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漫歡 黃素珍
麻醉在保證手術順利進行以及降低患者術后疼痛方面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相關臨床文獻報道指出, 術前留置導尿管患者很容易在麻醉復蘇期出現(xiàn)耐受性差以及導管脫出等問題, 從而影響患者治療以及護理效果[1]?;诖? 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干預。本文結合本院2016年1~10月收治的150例全麻患者, 探討護理干預對術前留置尿管患者麻醉復蘇期耐受性和導管脫出率的影響, 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6年1~10月收治的150例全麻患者, 按照護理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75例。其中觀察組男43例, 女32例;年齡18~75歲, 平均年齡(46.3±9.6)歲。對照組男40例, 女35例, 年齡20~77歲, 平均年齡(46.5±10.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術前留置導尿管, 對照組采用基礎護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護理干預, 具體如下:①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術前留置導尿管目的以及導尿管留置后可能產生的感覺, 對于麻醉期間出現(xiàn)的不適可通過深呼吸調整, 及時幫助患者解答存在的疑惑。②合理選擇術前導尿管留置時間, 患者在麻醉生效后15 min內進行導尿以及留置導尿管[2-4]。③心理干預, 針對術前留置導尿管過程中患者受刺激可能產生的不適感, 積極進行心理干預, 鼓勵、講解、安慰等多種方式幫助患者處于放松狀態(tài), 消除因患者緊張對麻醉產生的影響。④個性化選擇導尿管, 依據患者年齡、膀胱收縮功能等選擇合適型號的雙腔尿管, 術前留置導尿管應由護理經驗豐富且工作經驗>5年的人員進行操作, 避免實習生或者工作經驗不足人員實施導尿管操作, 視情況還可以在術前囑咐患者進行膀胱收縮功能主動訓練。⑤在插入導尿管過程中可注入適量無菌生理鹽水, 提高潤滑度[5]。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麻醉復蘇期耐受性表現(xiàn), 包括惡心、嘔吐、呼吸抑制次數以及躁動評分,并比較導管脫出情況。判定標準:麻醉復蘇期躁動情況使用SAS評分進行評價, 評分1~7分, 分值越大說明躁動越嚴重[6-8]。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麻醉復蘇期耐受性情況比較 觀察組麻醉復蘇期惡心、嘔吐、呼吸抑制次數少于對照組, Ricker SAS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麻醉復蘇期耐受性情況比較( x-±s)
2.2 兩組患者導管脫出情況比較 護理期間觀察組共有2例患者出現(xiàn)脫管, 導管脫出率為2.67%;對照組共有10例患者出現(xiàn)脫管, 導管脫出率為13.33%。觀察組導管脫出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797, P=0.016<0.05)。
針對術前留置尿管患者在麻醉復蘇期耐受性差以及導尿管脫落問題,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取護理干預措施。結果顯示, 觀察組麻醉復蘇期惡心、嘔吐、呼吸抑制次數少于對照組, Ricker SAS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說明護理干預有利于提高患者麻醉復蘇期的耐受性。在導管脫出方面, 觀察組導管脫出率為2.67%,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3.33%,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說明采取護理干預可消除導管脫出的影響因素, 保證導尿管固定良好。分析原因為:一方面是觀察組患者在麻醉復蘇期耐受性更好,躁動較輕, 減少患者在躁動中出現(xiàn)的導管脫出, 另一方面,合適的導尿管也是避免導尿管脫落的原因[9,10]。
綜上所述, 對術前留置尿管患者采取護理干預措施, 有利于提高患者麻醉復蘇期耐受性, 減少導管脫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