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苑林
【摘要】“微傳播”語境下的文化自信建構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與興盛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當下,因“微傳播”語境下“微用戶”個體,微信息內容與微空間治理中面臨的現實困境,要求我們須積極探尋新時期文化自信建構的多種維度與相關戰(zhàn)略路徑,以此促進我國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關鍵詞】“微傳播” 文化自信 建構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微傳播”有助于增強文化吸引力。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發(fā)展,人們接觸信息的形式多樣化,信息傳播的廣度在不斷增大,過去的傳播內容與形式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用戶的需求,在當下,要想增強傳播對于社會公眾的吸引力,促使當下文化自信建構的實現,就必須在此基礎上形成更強有力的傳播路徑、豐富傳播途徑。當下的信息技術,尤其是互聯網接通范圍越來越廣,為“微傳播”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將教育性和觀賞性、技術性和藝術性相結合,讓人們在圖文并茂中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時,也為文化發(fā)展提供了新的發(fā)展方向與新的傳播途徑。“微傳播”主要傳播碎片化的內容,滿足了處于忙碌的現代社會中的人群需要,人們能夠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接受微信息,也恰恰是這種碎片化的、短小精悍的傳播內容,抓住了用戶需求,使人們在這種多維吸引中極大地增強了自我對于文化主體性與互動性的認知與感受。
“微傳播”有助于提高文化競爭力。文化自信必然是以繁榮的文化事業(yè)與發(fā)達的文化產業(yè)作為支撐,沒有文化產業(yè)的興旺發(fā)達,文化自信也會受到影響。借助于“微傳播”平臺傳播我國文化,即是對于優(yōu)秀文化的有效傳播,更是拉動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提高國家文化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近幾年不斷發(fā)展的“微經濟”也豐富了傳播方式,為傳播產業(yè)提供了發(fā)展的動力。和過去的文化產業(yè)經濟做一個比較的話,“微傳播”作為一個涉及面更加廣泛的社交媒介,打破了原本固有的局限性,不斷促使其走向越發(fā)公開化與透明化的道路。具體來看,“微傳播”下的文化產業(yè)是以網絡為載體,形式和內容都有別于傳統(tǒng)文化的新型文化產品,而與此同時,此類文化產業(yè)正逐步在全球形成一種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新潮流,并保持著高速發(fā)展的勢頭。中國要想在全球的文化市場中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提高全球的文化競爭力,借助“微傳播”的力量已然是文化發(fā)展的必需手段之一。
“微傳播”有助于激發(fā)文化創(chuàng)造力。在“微傳播”語境下文化接受在文化創(chuàng)造實踐的展開和文化創(chuàng)造力的提升中所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一方面,借助“微傳播”的手段可以充分實現文化資源的共享,能夠在短時間內對于我國文化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夯實激發(fā)文化創(chuàng)造力的基石。另一方面,這種新興傳播方式借助于互聯網技術,經由其開放性、廣泛性將世界連接在一起,能夠以最安全、最快捷的方式真正實現多方互通。在此基礎上可以更加理性地使用這種傳播方式,本著傳播中華文化,加強我國文化實力的初衷,推動我國文化在新時期下的發(fā)展,弘揚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此外,通過文化傳播加強對外文化交往,可以學習和借鑒外來文化的優(yōu)秀成果,并結合本國國情,使我國的文化跟上時代的發(fā)展,積極融入世界文化中去,這樣才可以加深我國的文化傳播力度,提升我國傳統(tǒng)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讓世界更了解中國,全面提升整個國家和民族文化自信。
“微用戶”用“微”不知“微”?!拔⒂脩簟痹谛畔鞑ブ嘘U述觀點,進行信息交互的同時,也由于自身的媒介素養(yǎng)的欠缺導致用“微”不知“微”的狀況時有出現,其具體表現在一是不知何為“微”素養(yǎng),傳統(tǒng)媒體幾乎沒有使用的“門檻”,但對于當下的互聯網、通信交流、以及對于多媒體電視的使用來說,都需要用戶具有一定的技術操作能力。二是不知“微”信息的真假性,換言之,因缺少對于信息的甄別能力和感知能力,用戶傳播信息的隨意性較為突出,而這種虛假不實的消息在傳播過程中不僅困擾著媒體正常運轉,甚至會影響社會正常秩序。三是不知“微”運用的界限所在,部分用戶利用微媒體的虛擬性與隱匿性,對自己言論與行為不加以控制,為吸引眼球,刻意夸大傳播消息,違反了網絡言論規(guī)范。由于個體自身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在“微”傳播語境下對于文化自信的實際踐行。
“微信息”重“傳”不重“整”?!拔鞑ァ敝械奈⑿畔㈦m然具有小單位、碎片化與快速的傳播特點,但也面臨著由于自身特質而帶來的諸多負面影響。一方面,微信息的傳播可以說是信息的動態(tài)整合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無數個體的連綴串聯和融合。信息接收者有時會按照主觀目的和需求,從而造成對真相的歪曲或還原,造成信息傳播實際目的的偏離。而又因“微媒體”最終運行端口只負責對某些信息進行數據上的分析,無法對用戶的實際數據進行有序整合,部分用戶會借此漏洞,無視道德失范風險,擾亂信息傳播秩序。另一方面,我們注意到微信息作為某一信息的局部碎片,天然帶有高度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也在悄然引發(fā)著信息的失真性,導致社會公眾所獲得信息與事件的真實性有所偏差。但對于多數“微傳播”平臺來講,其根本目的只在于通過這些信息傳播贏得人們的關注度,獲得實際效益,很多時候也并不會對這些信息資源做進一步的整合與篩選,這就從客觀上阻礙了信息傳播氛圍的良好營造。
“微空間”疏“引”又輕“管”。微信息內容具有綜合性、多元性的特點,涵蓋內容多面,這也就難免使得社會公眾的思想觀念受到沖擊,造成了用戶個體價值觀失序的現象,間接導致文化自信建構的外在環(huán)境逐步走向復雜化的發(fā)展趨勢。一是“微空間”中網民群體在對熱點輿論事件的影響力和掌控力明顯上升,在為普通大眾的利益訴求和情緒釋放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話語平臺的同時,使得國家難以像過往那樣加強對言論的監(jiān)管,同時也給西方不良思潮的入侵提供了溫床。二是我國對于“微空間”法律制度建設并不健全。立法的制定者與執(zhí)行者之間存在利益相關性,其責任落實制度設置并不完善,缺乏一定的懲治力度;而網絡監(jiān)管技術滯后,又缺乏相應的安全扶持政策,在海量數據相互交融的背后又在考驗著“微空間”各治理主體的信息防范技術與治理能力。如若不加以治理,長久以往,就會缺乏一個良好的信息傳播環(huán)境,長久有效的文化自信在此語境下的建構便也無從談起。
弘揚主流文化,堅守核心價值觀。我國的主流文化是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主導的文化因子,其主要內涵包括以國家為重、舍小利求大利的愛國之心,強調社會和諧、以和為重的大局觀,以及重視品德、人人好公的高尚道德追求等,諸如此類的優(yōu)秀內涵是人們在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產物,也是我國當代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和堅守來源。我國的歷史跨度大,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程中積累了眾多文化資源,由于部分文化表述含義抽象,無形中加大了傳播的難度。而當下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移動信息終端的多樣構成,得以助力“微傳播”數字化的傳播方式集文字、聲音、圖像于一體,寓教于樂,憑此可極大提高群眾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感知度,更有助于增強我國民族認同感與凝聚力。
推進文化傳播,占領文化高地。當代我國文化傳播強調民族性,并且建立友好型和融合型的傳播理念,這就要求我們在對內傳播的過程中,積極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要傳播對象,豐富傳播內容,將其相互融合并落實到恰當的文化載體上,與人民的現實生活需求緊密結合以此來加強人們對于本土文化的認知。而對外,要努力建造全方位、多層次、有效果的現代化對外傳播體系。首先是適時更新對外傳播理念和傳播技巧,對傳統(tǒng)資源中有價值的內容進行現代闡釋和發(fā)揚,充分發(fā)掘其中的文化價值與魅力;其次要加強在傳播內容上的設計,積極融入國外先進文化理念,豐富當代我國的傳播內涵。在進行對外傳播時要注重跨文化的傳播困境,以采用適合的傳播方式加大我國的文化傳播力度,擴大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借助兩種方式的有效結合可以由內而外加強群眾的文化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
整合文化資源,打造文化產業(yè)。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一方面要對我國現有的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工作。文化資源是一個國家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積淀起來的關于社會價值標準、社會理論制度等方面的精神文化成果與集中體現,唯有在文化傳播中注重價值的充分利用,才可以維持文化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墒?,文化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比如我國古代的傳統(tǒng)文化以及價值觀、影視傳媒文化資源等,即便是同樣的文化資源,如果存在形態(tài)、傳播途徑、價值實現方式不同,其傳播范圍和滲透力度也就會不同,進而影響其價值實現?!拔鞑ァ弊鳛閭鞑ッ浇榈囊环N存在形式為我國的文化大發(fā)展提供了快捷的互動傳播,日益增長的“微”經濟形態(tài)無疑又為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進一步的補充。加之微媒介下的使用用戶眾多,使得文化資源整合的主體更加大眾化,人人都是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者、整合者、利用者,這就為文化資源的整合注入了強有力的活性因子,為文化自信的構建提供了新的支撐。
加大教育力度,提高“微用戶”個體的文化素養(yǎng)?!拔⒂脩簟眰€體的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要通過社會教育與自我教育的相互配合而得以實現。在社會教育中,要促進政府與社會民間組織的聯系。其一,政府作為維護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管理人員,應積極制定規(guī)范來制約不當的傳播行為,以營造一個健康的傳播環(huán)境,并且促使人們做到懂法,守法。其二,加大對于相關教育政策的扶持力度,加大資金投入來鼓勵各媒體機構通過培訓和考核等方式努力培養(yǎng)出更優(yōu)秀的、高素質的公務人員。相關社會組織能夠通過相應的學術研究,探索傳播對象與傳播主體之間的關系,并且塑造一種平衡穩(wěn)定的狀態(tài),以此來帶動不同媒體人才隊伍的素質提升。此外,對于“微用戶”使用個體而言,要做到遵守法律法規(guī)與道德規(guī)范,嚴格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舉止,提高自己的理性交往能力。其三,要努力掌握新媒介的使用技能,有效利用微傳播平臺傳播自己的聲音和思想,旨在讓“微用戶”個體自覺成為“微傳播”語境下文化自信建構的重要推動器。
著重文化整合,創(chuàng)新文化發(fā)展。“微傳播”語境下文化資源的整合主要是偏重于對公共文化資源的整合上,要想借助文化資源的共享實現均衡化發(fā)展,在資源的整合過程中,要強調在政府主導下的多元化主體的相互合作。第一,要由政府主導,嚴格遵循一定的原則,完善監(jiān)管、權力下放等制度的建設,建立各機構之間的聯動機制來調動公共文化機構參與的積極性。第二,鑒于文化在虛擬空間的“微傳播”與現實生活中文化的傳播與構建機制是緊密相連的,因此也要處理好因社會結構和經濟體制所導致的各地區(qū)文化發(fā)展不平衡的問題,對于鄉(xiāng)鎮(zhèn)以及偏遠地區(qū)要著重改進管理,加大人力與物力資源的支持來加強薄弱機構的設施建設,加強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與公共文化網絡建設。第三,在做到對于文化資源有效整合的基礎上,還要利用云計算以及多網融合等技術,最大限度地提高文化資源的利用最大化。不僅要做到文化的表現形式新,即通過數字化形態(tài)等技術支撐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民族文化作新的展現,還要注重文化內容的創(chuàng)新:既要體現出文化的本土化特征,更要有國際化的視野和格局,換言之,就是要在保持本國文化的特色和傳統(tǒng)的基礎上,對于外來文化進行整合和創(chuàng)新,實現文化的雙向交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與興盛。
營造良好的“微傳播”環(huán)境,引導文化傳播新方向。營造良好的“微傳播”環(huán)境,除了有法律制度的外在保障外,還需增強國家對國內輿論走向的監(jiān)督管理,鞏固我國的主流價值觀,防范國外不良意識形態(tài)的入侵。在進行國內輿論的監(jiān)管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建立網絡輿情預警機制體系實現精準引導,這樣可以在輿論事件發(fā)起階段就開始介入,以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式實現對網絡輿論傳播不確定性風險的有效規(guī)避。二是側重于正能量信息向度的宣傳與弘揚,與當下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緊密相結合,堅持正面引導的原則,加強與受眾的雙向互動。三是充分發(fā)揮輿論領袖的中介或是過濾的作用,對其而言要清楚地認識到他們在“微空間”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正確的言行主動引導文化的健康發(fā)展。四是應充分發(fā)揮現代信息技術優(yōu)勢,構建一個傳播內容優(yōu)良、健康、符合主流價值觀的輿論引導格局,加快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立。在對外傳播中塑造好中國形象,在世界中傳遞中國觀點。加強議程設置,增進社會共識,加強社會公眾對我國自身文化的認同感,提高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作者為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劉士林:《中華文化自信的主體考量與闡釋》,《江海學刊》,2009年第1期。
②張顯龍:《互聯網環(huán)境下增強文化自信的戰(zhàn)略考量》,《中國信息安全》,2014年第6期。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 史航(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