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生順
河湟“花兒”中有許多用花卉起興的作品。這些花卉大部分是當?shù)赜械?,如牡丹、芍藥、菊花、刺玫花、菜籽花、山丹花、水紅花等。另外一些花卉是當?shù)貨]有的,如梅花、桂花、白蘭花、石榴花、玫瑰花、水仙花等。“花兒”學界對前者進行過諸多研究,對后者沒有開展研究。
河湟地區(qū)無梅樹,自然也不會有梅花,梅花意象卻經常出現(xiàn)在“花兒”中。
有些梅花意象出現(xiàn)在河湟“花兒”的襯句中,如《我搭尕妹一條心》(二牡丹令):
青石頭(么)欄桿(者)玉(呀)石橋,
(來吧,二牡丹來吧,二呀梅花哎喲)
橋頭(兒)靠(喲)崖(呀)著(呀)哩(噸);
我搭(么)尕妹(者)心(呀)一條,
(來吧,二牡丹來吧,二呀梅花哎喲)
肝花(兒)連(喲)心(呀)著(呀)哩(吔)。
這里的“二牡丹”同“二梅花”一并出現(xiàn)在“花兒”的襯句中,提升了“花兒”的音樂美和形象美,使演唱變得更加活潑動人。
大部分情況下,梅花出現(xiàn)在“花兒”的起興句中。有臘梅起興的,如:
白布涼圈白似雪,
臘梅花不怕冰寒:
牛郎織女會天河,
每年有見面的一天。
這首“花兒”的第一句“白布涼圈白似雪”與另外一首傳統(tǒng)“花兒”“菜子的花兒黃似金,黃死者有人問了;你身上得下相思病,有有看好的先生”都采用了相同的起興程式,這種程式就是×××××似×”。然而,這種起興程式同樣出現(xiàn)在江南民歌中,如“芥菜開花黃似金”“石榴花開紅似火”等。臘梅花主要在江南等地廣泛種植,青海老百姓別說沒見過臘梅,即便見過臘梅也不會用當?shù)貨]有的植物起興的。那么,河湟“花兒”中為什么會有梅花意象呢?那是因為明代政府實施移民實邊政策,江南人屯軍屯田河湟地區(qū),歌隨人走,江南民歌亦傳人河湟,許多江南民歌漸漸蛻變?yōu)椤盎▋骸保院愉摇盎▋骸敝?,既有江南民歌的許多起興程式或結構程式,也有江南地區(qū)的梅花等諸類花卉意象。
此外,“花兒”中有很多梅花起興的作品。如:
十月的梅花將開來,
白仙鶴展翅著飛來;
活著時帶著書信來,
死了時托一個夢來。
元代大畫家王冕(浙江諸暨人)有《素梅》(其六),詩云:
江南十月春色早,
處處梅花當水開。
玉笛一聲霜不小,
滿天明月鶴飛來。
若細加分析,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首河湟“花兒”與王冕的詩有相似之處:一是梅花意象,梅花盛開的時間都是農歷十月。二是鶴意象,“花兒”是“白仙鶴展翅著飛來”,王冕詩是“滿天明月鶴飛來”,只不過“花兒”是民間語言,王冕詩是文人語言。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梅花是君子的象征,仙鶴則是幸福吉祥長壽的象征,取《詩經》“樂只君子,萬壽無疆”意。兩個意象的相同與梅花開放的時間的重疊,說明這首河湟“花兒”與江南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關系。這首“花兒”作品,以前可能是一首江南民歌,后來被人們改成“花兒”了。
在河湟“花兒”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或聽到一些用“雀兒探梅”起興的作品,如:
紅雀兒噙著一口水,
藍雀兒探梅著哩;
我心里牽的就是你,
你心里牽誰著哩。
出去個大門趴腰兒樹,
寒雀兒探梅者哩;
你去了跟我的哥哥說,
尕妹妹還活著哩。
藍雀兒探梅到樹上,
梅瓣兒漂在個水上;
我把你想的到命上,
你心里有牽到我上。
在河湟文化中,“雀兒探梅”有時出現(xiàn)在繪畫中;有時出現(xiàn)在酒令中,如“七(個)雀兒探梅”;有時出現(xiàn)在民歌中。從上面三首“花兒”作品來看,雀兒有紅有藍,與江南色彩豐富的鳥類頗為吻合。“寒雀兒”為通感修辭,與江南地區(qū)冬季氣候寒冷、梅花迎寒盛開時的感覺及時間是切合的。對梅樹的形狀描述也是惟妙惟肖的,“趴腰兒樹”簡潔形象準確地把彎曲傾斜的梅樹描寫得活靈活現(xiàn)。上述“花兒”起興,重點在“探梅”二字上,“梅瓣兒漂在個水上”富有詩意地展現(xiàn)了江南地區(qū)梅花臨水、雀兒探梅、落花流水的動人場景。
少部分梅花意象,出現(xiàn)在“花兒”的后兩句中,如:
陰山里拉霧陽山里開,
平川里滲出個水來;
妹妹是梅花園中開,
哥哥是探梅的雀兒。
大騾子馱了個狼牙刺,
二騾子有馱個棗兒;
把尕妹好比是梅兒樹,
阿哥是探梅的雀兒。
尕馬兒馱的紫花布,
大騾子馱的是棗兒;
尕妹是園中的梅花樹,
風大得落不上雀兒。
此類“花兒”作品中,經常把“尕妹”比擬為梅花或梅花樹,把“阿哥”比擬成“雀兒”,“雀兒探梅”象征著男女之間的愛情追求。就拿最后一首作品來說,風吹梅動,雀兒無以立足,“風大”二字含蓄地寫出了雀兒探梅之不易,委婉地表達了阿哥求愛之艱難。研讀這些“花兒”作品,我們感覺不長梅花、沒見過“雀兒探梅”的青海人民,對梅花的熟悉程度似乎不亞于生活在江南的人們。
在江南地區(qū),人們對梅花的喜愛程度要遠遠高于其他花卉。不論文人雅士,還是山間村夫,皆愛梅、種梅、賞梅、詠梅,梅花儼然成為江南的一種文化標志。在文人心中,梅蘭竹菊乃花中“四君子”,梅花排其首。江南民歌中,詠梅之作亦不勝枚舉。
(問)
窗前臘梅寒冬開,
只有雪花作伴來。
妹托雪花傳書信,
不知哥可愛臘梅?
(答)
山中百花四季開,
有蘭有菊有臘梅。
春蘭秋菊雖然好,
哥我更愛臘月梅。
——浙江省金華縣民歌
一年過了一年來,
又見梅花墻西開,
梅花謝落像雪片,
推窗掃雪望郎來。
——浙江省余杭縣民歌
臘月里來臘梅芯,
小寒大寒相鄰近,
廿四節(jié)氣年年唱,
十二月花名唱不完。
正月更始萬象新,
梅花開放初立春,
雨水交來正月半,
家家戶戶點紅燈。
——南京民歌
上述江南民歌,見證了江南老百姓對梅花(包括臘梅)的喜愛之情。在江南民歌中,也有類似于河湟“花兒”般的比擬,譬如“哥是喜鵲飛上天,妹是山中一枝梅,喜鵲落在梅枝上,石磙打來也不飛?!边@首江蘇民歌,把情哥比作喜鵲,把情妹比作一枝梅,這種比擬手法與河湟“花兒”中把阿哥比作雀兒、把阿妹比作梅花(或梅花樹)是一樣的;吳歌取法“喜上梅梢”,突出的是“落”,河湟“花兒”取法“雀兒探梅”,突出的是“探”,而且不論是喜鵲,還是雀兒,都與梅花有關,兩種民歌間的傳承關系可見一斑。
江南的梅花意象,不只保留在“花兒”中,河湟曲藝小調中隨處可見?!侗硨m》之《梅開二度》《冬景》皆與梅花有關,尤其是《冬景》之“閉柴扉,修毛庵,煨暖爐,把炭添,賞雪飲酒梅花畔”,傳遞出江南文人賞雪飲酒的風雅習俗。在河湟小調中,梅花意象更多,《臘梅花兒紅》《八仙采花》《采花調》《對花》《對花十二月》《數(shù)花》《十二月花》《四季花》《繡荷包》等作品中都有歌吟梅花的句子。
河湟“花兒”中,不僅有諸多梅花意象,而且有與梅相關的南京梅花山、鳳凰臺的文化記憶。
有關南京梅花山的“花兒”如下:
天上的云多不下雨,
請龍王,
梅花山要求個雨哩;
陽世上人多不像你,
邀(qiao)媒人,
一心兒要煨個你哩。
——《中國民間歌謠集成青海省大通縣卷:大通花兒集》
這首“花兒”中的梅花山,非青海山名,乃南京特定文化符號,南京梅花山有“天下第一梅山”的美譽。梅花山因東吳孫權葬于此得名。孫權掌握東吳政權后,聽取諸葛瑾等人建都秣陵的建議,改秣陵為建業(yè),拓建南京城,疏浚拓寬秦淮河,開鑿運河,給人民生活帶來了極大方便。孫權死后,葬在朝陽門外的第三個山岡。相傳,朱元璋建地宮時,敬重孫權是一條英雄好漢,將其墳墓完好地保留了下來?!盎▋骸敝兴f的梅花山求雨,作為一種民俗活動,恐怕與這段歷史有一定的聯(lián)系。南京梅花山是覽梅勝地,南京植梅與賞梅的歷史,歷經六朝至今不衰,據(jù)史料載,城南梅嶺崗、城北鐘山腳下梅花塢均為植梅、賞梅佳地,明末徐渭的《鐘山梅花圖》就形象地展現(xiàn)了“龍蟠勝地,春風十里梅花”的美景。
這首傳統(tǒng)“花兒”還傳承創(chuàng)新了江南民歌的基本程式。“天上的云多不下雨”“陽世上人多不像你”與明代江南《山歌》的起興句“天上星多月弗多”程式基本一致。此類程式的作品在后世江南民歌中極為常見。如:
天上星多月不明,
溪中魚多水不清;
朝里官多亂了事,
小姐郎多敗名聲。
——《江南民間情歌八百首》
江蘇無錫民歌:
云里望月月不明,
霧里看花花不真;
渾水里過河無底喏,
勿知阿妹她哪樣心。
——《江南民間情歌八百首》
這兩首江南民歌的“天上星多月不明,溪中魚多水不清”“云里望月月不明,霧里看花花不真”的起興程式可以歸納為“天上x多×不×”“XXX多×不x”。
此類程式的吳歌,也完好地保留在河湟“花兒”中。如下:
天上下雨又下霜,
河里魚兒奔長江:
河里魚多水不清,
賢妹人多花了心。
——《青海民族民間文學資料:傳統(tǒng)花兒專集》
青海長江經過的地方至今不唱“花兒”,與“長江”有關的“花兒”作品風毛麟角。這首所謂的“花兒”,不論起興,還是歌詞內容,均與長江有關,而且第二句和第四句句末分別用“奔長江”“花了心”三字煞尾,這種煞尾方式在河湟“花兒”中較少,這首作品顯然是江南民歌的表達內容與結構特征。
天上的雁兒一溜兒三,
地下開遍并頭蓮,
情郎半路上霎閃纏,
虎口里拔牙妹敢干!
——《古老傳統(tǒng)漢族民間情歌》
這也是一首保留在青海的吳歌。首先,河湟地區(qū)沒有并頭蓮,“地下開遍并頭蓮”更符合江南實際。其次,河湟女性表達情感大多含蓄婉致,不可能有“虎口里拔牙妹敢干”的大膽行徑,這種情感表達與江南女性大膽熱烈的示愛方式非常相似。
從程式看,這兩首作品采用了“天上XX××x”“天上×××××,地下×××××”起興程式,第一首作品的“河里魚多水不清”屬于“×x多x不×”結構程式,這些程式都是江南民歌中的一些基本程式。此類程式還保留在河湟小調中。如:
天上云多天不晴,
地下山多地不平。
山里頭草多花不明,
河里魚多水不清。
大路上石多路不平,
陽世上人多心不公。
——《民和民間小調精選》
江南民歌的此類程式,在河湟“花兒”中,既有傳承,也有創(chuàng)新。
天上龍多不治水,
地下的清泉兒滿了;
莊子里人多不如你,
你把我三魂攬了。
——《青海山歌》
天上有云不下雨,
旋風把云吹散了:
世上人多不如你,
哥哥的心牽爛了。
——《大通花兒集》
天上的云多不下雨,
旋風兒,
你把個云刮散了:
這多的人伙里有有你,
有良心,
你把個心虧爛了。
——《花兒集·西寧特刊》
上述“花兒”作品,在傳承了江南民歌“天上×××××,地下×××××”“天上×××××"“天上×多×××”“×××多×××”程式結構的同時,有兩處創(chuàng)新:一是四句式“花兒”的第一句和第三句程式相同,結構對稱;二是把江南民歌的程式做了微調,“×××××不×”改變?yōu)椤啊痢痢痢敛弧痢痢薄?/p>
上述足證,關于梅花山的“花兒”作品,起興句明顯傳承了江南民歌的基本程式,文本中出現(xiàn)南京梅花山這一特定文化符號也不足為奇了。
有關南京鳳凰臺的“花兒”如下:
三點梅花的鳳凰臺,
雷響三聲者雨來;
聽見尕妹的聲氣來,
精神不由得起來。
——《中國民間歌謠集成青海省大通縣卷:大通花兒集》
這首“花兒”中的鳳凰臺,不是西寧南山的鳳凰臺,因為西寧鳳凰臺無梅花。青海老百姓是絕對不會用“三點梅花”修飾鳳凰臺的。這首“花兒”中的鳳凰臺應該是南京鳳凰臺。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鳳凰集于南京鳳凰山,乃筑臺,山和臺由此而得名。唐代大詩人李白懷著落寞感傷的心情,曾到此游覽,寫下了著名的《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五代十國,楊吳筑城時山勢被切斷,鳳凰臺圍于城內,但仍前臨城墉,后附淮水,有十來里。明代筑城時,為高大的城垣所掩。每年12月,南京鳳凰山上梅花盛開,別具風韻。梅花山在“朱子巷”(音譯)不遠的西南方向,“朱子巷”是青海河湟地區(qū)許多漢族先祖曾經長期生活的地方,“三點梅花的鳳凰臺”應該是他們經常歌詠的佳句,隨著移民實邊,把這種文化帶人河湟地區(qū),被后世一代代口傳心授地保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