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凌宇 畢建花 張家宏 王守紅 寇祥明 韓光明 王桂良 徐榮 吳雷鳴
摘要:研究了江蘇里下河地區(qū)“一茭兩鴨”生態(tài)種養(yǎng)模式中的田間配套設施,“一茭兩鴨”種養(yǎng)及時空耦合技術以及綠色施肥、綠色防控和水位調控技術,旨在為發(fā)展江蘇里下河地區(qū)水域一體化生態(tài)種養(yǎng),實現(xiàn)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綠色生產提供技術支撐。
關鍵詞:“一茭兩鴨”;生態(tài)種養(yǎng)模式;綠色種養(yǎng);綠色施肥;綠色防控
中圖分類號:S645.2;S8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8)10-0018-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10.004
Green Production Techniques for Zizania-Duck Mutual Ecosystem
ZHU Ling-yu1,BI Jian-hua2,ZHANG Jia-hong1,WANG Shou-hong1,KOU Xiang-ming2,
HAN Guang-ming2,WANG Gui-liang2,XU Rong2,WU Lei-ming2
(1.Agricultur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ion of Lixiahe Area in Jiangsu Province,Yangzhou 225007,Jiangsu,China;
2.Research Center of Eco-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of Jiangsu Province,Yangzhou 225008,Jiangsu,China)
Abstract: Techniques such as field supporting facilities,spatiotemporal coupling,green fertilizer,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and water level control for Zizania-Duck mutual ecosystem were reviewed t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water integration ecosystem in Lixiahe area and to realize green production of zizania-duck mutual ecosystem.
Key words: zizania-duck mutual ecosystem;ecological farming mode;green cropping;green fertilizer;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江蘇省里下河地區(qū)地處長江下游的江淮平原,江、河、湖、溝水系縱橫交錯,因水而興的“四水”(水稻、水產、水禽、水生蔬菜)種養(yǎng)業(yè)異常發(fā)達[1]。但傳統(tǒng)的、單一的種植或養(yǎng)殖生產方式,已造成嚴重的資源耗費、環(huán)境污染和農牧漁產品質量安全危機。隨著農業(yè)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深入,筆者近年來開展了綠色種養(yǎng)、綠色施肥、綠色防控的“三綠”于一體的綠色生產技術體系研究與示范,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如稻田生態(tài)種養(yǎng)的“三綠”技術[2]等?!耙卉鷥渗啞蹦J?,是在研究茭鴨共作綠色施肥技術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綠色種養(yǎng)創(chuàng)新模式[2-4],在茭白田邊搭建簡易鴨棚,田間合理套養(yǎng)一定數(shù)量的鴨,一季茭白田養(yǎng)殖兩批鴨,實行茭白與鴨互利共生,實現(xiàn)“田面種茭、茭間養(yǎng)鴨、鴨除雜草、鴨食害蟲、鴨糞肥田”的綜合效果,旨在達到“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的種養(yǎng)一體化雙贏的目的。
1 田間配套設施
1.1 “一茭兩鴨”綠色種養(yǎng)田塊的選擇
選擇水源充足、水質較好、排灌方便,土壤肥沃、保水性強、無污染、腐殖質豐富、地勢平坦的茭白田,田塊面積在2 hm2以上。
1.2 田埂修整
“一茭兩鴨”共作田塊應充分犁耙,做到埂固(田埂夯實并高出田面50 cm以上、埂寬1.5 m以上、保水性好)、田平。
1.3 搭建鴨舍
在共作田頭空地按5~6只/m2搭建鴨舍。鴨舍一般四周用竹、木圍筑,石棉瓦蓋頂,外圍再用致密尼龍網或塑料薄膜圍起。
1.4 設置圍網
共作田埂四周設置圍網:每隔1~2 m打一根樁,尼龍網上下綱用尼龍繩作綱繩,將網拉直,圍網下綱埋入土中,地上網高50 cm左右。
2 “一茭兩鴨”種養(yǎng)及時空耦合技術
2.1 茭白種植
茭白種苗選擇當?shù)貜V泛種植的耐肥、抗病、優(yōu)質、高產的短日照單季茭六安茭品種。以45°斜插入土移栽茭白苗,確保根莖和分蘗基部在土表以下,分蘗苗芽稍露出水面;行距和株距為90 cm×40 cm,每穴1棵苗,基本苗為1 857株/667 m2。
2.2 鴨的放養(yǎng)
2.2.1 鴨品種的選擇 放養(yǎng)鴨品種選擇當?shù)馗哙]麻鴨,其生活力強、田間活動時間長、嗜食野性生物、能生產出高品質鴨肉和蛋品、繁殖力強。分別于茭白分蘗初期和分蘗末期施放,每667 m2放10日齡雛鴨30只,苗鴨重約100 g/只。
2.2.2 雛鴨馴水 雛鴨施放共作田之前應先馴水。馴水宜在晴天進行,水深15~20 cm,在鴨苗上下坡的一面做成30 cm左右斜面。第一次馴水最好在上午10:00左右將雛鴨趕下水0.5 h左右,然后再將苗鴨全部趕上岸,在太陽光下讓其梳理羽毛休息。下午3:00左右進行第二次馴水,時間可適當延長,直至苗鴨能在水中活動自如、出水毛干。
2.2.3 鴨的飼喂 采用自制青飼料和全價配合飼料兼顧的形式飼喂,每天分早、中、晚喂食3次,每日投喂量占鴨體重的7%~10%。通過信號把鴨子喚進鴨舍飼喂,之后讓其在鴨舍休息1 h左右,再打開鴨舍讓其自由活動。
2.3 時空耦合
“一茭兩鴨”時空耦合(圖1):茭白苗4月上中旬移栽,9月底10月初開始采摘,全生育期190 d左右,而經育雛10 d的鴨一般飼養(yǎng)70~80 d即可養(yǎng)成成鴨。因為成鴨對露白肉茭有啃食作用,茭鴨共作期間必須做到“成鴨不留結茭田”。因此一季茭白田養(yǎng)兩批鴨時,第一批苗鴨一般在5月下旬茭白分蘗初期施放,第二批苗鴨一般在8月下旬施放,在鴨子養(yǎng)成前陸續(xù)收獲茭白,至11月前后茭白采收完畢后,鴨已養(yǎng)成。
3 綠色施肥技術
“一茭兩鴨”綠色種養(yǎng),應執(zhí)行“六位一體”的綠色施肥技術體系[2]。主要由平衡施肥、秸稈還田、施用有機肥、灌溉養(yǎng)殖池塘富營養(yǎng)化水、飼(套)養(yǎng)動物施肥和冬季休耕或種植綠肥植物等6種施肥技術組成。由于“一茭兩鴨”綠色種養(yǎng)中茭白秸稈收割作了青飼料,以及冬季茭白在田越冬,秸稈還田和種植綠肥無法實施,其具體綠色施肥實施方案如下。
基施有機肥和套養(yǎng)鴨排泄施肥:基肥施腐熟干鴨糞500 kg/667 m2;茭白田套養(yǎng)鴨平均實收60只/667 m2(2批鴨),相當于為茭白田持續(xù)提供鮮鴨糞約936 kg/667 m2,折合施入茭白田養(yǎng)分為:17.9 kg N/667 m2、13.9 kg P2O5/667 m2 和8.4 kg K2O/667 m2。
灌溉養(yǎng)殖池塘富營養(yǎng)化水:灌溉量為300 t/667 m2,經測定養(yǎng)殖池塘富營養(yǎng)化水中平均TN為9.73 mg/L、TP為0.77 mg/L、TK為4.53 mg/L,輸入N、P、K養(yǎng)分分別為2.92、0.23和1.36 kg/667 m2,折合施入茭白田養(yǎng)分為:N 2.92 kg /667 m2、P2O5 0.53 kg /667 m2、K2O 1.64 kg /667 m2。
以上共計施入共作茭白田養(yǎng)分為:20.9 kg N/667 m2、14.4 kg P2O5/667 m2和10.0 kg K2O/667 m2。
平衡施肥要求:根據(jù)茭白養(yǎng)分需求特征,生產1 500 kg/667 m2的肉茭,需N 25 kg/667 m2、P2O5 12 kg /667 m2和 K2O 15 kg/667 m2 的大量營養(yǎng)元素需求量。
對照平衡施肥要求,該綠色施肥方案中,磷養(yǎng)分已滿足需求,尚需補施N 4.1 kg/667 m2的氮素,相當于9.0 kg尿素;補施K2O 5.0 kg /667 m2 的鉀素,相當于9.9 kg硫酸鉀。于是在分蘗末期施尿素3.9 kg/667 m2和硫酸鉀4.0 kg/667 m2,孕穗前施尿素5.1 kg/667 m2和硫酸鉀6.0 kg/667 m2。該綠色施肥方案可節(jié)省施用化學肥料60%以上。
4 水位管理
“一茭兩鴨”綠色種養(yǎng)水位管理以“淺-深-淺”為原則,用周邊養(yǎng)殖池塘肥水灌溉。移栽茭白前需淺水泡田,移栽茭白苗至分蘗前保持3~5 cm的淺水位,有利于提高地溫,促進發(fā)根;分蘗開始后水位保持在5~7 cm,促進分蘗;分蘗后期,保持10~15 cm的較深水位,控制無效分蘗;進入孕茭期,水位加深至20~25 cm,促進茭白增大;孕茭后期至收獲,水位逐漸下降至2~5 cm,便于采收。
5 綠色防控技術
5.1 茭白
“一茭兩鴨”綠色種養(yǎng)因套養(yǎng)鴨,采用了“四位一體”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體系[2]。主要關鍵技術措施有農業(yè)防治、生態(tài)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具體綠色防控方案如下。
農業(yè)防治:選擇優(yōu)質、高產、多抗的六安茭品種;冬季清潔田園,清除茭墩上的秸稈或作牛羊飼料,減少越冬蟲源和翌年病菌侵染源;灌深水殺蛹。在大螟、二化螟幼蟲化蛹前,排干田水,待化蛹高峰期,灌深水10~15 cm,過3~5 d后排水,可殺死蛹;每2年實行1次水旱輪作等。
物理防治:按每3 hm2配備1臺頻振式殺蟲燈。調節(jié)好太陽能光控開關,于晚上8點至第二天凌晨3點昆蟲活躍期時亮燈,誘殺二化螟和大螟成蟲;利用黃色粘板誘殺長綠飛虱、蚜蟲等。
生態(tài)防治:每200 m2安插1個螟蟲性誘捕器,連片設置,及時更換誘芯。
生物防治:構建茭鴨共作系統(tǒng)。放養(yǎng)經馴水后的10日齡鴨子,每期放鴨密度為30只/667 m2,取食害蟲和田間雜草;使用生物農藥。用8 000 IU/mg Bt可濕性粉劑100 g/667 m2防治二化螟、大螟、縱卷葉螟等;用20%三唑酮(2 500倍稀釋液)防治銹病;用20%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500倍稀釋液噴霧防治胡麻葉斑病;用5%井崗霉素(1 000倍稀釋液)防治紋枯病等。
采用以上四管齊下的綠色防控技術,茭鴨共作田茭白病蟲害防控率達80%以上,草害防控率達90%以上。與常規(guī)茭白田病蟲草害防治相比,化學農藥減施率達70%以上。
5.2 鴨
適時注射疫苗;每隔30 d打掃鴨舍和陸上運動場,并用適量漂白粉化水噴灑消毒;及時清除共作田間的病死鴨。
6 效益分析
6.1 茭白產量
從江蘇里下河地區(qū)農業(yè)科學研究所高郵送橋鎮(zhèn)循環(huán)農業(yè)示范基地2016年該模式示范結果(表1)可知,“一茭兩鴨”綠色種養(yǎng)的茭白產量比對照略高。從產量構成因素分析來看,“一茭兩鴨”綠色種養(yǎng)的成茭率高于對照,而分蘗數(shù)和單茭重較對照小??梢姡耙卉鷥渗啞本G色種養(yǎng)養(yǎng)分供應以緩釋有機肥為主,其分蘗數(shù)和單茭重略小,但大大提高了成茭率,從而保證了茭白的產量不降低。
6.2 經濟效益
由表2可知,“一茭兩鴨”綠色種養(yǎng)中鴨平均產值2 898元/667 m2,茭白產值4 252元/667 m2,利潤2 046元/667 m2;與對照組茭白單作比較,利潤增加218元/667 m2。在茭白出售價格方面,“一茭兩鴨”綠色種養(yǎng)生產出的茭白因為農藥施用量少,肉茭品質好,生產的茭白比常規(guī)種植的價格更高,經濟效益也更高。
7 討論
7.1 鴨的防疫和馴養(yǎng)
為了確保放養(yǎng)在茭白田中鴨的成活率,需要做好鴨的防疫工作,定期注射疫苗,發(fā)現(xiàn)病鴨需要及時隔離和治療,降低鴨群疫病發(fā)生的風險。同時在鴨放養(yǎng)前后的馴養(yǎng)工作也是關鍵,通過訓水和訓食,使鴨較好地適應茭白田環(huán)境,提高放養(yǎng)成活率,方便規(guī)范化的養(yǎng)殖管理。如果鴨子放養(yǎng)的訓食工作不到位,容易造成鴨群無法形成定點采食的習慣,使投喂的飼料不能及時被鴨子采食,導致飼料的浪費,而鴨子長期攝食不足會導致體格瘦弱,影響鴨在茭白田中的存活。
7.2 成本控制
“一茭兩鴨”綠色種養(yǎng)中,每批鴨的適宜放養(yǎng)密度為30只/667 m2,養(yǎng)成后一般鴨平均體重達2 kg以上,鴨的產值在2 898元/667 m2左右,因此需要合理的控制養(yǎng)殖成本,防止養(yǎng)鴨的成本投入大于鴨的產值。成本控制關鍵在于:一是減少鴨舍和圍網的投入,搭建最經濟適用的簡易鴨棚,能達到為鴨遮風避雨即可;二是減少鴨飼料投入,在鴨的放養(yǎng)中后期,鴨在田中的覓食能力增強,適當降低飼料投喂量,以及使用玉米、小麥等廉價的飼料投喂。
7.3 茭白和鴨的銷售
“一茭兩鴨”綠色種養(yǎng)生產出的茭白、鴨與普通茭白、鴨相比,由于大大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施用,茭白和鴨的營養(yǎng)品質、質量更好,更加安全,可以注冊品牌,采用專柜銷售,以提高其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張家宏,王守紅,寇祥明,等.“四水”生態(tài)種養(yǎng)人工濕地的構建、消納富營養(yǎng)化水的功能及標準化示范推廣[J].中國標準化,2016(5):76-80.
[2] 張家宏,王桂良,黃維勤,等.江蘇里下河地區(qū)稻田生態(tài)種養(yǎng)創(chuàng)新模式及關鍵技術[J].湖南農業(yè)科學,2017(3):77-80.
[3] 張家宏,王桂良,王守紅,等.茭白-鴨共作系統(tǒng)中氮平衡及經濟效益分析[J].農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學報,2015,32(5):498-505.
[4] 張家宏,王桂良,徐 榮,等.茭鴨共作人工濕地消納養(yǎng)殖池塘富營養(yǎng)化水的初步研究[J].生態(tài)與農村環(huán)境學報,2017,33(6):546-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