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行政建置稱謂的由來
“西寧”意為西部安定,有“西寧則寧,國則安之”說。據(jù)史記載;史上有西寧州、西寧衛(wèi)、西寧府、西寧道、西寧市等之稱謂,這是怎么回事?據(jù)《青唐錄》《西寧衛(wèi)志》《西寧府新志》《西寧史話》記載:
西寧州起名于北宋。北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七月,宋哲宗趙照命王愍為統(tǒng)軍,王贍為副統(tǒng)軍,由熙州(今甘肅臨夏)出兵,經循化渡黃河進入湟水流域,七月二十五日,宋軍攻占邈川(今樂都)。八月,宗哥城(今互助縣紅崖子溝西寺臺子)大首領舍欽腳降宋。唃廝噦王瞎征放棄青唐城(今西寧)投降宋軍。青唐無主,大首領心牟欽氈擁立隴拶為青唐主,據(jù)城防守。九月二十日,王贍率軍直抵青唐,隴拶和各部落首領以及契丹、夏國、回鶻公主皆出降。宋軍兵不血刃,收復了青唐,遂改青唐為鄯州。
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四月,王厚、童貫奉命進軍青唐。四月七日,各路大軍相繼集結湟州。宋軍分兵三路,高永年率左路軍“循宗水(湟水)而北”,別將張誡率右路軍“出宗谷(今互助紅崖子溝)而南”,王厚率中軍沿湟水而上,約定會師宗哥。溪賒羅撒率千騎在宗哥城東二十里的葛陂湯(今平安張家寨胳膊灣)據(jù)險抵抗,終因寡不敵眾,兵敗逃走,宗哥城公主瞎叱牟藺氈開城迎降。接著宋軍長驅直入,逼近青唐。龜茲公主青宜結牟、大首領李河溫率各部族大小首領及青唐內的回紇、于闐人出城降宋,北宋再次收復青唐,以高永年為鄯州知州,同年五月,宋改鄯州為西寧州,隸隴右都護府統(tǒng)轄。從此“西寧”一名沿用到了今天。
西寧衛(wèi)定名明代。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征虜大將軍徐達、左副將鄧愈西攻河州(今甘肅臨夏市),進軍河湟。五月攻克河州,元吐蕃等處宣慰使何鎖普南歸降明朝,鄧愈隨即占領循化、貴德等黃河以南地,青海境內的元朝官吏或退回塞北,或投降明軍。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元甘肅右丞朵爾只失結納貢降明,明朝廷命他招撫企圖抵抗或流亡的人們,各地部群紛紛歸附明朝。元西寧州同知李南哥亦“以州歸附”,至此,元朝在河湟地區(qū)的統(tǒng)治土崩瓦解,明軍不戰(zhàn)而得到了青海東部地區(qū),西寧等地歸入了明朝的版圖。
明朝初年,“元人北歸,屢謀興復”,因此在邊地著重執(zhí)行“固定疆土,防其侵軼”的政策。為此,在軍事要地衛(wèi)、所,加強防務。明在邊境地區(qū)衛(wèi)、所,既是軍事單位,又管當?shù)孛裾?,為軍政合一的體制。
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廢元西寧州,設西寧衛(wèi)(衛(wèi)治在西寧,設衛(wèi)時間《明史·西域二》作四年)。西寧衛(wèi)行政上屬陜西布政使司(治西安),軍事上屬陜西行都指揮使司(治甘州,即今張掖),同時還受分巡西寧道(駐甘州)和分守西寧道(駐涼州,今甘肅武威)的節(jié)制。
西寧衛(wèi)改西寧府于清代。清初沿明制,在西寧地區(qū)仍設衛(wèi)所,西寧衛(wèi)(治今西寧)屬陜西巡撫統(tǒng)轄。清圣祖玄燁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分陜西為左右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駐鞏昌(今甘肅隴西);六年(公元1667年)改陜西右布政使司為鞏昌布政使司;七年(公元1668年)改為甘肅布政使司,移駐蘭州;八年(公元1669年)建甘肅省,西寧衛(wèi)隸甘肅省管轄。
清世宗胤稹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政府平定羅h藏丹津之亂,第二年改變行政建置,裁陜西行都使司及諸衛(wèi)所,改西寧衛(wèi)為西寧府,隸甘肅省,首任西寧府知府楊若楙(山西蒲州人),府署址在今文化街(舊稱府門街)。西寧府始設西寧、碾伯二縣和大通衛(wèi)(治今門源浩門鎮(zhèn))。
廢西寧府興西寧道于民國初。辛亥革命以后,甘肅承認共和,當時為甘肅省轄地的西寧等地納入了中華民國的版圖。1913年(民國二年)北洋政府改革清代建置,在今青海境內,廢去原西寧府,保留西寧道。西寧道轄西寧、大通、碾伯、貴德、巴戎、循化、湟源等七縣和玉樹、都蘭二理事,西寧是道置所在地。1925年(民國十四年)馮玉祥任命馬麒為寧海護軍使,鎮(zhèn)守西寧。1927年(民國十六年)裁撤西寧道,設西寧行政區(qū)長官,西寧仍是長官公署所在地署。
冠名西寧市于青海建省后。1929年(民國十八年)1月15日,國民軍馮玉祥部孫連仲在馬麒所派的歡迎代表馬步青的陪同下,由蘭州出發(fā),18日到達西寧。根據(jù)南京國民政府159次會議決定,從甘肅省所轄的區(qū)劃內,將原西寧道所屬的青海東部農業(yè)區(qū)七縣及蒙古二十九旗、玉樹二十五族、環(huán)海八族、果洛為所屬,設立青海省。1月20日,孫連仲就任青海省主席,青海省政府正式成立。新設立的青海省定西寧為省會。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7月成立西寧市政籌備處,12月2日,將西寧縣治遷移到文化鎮(zhèn)(今湟中縣魯沙爾鎮(zhèn)),在西寧城區(qū)設特種區(qū),隸屬于西寧縣。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6月11日經國民政府內政部核準,撤銷省垣特種區(qū),建立西寧市,這是西寧設市之始。至此,西寧建置從1104年起州、衛(wèi)、府、道到市,歷經842年。西寧市沿用至今(2018年),只有72年。
楊應琚與面寧河厲橋
河湟自古以來是中華大地上的第二天塹,奔騰澎湃,濁浪滔天,非舟楫難以飛渡。魏晉南北朝時期聰明的吐谷渾人,在青海境內河湟上游狹窄的峽谷地方,建造了名為河厲的橋梁,因為橋的兩岸伸出的懸臂兩兩相握,民間形象地稱為握橋。這在中國和世界橋梁史上是獨一無二偉大的創(chuàng)舉。最早記載河厲橋的是《水經注·沙洲記》:吐谷渾于河上作橋,謂之河厲,長一百五十步,兩岸累石作基階,節(jié)節(jié)相次,大木縱橫更鎮(zhèn)壓,兩邊具來,相去三丈,并大材以板橫次之,施鉤欄,甚飾,橋在清水川東也,今循化縣境內。
河湟重鎮(zhèn)西寧,地處湟水中游,有“兩峰對峙,環(huán)抱三水,東通碾伯,西臨多巴”。其中三水即北川河、西川河、南川河,匯于西寧稱“北門大河”,三水將西寧分析為東西南北,河中架橋,多遇洪水沖毀,屢建屢修,給行人帶來了極大困境。清代任職西寧道的楊應琚,看在眼里,急在心頭,發(fā)誓為官時,以吐谷渾創(chuàng)造河厲橋為依據(jù),決心改變西寧水路架橋的不利局面。
楊應琚,字配之,號松門。奉天漢軍白旗人。雍正初由蔭生任戶部員外郎。清制:子孫得借先人余蔭入國子監(jiān)讀書,叫做蔭生。祖或父先任貴官,著有勛勞,遇覃恩可官其子孫。楊應琚席祖父的余蔭,而又能白有所樹立。由員外郎出為山西河東道,雍正末調西寧道,次年又任臨鞏道。乾隆元年再調甘肅西寧道,甘肅巡撫黃延桂保薦他具有才干,乾隆皇帝批示說“若能進于誠而擴充之,正未可量之?!笨梢娺@位官僚世家子弟,在早年就為乾隆所賞識。從此他在西寧十多年,承雍正兵息之后,開墾荒地,減輕田賦,充實倉儲,興辦教育,廣施救濟,建官設治,親民愛人,確乎與一般官僚不同。尤其他提出“路不平,我來修;河無橋,我來建”的為官之道。楊便深入實際,觀察西寧河道地形,發(fā)現(xiàn)古城西北今稱廣濟橋的地方和西寧東郊彈子石的地方正好修建吐谷渾創(chuàng)建的河厲最優(yōu)最好的地方。
在河道狹窄處,就地取材選用兩岸原始森林中高數(shù)十米的松、柏、杉樹,層層搭建成懸臂式河中無橋墩的跨河的大木橋,并不妨礙河道的暢通。
用兩岸有天然巖石作橋基,大橋的重量始終能落于天然巖石的橋基穩(wěn)固可靠。
符合剛體力學的杠桿原理,支點在中間,重臂始終大于力臂,形成河厲橋的科技亮點。
西寧河厲橋碑記,詳細記載了建造河厲橋的來龍去脈。楊應琚學識淵博,精通史典,實踐證明了他的智慧與才干,勇氣與膽識。眾所周知,在那個年代生產力低下,技術工具落后,洪水頻頻肆虐,因而在這種及其困難條件下,建造河厲橋,毋庸置疑.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據(jù)史記載,清乾隆以后,在湟水上陸續(xù)建造了丹噶爾、扎麻隆、多巴、柴家、石龍、虎刺海、享堂等河厲橋,成為湟水流域鮮明亮麗的風景線而遐邇聞名。
西寧河厲橋建成后,改變了西寧地區(qū)水路閉塞的狀況,楊應琚為民辦實事,辦好事,贏得了百姓的嘖嘖稱贊,也讓不少的文人墨客作詩吟詞,嘆為觀止。稱頌楊應琚為官一任,功在四方的壯舉。
而今的小峽,北岸,蘭青鐵路穿峽而過,鋼鐵長龍呼嘯奔馳;南岸蘭青公路平坦如砥,行人車輛川流不息。一座鋼筋混凝土拱橋飛架南北,替代了昔日的“握橋”。“和平”、“小峽”兩渠倚山傍石,流經峽道,分潤著下游幾多農田。險關變?yōu)橥ㄍ?,小峽,這座西寧的東大門今日真正敞開了,當年那“石亂馬蹄愁”的情景,只給人們留下了一段歷史的回憶。
西寧文化燦如辰星
有位先哲曾說,沒有文化,歷史上不會有永存的事物。從史料看,西寧的名勝古跡無處不有,其中史前遺址有朱家寨、西杏園、沈那、吳仲、彭家寨、劉家寨等六七處;歷代遺存的有虎臺、土樓觀、青唐城、大佛寺、西寧古城、南山寺、文廟、三棵榆、德安關等八九處;民國至新中國成立有孫中山紀念堂、紀念碑,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亭,孫玉清烈士殉難處,西寧革命烈士陵園等五六處,中國T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雖穿越時空,滄桑巨變,但歷史悠久,文化深邃,彌足珍貴。
史前遺址
朱家寨遺址。朱家寨遺址在大堡子鎮(zhèn)朱南村與朱北村之間,面積約5萬平方米,1924年為瑞典人安特生所發(fā)現(xiàn)。遺址暴露物有灰坑、灰層、獸骨等,采集物有彩陶盆、彩陶壺、蘭紋壺、粗陶罐等殘片、殘器。1963年秋出土銅戈一件,保存完整。朱家寨遺址是銅石并用時代的文化遺址,屬馬家窯、齊家、卡約文化類型。
西杏園遺址。西杏園遺址在西杏園村北臺子上,總面積為4000平方米。出土文物有繩紋夾砂罐、蘭紋壺等殘片。屬馬家窯文化及馬家窯類型的齊家、卡約文化。
沈那遺址。沈那遺址在小橋大街北部小橋變電站、毛勝寺村后山坡高臺(俗稱“山城”),1948年,由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裴文中發(fā)現(xiàn),時稱“小橋遺址”,面積約10萬平方米。屬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以齊家文化居住遺存為主,還有少量的馬家窯、卡約文化類型。出土文物有獸骨、石器、骨器等,不可勝數(shù)?,F(xiàn)經過保護規(guī)劃成為城市遺址公園,聲名鵲起。
吳仲漢墓群。吳仲漢墓群位于大堡子鎮(zhèn)吳仲村西。據(jù)20世紀50年代調查,有墳堆三十余座,后大部分平為農田,僅余一雙聯(lián)墳堆,引水灌田時暴露磚墓室三座,據(jù)考證為漢代墓葬。1965年11月發(fā)掘吳仲漢墓五座,規(guī)模較大,為磚室墓。整個墓由墳堆、墓道、墓門、甬道、前室、后室等組成。墓壁和墓底都用青磚砌鋪。墓室的隨葬品主要有陶器、銅器,其次是漢五銖和新莽時代的錢幣等。陶器分陶倉、陶灶兩種,銅器有銅刀和弩機。陶倉、陶灶表面雕刻有人物、家禽、走獸以及日常生活用具等圖案,形象生動、逼真。
彭家寨漢墓群。彭家寨漢墓群在彭家寨鎮(zhèn)彭家寨村東南,1949年前有墳堆二十多座,當?shù)厝朔Q荒糧堆,在農田基本建設中墳堆被平去。1984年在火燒溝口清理殘墓兩座,墓為磚室結構,出土有陶罐等。據(jù)考證為漢墓。
劉家寨漢墓群。劉家寨漢墓群在劉家寨鎮(zhèn)晨光村南。
歷史遺存
虎臺雄踞。西寧城西,有一座占地約500平方米,高30米的大土墩,苔痕累累.蒿草萋萋,當?shù)厝罕姺Q“虎臺”“將臺”或“點將臺”,有“兵衛(wèi)森列顧盼雄,青海部落拜臺下”之勢,聲威四方。今建虎臺遺址公園。
據(jù)古籍記載,虎臺筑于南涼時期(公元397年-414年)。當初規(guī)模宏大,臺有九層,高九丈八尺,是南涼誓師閱兵的場所。南涼王禿發(fā)傉檀的兒子名虎臺,因避唐高祖李淵祖父李虎的名諱改作“武臺”。《西寧府新志》《青海記》等書記載,臺的東西還有四個高七丈多的土墩,墩與墩之間相距二百一十丈,只有東北角一墩高一丈多,臺西面還有相連的六個小墩,不知何時所筑,筆者上世紀50年代初還親眼目睹過,今只存“虎臺”一處。
十六國時期,東北鮮卑人禿發(fā)烏孤從河西走廊進入河湟地區(qū),南涼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建立了南涼割據(jù)政權。他真乃人杰,重視農業(yè),結好鄰國,修頒刑政,招賢納士,勢力逐漸強大起來??上Ч?99年烏孤躍馬彎弓,酒醉墜馬而死。其二弟禿發(fā)利鹿孤嗣位,由樂都遷到西平(今西寧)。利鹿孤飽經世故,能聽從官紳士庶、儒學教授的意見,興辦學校,重視農業(yè),提倡耕作技術交流等。不幸的是他在位僅三年,于402年英年早逝在西平,史稱“康王”,墓在西寧納家山。后由一直執(zhí)掌軍國大權的禿發(fā)傉檀嗣位?!稌x書》在評論傉檀時說:“傉檀杰出,騰駕時英。窮兵黷武,喪國頹聲?!彼麢鄡A一時,頻繁發(fā)動戰(zhàn)爭,四處攻伐,暴虐無常,窮奢極欲,強徙民戶,掠奪人口和財富,搞得國內“連年不收,上下饑弊”,百姓騷動,下不安業(yè),財竭力盡,兇逆之萌,危機四伏,危在旦夕。
公元414年傉檀白伐無功,不堪一擊,被西秦戰(zhàn)敗投降,南涼也隨之灰飛煙滅,第二年傉檀被熾盤用鴆酒毒死,落了個可悲的下場??芍^“好戰(zhàn)必亡國,率為西秦虜”。
土樓山寺。北魏明帝時(公元516年)佛教盛行于西寧,首作佛龕于土樓山斷巖之間,“有崖如浮圖,狀如土樓”,故名土樓山,上建佛龕,又稱“土樓山寺”。土樓山一名起源很早,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就有“湟水又東,逕土樓南。樓北依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的記述。山又以佛剎道觀聞名,《水經注》說:“樓下有神祠,雕墻故壁存焉。”闞駟《十三州志》也記載道:“西平城北有土樓神祠者也。”可見土樓神祠當建于北魏以前,在東漢建安中建西平郡前后。經歷代擴建增修,在峭壁斷崖間鑿成洞窟,俗稱“九窟十八洞”。洞與洞之間“天梯石棧相勾連”,數(shù)里丹崖,曲徑通幽,回廊連連。洞內尚留存著藻井圖案和佛教藝術壁畫,別具匠心,據(jù)研究者斷定與敦煌莫高窟、炳靈寺石窟和北涼、西秦時期的壁畫風格相似,是西寧文化史上的瑰寶,嘆為觀止。
土樓山斷崖間因山勢鑿成兩尊露天金剛,《西寧府新志》“有崖,形如神”的記載即指此。佛似從山崖間“閃”出,所以西寧邑人稱為“閃佛”。露天金剛雄偉高大,造型粗獷,研究者認為有唐代藝術風格。是唐代民間藝術家的作品。金剛雖然經受了一千多年的風雨侵蝕,自然風化,但那頭、五官、軀體仍然依稀可辨,它似乎在宣示著西寧的恩惠與滋養(yǎng)、西寧人的智慧和力量。
土樓山巔有寧壽塔。此塔始建于明代,重建于1915年。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由高僧桑爾加朵奏請朝廷,賜名永興寺,今稱土樓觀。
青唐王城。西寧南門外體育場附近,殘留著一段約二百多米長的古城墻,黃土夯成.布滿塵埃,這便是建立于公元11世紀初的吐蕃唃廝噦宗喀地方政權的首府青唐城遺址。史稱“青唐王城”。
11世紀初,青唐以東的宗哥城(今海東市平安區(qū))僧人李立遵和邈川(今樂都)首領溫逋哥擁立吐蕃欺南陵溫,尊為“唃廝噦”(意為“佛子”),稱宗喀王,于北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由邈川遷來青唐城。
11世紀中期,河西走廊通道被西夏阻隔,行旅改走“絲綢南路”,青唐城成為中原地區(qū)通向西域的樞紐,高昌等地的商人絡繹不絕,車拽馬馱,經青海湖濱東來,多集中在青唐城進行交易,這里形成了東西貿易的中心,今西寧東稍門一帶成了各地商賈交易的場所。唃廝噦部落以貿易致富,逐漸強盛起來。
由于邊境晏然,社會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以及宋朝中央政權的大力扶持,唃廝噦政權政以治民,物阜民安,延續(xù)了一百多年。在此期間青唐城的建設也頗具規(guī)模。據(jù)北宋李遠《青唐錄》記載,青唐城北枕湟水,周圍二十里。北面和現(xiàn)遺存的明城基本相同,南部比明城占地廣一半。城中間有墻隔為東西二城,有城門連通。唃廝噦貴族居住的宮殿在西城,宮前設兩重譙樓。譙樓后是中門和儀門,儀門內東西兩側是唃廝噦嬪妃契丹公主和夏國公主居住的官室,儀門以北二百余步為大殿,大殿的梁柱繪有彩畫,正殿地基高八九尺。首領的座位離地面一丈多高,用銅磚為基,琉璃環(huán)圍,議事時大臣們站在琉璃墻的外面。殿旁有高數(shù)丈的飾金大佛,佛身飾以珍珠,覆以羽蓋,佛像旁是國相處理公務的地方。殿東側筑有三級祭壇,占地面積一畝多,每三年在此祭天一次。西城還住著居民數(shù)千家。東城居住著歷來流散和西夏進兵河西時俘獲或裹脅來的人以及于闐、回紇等商人數(shù)百家。據(jù)阮葵《茶余客話》中記載:其中王居極麗,輿馬甚盛,折沖樽俎,歷古今無二姓主,鄰國犯之不敢與較,亦通使各國。由此可見當時貿易繁榮、商賈如云,年交易以千萬計,譽稱“亞洲貿易中心”。
大佛寺院。今西寧西大街省人民政府西側有著名的大佛寺,該寺創(chuàng)建于元代。據(jù)稱9世紀中葉吐蕃達瑪滅佛教時,逃到青海的“三賢哲”已去世,元代即建寺以弘揚后宏期的藏傳佛教,并紀念“三賢哲”,殿內塑有“三賢哲”身像,中為肴格迥,兩旁為藏·饒賽和瑪爾·釋迦牟尼。尊為后宏藏傳佛教鼻祖,故稱大佛寺。解放后班禪堪布會議廳駐寧辦事處曾遷入寺內。文革中拆除,現(xiàn)正在恢復重建。
據(jù)史記載,唐武宗會昌元年(公元841年)吐蕃赤熱巴布在政變中被殺,反對佛教的貴族大臣們便擁立不信佛教的達瑪為贊普,因他禁佛,教民們說他是牛魔王下界,便在他名字前加一個“?!弊郑ú卣Z讀“朗”),成了“朗達瑪”。朗達瑪剛執(zhí)政兩年,亂象叢生,對吐蕃的藏傳佛教打擊十分沉重,其余焰流毒和創(chuàng)傷期達百年之久。這段時間史稱“滅佛期”黑暗時代!被后人稱為“三賢哲”的肴格迥、藏·饒賽、瑪爾·釋迦牟尼三人把佛經馱上馬背,晝伏夜行輾轉來到青海。唐武宗元年(公元846年),拉隆喇嘛,實際是西藏拉隆地方名叫貝吉多杰的僧人,在拉薩行刺朗達瑪,也只身逃亡青海,與三賢哲一道苦行修煉,弘揚佛教。后來按教規(guī)需要有出家10年的10位名僧參加受戒。而邊地佛教不盛,但五人才可。拉隆因自己殺了朗達瑪,已是犯戒之僧,不能做戒師,但他答應幫助另尋兩僧。終于在西寧附近請得兩名漢僧葛旺、薊貝,加上三賢哲一共五人,受了比丘戒。據(jù)說這兩位漢僧也是從中原逃來的。
西寧古城。西寧古城遺址是明代西寧衛(wèi)城墻的一部分,據(jù)史記載,早在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將軍霍去病率軍首次進入湟水流域,在今西寧市修筑軍事?lián)c西平亭。東漢末,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加強中央集權,統(tǒng)一北方,大約在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置西平郡。唐武德二年(公元618年)改西平郡為鄯州。唐太宗貞觀年間又設鄯州都督府。宋徽宗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改鄯州為西寧州。從此“西寧”之稱流芳至今。但大規(guī)模修建西寧衛(wèi)城始于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鑒于“西寧衛(wèi)城卑狹,不堪戍守”,陜西督司和都督濮英曾奏準在西寧衛(wèi)城西改修新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長興侯耿炳文率陜西布政使司所轄各衛(wèi)軍兵參加了筑城,城屢經加固重修,氣勢雄偉,歷代稱作“天河鎖鑰”“嵐光旭日”“澄波獻瑞”“海藏咽喉”。城有四門,東為“迎恩門”,西稱“鎮(zhèn)海門”,南呼“迎薰門”,北日“拱辰門”。西寧解放后由于城市建設發(fā)展,將四門城樓及大多城墻拆去,僅保留香水園后面一段,令人惋息。
南禪山寺。位于西寧土樓觀遙相對峙的南山上?!段鲗幐轮尽酚涊d:“治西南二里許,上有寺閣,可以跳遠,西有巖洞,下臨大川,又名南禪山?!毕鄠髂蠜鰰r有鳳凰飛臨其上,有“龍現(xiàn)于長寧,麒麟游于綏羌”之說,故名鳳凰臺。
南禪山寺以關帝廟為中心的建筑群,始建于明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十四年(公元1416年)明成祖朱棣賜名“華藏寺”,是西寧現(xiàn)存保護較好的明代建筑。相傳寺內建有一座樓,樓始成,有孔雀來集,故名孔雀樓。
南禪山常為游人登臨游覽之處,舊時每逢農歷五月十三、六月六,更是游人如織,熱鬧非凡。當?shù)桥R絕頂,縱目遠眺,群山翠嵐,桃紅柳綠,三川煙云,古城秀色,曾激起人們的幾多遐思,留下了“鳳臺留云”“流霞浴風”等許多美麗的詩篇。
儒學文廟。文廟在文化街工人文化宮內,始建于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都督史昭創(chuàng)立,后屢經增修,有正門、欞星門、戟門、大成殿、鄉(xiāng)賢祠及配殿廊房等建筑,廟東側修有儒學,人文鼎盛,是供生員讀書的地方,明清兩代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yōu)貢皆出于此。文廟的主要建筑大成殿系六柱五間四坡廡殿式方型建筑。雕梁畫棟,斗拱飛檐,屋面用綠色琉璃瓦鋪蓋,正脊鑲嵌琉璃鏤空飛禽走獸和花卉圖案,前坡屋面中心有四條黃琉璃團龍,氣勢非凡,栩栩如生,整個大殿金碧輝煌,雄偉壯觀。
三棵榆樹。樹身越長越高,似與身旁六層樓的三榆商店比試著高低。它的腰身三個成人聯(lián)起手來始能抱得住。此樹植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
這三棵樹最早是西寧衛(wèi)鎮(zhèn)臺衙門口的點綴之物。這個衙門隨著青海地方建制的改變,數(shù)次變換門庭:西寧道臺衙門、甘邊寧海鎮(zhèn)守使署。直到1929年青海建省后成為青海省政府所在地。所以民間一直把這里叫“大衙門”,以別于文化街的府衙門、人民街的縣衙門。過去大衙門口還蹲著一對石獅子,三棵榆樹的南側,則是一面粉白的照壁,行人至此,須從照壁背后繞道行走。這道墻想來是為了防止過往百姓向衙門內探頭探腦而砌的。在某種程度上講,三棵榆是青海近三百年歷史風云變化的見證。
德安關地。在西寧東小峽,在歷史上是以險關危隘著稱的,世治時它是連通東西交通的孔道,世亂時它又是隔斷兩地重門。有“氣清河兩岸,力挽水三叉”之說。西漢時趙充國在湟水流域設縣屯田,治理湟峽(大、小峽)以西道路橋梁七十余處。唐代曾修棧道,溝通交通,并刻石記其事。北宋通省章峽(大、小峽)收復鄯州(今西寧),于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筑綏遠關控制要害。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為了對人民群眾“畔以武定,伏以德安”(左宗棠語),在小峽南北兩岸修筑武定、德安兩關。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因十三世達賴喇嘛過此,南岸武定關全被拆除,由此去看,景復斯景,北岸德安關斷垣殘壁至今猶存。
紀念遺址
中山紀念堂與中山紀念碑。中國革命先驅孫中山紀念堂在今省人民政府后院鍋爐房西。1929年青海建省后與上同意,與下欲致,與眾相得,在原小教場修建紀念堂,豎紀念碑一座。碑高10米,碑周刻有“總理遺囑”、“訓詞”,為湖南著名文人黎丹所書。“孫中山傳略”,為大書法家賈思復所書。紀念堂今仍完好,紀念碑只存碑身。
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亭。抗日陣亡將士紀念亭在解放路原青海省圖書館內,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紀念抗日陣亡將士所建,亭內樹有石碑一道。著名西寧詩人周光輝(月秋)有《題青海圖書館抗戰(zhàn)將士紀念碑亭》詩:“昆山一片石,壯士萬人血。民族賴以存,英靈永不滅?;厥缀迧u夷,何日掃其穴!助哉我國民,抗戰(zhàn)當劇烈。世仇深似海,大恥誓必雪。仰瞻金碧亭,千古峙隆碣”。今紀念碑遺失,亭仍保存。
孫玉清烈士殉難處。紅軍西路軍第九軍軍長孫玉清烈士殉難處,在東關大街145號新華布鞋廠后院。此院原是國民黨馬氏家族軍官馬忠義的住所。
孫玉清(1909-1937).湖北黃安(今紅安)縣高橋區(qū)孫家灣村人。他出身貧苦,父母早亡,從小養(yǎng)成了豪放、堅毅、剛強的性格,讀私塾時勤奮好學,成績總名列前茅。
1929年孫玉清參加了工農紅軍,不久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先是在紅軍第四軍十一師三十三團當戰(zhàn)士。因作戰(zhàn)勇敢,有膽識,1931年升任營長,1932年任三十二團團長。1933年3月1日在巴中城召開的川陜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上,他領導的三十二團被授予“以一勝百”的獎旗,他也獲得“戰(zhàn)將”的美名。屢建戰(zhàn)功的孫玉清,在1934年升任紅四方面軍三十一軍軍長,毛兒蓋會議后,調任紅九軍軍長。1936年10月下旬,紅九軍奉命西渡黃河與紅三十軍、紅五軍組成西路軍西征。孫玉清率領紅九軍在河西與國民黨軍隊展開了浴血苦戰(zhàn)。首戰(zhàn)一條山,指揮若定,將敵馬祿旅六百余人團團包圍,迫使敵人“接受”聯(lián)合抗日的主張,在敵人交出部分糧食后準其張皇撤出;二戰(zhàn)打拉牌,英勇果斷,給敵軍以沉重打擊;三戰(zhàn)古浪,浴血奮戰(zhàn),斃傷敵兩千余人,因眾寡懸殊紅軍也傷亡慘重,孫玉清左沖右突,在酒泉南山三道不幸被俘。1937年押解到西寧后赤膽忠心,視死如歸。馬步芳勸降不成,于1937年5月下旬殺害在后院馬廄。1988年在烈士殉難處豎立烈士半身石雕像和生平事跡碑,追績功勛,緬懷不忘。
西寧市烈士陵園。位于西寧南川河畔,鳳凰山下,修建于1954年,占地70余畝。是國家級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家級和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陵園主要有革命烈士紀念碑、門樓、牌坊.西路軍紀念碑、西路軍合葬墓組成。
陵園安葬有一千余名在革命戰(zhàn)爭期間和解放后犧牲的革命烈士和同志。其中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陳展的歷史是一部悲壯的、不朽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公墓前豎碑,上書“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革命烈士紀念碑”。陵園正門有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革命烈士群雕,上有李先念“紅軍西路軍革命烈士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的題詞。陵園最高處豎紀念塔一座,上有朱德元帥手書“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園內還建有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內陳列有烈士遺物和革命文物等。
從三例家譖看西寧民族的遷徙
近日,筆者審閱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再調查門源卷、互助卷等,其中門源的劉氏家譜、互助的蘇氏家譜等耐人尋味,受益匪淺。
所謂家譜,是漢民族以家族為單位,記載整個家族、人員組成,輩分、及個人生于何年何月何日,卒于何年何月何日,及后人情況。家族來于何處,遷徙情況,個人業(yè)績等,概括為一句話,就是家族檔案。家譜的記載內容除以上記載外還有:凡例、家訓、禁約、墓志銘、家禮。祠堂圖、行派引、年表、源流序、源流世系、各房垂系齒錄、各房基圖、藝文、匯記、跋等,彌足珍貴。
經青海省檔案局鑒定的門源劉氏《中湘南街劉氏四修族譜》、互助丹麻蘇氏家譜、西寧市郭氏家譜等三例,比較詳細地展現(xiàn)了千百年來中原漢族長途跋涉來青海屯田戍邊,或犯事充軍,民族遷移融合的歷史畫卷展現(xiàn)在眼前。
漢族作為青海的世居民族,究其淵源,大都是中原移民,白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以來,歷代王朝為安定西北,根據(jù)不同情況,或出兵開發(fā),或發(fā)配犯罪,或派員安撫,或移民實邊,使中原漢族不斷入居青海,將中原文化傳播于當?shù)?,加強了與內地的聯(lián)系,推動了青海的發(fā)展。
例一:門源劉氏家譜全名為《中湘南街劉氏四修族譜》。初修于南宋紹興十六年(公元1146年)。內由南宋丞相劉沆序文。載有宋仁宗皇帝所賜挽詞,宋代名人王堯臣、歐陽修、解晉等人挽丞相劉沆詩等。有劉沆“四百年中三出相,不才何幸繼前賢”等詩句。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根據(jù)宋代老譜修成《楚南通譜》。此譜以晉安成太守劉遐為始祖。清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續(xù)修南街支譜,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再修家譜。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修成現(xiàn)在族譜,距今有110年歷史。
據(jù)《中國通史》記載: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其后世襲帝王將相者甚多,《中湘南街劉氏四修族譜》也證明這點。
西漢興起后,漢高祖為加強中央統(tǒng)治地位,分封劉氏同族于各地。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劉邦封他的弟弟為楚元王。楚元王定都彭城,成為南楚劉氏世系的始祖。交第四子富在漢景劉啟年間,被封為休侯。富子辟強、子德,皆碩儒為宗正。德次子向,為光祿大夫。何王傳至表,三國時授荊州刺史,表之孫鉉,官四川軍制;鉉子璞,二遐,為楚南劉氏始祖一世,家西洛仁城,官晉安成太守。遐元孫裔,官南宗右常待;裔王傳至延,官吏部尚書;延曾孫忱,官唐監(jiān)察御史;裔王傳至鉉子照,仁宗為安南大將軍;照長孫忱,官丞相,封楚國公;子三、長謹,皇佑進土,官大華閣待,封開國伯;瑾子佇,官荊湖制置發(fā)運使;佇元孫攀龍,哀宗(金、完顏氏)年間,同兄宦游居于茶陵,其曾孫仲哲長子丁甫公在明朝洪武年間從茶陵遷徙至湘潭南街。
劉照孫劉沆(字仲之)到北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帝趙禎)招中進士,封楚國公后裔,劉沆后裔延續(xù)下來的就是門源浩門鎮(zhèn)北關街劉氏家族。
劉氏家族在湘潭南街至上世紀20年代以后,劉氏的圣先房十三派國伴第三房正隆的兒子劉友才出生,正值清道光年間。至清光緒年間,河湟地區(qū)戰(zhàn)火不斷,烽煙四起,劉友才隨湘軍來到西寧。在青海地區(qū),他功績卓著,被授花翎并五品官職。到了光緒末年,劉友才任白塔營游擊(白塔:原大通毛伯勝,后建縣叫城關。營:營盤,兵營。此時,大通、門源未建縣)。
他的夫人楊氏,在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逝世,葬于大通縣東門外湖南義園。辛亥革命以后,劉友才便客居大通。1929年劉友才之子劉大榮一家人由大通縣遷居北大通(今門源)謀生,居住于門源縣城火燒巷(現(xiàn)在農行旁巷道)。劉邦的后裔就是這樣來到門源的,從劉大榮到劉長發(fā)、劉德新、劉憲州等已有五代之傳。
劉氏族譜,內容豐富,洋洋大觀。共十八冊。
例二:互助土族自治縣丹麻鎮(zhèn)新添堡蘇氏珍藏的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家譜記載:中華蘇氏青海一脈為南朝望族,西土名家,唐朝時既居南京。元始祖蘇明善為元軍漢將,因驍勇善戰(zhàn),戰(zhàn)功卓著,聲名顯赫,被譽為天神。后裔多襲父職在軍中。配偶稽氏,元大德元年(公元1207年)居南京城東關蘇家街(又日蘇州仁里村)。其子蘇世元,配偶祝氏;孫蘇孟春,配偶穆氏;曾孫蘇友朋、蘇友賓皆居南京。明洪武(公元1368年)友朋之子蘇平基、友賓之子蘇平業(yè)堂兄弟二人率兵三百西征來青,平基授丹噶爾游擊,任滿舉家留居西川小堡子,其子孫亦有襲父職在軍內。平基子俊恭,俊恭子得位居西寧,得位子蘇德攜子蘇尚珍遷徙至互助沙塘川三其堡,平業(yè)子蘇俊敬,子蘇得全,得全子蘇善,蘇善子蘇尚珠留居西寧,蘇德與蘇善堂兄弟從此分離互無音訊,蘇德支脈由平基祖起至今延續(xù)四十代,主流定居新添堡。
平業(yè)祖后裔除部分留守蘇家河灣,一部分于明末始至民國初相繼離別故土,奔走他鄉(xiāng)謀生,今流落在互助南門峽大老虎溝、紅崖子溝小寨、哈拉直溝五峰馬圈、臺子、年先、納家,樂都達拉,門源東川、西山,大通下柴、窯莊、新城、上廟,黃家寨鎮(zhèn)東柳、古城,景陽蘇家堡、長寧、新寨、后子河,湟源下勃項,湟中攔攏白崖、西拉科、元山爾、坡家營、下重臺、拉干爾,土門關賈爾藏、沙爾灣,李家山新村,化隆南街、烏蘭、都蘭,甘肅天祝八道溝、上崗嶺、打柴溝、韭菜溝等村,西寧市四區(qū),甘肅、靖遠、臨夏等地。
蘇氏家訓:孝順父母,有愛兄弟,教訓子孫,敦睦宗族,顧惜鄰里。
例三:西寧郭氏家譜(由郭海軍提供筆者)記載:郭始祖登,明皇功臣定襄伯初授副總兵,歷升山西大同總鎮(zhèn)。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正月,率八百騎斬首瓦刺二百余及,追奔40里,獲人口、馬牛、軍器以萬計,賜南京世襲都督僉事。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仍賜襄陽伯鎮(zhèn)守甘肅尋招還提督京營。
二世郭志全、志金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四月八日遍游各郡,追念父左甘肅任事來西寧。四世郭棟,清初贈宣武將軍誥封信武將軍,授西寧兵備道標下中軍守備。六世郭浚充西寧衛(wèi)經廳書吏。八世郭極于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出師西藏奮勇當先屢建戰(zhàn)功,補升千總。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八月十四捐軀陣亡,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四月三日旨頒詔御祭祭文:皇帝御祭陣亡千總郭極之靈曰:鞠躬盡瘁,臣子之芳蹤卸死,報勤國家之盛典,而郭極秉性忠直,國爾亡身,御敵沖鋒,奮勇陣沒,朕用殫焉,抒頒祭墓,以慰幽魂。嗚呼,事照不朽之榮,庶享匪躬之掖,爾如有知尚克歆饗。
另外,據(jù)明史記載,明代犯事充軍來青海的也不乏其例:川口地區(qū)的張、王、李、劉、曹、狄等姓家族,其祖上原是南京人,因在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元宵鬧花燈而降罪舉族充軍而來的。1399年,明建文帝時,燕王棣人京(南京)命方孝儒草登機詔。孝儒大書“燕賊篡位”四字,罪及十族,迨方孝儒之案發(fā),其親族之親族,恐被株連,畏罪逃去之人甚多。其后屢有大案,相率西逃之人亦不少,有些流落青海。青海土族地區(qū)十六土司之一陳義,其父陳子明元代任淮安右丞,降明后授指揮職,原系江南山陽漢人,也列其中。高店的巨氏,系明永樂初年,其祖因方孝儒一案被殺,家族恐遭株連,千里迢迢從南京遷居青海,現(xiàn)樂都高店、城臺、雨潤及大通縣、湟中縣的鎮(zhèn)海堡等地都有其后裔。
湟源石刻美名揚
(一)
湟源境內,湟水河和藥水河將湟源分成狹長的“丁”字河谷盆地,構成湟源四峽,即西石峽、巴燕峽、藥水峽、拉沙峽。峽內景色如畫,單見清溪潺湲,奇峰林立,怪石嶙峋。峽谷內盛產石頭,地名上就有石板溝、石崖莊、石嘴村、石門爾、石窯洞、大石頭、白石崖、華石山、佛石崖、石崖灣、哈石峽、大石灣、石墻門、石堡城等,土山對石山,石山遍湟源,所以有“無處不石處處石”之說,其中以菜綠石、麻拉石居多,品相也最好。這里的人們自古靠山吃山,天道酬勤,人道酬藝,有不少人家祖祖輩輩都是石匠,石雕手藝薪火相傳到如今,石頭美,石刻更美。
由于有豐富的石頭資源,石碑、石書雕刻,在湟源地區(qū)源遠流長。雖然疆域時擴時縮,政權時有時無,經貿時來時往,軍事時戰(zhàn)時和,文化時承時傳,民族時遷時居,但早在西漢末年,安漢公王莽秉政。為了開拓疆土,以示天下歸附,于漢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派中郎將平寬等人攜帶大量財寶,利誘西海(今青海地區(qū))羌人首領良愿獻地稱臣,良愿同意讓出西海地區(qū),率所屬1萬多人遷徙而去,王莽遂設西???。
據(jù)史書記載:石匱的發(fā)現(xiàn)在我國是首次。從石刻文字“西海郡虎符石匱”石刻“始建國元年十月癸卯,工河南郭戎造”的字面意義看,王莽在西??たこ乔?,采用今湟源巴燕峽麻拉石命制石虎、石匱已代“虎符石匱”,詔示邊地,以他為正統(tǒng)皇帝。說明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為取得統(tǒng)治地位而不惜采用一切手段的史實。唐代的日月山唐蕃分界碑為湟源最早的碑碣。“字兒石”是最早的記事石碑。清代以來有山碑、墓碑、寺廟碑等,碑上除文字外,還伴刻有各種紋飾和圖案,上面的文字有楷、行、篆、隸、魏體,均為當?shù)赜忻墓賳T、文人題詞,書法家書寫,技藝超群的工匠鐫刻,精美考究,均為上乘之作,是題詞、書寫和雕刻藝術相結合的珍品,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保存收藏價值。
(二)
湟源石刻藝術珍品彌足珍貴,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是地方文化歷史的豐富遺產,其中:
古城方面:西??せ⒎瘏T、石堡城、石門古城、海神廟碑、哈拉庫圖城“德政流芳”、丹噶爾古城碑文,題“拱海門、迎春門、勝利門”石刻;清真寺門邊石刻“至真至正至尊至大;無方無相無嗅無聲”;藥商同和堂、德壽堂、廣泰堂、濟元堂等用的石碾、石窩;藏客的拴馬樁、上馬石;還有水井蓋、義學碑、社倉碑、新政碑、河湟事變遇難碑等,無所不包。
寺廟方面:城隍廟、關帝廟、火祖閣、經房灣等石獅、石墩、石浮圖;扎藏寺、東科寺、金佛寺、文廟、北極山廟、池漢關帝廟、龍王廟、海藏寺、紅山俄博等碑文;佛爾崖、佛海寺麻尼槽石刻佛像群等,歷歷在目。
景區(qū)方面:日月山景區(qū)有唐開元十九年遣鴻臚卿崔林赴吐蕃回訪的記事“字兒石”,唐蕃赤嶺分界碑,題“日月山”日月圖,中國人民解放軍一軍修筑日月山紀念碑,文成公主進藏紀念碑,由人民日報總編、新華社社長邵華澤題刻的昆侖西王母碑,經房灣西王母碑;西石峽由西寧兵備道鄂云布題刻“海藏咽喉”,道光二十一年丹噶爾同知黃文炳題刻“山高水長”,西寧鎮(zhèn)總兵馬麒題刻“渠水活民”,丹噶爾廳知事康敷镕題刻“轉危為安”等石刻,大黑溝有“山水龍王神”“天神保佑”“楊進才建莊”石刻等?!八幩畭{”內由鎮(zhèn)海協(xié)營副將、后任西寧鎮(zhèn)總兵鄭連拔題刻“開山辟道”“水氣山候”,邑人貢生候補知縣靳學書題刻“海藏通衢”;宗家溝西王母石像、觀世音石刻像;拉沙峽清代朝儀大夫靳寶慶題其孫靳學書刻“山清水秀”;巴燕峽“古洞藏字”“弘化公主石路”等;湟源石刻廣場趙充國、朱繡、楊治平、慕生忠碑文、石球、石板古堡;松峨山石牛碲、踏步石等,百看不厭。
墓碑方面:石碑、石墩、石桌、石門、石虎、石羊、石馬、望柱等。
建筑方面:湟源石樓、湟水石拱橋、臺階石條、石欄桿、奠基石、人民公園門口石坊、石假山、部分村名石刻等。
用具方面:工具有石磨、手磨、碌軸;生活用具:茶窩、石桌、石凳、酒具、燈具、煙具、文房硯具、打莊廓用手筑墻的石杵、建房用的柱頂石及基石等;
縣域分界碑:光華村東靳家石碑、大華窯洞分界石碑、巴燕峽黃山刺石碑、分水嶺石碑等,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是記錄歷史活的豐碑。
(三)
石刻藝術品少不了先輩文人墨客題辭,添彩增輝,大放光艷。這方面筆者才疏學淺,但也殫精竭慮,搜腸刮肚,作了不小努力,留下了多處石刻石碑。
石刻辭有:
中國青海昆侖文化首景扎麻隆鳳凰山辭,由著名書法家張霖石刻:
思九州之博大,橫四海之無窮;
嘆江山之勝跡,敬圣都之天尊。
贊扎麻隆鳳凰山碑林辭:
翰墨飄香五州,詩文流芳萬代。
青海最早牡丹栽培傳承季家辭,由中國書法家、石刻家王云書刻:
花中最美數(shù)牡丹,含苞綻放色盡顏;
滿園芬芳關不住,季家卻在湟水邊。
西石峽佛爾崖辭:戎峽留勝跡,石崖顯佛祖。
互助北山扎龍河辭:灘浪高拋,恰如三軍應戰(zhàn);水流湍急,勢如萬馬奔騰。
日月山香爐辭:日為寶鏡天天照,月作明燈夜夜光。
北極山辭:西向丹城,心獻北極。
北極山魁星閣辭:世間文章高北斗,不怕朱筆不點頭。
任氏祖塋石柱辭:身臥福地千秋艷,人與梅花一樣清。
題石刻碑文有:
華石山昆侖西王母圣地碑文、湟源龍王廟碑文、西石峽海藏寺碑文,湟源石刻廣場趙充國、朱繡、楊治平、慕生忠碑文,湟源北極山碑文、湟源孔子廟碑文、紅山峨博碑文、丹噶爾古城碑文等。
匾額獻辭:
北極山廟題“光爭北極”由青海著名書法家李海觀手書。湟源文廟題“文運宏開”,光華村火神廟引同治皇帝欽題“神功烜赫”,池漢關帝廟引同治皇帝欽題“威震湟中”,申中后溝文昌廟題“斯文宗主”,萬豐村龍王廟引同治皇帝欽題“宣威普佑”等,也有“沉睡上百年,重現(xiàn)驚世界”。 (任玉貴 王怡雯/收集整理)
西寧鳳凰山
西寧南郊鳳凰山,屬拉脊山余脈,據(jù)傳南涼時曾有鳳凰飛臨此山,故名鳳凰臺,所謂“鳳臺留云”,為西寧古八景之一。前人詩日“鳳臺何日鳳來游,鳳自高飛云自留;羌笛一聲吹不落,纖纖新月掛枝頭”。
鳳凰山向北延伸接近西寧市區(qū),歷來為寺廟道觀集中之處,稱南山寺或南禪寺。據(jù)張志璉先生文,南山寺始建于明成祖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番僧舍刺藏卜建寺并奏請朝廷敕賜匾額“華藏寺”,經歷四百五十多個春秋,于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毀于戰(zhàn)亂,其建筑概貌已無從考據(jù)。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以后,由府道官員、衙門幕僚、文案以及行業(yè)幫會集資重建,先后修建了老祖殿、蕭曹祠、關帝廟、護法殿、瘟祖殿、三清殿、桓候殿、財神殿,釋、道、儒三教并尊。同時還鋪設了登山的百級臺階,臺階半途題術匾“登云梯”,山腳下設山門,對面平臺上設戲臺,戲臺后面植楊樹林,布局錯落有致。是時,登臨游覽,縱目遠眺群山疊翠,三川煙云,盡收眼底,成為人民群眾登山覽勝、敬香祈福的寶地。
西寧市屬多民族聚居地區(qū),受多元文化的影響,民眾中泛神崇拜色彩濃厚,對佛祖、菩薩、玉皇、城隍、文武圣人都會頂禮膜拜。
有廟必有廟會。解放前南禪寺的廟會多為本地縉紳張世丞、陳紹棠等人和行業(yè)幫會舉辦,其中最為熱鬧紅火的有農歷五月十三的“關圣帝君”誕辰,也稱“關帝會”,七月二十二的財神會,其時都要連唱三天大戲,盛況空前,熱鬧非凡。西寧城里的人們幾乎傾巢而出,親朋好友,結伴而行。只見山寺上空香煙繚繞,各殿掛滿紅綾彩帳,鼓鈸鐘磬之聲不絕于耳,善男信女們虔誠地敬香叩拜,奉獻香錢供品。家境寬裕的人家在戲臺前的茶園里看戲品茶,一般人家則圍在西臺前和上坡上看“站戲”,摩肩接踵,人山人海。戲臺后面的樹林里,釀皮、涼面、甜醅、粽子、油炸糕等各種本地小吃應有盡有,提籃叫賣大板瓜子、拉花豆、熟雞蛋、香煙的小販穿梭往來。一些人東一圈、西一圈席地而坐,說古論今,劃拳喝酒,以自家?guī)淼氖焓尺M行野餐,有的飯館也來此擺桌營業(yè),光顧就餐者不少。
鳳凰山上的寺廟曾三度興衰,幾經滄桑。
1986年,南山鳳凰亭得以重建,政府又投資興建了山下的丁香園和山頂?shù)哪仙焦珗@,公路直達公園門前,原來光禿的鳳凰山頭,綠樹成蔭,花木蔥蘢,潺潺流水,景色宜人,且有亭臺樓閣,假山奇石,水池噴泉,令人目不暇接,更有許多茶園點綴其間,供游人餐飲娛樂。
1996年,西北佛教居士林獲準遷入南山寺蕭曹祠。
2001年,上海浦東與西寧結為友好城市,投資重建了鳳凰臺,結構為兩層,錐形玻璃罩覆蓋頂部,上立八組拉膜結構藝術造型,形似展翅欲飛的鳳凰,構思獨特,創(chuàng)意新穎。古八景“鳳臺留云”處,有一塊重約10噸的黃河石上鐫刻“鳳凰臺”三個大字,背面刻有《鳳凰臺記》銘文,記錄了鳳凰臺乃至整個鳳凰山幾度興衰的歷史。
2003年西寧法幢寺由園樹莊遷至鳳凰山麓,這里又恢復了昔日香火繚繞、鐘磬叮當?shù)南楹头諊?/p>
鳳凰山上還有一處獨特的建筑——拱北,系伊斯蘭教蘇菲派圣人陵墓,始建于元代,距今有七百多年的歷史。據(jù)說公元14世紀波斯阿拉伯不花刺國先哲四十余人,隨成吉思汗西征軍來到中國,其中一位先賢蘭巴尼·艾卜杜·來海赫曼先到云南,后率徒到西寧傳教,向信眾傳授伊斯蘭教蘇菲派理學?!胺佃睔w真”后,葬于“鳳凰山之陽”。為紀念他的功績,元朝鎮(zhèn)守西寧的蘇萊曼王爺在西寧鳳凰山建清真寺拱北,修建了墓殿并立碑“天方圣裔”以志之。拱北下方還有四墓,主墓刻石前為阿文,后為中文,大書“真一普照乾坤”,上聯(lián)“真香一去顯萬物”,下聯(lián)“梅花一點獻誠心”。明西平侯沐英(回族)駐新時興建東關清真大寺,同時也在鳳凰山拱北建殿修宇,以后五六百年間,幾經兵燹,幾度重建。改革開放以后的1983年,隨著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實,鳳凰山拱北得以重建,大放光彩,亭臺樓閣巍峨屹立,院墻、門廊、影壁及八卦亭上都鑲嵌著由臨夏能工巧匠燒制的牡丹、荷花、梅鹿、鳳凰、仙鶴、孔雀以及園林山水磚雕,美輪美奐,給人以難得的藝術享受。
(王文哲)
滄桑百年水井巷
聞名遐邇的水井巷,過去并不叫這個名字,以前舊西寧城內是巷,
條條街巷都有水溝,所以這一帶俗稱陽溝。當年修筑西寧城時,因西南角地勢最高,就在這里留下了一個進水口,當?shù)厝朔Q此處為“水眼頭”。清清的泉水通過“水眼頭”流進城內,沿著街道上的陽溝流經大街小巷。久而久之,人們將這“水眼頭”處踏出了一條路,當?shù)氐拿癖娋驮谶@里開通了一條白南向北的街道,沿街間或出現(xiàn)了一些饃餅店、水煙作坊、榨油坊、雜貨鋪等。
上世紀50年代,“水眼頭”這一條被人們踩出來的巷道和周圍這一代因為承載了幾百年歷史的商業(yè)、文化等風貌而被正式命名為“水井巷”。
走進人流如織的水井巷,中間是人性化設計的座椅,供游客休息談天。里面商販們的吆喝盧、不同口音的游客與商販的討價還價聲、店鋪里傳來的悠揚的音樂聲此起彼伏。吃一碗老字號里的酸奶,便會讓人卸下重重的鄉(xiāng)愁;獨具青海風味的釀皮、手抓羊肉、抓面等讓人垂涎欲滴;民族風情的藏飾品、琳瑯滿目的土特產讓人應接不暇……
多年來,水井巷在市場經濟發(fā)展中不斷積聚人氣、沉淀深厚的商業(yè)底蘊,成為西寧市老商業(yè)街的金名片!
(文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