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錦輝
部編七年級下第三單元選了當代作家李森祥的小說《臺階》。小說中的父親一生都在編織一個樸素的夢想——建造一座有九級高臺階的新屋。經過長年累月的艱辛勞作,夢想終于實現,然而,當夢已成真之時,父親竟在惶惑中黯然老去。課文一方面表現了農民艱難困苦的生存狀態(tài)和他們?yōu)楦淖儸F狀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另一方面,小說籠罩著一層崇敬又憐憫的哀傷色彩。對父親形象的分析是這篇小說教學的重中之重,下面從文本文字入手,逐層剖析,還原父親的本來面目。
一、淺層閱讀,讀出一個意氣風發(fā)的父親
通讀全文,我們很快會發(fā)現父親的諸多可貴之處——
“父親總覺得我們家的臺階低?!边@是一個懷揣著人生夢想的父親。
“結果父親一下子背了三趟,還沒覺得花了太大的力氣?!薄坝谑?,一年中他七個月種田,四個月去山里砍柴,半個月在大溪灘上撿屋基卵石,剩下半個月用來過年、編草鞋?!边@是一個為夢想的實現負重前行的父親。
“他的腳板寬大,裂著許多干溝,溝里嵌著沙子和泥土?!蟾诺搅诉^年,父親才在家里洗一次腳。”這是一個無比勤勞的父親。
“父親老實厚道低眉順眼累了一輩子,沒人說過他有地位,父親也從沒覺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著,準備著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這是一個謙卑不屈的父親。
……
在這些文字中,我們不難讀出一個勤苦耐勞、厚道樸實、堅韌不拔、謙卑有夢的父親。于是,一個似乎渾身有著使不完勁,對未來充滿美好憧憬的父親躍然紙上,他是多么意氣風發(fā)!教學時,我們只要稍加指導,學生很快就能找到這樣的文字,很快會對這位父親充滿敬意,有時會心一笑,有時驚嘆感慨。即便只是淺層閱讀,《臺階》也并無太大的閱讀障礙。我們甚至可以再讓學生找出父親最為意氣風發(fā)的一段文字——
“那天早上父親天沒亮就起了床,我聽著父親的腳步聲很輕地響進院子里去。我起來時,父親已在新屋門口踏黃泥。……父親浮在霧里。父親頭發(fā)上像是飄了一層細雨,每一根細發(fā)都艱難地挑著一顆乃至數顆小水珠,隨著父親踏黃泥的節(jié)奏一起一伏?;纹屏吮銤L到額頭上,額頭上一會兒就滾滿了黃豆大的露珠。等泥水匠和兩個助工來的時候,父親已經把滿滿一凼黃泥踏好。”
這段文字簡直就是父親最為光彩奪目的贊美詩!一個“浮”字,寫出了父親動作的輕快。接著,“父親的頭發(fā)上像是飄了一層細雨”,這個寫汗珠的特寫鏡頭,不僅表現出父親為筑臺階付出的辛勞,還表現出父親內心的虛榮和滿足。
在語文學習中,從淺層入手,對文字進行初步閱讀,在整體上把握文章,會迅速打開人物的外在形象,為后面的深入體悟打下基礎。
二、深層閱讀,讀出一個失魂落魄的父親
一篇小說的閱讀不能停留在簡單的淺層閱讀上,淺層閱讀固然可以窺見人物的概貌,但是走進不了人物的內心世界,要想深入人心,深層閱讀必須緊緊跟上。教學時,學生基本把握人物外在形象之后,就需要對文字仔細審讀。事實上,《臺階》里的父親形象不簡單,和麻木的閏土有著天壤之別,這是一個新中國五六十年代已經開始覺醒的農民形象?!杜_階》描寫的是伴隨新中國成長的一個農民,農村在改變,人也在改變,他有追求,有理想。然而,作者對這一人物又偏偏涂了一抹哀傷的色彩,這層哀傷的色彩,只有通過深層閱讀,才能逐漸明朗。于是,閱讀下面的文字就顯得尤為重要——
“他居然不敢放,讓我來?!赣H的兩手沒處放似的,抄著不是,貼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覺得有許多目光在望他,就盡力把胸挺得高些,……父親明明該高興,卻露出些尷尬的笑?!矣H眼看到父親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時腰閃了一下。我就不讓他抬,他堅持要抬。”
“正好那會兒有人從門口走過,見到父親就打招呼說,晌午飯吃過了嗎?父親回答沒吃過。其實他是吃過了,父親不知怎么就回答錯了?!?/p>
“第二次他再坐臺階上時就比上次低了一級,他總覺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級他還是不自在,便一級級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級,他又覺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門檻上去。”
“我連忙去搶父親的擔子,他卻很粗暴地一把推開我:不要你湊熱鬧,我連一擔水都挑不動嗎!”
……
作為讀者,我們讀父親造屋之后的文字內心是五味雜陳的,至少有以下問題值得思考:①父親究竟是怎么了?②父親為什么反常了?③你認為父親應該有怎樣的舉動?④父親的反常合理嗎?⑤作者為什么要寫一個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父親形象?
對問題的解答,還是要老老實實回到文字里去——
先看放鞭炮這一段,對父親的描寫用到了動作和神態(tài)描寫,不自在的動作、不自然的神態(tài)寫出了父親內心的喜悅,但是他謙卑厚道了一輩子,當夢想成真的那一刻,怎么也無法相信這是自己的勞動果實,以至失魂落魄??梢哉f,作者的這段描寫,是完全符合心理學的。
再看鄰居前來打招呼這一段文字,鄰居問父親晌午吃過了嗎,明明已經吃過的父親居然回答說沒吃過。初讀之下不禁啞然失笑,然而再一想,令人心生憐憫,父親的心思一輩子凝聚在新屋上,乃至新屋建成之后,依然沉浸其中,他最關心的話題是新屋,所以鄰居“非新屋”問題當然會答非所問了,不單是“晌午飯吃了沒”,就是別的任何和新屋無關的問題,他都有可能答錯!這是一個農民全部心血付出后的必然反應。
再看“挪座”這段文字,上演了一個本色的父親形象,“挪座”從九級開始,一級級下降,一直到最后一級,怎么也不自在,其實作祟的不是身體,而是心理,明明是自己一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新世界,卻不敢相信,——這是一個辛苦操勞一輩子的農民本色,“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父親一手創(chuàng)造的幸福像夢境一樣不真實,父親的舉動是感慨,是激動。
最后看“挑水”這段,在父親最需要有人攙扶一把時,他卻粗暴地將“我”推開,罵了一句后還好強地把水挑進廚房里去。這段理解起來,確實有難度。父親一反常態(tài),粗暴、煩躁,這是為什么?繼續(xù)往下讀,“腰閃了”,原來是父親老了。讀到這里,小說那抹哀傷的色彩就不難理解了:畢其一生心血建造的新屋,鄰居打招呼居然是吃飯而不是新屋怎樣;勤苦奮斗一輩子,可以幸福生活在新屋里時竟然發(fā)現自己不中用了——這是何等的心理落差。
這樣,許多表面看起來有悖常理的描寫,在經過深層閱讀后一一立體起來,變得有意思了?!安蛔栽凇钡母赣H,就在不自在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描寫中鮮活真實了起來,通過深層閱讀,原來“勤苦耐勞”并不是作者要表達的唯一主題。
三、對比閱讀,讀出一個身心掙扎的父親
對比中必然有思考,語文閱讀不能僅僅停留在“1+1=2”上,在等號的右邊,還應該有更多的可能,思維的空間應該是無限廣闊的。閱讀教學時,我們要為學生提供各種思考的角度,從此端延伸到彼端。
1.父親生活在困苦歲月中
“關于小說的背景,的確應該是20世紀的六十年代初期,所反映的是浙江當地的農村情況。”這是作者李森祥給教材編者尤志心的信。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國成立后極為艱苦的年代,那個時代的最現實的要求是解決溫飽,“高臺階高地位”是遙遠的奢望,于是,父親長年累月不辭辛苦成了生活的常態(tài)。
2.父親生活在農村舊習中
這是一篇籠罩著一抹哀傷色彩的小說。同時期有很多像他一樣命運的農民,但他是一個人在奮斗,沒有人為他指點迷津、規(guī)劃未來,當時的社會也沒有為農民指明一條康莊大道?!拔覀兗业呐_階低!”成了父親繞不過去的心病,因為農村里有此一說: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高。父親陷在農村舊習的泥沼里,不能自拔,在此影響下,父親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造屋準備,艱難而漫長,歷久而彌堅。
3.父親生活在時光流逝中
曾經的青春年華,曾經的身強力壯,當新屋落成,當夢已成真,父親卻老了,老了的父親失去了健康與活力。他已經奈何不得三百斤的青石板,扁擔沉重的叫聲里,父親古銅色的臉變成了一塊青石板。很倔的頭顱埋在膝蓋里半晌不動,高低不齊的短茬,灰白而失去了生機。在匆匆流逝的時光里,他已心力交瘁。
4.父親生活在夢開始的地方
九級臺階的新屋造好,沒有換來鄰居艷羨的嘖嘖稱贊,沒有給父親帶來社會地位的改變,人們的目光依舊,父親無法接受,只能有意無意回避。盡管父親有著我們民族艱苦奮斗、堅韌不拔、吃苦耐勞、忠厚善良精神品質,但辛苦了一輩子之后,仿佛又回到了夢開始的地方,夢的實現原來并不美好,這是臺階的悲劇,父親的悲劇,時代的悲劇。
帶著這樣的思考讀完《臺階》,我們可以感到,語言文字的背后,應該是藏著東西的,作者要明確表達的已經通過文字表達,作者沒有明確表達的,也已經通過文字傳達了出來。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是要抽絲剝筍,才能深刻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才能真正解碼其中蘊含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