝嚴之功不下數(shù)百金
校釋:“裝嚴”并不成詞,佛教有所謂“莊嚴國土”之詞,與此有異。細考“嚴”字,疑為“飾”,則“裝飾之功”當斷句。
7.下水何枝全曰
校釋:“下水何枝”,大謬。實為“一木何枝”,“枝”當作“支”。
又,“全”字當為“余”字。故“一木何支”之后當施一問號。
8.惟妥是囗之襟
校釋:“妥”,當為“受”字。然此句之脫文,原碑空缺,無法補出,仍費解。
9.堯誠均有同志
校釋:“堯誠”費解?!皥颉弊?,原碑似為“老”字?!袄险\”,意為年長忠厚之人。
10.而經(jīng)功成焉
校釋:“經(jīng)”字,原碑誠然,校證者疑當同“徑”字,音近誤刻,通“竟”,竟然義。
11.績匠勒石
校釋:“績匠”不可通。查碑文,實當為“倩匠”。“倩”有請求人做某事之義。
12.以彰眾善囗囗一,以昭后續(xù)志之君子云耳
校釋:第一個“以”字前脫落了一個“一”字?!耙灰哉谩迸c后文之“一以昭”相對成文。故“囗囗”后之“一”字,當下屬。
全碑文校證隸定如次:
傳慶寺,長邑之古剎也。始創(chuàng)唐宋,〔繼〕興盛朝,上下數(shù)百年,其間或為增修,為補葺,而廟貌巍峨神靈顯赫者,莫不由神;國平久而大,亦賴乎神也。其己未春,住持僧會司諱農(nóng)者,謀于余曰:“本寺數(shù)百年之修葺,靡不仗老堯君等之力,宗廟貌粗可,而圣像欠光,何以動士民之瞻仰?裝嚴之功,不下數(shù)百金,一木何枝〔支〕?”余曰:“惟受是囗之襟?!崩险\均有同志,或解己囊,或為募化,竟于是歲之秋,而經(jīng)〔徑〕功成焉。倩匠勒石,一以彰眾善囗囗,一以昭后續(xù)志之君子云耳。
長陽鹽井寺所存碑刻長時間沒有受到關(guān)注和施加必要的保護,碑刻的破損和剝泐是造成原釋文訛誤的最主要原因。另外,作為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少有的石刻文字材料,其隸定字形以及點校過錄,態(tài)度上也應(yīng)該特別慎重。本文結(jié)合原碑,對《鹽井寺》一書二碑的原釋文予以重勘,檢出二十多條不同意見,在鹽井寺的重建歷程中,可以為它提供比較規(guī)范的歷史文本,同時對武陵山民族地區(qū)佛教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或有些微之助。
[1] 劉光容.鹽井寺[M].北京:中華詩詞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