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在語文教學中要進一步體現(xiàn)綜合性與實踐性,這與“融慧”理念是不謀而合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展無論是對小學生知識的獲取、技能的提升,還是人格素養(yǎng)的形成,都大有裨益。與傳統(tǒng)應試教育相比而言,“融慧”理念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融慧”理念的核心內涵
“融慧語文”的著力點包括“融”和“慧”兩個方面,前者強調融會貫通,后者則強調生成智慧,也就是說,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年級特點、身心特點,著眼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探討語文教學與其他教學課程之間的結合點,加強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之間的聯(lián)系,實現(xiàn)校內與校外教學的有效融通,為學生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提供有益的語文學習環(huán)境,拓展學生的眼界和思路,讓語文課堂充滿靈光,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學習和應用語文,獲取到思想的啟迪,加強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達到開啟智慧、生成智慧、發(fā)展智慧的目的。
二、“融慧”理念下傳統(tǒng)文化與小學語文課堂的融合策略
文化是一個民族發(fā)展的根基,我國的歷史悠久,五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是民族發(fā)展的瑰寶,滋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如今,伴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各種文化交流愈加頻繁,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思潮叢生,小學生吃著洋快餐,看著日本動漫,玩著美國玩具,離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越來越遠,他們不屑于過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卻對西方的圣誕節(jié)十分熱衷,這些問題都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值得欣慰的是,伴隨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了自己在傳統(tǒng)文化傳播方面的職責,開始積極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將傳統(tǒng)文化滲透到語文課堂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近年來,我校正在開展基于“融慧”理念的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策略研究,嘗試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的各個知識點進行拓展、開發(fā),積極在其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取得了一定的實效。
(一)在識字和寫字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
在1-3年級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效果是最為理想的,這一階段正是兒童記憶力最佳的時期,要達到理想的識字、寫字教學效果,必須要拓展學生的閱讀量,我國古代有大量的啟蒙教育經典,如《百家姓》、《弟子規(guī)》、《三字經》、《千字文》等等,都是啟蒙閱讀的理想教材。我們利用多媒體將這些傳統(tǒng)教育經典制作為動畫,讓孩子們反復觀看、誦讀,不僅讓語文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學習到了更多的文字,也讓孩子們體會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關于寫字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筆順,也要注意間架和章法。我國傳統(tǒng)的書法文化,正是寫字教學的有效素材,可以在低年級中開設書法課,并為學生介紹書法背后的傳統(tǒng)文化,讓他們對書法產生向往之情,從“欣賞”過渡到“臨摹”,再從“字法”過渡到“章法”,引導學生挖掘出書法背后“文化元素”。如在“字的結構”的學習上,由于結構需求,變換出了很多的偏旁部首,形成一種美感,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幫助學生一個個的進行演示,讓他們看到祖先的智慧,了解文字中蘊含的祖國傳統(tǒng)文化,激發(fā)出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
(二)在詩歌的學習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
古詩詞是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睂τ谛W階段的孩子而言,傳統(tǒng)文化可能有厚重之感,生活在新時代,他們很難全面了解古人的歷史背景、文化信仰,也無法自己來挖掘出詩歌背后的傳統(tǒng)文化,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用故事的形式將這些詩詞傳達給學生。
如,在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石灰吟》這首詩就是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很好例子。這首詩的教學目標包括幾個方面:①了解詩詞含義和石灰特點;②結合作者的生平,體會“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含義;③體會于謙為官清廉、不愿同流合污的錚錚風骨,將其內化為自己的品質。
對于小學階段的孩子而言,他們的知識閱歷有限,要讓他們了解《石灰吟》這首詩的含義,體會到作者的錚錚風骨,難度較大,為此,我為學生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于謙為人十分的清廉,每次進京辦事,從來不向他人送禮,有人勸他帶一些土特產,他笑笑回答:“吾唯有清風而已。”在擔任兵部尚書時,全國多個地區(qū)出現(xiàn)了動亂,于謙一人掌握了全國前后征調的各項事務,景帝有感于于謙的節(jié)儉和清廉,看到他家中的房屋簡陋,于是就賜了他一處府邸,于謙推辭道:“現(xiàn)在國家多難,臣子何敢自安?!弊罱K拒絕了景帝的好意。景帝更加佩服于謙的為人了,每每提拔大臣時,必定會征求于謙的建議,結果,有些沒有提拔的人,心里就怨恨于謙,在景泰八年,石亨趁景帝病重,發(fā)動了“奪門之變”,重新推舉英宗即位。他們這些人為了報復于謙,誣陷他謀反,于謙被害當天,全城百姓哭聲震天,于謙遇害之后,錦衣衛(wèi)查抄他的家產,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罪證和值錢的物品,屋里空蕩蕩,只有簡單的書籍和寢具,其中一間正室上了鎖,打開一看,都是景帝生前賜給他的劍器和蟒衣,他從來沒有動過,有感于于謙的高風亮節(jié),錦衣衛(wèi)們紛紛失聲大哭……
在講完故事后,學生紛紛的陷入沉思中,感慨于于謙的兩袖清風,此時,不用我過多的講解,他們就很容易地理解了詩詞的內涵,學習到詩詞背后的傳統(tǒng)文化,這不僅對學生的詩詞學習非常有益,對于他們未來的發(fā)展也有積極作用。
(三)利用成語故事引入傳統(tǒng)文化
每一個成語背后,都是鮮活的中國歷史,利用成語故事,可以豐富孩子們的課外閱讀量,提高他們的語文學習興趣。在課堂上,我常常會留出10分鐘左右的時間講述成語故事,如“指鹿為馬”、“蘇武牧羊”、“四面楚歌”、“破釜沉舟”、“望梅止渴”、“三顧茅廬”等等,將浩瀚的成語連接起來,其背后正是一幅頭美妙多姿的歷史畫卷,利用成語,帶領孩子們感受蒼茫浩瀚的中國歷史,從先人身上學習到了寶貴的優(yōu)秀品質。
三、結語
“融慧”理念強調,小學語文的教學不能單一的依靠語文教材,要積極探索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相互結合、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相互聯(lián)系。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不僅僅是“融慧”理念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們應該肩負起的重要責任。只要我們的語文教師能堅定不移地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孩子們必將在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和滋養(yǎng)下,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獲得文化積累,提高文化素養(yǎng),提升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蔣惠琴.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實施的現(xiàn)狀及思考——以一所小學開展的實際情況為例[J].小學語文教師.2015(12)
[2]劉立峰,徐紅梅.開展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幾點體會[J].寧夏教育科研.2013(03)
[3]徐敏美.得法于課內 獲益于課外——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銜接策略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4(09)
[4]樓朝暉,劉大偉.淺析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教師角色[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9(08)
謝思杭,福建泉州市豐澤區(qū)烏嶼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