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孌
那天,冒著臘月的嚴寒,我們前往湟中縣采訪民間堆繡藝人邢貴芳。迎接我們的是一位年輕清秀的女子,進入她的家,我立刻被室內的書畫藝術氣息撲了個滿懷。
說她清秀,一點也不過分,站在我眼前的她,身材嬌小婀娜,淺笑顧盼,輕聲慢語,渾身上下透著知性與從容??粗∏哨A弱的她,我有點不敢相信她就是我今天要采訪的主角。
“河邊妹”初露尖尖角
1977年出生在湟中縣共和鎮(zhèn)南村的邢貴芳,藏族名字叫德吉卓瑪,但她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名字叫“河邊妹”。
這就必須要從她出生的時候說起,邢貴芳是湟中縣的藏族,父母是農民,家境貧寒。在她沒有出生的時候,父母被村干部派到東岔(盤道)去給生產隊放牧牛羊。父母到哪里,家自然就在哪里,他們一家人在東岔生活了8年,邢貴芳和姐姐、弟弟就出生在那里。由于父母每天都必須按時出去放牧,即使母親身懷有孕也不例外。在放牧途中,小貴芳就出生在那里的河邊上,因此,家人都叫她“河邊妹”。她在黑毛牛帳篷里生活,在草原的懷抱里成長,白幼就與牛羊為伴。在她幼小的記憶里,黑牛毛帳篷里的一切就是家的全部,由于條件艱苦,牧區(qū)離學校太遠,姐姐和哥哥不能去上學,都在家里呆著。每遇下大雨或冰雹的時候,她們姊妹幾個就坐在帳篷里盼望外出放牧的父母早點回來。寒冷與饑餓常常伴隨著年幼的她們。直到她6歲時,父母才帶著一家人回到了共和鎮(zhèn)南村。經祖父母同意后,父母才另起了莊廓,家庭的困難可想而知。
邢貴芳家里共五個孩子,三女二男,她排行老三,一直到10歲她才進學校念書。當時,姐姐和哥哥也上學,姐姐只上到三年級,哥哥念到了小學畢業(yè)。再后來,弟弟和妹妹也陸續(xù)入學。她上初中時,因需要到鎮(zhèn)上去念書,不但離家遠,還需住宿在鎮(zhèn)上,當時,學校要收30元學費,她考慮到父母供姐弟五個念書實在困難,就主動輟學回家。妹妹也是只念到初一,就沒有繼續(xù)念書。只有最小的弟弟,最終考上了青海大學,是眾姐弟中學歷最高、最有出息的一個。當年輟學后,由于年紀尚小,她就在家?guī)湍赣H做家務、學做針線等,力所能及地做些拔草等農活。15歲的時候,她為了幫助父母改善家庭的經濟狀況,就養(yǎng)了三十多只長毛兔,從此,割草、喂兔、喂水、打掃兔窩等活計,基本都由她一人承擔,父親曾夸她是家里的優(yōu)秀飼養(yǎng)員。
受心靈手巧的母親影響,邢貴芳開始繡荷包。最初,母親手把手地教她剪樣、臨摹、繡花。后來她自己畫,畫出來的花樣,只有自己看著滿意了,才會把它繡出來。剛開始她繡得最多的是荷包和鞋墊。因此,出嫁時的嫁妝都是她親手繡制的,如鞋子、鞋墊、蓋單、枕頭,那時都是剁繡。她送給愛人的定情物鞋墊是盤繡,做得非常精致,特別好看。她說:“遺憾的是當時沒有手機,沒有留下照片,后來被他給穿爛了?!彼憬?、妹妹和小姑等親戚出嫁后頭一次回娘家住,按照青海的習俗,新人都要給婆婆家的人繡荷包,她們回家送的那些荷包都是邢貴芳親手繡的。當然,這些都是她最基礎的繡品。“河邊妹”小女初試身手,展露刺繡才藝。
邢貴芳從小就喜歡畫畫,那時候只要看到布上或是畫片上面有好看的花樣,她都會剪下來,或者臨摹下來,收藏好,專注而投入。她上小學時,每天放學回家只要寫完作業(yè),就在家里仔細看墻上貼的明星照或塑料畫等,然后照著畫,一段時間之后,她就能像模像樣地畫下來。這為她后來的工筆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真情換來一世愛
當年,由于家貧,父母打算用她給哥哥換親,她在心里是非常不愿意,但是,作為一個不具備獨立生活條件的農村女孩,只有無奈服從。后來因為哥哥突患疾病,婚事就暫時擱下了。21歲的邢貴芳,到姑姑開的裁縫店里幫忙,做一些繚邊、縫紐扣等活兒。在那里,她遇到了中意的愛人祁永勝,也就是她的丈夫。祁永勝與她是同村人。當年,祁永勝在邢貴芳姑姑的裁縫鋪旁邊擺臺球案子。一來二去,小伙子愛上了這個才藝不凡、秀麗聰慧的女孩。剛開始,她的父母根本不同意,一方面,她哥哥正在生病,那邊的婚事還不知道怎么辦。哥哥去世后,父母的心情更加不好,同時,父母覺得祁永勝家里一個老人也沒有,是個孤兒,怕女兒跟他不會幸福,因此堅決反對兩人來往。于是,她頂著家庭的種種壓力,與他真誠相處了三年,這期間,他們用真情打動了父母。邢貴芳以真情換來了一世真愛,在2000年的臘月十九日,他們終于攜手走進婚姻的殿堂。
成家18年來,祁永勝一直默默支持邢貴芳繪畫和刺繡,直到2008年,湟中縣職校的“陽光工程”下鄉(xiāng)到南村,邢貴芳第一次接觸到了堆繡藝術。
堆繡是一種寺院文化藝術。從廣義上講,堆繡屬于唐卡的一種。堆繡是塔爾寺藝人創(chuàng)造的藏族藝術品類之一,屬于唐卡的一種,為塔爾寺“三絕”藝術之一。
堆繡是用各色棉布、綢、緞剪成所設計的各種圖案形狀,精心堆貼成一個完整的畫面,然后用彩線繡制而成。其工序有圖案設計、剪裁、堆貼、繡制、個別圖案部分上色等,以“堆貼為主,繡制為輔”。堆繡分平剪堆繡和立體堆繡兩種。平剪堆繡是將剪裁成的各色布料圖案堆貼在設計好的白布上,再用彩線繡邊即成。立體堆繡則是在剪好的圖案內墊上棉花或羊毛使圖形凸起,然后粘繡在對稱的布幔上,再將堆繡好的不同形狀的圖像用繡緞連成一個巨幅畫卷,構成一組完整的畫面,懸掛于殿堂之上,畫面富有立體感和真實感,稱為立體堆繡。
2008年,邢貴芳跟隨啟蒙老師董有生,接受了40天的堆繡培訓,在培訓班的四十多人中,邢貴芳成績最突出,可謂出類拔萃,同時,她也非常喜歡堆繡這門藝術。此后,她一直醉心于堆繡藝術的夢里,直到第二年8月,她在地里干農活的時候,心里還是撂不下曾經學的這門堆繡手藝,她在心里想著,把好不容易學到的堆繡手藝就這樣放棄實在太可惜。于是,她非常想去湟中技校學習渲染(上色),這是堆繡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只會做堆繡而不會渲染,那堆繡就是半成品。愛人看到她非常喜愛堆繡藝術,就全力支持她,他說:“我們先把孩子轉到縣上去念書,如果孩子能夠轉過去,你就可以隨著孩子到縣上去深造學習渲染,如果孩子轉不過去,你也就只能放棄了?!庇谑撬挖s緊給董有生老師打電話,詢問她是不是可以到職校學渲染?董老師說需要請示一下校長才行,結果校長回答說可以。正好,她愛人外甥的同學在湟中二小,通過這層關系,把孩子轉到了湟中縣二小,她也進入縣職校學習堆繡藝術。
艱辛的追夢路
邢貴芳剛進職校,董有生老師正好去外地學習,便由另外一位教堆繡的趙老師上了一個星期的堆繡課。后來由代課老師馬明花上了將近一學期的課程,她每天跟著那些比她小的學生做《吉祥送寶》,一共做了20個。直到職校學習班快要結束時,董老師才回來,她又跟著董老師學了三個多星期的工筆畫,直到在職校的學習結束。
學習結束后,邢貴芳在家閑了一星期,經董老師介紹,從2009年11月開始,她給嚴作鴻老師當了三年的學徒。這期間做了《牡丹》《十八羅漢》《金陵十二釵》《八駿馬》《四條屏》《五牛圖》、堆繡、平繡、立體繡等作品。2012年冬,董有生老師在北京圖書館無意間看到了唐代吳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的彩稿,他第一個就想到了邢貴芳,想讓她用堆繡把它制作出來,于是就買了回來。他來到邢貴芳家,對她說:“打工不是辦法,你還是要出作品,出精品?!蹦闹?,這年的臘月26日邢貴芳的母親得腦溢血,27日去世,這對她的打擊非常大,她沉浸在母親去世的悲傷里,一時無法自拔。直到3月份,是對堆繡藝術的癡愛,將她從失去母親的哀痛里拉出來的。為了不辜負董老師的期望,她開始制作《八十七神仙卷》。
當時從農村剛剛出來,邢貴芳租住在湟中縣和平巷的一小間平房內,屋里架著煤爐子,條件簡陋而艱苦。這幅處女作《八十七神仙卷》堆繡作品共耗時18個月,集剪、堆、粘、貼、包邊、熨燙、工筆渲染等各種技法于一體,長8.5米,是董老師渲染上的色。畫卷上87個神仙,個個栩栩如生,每個神仙的神態(tài)都不一樣,造型也不一樣,堆繡技法在這幅作品中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這幅作品榮獲2015年全國職業(yè)院校技術技能大賽創(chuàng)新成果交流賽一等獎、湟中縣政協(xié)委員書畫及民間工藝精品展堆繡工藝一等獎。直到這幅作品的問世,大家才知道邢貴芳會做堆繡。
2014年,邢貴芳制作出《八十七神仙卷》后,董老師又把她介紹到劉延新老師創(chuàng)辦的湟中書畫院。記得當時,是董老師把劉延新老師帶到邢貴芳家里的,那天她們聊了很多關于堆繡的話題,這對邢貴芳的啟發(fā)和幫助非常有益。在書畫院里幫忙,使邢貴芳接觸到了不一樣的文化與藝術氛圍。每天可以接觸到許多本土和省內外的知名書法家、畫家等,比如湟中縣美協(xié)主席、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劉延新老師和省書協(xié)的雷一林老師等,這些都是她在家里永遠也接觸不到的。對于一個農村婦女來說,這個平臺使她從井底蛙一躍而跳到了井沿上,從此看到了廣闊的天地,完成了一次人生的蛻變與飛躍。使她從思想認識到堆繡制作水平都得到了提高,藝術發(fā)展空間拓寬,作品銷路逐漸打開,她制作的堆繡作品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并收藏。
湟中書畫院成為邢貴芳人生非常關鍵的轉折點。整整兩個夏天,她在書畫院里度過,耳濡目染,文化藝術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這個來自農村的靈秀女人,每天只要空閑她就做堆繡。她可以現(xiàn)場請教董老師和劉延新老師,有時遇到不懂的地方,還可以通過微信請教他們,收益良多。聰慧勤學的她還買來大量的美術、美學書籍,沒事就看,認真學習,從中吸取營養(yǎng),豐富并提高白己。
制作堆繡,繪畫功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書畫院制作堆繡的同時,她經常向劉老師以及省上的書畫名家請教繪畫技法與技巧,尤其是劉老師,她到書畫院來的次數(shù)最多,每次來邢貴芳都有問題請教于她,每次劉老師都會認真指點于她,只要看到哪里做得不足,劉老師馬上就指出來,比如渲染不足、顏色搭配不合適、花葉的比例不協(xié)調等等。
在老師的耐心指點和幫助下,邢貴芳的堆繡作品制作得越來越精致,越來越耐人尋味,同時她工筆畫的繪畫水平也提高了許多,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也隨之提高。與之前的作品相比,差距就出來了,拿《八十七神仙卷》說,她已經看出許多不足之處,用她的話說:“如果重新再做一幅的話,我一定會做得更加精致?!?/p>
邢貴芳從小心氣就很高,所以,無論做任何事她對自己的要求都比較高,力求白己的每一幅作品都必須精致。制作每一幅作品,她總是沉下心來,慢慢做,不求快,只求盡最大努力做出讓自己滿意的作品。她說:“如果連自己都不滿意,那怎么讓別人滿意呢?!?/p>
離開書畫院之后,她便開始獨立制作堆繡,至今已經有六年多。邢貴芳的堆繡作品很豐富,其中,花、鳥、魚等為最多。她在傳統(tǒng)的寺院堆繡技法上又融入了許多新元素、新技法,“比如《富貴圖》,這是董老師在外地參觀時看到的,他覺得它的制作技法獨特,立體感很強,當時就拍了一張照片發(fā)給我,讓我自己研究,鼓勵我將它制作出來。一開始,我采用的是王道中的圖稿,制作出了一幅小的牡丹堆繡作品,制作真有難度,很費腦子。比如,像這幅普通堆繡花葉子中間的莖是剪開的,但是那一幅圖上葉子中間的莖都是另外貼上去的,還要打折,花頭也是同樣的做法,制作工藝很難,很復雜。所以,制作堆繡的過程,不光是靠老師教,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悟、去琢磨、去思索。往花瓣和葉子里填棉花,每個制作者的填法都不一樣,有人填得很飽、很鼓,使花和葉很死板、很僵硬,失去了花葉的自然美感。我則是采用中間鼓,逐漸向兩側減少法,使其葉和花瓣的形態(tài)更自然、更靈巧、更逼真,還讓欣賞者感覺到立體感十足?!?/p>
她的每幅作品制作出來之后,只要作品被人喜歡與欣賞,她稍加一點辛苦費就出售。她所做的一切,都只為對堆繡這門藝術的癡愛與鐘情,如果是為了掙錢,那恐怕她早就放棄了,因為靠它養(yǎng)活不了家人,不但如此,很多時候還要往里面倒貼錢。從老家來到縣城,她已經打拼了十年有余。目前,家中的生活來源主要依靠她愛人在工地上打工掙錢。是他以自己贏弱的肩膀支撐著這個家,支撐著邢貴芳的堆繡事業(yè),支撐著讓她在自己摯愛的堆繡藝術之路上堅定地走下去。這就是她以癡愛換來的一世真情的愛人。
在追夢的道路上,她遇到了許多幫助她的人,其中有嚴主席、青海省書法家劉延新、柳發(fā)青老師,包括堆繡工筆畫的啟蒙老師等等……
2014年暑假,她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南村辦堆繡培訓班,有二十余人參加了培訓,她希望將自己這些年在外面所學的堆繡藝術帶回家鄉(xiāng),讓更多熱愛堆繡藝術但又無法走出家門深造的兄弟姐妹們掌握這門手藝,同時,把這門藝術更廣泛地傳播。同年,她制作的《八十七神仙卷》作品在青洽會上展出,這在當時引起了巨大反響,尤其是當時參會的外地客商,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與贊譽,同時也得到青海省堆繡藝術界專家的肯定;2015年7月,《八十七神仙卷》榮獲全國職業(yè)院校技能大賽組委會頒發(fā)的“全國職業(yè)院校技術技能創(chuàng)新成果交流賽優(yōu)秀項目”一等獎,授予金牌;2015年11月,《八十七神仙卷》榮獲政協(xié)湟中縣委頒發(fā)的“湟中縣政協(xié)委員書畫及民間工藝精品展”堆繡作品一等獎;2016年,其工筆畫繪畫作品在“湟中縣慶祝建國六十七周年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田園牧場·山水共和”書畫攝影展中獲優(yōu)秀獎;2017年,國畫作品在湟中縣2017年慶國慶書畫展中獲優(yōu)秀作品獎。她的繪畫作品每年都參加湟中縣舉辦的國慶、春節(jié)展,還有三縣聯(lián)展,均獲得好評和優(yōu)秀獎;2017年3月,參加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湟中堆繡傳承人群班”,表現(xiàn)優(yōu)異,被評為優(yōu)秀學員;2017年11月7日至12月5日,參加“文化部、教育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青海師范大學湟中堆繡培訓班,成績優(yōu)秀,榮獲“優(yōu)秀學員”稱號;2016年10月21日,被選舉為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十屆湟中縣委員會委員。
目前,雖然邢貴芳的堆繡事業(yè)并沒有給她帶來多大的經濟回報,但令她欣慰的是精神的收獲,堆繡藝術使她從對世界的一無所知,到能夠在堆繡和繪畫的藝術殿堂里自由地遨游;從放羊娃成為民間堆繡藝人;從一個種地的農村婦女,成為湟中縣政協(xié)委員、湟中縣美術家協(xié)會成員等,這些都是她這一路追逐堆繡夢的豐厚收獲。當然,有時候她也迷茫、也無助,但她依然認準這條路,她堅信自己會在這條路上一直堅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