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彬,伍初東
(1.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廣西 柳州 545000;2.湖南湖大艾盛汽車技術開發(fā)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205)
汽車減振器是懸架系統(tǒng)中的重要部件,能有效地衰減簧上和簧下質量的振動,提高車輛行駛平順性和操縱穩(wěn)定性。在車輛中,應用最多的是筒式液壓減振器,其阻尼力主要是由減振器閥系參數(shù)決定的。對于不同車輛類型或同一車輛的前、后輪都需要不同的阻尼特性的減振器。
工程上減振器外特性曲線大致可以用三段線性特性來描述[1]:開閥前、開閥后、開閥至最大,如圖1所示:
1)OK段——反映車輛在較好的路面運行,路面低頻激勵工況,確保平順性要求的減振器阻尼匹配要求。K點稱為開閥點,OK段的開閥阻尼系數(shù)可視為減振器常通孔節(jié)流,開閥點通常是在規(guī)范速度 0.2~0.3m/s下選擇的,因此定義0.3m/s為減振器阻力值大體接近外特性第一個線性段的阻尼系數(shù)。
2)KK′段——反映車輛在中間行駛頻區(qū)工況下所需要的減振器匹配阻尼,兼顧平順性和安全性德需要,一般實施軟阻尼,因此該段阻尼變得較小。這個工況下的激振頻區(qū)的高限已接近車輪共振區(qū),但尚未達到車輪共振區(qū)。
3)K′K″段——減振器中的閥開度達到最大,再次形成固定通道節(jié)流。這個線性段提供硬阻尼,以適應車輛行駛安全性的阻尼匹配需要。
在給定的行程和頻率條件下,與一個非線性減振器相比,吸收同樣能量的線性減振器的線性阻尼系數(shù),稱為等效線性阻尼系數(shù)。用它可以解決非線性減振器如何用等效方法引入線性阻尼系數(shù)的計算即量化問題。
圖1 減振器外特性分段線性示意圖
根據(jù)振動理論及工程實踐經(jīng)驗,可以從以下三點來匹配懸架系統(tǒng)減振器的阻尼值:
1)懸架系統(tǒng)等效阻尼比平均值ψ平均=0.25~0.35;
2)復原行程相對阻尼比ψf=0.25~0.5(或者 0.2~0.45);
3)壓縮行程與復原行程相對阻尼比ψy/ψf=0.25~0.6。
乘用汽車的懸架系統(tǒng)阻尼比等效平均值ψ平均值通常在ψ平均=0.25~0.35范圍內(nèi)變化,即
壓縮行程與復原行程相對阻尼比的比值ψy/ψf推薦0.25~0.6范圍,即
聯(lián)合式(1)(2)解得:
在減振器匹配設計時,先按式(1)推薦范圍選定v=0.3m/s,0.52m/s對應的阻尼比等效平均值ψ平均,再按式(2)推薦范圍選擇合適的壓縮行程與復原行程相對阻尼比的比值ψy/ψf,最后由懸架系統(tǒng)的阻尼匹配式(3)(4)可以求得v=0.3m/s,0.52m/s對應的等效阻尼系數(shù)c和阻尼力P[2];由反求驗算可知,減振器在0.3m/s和1.0m/s下的等效線性阻尼系數(shù)的平均值與0.52m/s下的等效線性阻尼系數(shù)相等[3],如式(5)所示,利用式(5)即可求出v=1.0m/s下的等效阻尼系數(shù)c1.0和阻尼力P1.0。
式中,P為阻尼力(N);c為懸架減振器的等效阻尼系數(shù)(Ns/m);v為運動速度(m/s);ψ為懸架系統(tǒng)相對阻尼阻尼比; k為懸架剛度(N/m);m為懸架簧上質量(kg);i為杠桿比,i=m/n(如下圖2、3所示),β為減振器軸線與鉛垂線的夾角,如下圖2所示:
一般來說,壓縮行程時的懸架阻尼比要小于復原行程,因為在壓縮行程,應盡量減小減振器對地面沖擊的傳遞能力,以便充分利用彈性元件的緩沖作用,如果不適當?shù)剡x擇了高系數(shù)值,就相當于過分增大了懸架剛度,使車輛的平順性變壞。在確定了ψ值之后,可由式(4)確定減振器的阻尼系數(shù)。因此,確定ψ值是減振器設計的原始技術條件。
圖2 前減振器傾斜安裝示意圖
圖3 后減振器安裝示意圖
表1 某樣車整車參數(shù)
表2 某樣車原前后減振器參數(shù)
根據(jù)表1、2結合式(3)(4)求得原前后減振器復原阻尼系數(shù)cf、壓縮阻尼系數(shù)cy、平均阻尼系數(shù)c、復原行程相對阻尼比ψf、壓縮行程相對阻尼比ψy、壓縮相對阻尼比與復原相對阻尼比的比值ψy/ψf如表3所示:
表3 原前后減振器相關計算參數(shù)
結合第2節(jié)中的評價指標可知原前后減振器參數(shù):
(1)阻尼比等效平均值ψ平均=0.25~0.35,表3中的原參數(shù)不滿足此要求;
(2)復原行程相對阻尼比ψf=0.25~0.5 (或者 0.2~0.45),表3中的原參數(shù)部分滿足此要求;
(3)ψy/ψf=0.25~0.6,表3中的原參數(shù)部分滿足此要求。
前后懸架系統(tǒng)的平均阻尼比大部分數(shù)據(jù)都小于0.25,懸架系統(tǒng)阻尼比偏小,僅當v=0.3m/s時滿足要求。為了改善平順性與安全性,對該車型懸架參數(shù)進行改進設計,前后減振器改進參數(shù)如表4所示:
表4 改進后的前后減振器參數(shù)
按比較理想的前后懸架阻尼比,對前后減振器阻尼系數(shù)進行了改進設計,在同等試驗條件下,按 GB/T 4970-2009標準進行的平順性隨機輸入試驗的結果表明,改進后的車型兼顧了平順性與安全性。
采用被動懸架的車型,兼顧平順性和安全性是有限的,也比較困難,需要進行參數(shù)優(yōu)化。通過懸架結構的改進設計,如采用半獨立懸架、半主動控制懸架,才有可能大幅度提高平順性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