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部編教材八上之《富貴不能淫》賞析

2018-08-24 10:50:36邵自泉
關(guān)鍵詞:大丈夫孟子

邵自泉

部編教材八上增選了《孟子·滕文公下》中的第二章——“富貴不能淫”,并采用全文選用的方式編入教材,保持了文章的完整性。

從表面看,《孟子》此章只是一篇簡短的駁論文,先反駁景春關(guān)于大丈夫的觀點,在此基礎(chǔ)上,再提出自己正確的觀點。但加以深究一番,我們便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是“破”還是“立”,孟子始終高揚儒家旗幟,將儒家思想既作為自己判斷是非、立世處事的最根本準(zhǔn)則,也作為全社會必須遵循的最高原則。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是孔子締造的,孔子的核心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儒家的思想核心。而孔子的核心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論語》中。據(jù)楊伯峻先生統(tǒng)計,一部《論語》談“仁”最多,共有109次,談“禮”居次,也有75次。同樣是孔子編定左丘明作注釋的《春秋左氏傳》,一共講“禮”462次,另外還有“禮食”1次,“禮書”、“禮經(jīng)”各1次,“禮秩”1次,“禮義”3次;講“仁”不過33次??梢钥闯?,《左傳》把“禮”提到最高地位?!蹲髠鳌ふ压辍逢虌刖驮鴮R景公說:“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與天地并。”《論語》與《左傳》對“仁”與“禮”雖然各有側(cè)重,但儒家認為“禮”和“仁”又是緊密關(guān)聯(lián)的。《論語·顏淵》第一章就記載了顏淵與孔子的一段對話:“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這段話的主要意思是說,“仁”不能靠別人,而是完全由自己的內(nèi)心出發(fā)的;每個人如果每天都能做到抑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談舉止都合于“禮”,那么此人便稱得上有仁德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biāo)的具體途徑就是做到——不合禮的不看,不合禮的不聽,不合禮的不說,不合禮的不動(實際上還有一層意思——不合禮的不想,因為看、聽、說、動都是外在行為,而這些行為都是由自己的主觀思想決定的,受著主觀思想的支配)。由此可知,人的仁德是通過修養(yǎng)“禮”來實現(xiàn)的。

那么,“禮”又是什么呢?“禮”包括禮制、禮儀和禮器三大方面,這些都記載在古人留下的三部書(《周禮》《儀禮》《禮記》)中。也可從以下幾方面簡單地歸納一下“禮”。從意識形態(tài)層面來看,“禮”強調(diào)內(nèi)心的修養(yǎng),其最高境界就是“中”“和”,即無論遇到什么事,人的言行及內(nèi)心情感都能達到恰到好處的地步;由這樣的人來治理地方、國家甚或全天下,那么天下必安定和諧,以至“大同”。因此也可以這么說,“禮”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人民安居樂業(yè)的一種自我約束力。這是“禮”的本質(zhì)所在?!蹲髠鳌ふ压迥辍肪陀涊d了晉國賢人女叔齊的一句話:“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彼J為“禮”不能徒具形式,而應(yīng)把人民裝在心里,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fā),發(fā)布政令、擇用人才、開展外交、對待弱小等等都必須如此。所以他認為,只會一些禮儀形式而掌控不了政令、不能任用賢人子家羈、自己的公室被手下四個卿大夫所瓜分、趁人之難去欺凌小國的魯昭公,是不懂禮的。再從行為層面看,“禮”具體指周代創(chuàng)立的“九禮”,即九種禮儀行為——冠、婚、朝、聘、喪、祭、賓主、鄉(xiāng)飲酒、軍旅等禮節(jié)。這些禮儀行為是外在的,是一個人平時抑制自己、用來修身的行為規(guī)范,但如果沒有內(nèi)心向善、利他(包括利國、利民等)等等思想的支配,這些禮儀行為就成了“道貌岸然”的擺設(shè),是沒有多大益處的。但禮儀行為一旦有了高尚思想的支配和禮儀制度的支撐,那它就會產(chǎn)生神奇的效果:將一個人的修養(yǎng)提升到“仁”甚至“圣”的巔峰境界。因為外在的禮儀行為能反作用于“禮”的本質(zhì)。這種反作用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通過學(xué)習(xí)禮儀知識,懂得禮儀的作用和意義,激發(fā)人們向善求真的內(nèi)驅(qū)力,增強判斷是非的能力;第二方面是通過符合“禮”的行為的不斷反復(fù),從而抑制人內(nèi)心“惡”的成分;第三是通過獎掖脫穎而出的佼佼者(參與具體的禮儀場合的人都是從民眾中推舉出來的優(yōu)秀代表),制造輿論氛圍,使全社會形成上進、向善的好風(fēng)氣,以此培養(yǎng)民眾的高尚品質(zhì),也使優(yōu)秀者更加優(yōu)秀,高尚者更加高尚。顏淵就是其中一個杰出代表。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仁”和“禮”就是儒家的思想核心。此外儒家的思想中還包含:義、智、信、忠、孝、溫、良、恭、儉、讓等。

孟子的思想與孔子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眾所周知,孟子是孔子之孫子思的學(xué)生,師生共同創(chuàng)立了儒家學(xué)說中的“思孟”學(xué)派。子思則是曾參的學(xué)生,而曾參又是孔子晚年的得意弟子之一,也是儒家“五圣”之一。也正因為這種學(xué)術(shù)和思想的親緣傳承關(guān)系,將孟子推到了“亞圣”的地位。因而“仁”和“禮”同樣是孟子的思想核心,其民貴君輕思想其實就是這種思想在新時期的新發(fā)展。

二、孟子駁論的思想基礎(chǔ)——禮

現(xiàn)在我們再回到課文中,看看孟子是怎樣反駁景春的錯誤觀點的。

課文先用前果后因形式擺出了景春的錯誤觀點:像公孫衍、張儀等能左右諸侯,影響國與國之間的戰(zhàn)爭與和平的人,就是大丈夫。文章采用因果倒裝形式,那是為了強調(diào)并突出景春對公孫衍、張儀等人的崇拜和想做一個大丈夫的向往,而表達結(jié)果時還采用反問句式,則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效果。

在一般人看來,景春的觀點確實有點道理:無論公孫衍還是張儀在戰(zhàn)國時期都是大名鼎鼎干大事的人物。公孫衍曾繼商鞅為秦惠王的大良造,后歷仕魏國和韓國,是有名的縱橫家之一;張儀以連橫術(shù)破公孫衍的合縱術(shù)之后,也曾擔(dān)任秦惠王的相,后又任魏國之相。兩人均位極人臣,這對于一個普通人來說,已達到人生頂峰了。人生的理想不就是“出將入相”么?這樣的人不能稱為大丈夫,誰還能勝任此稱號?所以景春的觀點具有很強的迷惑性和欺騙性。

但孟子一聽,馬上就看出了景春的錯誤所在:一是對大丈夫的概念認識有誤——不辨是非、不顧人民生死,只要能取得高位并在較大范圍內(nèi)攪動局面的人就是大丈夫;二是對公孫衍、張儀等人的品性認識有誤——沒有仁義道德原則,只會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想法往上爬,把這種僅具小人、女人的“妾婦之道”的人當(dāng)作大丈夫;三是對個人與國家、社會的關(guān)系的認識有誤——把個人的自私性凌駕于國家、社會之上。顯然,孟子是站在儒家立場,根據(jù)儒家思想來辨析和判定景春的錯誤的。

看清了景春的錯誤思想本質(zhì),孟子就展開了凌厲的反駁。孟子是論辯大師,他深知要駁倒對方的觀點,先要徹底擊毀對方賴以確立觀點的論據(jù),尤其是那些影響較大的“名人”類論據(jù),同時也可廓清這些人對社會的影響。所以孟子也先用語氣強烈的反問形式“是焉得為大丈夫乎”,來否定景春的崇拜對象——公孫衍和張儀,指出他們稱不上什么大丈夫,同時表達出對這兩個人的極度蔑視。在景春還沒有反應(yīng)過來時,孟子緊接著又用略帶反問語氣的疑問句“子未學(xué)禮乎”來詰責(zé)對方。表面看這是一句空話,因孟子完全清楚,景春是學(xué)縱橫術(shù)的縱橫家(在教育還不怎么普及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及之前,人們是根據(jù)自己的志趣去求學(xué)的,這與現(xiàn)代人被強制或隨機跟老師學(xué),是大相徑庭的),對“禮”不會怎么上心。孟子之所以這樣問,一是不給對方喘息的機會;二是指出景春觀點錯誤的本質(zhì)——不懂禮、違背禮,將景春的思維引入一個新的思考范疇;三是為下文的駁論奠定堅實的立場;四是暗示自己的立論基礎(chǔ)。

第一步目標(biāo)達成之后,孟子開始擺事實講道理。這個事實分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士冠禮”,即孟子說的“丈夫之冠也”?!罢煞颉笔枪糯鷮δ凶拥淖鸱Q。按周禮,男子(一般指士以上,起碼也得“民”以上,“氓”是不在此列的)學(xué)到二十歲(虛歲),已經(jīng)具備獨立面對社會、獨立承擔(dān)社會責(zé)任的知識和能力,就要舉行“士冠禮”,即我們今天所說的成人禮?!抖Y記·冠義》說:“成人之者,將責(zé)成人禮焉也。責(zé)成人禮焉者,將責(zé)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zé)四者之行于人,其禮可不重歟?”意思是接受冠禮后的男子,將由家庭中毫無責(zé)任的“孺子”轉(zhuǎn)變?yōu)檎娇缛肷鐣某赡耆?,只有能履踐孝、悌、忠、順的德行,才能成為合格的兒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輩,成為各種各樣合格的社會角色。也只有如此,才可以稱得上是人,也才有資格去治理別人。這樣的男子才可以稱“丈夫”。所以行冠禮的儀式非常莊重也非常繁復(fù),在此不多贅述,讀者可以參看《儀禮·士冠禮》篇。舉行士冠禮時,為了更加莊重,父親一般不親自去訓(xùn)誨兒子,而是舉行一定的儀式,鄭重其事地邀請鄉(xiāng)里有名望的紳士(一般是退休在家的朝廷官員)作為正賓,代替自己來訓(xùn)誨受冠禮者。因受父親邀請而代替父親訓(xùn)誨,所以孟子說“父命之”。冠禮上要加三次冠——布冠、皮弁(也叫武冠,一種白鹿皮帽)、爵弁(也叫文冠),每次加冠,正賓都要代替父親說訓(xùn)辭。其訓(xùn)辭分別是:“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薄凹铝畛?,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薄耙詺q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耇無疆,受天之慶?!边@些訓(xùn)辭除了祝福長壽外,最主要的是訓(xùn)誡受冠者要修養(yǎng)好仁德。意思是沒有仁德,便不是成人,至少是不合格的人!這是合乎“禮”的事實,然而景春似乎不懂,所以孟子用“子未學(xué)禮乎”來譏刺他。

第二方面的事實是敘述女子出嫁時的情形?!秲x禮·士婚禮·記》中記載了這么兩段話:“醴女而俟迎者,母南面于房外。女出于母左,父西面戒之,必有正焉,若衣,若笄。母戒諸西階上,不降。”“父送女,命之曰:‘戒之敬之,夙夜毋違命!母施衿結(jié)帨,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宮事!庶母及門內(nèi),施鞶,申之以父母之命。命之曰:‘敬恭聽,宗爾父母之言,夙夜無愆。視諸衿鞶!”這兩段話就是孟子陳述事實所根據(jù)的完整文本,為了表述的簡潔和論辯的需要,孟子采取擇要而言策略,故省去了父送、父戒、庶母送戒的內(nèi)容。這樣行文更緊湊,論據(jù)指向也更明確,避免了節(jié)外生枝,同時也體現(xiàn)了孟子的機智。這么一刪減,就只剩下母戒女的內(nèi)容了,于是得出的結(jié)論便無可辯駁了。

這兩方面事實,孟子為何采取一略一詳來處理,而不是平均使力?因為冠禮景春雖然不上心,但作為男人他肯定經(jīng)歷過(古代“民”以上家庭出身的男子在二十歲之前大多要學(xué)習(xí)七年,學(xué)習(xí)諸如數(shù)目、四方之名、禮讓廉恥、朔望、六十甲子、文字、“幼儀”、音樂、舞蹈、射箭、御車等知識和技能),在此無須多說,故略提。更重要的是“父”主要以“德”“命之”,而公孫衍、張儀身上及景春腦中表現(xiàn)出來的是少“德”多“妾婦之道”,即跟孟子的論辯指向不太一致,故只能略提。但冠禮又是人生可能經(jīng)歷的九禮中之首禮,且與下文自己的立論有關(guān),又不得不提。而女子出嫁這方面事實,直接關(guān)系到公孫衍、張儀、景春等人的思想本質(zhì),也是景春得出錯誤觀點的思想根源所在,那就得稍加詳述。在敘述這一事實時,孟子采用勾引形式突出了出嫁女子所受的訓(xùn)誡內(nèi)容——恭敬、謹慎、無違(即順從),這就是古代女子所必須遵守的“婦道”。

這里需要澄清的一點是,“婦道”不等于“妾婦之道”。婦道也叫妻道,古人認為,妻道如臣道,臣對君,也應(yīng)該恭敬、謹慎、順從。但順從是有原則的,這個原則叫道義。如果君的行為不合道義,臣就當(dāng)力勸。妻子對丈夫也是如此。妻子確應(yīng)順從丈夫,但丈夫如果犯過錯,妻子也應(yīng)當(dāng)適時加以勸說補正,后世的長孫皇后對李世民便是如此做的,但沒有人指責(zé)長孫皇后離經(jīng)叛道。所以說,妻道也好,臣道也罷,正確的態(tài)度和做法是“和而不同”。這是“禮”的極高境界?!版獘D之道”則不同?!多u忌諷齊納諫》記載了鄒忌的一句內(nèi)心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毙±掀?、婢女比之正妻(婦)來路不正、出身貧賤、地位更低,因而出于“畏”而自保,便會不問是非,只會逆來順受,順從是她們生活的最高準(zhǔn)則。所以,“妾婦之道”是一種沒有原則、不論是非的順從之道,按我們現(xiàn)在的話,可叫“小老婆、婢女之道”。因此,孟子在陳述事實之后,給公孫衍、張儀之流下了這么一個結(jié)論:“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边@種一味順從原則,連“婦道”也稱不上,何以稱“大丈夫”?孟子站在儒家“禮”的立場上,對公孫衍、張儀和景春等以極辛辣的揶揄。

三、鮮明的立場——儒家思想是孟子立論的基礎(chǔ)

嚴正指出景春錯誤觀點的思想根源之后,孟子順勢而下,運用具有排山倒海氣勢的排比句(“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其中“廣居”喻指“仁”,“正位”喻指“禮”,“大道”喻指“義”)闡明自己對大丈夫的正確認識——必須以“仁”“禮”“義”為立世處事的出發(fā)點和前提。這“仁”“禮”“義”恰恰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孟子告訴景春,一個真正的大丈夫如果宅心不仁厚,身上無仁德,行事不仁愛,即使住在國君所賜的廣宇大宅中,也算不得大丈夫;如果心中沒有裝著人民,對國家不敬畏和熱愛,遇國君犯錯而不敢勸諫只會一味曲從,即使儀容堂堂地站在朝班上,也算不得大丈夫;如果心中沒有真理和正義,搬弄是非,以滿足個人欲望為目的去挑起國與國之間的爭端,即使你走在天下最寬廣的官道上,同樣算不得大丈夫。只有按“仁”“禮”“義”為立世處事準(zhǔn)則,一個人才可能成為大丈夫。

那么大丈夫遇到不同的世道,又該如何處世呢?孟子的觀點是:“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這里首先有一個問題:通過什么途徑“得志”?以“妾婦之道”為準(zhǔn)則者,必以逆來順受、曲意順從、搖唇鼓舌甚至不擇手段為途徑,獲得高官厚祿。以“仁”“禮”“義”為處世準(zhǔn)則者,必定按照《大學(xué)》提出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的要求,逐步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這是真正的大丈夫所走的路。第二個問題才是“得志”后如何處世。以“妾婦之道”得志者,必然會順從君王的稱霸野心,去干戕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事。而真正的大丈夫得志后,必然“與民由之”。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繼承祖宗后稷、公劉創(chuàng)下的大業(yè)被推為部落首領(lǐng)后,遇戎狄的薰育族來侵擾,想要奪取財物,古公就把財物給了他們,以保證自己的部族免受戰(zhàn)爭之難,保障了民眾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薰育族后來又來侵擾,想奪取土地和人民,古公為了民眾的生命安全,在勸住因憤怒想要奮起抗擊的民眾后,就率領(lǐng)家眾離開自己辛苦經(jīng)營的豳地,經(jīng)歷千難萬險遷移到了岐山腳下。結(jié)果豳地百姓扶老攜幼全跟著古公到了岐下,就連周邊鄰國的百姓也紛紛趕來投奔古公。古公的行為不是貪生怕死,而是遵循走和平道路、珍惜生命的“仁”“義”正道,所以周部落得以進一步興旺起來。身材矮小的晏平仲何以能成為齊國的三朝元老?最關(guān)鍵的一點,就是晏嬰能做到“與民由之”。有一次,寵臣梁丘據(jù)替齊景公找了一個叫虞的流行音樂歌手,于是景公徹夜笙歌,竟連第二天的上朝都忘了。晏嬰知道后,立即逮捕并遣返了虞,再去景公那兒直諫,指出景公聽流行音樂是違禮之舉,必定導(dǎo)致亡國,最后景公認錯改正。第三個問題是不得志又如何處世。世上的人得志者少,不得志者多;人的一生得志時間短,不得志時間長。連孔子、孟子等都一生不太得志,何況常人?大丈夫如果不得志該如何呢?答案是“獨行其道”。孔子、孟子都是這方面的代表,自不待說。就是前面提到的晏平仲,也有不得志的時候。齊莊公繼位后崇尚勇力,不顧道義,也討厭晏子,便在酒宴上讓樂工連唱三遍“已哉!已哉!寡人不能說也,爾何來為?(算了!算了!寡人我不能高興,你來干什么)”。晏子聽懂后進行了勸諫,但莊公不聽。于是晏子便把受賞得來的貴重物品全部繳還給莊公,那些不值錢而可以賣的就送到市場上去。做完這一切后,便步行東去,直到濱海一個小村子里,自己過起耕讀生活。后來齊莊公被大臣崔杼所弒,齊景公繼位,又把晏子召了回去,并任其為相。晏子不貪財,不戀位,即使做了農(nóng)民也不忘修身(如果忘了修身,景公也不會再重用他了),這就是“獨行其道”,也就是《孟子·盡心上》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p>

沿著“得志”與“不得志”這個思路,孟子便水到渠成歸納出了自己關(guān)于大丈夫的正確觀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案毁F”就是前文的“得志”之時,“貧賤”就是“不得志”,至于“威武”,是孟子所處時代——兼并的戰(zhàn)國時期最突出的特征,也是人經(jīng)常會面對的問題。人處于富貴的境遇中,要做到內(nèi)心不受惑亂;處于貧賤的惡劣境遇中,要做到內(nèi)心志向堅定不移;而面對武力威迫,則要做到不屈服。這就是大丈夫正確的處世態(tài)度。晏嬰相齊景公時,曾多次受到景公的賞賜,但晏嬰都用各種借口一一謝絕。為什么?因為他首先考慮百姓的生活狀況還不怎么好,自己怎能接受更多的賞賜呢?心中有民有國,晏嬰才能做到富貴不淫。《論語·雍也》第十一章:“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為何能安貧樂道?因為“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論語·雍也》),其內(nèi)心志向可謂堅定矣!子路自從入了儒門后,他真得做到了在“威武”面前不屈服?!蹲髠鳌ぐЧ迥辍酚涊d了子路死時的情境。子路擔(dān)任衛(wèi)大夫孔悝的家宰,孔悝的舅舅蒯聵(衛(wèi)太子)作亂,并強迫孔悝加盟,子路以為這樣做違禮,堅決不從,并為了救主,在孔悝其他家臣都往外逃難并勸子路也一起逃時,子路卻想盡辦法進城,他說:“吃了他的俸祿,不應(yīng)躲避禍難。”結(jié)果與蒯聵派來的武士石乞、盂黡決斗,子路被對方用戈擊中,連帽帶也被砍斷了,子路說:“君子死,冠不免?!北銖娜莸叵岛妹睅Ф?。晏嬰、顏淵、子路,這些人心中有仁德、生活不違禮、行為堅守道義,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所以都被歷史書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總之,孟子在這一章中自始至終高揚儒家旗幟,來闡述關(guān)于大丈夫的觀點。兩千多年來,這些話激勵了成千上萬的仁人志士,讓他們在實現(xiàn)抱負的路上,永遠正道直行,成就了無數(shù)可歌可泣的英雄業(yè)績。

猜你喜歡
大丈夫孟子
王者頌
我們愛猜謎
磨刀不誤砍柴工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大丈夫
手抓飯,真的大丈夫?
飛魔幻A(2017年11期)2017-12-20 17:16:05
何為大丈夫
隆安县| 邯郸市| 社旗县| 理塘县| 花垣县| 海丰县| 辉南县| 搜索| 图木舒克市| 安阳市| 阳高县| 宜兰县| 平阳县| 察雅县| 登封市| 湟中县| 夏邑县| 泸定县| 内丘县| 焦作市| 湘潭市| 甘谷县| 襄垣县| 浮梁县| 鹤峰县| 濉溪县| 五莲县| 嵊州市| 西宁市| 博白县| 黎川县| 济宁市| 九江县| 宁强县| 德阳市| 绥化市| 桂阳县| 瑞丽市| 麦盖提县| 德州市| 册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