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美群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個地方的民間習俗,往往體現(xiàn)一個地方的文化底蘊。走進桂西北的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你會發(fā)現(xiàn)仫佬山鄉(xiāng)有著許多獨具特色的民間習俗,構成了當?shù)匾坏镭S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風景線。
在漫長的歲月里,仫佬族人與石頭結下了不解之緣。不管風云如何變幻,歷盡滄桑的仫佬族人都有一種割舍不斷的石頭情結,石頭承載著仫佬族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亦凝結著仫佬族人的心血和智慧。
走進仫佬山寨,你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石頭跟仫佬族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與此同時,你也會驚嘆仫佬族人對石頭的運用是如此的精妙、如此的極致。
在仫佬山鄉(xiāng),你看到最多的是石路和石橋。石路,即石板路,用當?shù)貎?yōu)質的青石板鋪在村屯內的小道上。有了石板路,晴天走路不怕灰塵,雨天出門不怕踩著爛泥,十分方便又十分整潔,體現(xiàn)了仫佬族人愛清潔、講實用的生活習慣。石橋,即石板橋,石板橋通常架設在通往對岸的河面上,它視河的長度分為數(shù)節(jié),節(jié)與節(jié)連接,直至對岸。石板每節(jié)長約3米,寬約1米,厚約0.2米。橋墩用石頭砌成,也有用大石柱直接做的。如用石頭砌成橋墩,則用水泥把石塊漿好,形成一個堅固的整體。如用石柱做橋墩,則在每根石柱的頂端鑿成高度約0.2米的兩個角,石塊鑿成的4個洞眼便穿過石柱的角,與石柱緊扣成一體,十分牢固。
除了石板橋之外,你偶爾還會看到那十分罕見且頗為獨特的跨石橋和鵝卵石橋。跨石橋,換而言之便是跨過石塊的橋。這種橋一般建在河道舒緩、河水較淺的河面上,說是橋,其實是由一塊一塊石頭相間隔鋪在河面通往對岸的。每塊石頭長1米,寬1米,高1米,四四方方,平平整整,每塊之間的間距約0.3米,以便于人們的跨越為宜。這種橋,極富地方特色,既簡便又牢固。
鵝卵石橋一般建在水流舒緩、河面不甚寬的地方。先把毛竹破成竹片,編成直徑0.8米,高2.5米的竹簍,然后通過清底,把竹簍放在河面上,之后把大塊的鵝卵石丟進竹簍里,丟滿為止。待竹簍穩(wěn)定之后,便用3~5根桁條扎成一體作為竹簍與竹簍間的連接板,直鋪至河對岸。一般竹簍間的間距約為3米。這種橋比較簡便,但經不住洪水的沖擊,往往需要多次重建。
跨石橋與鵝卵石橋由于極為獨特,因此不僅作為橋梁溝通兩岸,而且還成為仫佬山鄉(xiāng)的一道風景線,給山光水色平添了幾分秀色和神韻,令人在贊嘆橋的同時也會在心里默默地敬佩仫佬族人的聰明和智慧。
也許你還沉浸在石路和石橋的觀賞之中,但從不遠處,會飄來悠揚而動聽的“吱——吱——吱”聲,不知不覺地灌入你的耳膜,令你為之一振,頗想探究這美妙的聲音從何而來。這時,當?shù)氐呢锢凶迦罕姇嬖V你:那是石頭水碾聲。石頭水碾是地處山區(qū)的仫佬族群眾用來碾稻米的土著“碾米機”。石頭水碾一般建在河邊,水碾用石頭鑿成直徑3米左右的大石盤。以石盤的中心至石盤的邊沿為半徑安裝一個石磙。大石盤的中央鑿開一個洞門,安裝一根木柱,木柱留有洞眼連接石磙。利用水的落差產生的沖力,使石磙圍繞石盤不停地旋轉。碾米時,把稻谷放在石盤的凹槽里,然后開閘,讓石磙來回碾過凹槽里的稻谷。一般石頭水碾一天可碾稻谷100~200斤左右。
石頭水碾不用看守,早上放完稻谷之后,便可出門勞動。晚上回來,關好閘門,將碾脫谷皮的稻谷用竹篩篩一回,便可以得到干凈的米粒。用水碾碾出的米比用碾米機碾出的米煮飯更香、更有味道。石頭水碾沒有污染,碾出的米原汁原味地保留米的香氣,因此頗受人們的青睞。
仫佬族人對石頭的利用,不光停留在實用的層面上,而且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讓石頭成為傳承文化、傳承傳統(tǒng)的巨大載體。從這一點說,當數(shù)仫佬族人制作的墓碑和族碑。墓碑的制作頗為講究。先把上好的大理石片磨成平滑的石碑。然后請匠師書寫碑文并鑿刻。碑文的內容包括死者的生平概況、生卒日期及樹碑人的追思。此外,還刻有孝子孝孫的排名,一般按輩分、按年齡、按男女的先后順序排列。碑文撰寫并鑿刻完畢之后,還要請匠師在墓碑的兩旁雕龍刻鳳。那龍飛鳳舞的圖案,既生動又美觀,簡直就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此外,還根據逝者的性別雕刻標志性的動物,讓人一眼就能看出墓中之人是男是女。一般男性的墓碑上刻的是酒葫蘆,因為男性愛喝酒,酒代表了男性。女性的墓碑雕刻的是貓,貓是一種溫柔可愛的動物,溫順代表了女性的特征,因此,貓象征女性。
族碑一般立在村頭,用特大的石塊雕刻而成。石碑高約2米,寬0.5米,厚度也是0.5米。石碑上刻有先祖的來龍去脈、遷徙歷程以及該族的輩分排列順序。因此,族碑成了外來人了解當?shù)厍闆r的最好的路標。
仫佬族人就是這樣通過這無語的石頭,追求美好的生活,讓石頭給自身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和生存的需要。同時,還通過這無語的石頭,傳承了民族文化、民族習俗,傳承了不忘先輩、前赴后繼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歲月漫長,生活滄桑,那無語的石頭不正詮釋著仫佬族人的聰明智慧和美好追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