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川
摘要:民國處于中國歷史的轉型期,雖然只有短短的38年,政治跌宕起伏,文化事業(yè)繁盛,其文獻在百年之后顯示出其獨特的價值。本文從史學和學術兩個層面論述了民國文獻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并闡述了民國文獻的保護問題。
關鍵詞:民國文獻;史料價值;學術價值;民國文獻保護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清帝遜位,中國從帝制時代進入共和時代,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政體——中華民國,直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而代之,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轉型期,簡稱“民國”。這一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諸多方面均呈現(xiàn)出獨特的特點。其產生的文獻數(shù)量也大大超過前代之總和,且忠實地記錄了民國的各個方面,政治紛爭,軍事對抗、經濟發(fā)展,文化異彩紛呈等都留存于文獻之中,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
民國文獻目前尚無一個權威的定義,一般而言,“民國時期文獻指的是形成于1912年至1949年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各種知識和信息的載體”,包括圖書、期刊、報紙、檔案、手稿等。據(jù)《民國時期總書目》統(tǒng)計,民國時期出版的中文圖書達124000余種,由于歷史因素和現(xiàn)實因素,民國文獻中社會科學類和文藝類書籍占絕大多數(shù),科學技術類僅占11%;其中,社會科學和文藝兩大類中又以文學、政治、經濟的為多,這三部分約占收錄總數(shù)的45%。民國時期的報刊種類至今沒有確切數(shù)據(jù),僅《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計劃收錄的出版期刊就達25000余種,內容集中反映這一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經濟、教育、思想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情況。數(shù)量龐大的民國文獻涵蓋了哲學、史學、文學、教育、藝術、軍事等領域,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同時,亦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
1 民國文獻的價值
1.1 民國文獻的史料價值
民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內憂外患不斷的時期,于內,雖然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是表面的共和并沒有帶來國家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相反,政治威權結束后帶來的是國家孱弱,政治混亂,軍閥割據(jù),黨派紛爭、民生凋敝等亂象;于外,則是繼續(xù)遭受帝國主義國家從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侵略,特別是日本發(fā)動的侵華戰(zhàn)爭阻斷、打亂了中國的國家建設進程。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抗日戰(zhàn)爭等重大歷史事件都留下了濃妝重彩的一筆。
史學研究注重史料,史料是歷史分析的重要佐證。民國時期的文獻浩如煙海,官方文獻,學術著作,民間私人日記、信函等林林總總。在當時以各自的立場和觀點記錄了各個時期的歷史事件,多角度展現(xiàn)了歷史事實,為后世研究民國歷史提供了詳實的歷史史料。殷鑒不遠,研究者可以依據(jù)史料從不同角度剖析民國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諸多方面,澄清謬說,還原歷史的真相。例如:《中華民國時期外交文獻匯編1911-1949》全面、系統(tǒng)地搜集了涉及民國外交的檔案和史料,內容涵蓋民國各個歷史時期,全面反映了民國的外交發(fā)展成程。
1.2 民國文獻的學術價值
隨著帝制時代的結束,加之晚清以來西方文化的持續(xù)輸入,民國時期的學術文化暫時擺脫了政治權威的控制,人文學者在固有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吸收借鑒西方文明因素,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或中外雜陳,或全盤西化,考據(jù)分析加實證主義,確立了有別于傳統(tǒng)學術的新研究范式,呈現(xiàn)出多種思潮多種流派競相發(fā)展時期,史學家稱之為“第三個諸子百家時代”。
在此期間,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領域涌現(xiàn)出一批學貫中西的學術大家。他們的立場、觀點、學術思想勢必要借助文獻載體進行傳播,各種出版機構也爭相為其出版他著述,演繹學術歷程,一大批學術群體和海量學術著作應運而生。例如,學術史上最為稱道的“三史”(以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為代表的哲學史體例;以梁啟超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診、錢穆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為代表的學術史體例;以侯外廬的《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史》為代表的思想史體例)即是典型。再如,胡適的博士論文《先秦名學史》就是中國論述邏輯學和哲學方法的開山之作。又如,郭沫若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就是以關注生活、時代、社會為特色的唯物史觀學派的開山之作。其他如現(xiàn)代考古學學術群體及其豐碩的學術成果,像顧頡剛為代表的“古史辨”等都是典型代表。
許多學派在1949年之后,因諸多歷史原因逐漸淹沒在文獻的長河中,為人所遺忘或淡漠,也正因如此,時至今日已經成為重要的學術史料。
2 民國文獻的現(xiàn)狀
民國覆亡今已達半個世紀之久,其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卻日顯重要。但是民國文獻由于主觀和客觀原因處于非常尷尬的地位,其現(xiàn)狀與我國文化大國的地位不匹配,如果不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民國文獻會在時間的消磨下消逝,民國歷史的傳承載體——民國文獻將成為空白,民國歷史也會出現(xiàn)斷層。無法保留當時的歷史。
2.1 民國文獻館藏政策和館藏條件堪憂
雖然民國時期文獻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但是它在圖書館館藏中處于何種地位一直沒有明確的定位。較古籍善本而言,它沒有悠久的歷史價值,與新中國成立以后的新版圖書相比,在出版發(fā)行規(guī)范和現(xiàn)實功能方面均有所欠缺,可謂既不古也不新,因此許多圖書館缺少對民國時期文獻保存的重視,保存方法也非常單一,幾乎和普通圖書沒有分。民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轉型期,民國時期圖書也是歷史特殊時期的見證者,由于沒有根據(jù)民國文獻的特殊性制定特殊的館藏政策,加之民國時期文獻利用率不高,這些珍貴的歷史載體便理所當然地束之高閣。
針對紙質文獻的保存研究,民國文獻理應放置于恒溫、恒濕、避光、防塵的環(huán)境中,避免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被腐蝕、侵化。國家圖書館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在圖書保存方面,尤其是為民國時期圖書保存提供了較好的保存環(huán)境,然而對于延緩紙張酸化和再生性保護等專業(yè)方面仍存在較大困難。與之相比,地方圖書館不具備良好的館藏條件,書庫沒有恒溫恒濕設備和通風系統(tǒng),所謂的保護只是直接將民國文獻放置在簡易紙袋中,單純的起到防塵的作用。經過歷史的洗禮,許多圖書脆化嚴重,不少文獻的書脊和書頁都已破損,稍微一碰成片掉落,甚至個別損毀嚴重的書籍只是放置在普通牛皮紙袋或包裹在報紙中,既沒有起到保護的作用,也不便于文獻的開發(fā)和利用。
2.2 民國文獻載體酸化嚴重
文獻的載體為紙張,它承載著傳承文化的使命。民國時期,紙張制造技術處于手工造紙向近代機械造紙和印刷過渡階段,中國傳統(tǒng)造紙所用材料為植物纖維,紙張呈中性或堿性,古人在制造過程中就考慮到防蟲、防蛀等問題,于是在紙漿中加入中草藥成分,因此傳統(tǒng)紙張所印制的圖書,保存時間久遠。民國時期,傳統(tǒng)的造紙技術為國人所拋棄,采用西式造紙技術,工業(yè)造紙產量大,成本低,為了保證紙張的光潔度,便于印刷著墨,紙張加工過程中加入了很多的添加劑,導致紙張酸性過大,紙張質量較差。如果保存不當,紙張極易老化、脆化。國家圖書館于2004年進行的“館藏紙質文獻酸性和保存現(xiàn)狀的調查與分析”結果顯示,1919-1949年,中文圖書文獻紙張主要為機制紙,屬于不耐久紙張,民國圖書PH值接近4.0,已經屬于極度酸化,嚴重變色和老化破損,中度和嚴重老化的比例達到90%,其中民國無數(shù)紙張1910-1919年、1920-1929年、1930-1939年、1940-1949年破損比例分別為100%、73%、79%和53%;2012年南京圖書館館藏民國文獻的PH均值為3.954,紙張的PH值低于5.0即被視為嚴重酸化,不少地方圖書館如天津圖書館、重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都藏有較為豐富的民國文獻,但普遍存在著紙張酸化、老化現(xiàn)象,大量圖書脆化、掉渣。據(jù)研究分析,民國時期紙張的壽命一般為50至100年,大大低于“紙壽千年”的宣紙,如果從1949算起到2016年,已經是67年的時間,民國文獻的紙張普遍進入衰敗期。因此,有專家預言,如果不及時搶救,民國文獻將在50年到100年內消逝殆盡。
3 民國文獻的保護
民國時期文獻既非古籍,也非文物,其重要性不亞于善本古籍,它是中國歷史連續(xù)性的重要佐證,記錄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基于民國文獻的現(xiàn)狀,究竟如何切實有效地保護民國時期文獻,避免文化斷層的出現(xiàn),當前迫切需要考慮和解決的。
3.1 館藏政策和館藏條件的改善
基于民國文獻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館藏政策上應給予重要關注,理應在保護理念上引起重視,繼而制定出優(yōu)于普通圖書的特殊館藏政策。
對民國文獻進行原生性保護須通過硬件的改善著手,具體而言,保存條件在建筑結構、濕度溫度和空氣質量要求、光照和紫外線以及防蟲入侵等方面應該量化。例如,南京圖書館2007年遷人現(xiàn)代化書庫后,規(guī)定民國文獻享有和古籍善本同等的待遇,書庫由鋼筋混凝土整鑄而成,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保濕隔熱、防盜震動功能;密集式書架,不僅防止灰塵、光污染、節(jié)省空間,還具有阻燃作用,書架間放置的樟木板,起到了防蟲防霉的功效。通過改善書庫環(huán)境實現(xiàn)了對民國文獻的原生性保護。
3.2 民國文獻紙張脫酸
鑒于民國文獻紙張的特殊性,原有的古籍文獻修復的方法不適用于民國文獻,所以應該展開相應的文獻保護工作。酸性是民國文獻的大敵,如果紙張能夠用技術手段脫酸,那無疑是民國文獻保護的福音。
紙張脫酸是解決文獻老化、保護民國文獻的有限途徑,但長期以來也是文獻保護的一大技術瓶頸。2014年11月,經文化部認定,作為首批“文化部重點實驗室”之一的古籍保護科技實驗室在國家圖書館創(chuàng)立。經實驗室的不懈努力,已編制完成“民國時期文獻庫房建設規(guī)范”,該規(guī)范對文獻存藏單位的民國書庫建設具有實用性的指導意義。針對脫酸的難題,國家圖書館開展了“民國時期文獻脫酸研究與脫酸設備研制”項目,成功研制出小型批量脫酸設備與脫酸溶液;為民國時期文獻各種液相脫酸方法制定操作規(guī)范,使各單位在進行民國時期文獻手工脫酸或批量脫酸時能夠有章可循。以上的研究,為進一步解決民國時期文獻的酸化問題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3.3 民國文獻的縮微化、數(shù)字化
在原生性保護的基礎上,專家學者認為,縮微復制與數(shù)字化也是民國文獻保護的最有效方法。截至2010年,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與各成員館共搶救各類文獻12.4 萬種,其中民國時期圖書71755種、期刊15351種、報紙4361種。據(jù)統(tǒng)計,目前采集到的相關館藏數(shù)據(jù)約80萬條,其中國家圖書館17萬條、南京圖書館近7萬條、重慶圖書館6萬余條、吉林省圖書館4.5萬條、山東省圖書館3.5萬條。
在數(shù)字化方面,國家圖書館完成數(shù)字化轉換民國時期文獻34806種共計935萬頁;上海圖書館完成民國時期文獻數(shù)字化轉換13195種;重慶圖書館完成館藏全部民國時期圖書、期刊、報紙的數(shù)字化,數(shù)據(jù)量達4TB;南京圖書館近兩年開始數(shù)字化項目,已轉換民國時期圖書1500種,共3200冊45萬頁。
隨著數(shù)字化進程的加快,各收藏機構以利用和保存為目的紛紛建立民國時期文獻數(shù)據(jù)庫。其中較有影響的有:國家圖書館的“民國時期文獻專題資源庫”,現(xiàn)可通過互聯(lián)網向讀者提供民國時期的4350種期刊、8172種圖書、4568篇法律文獻的電子影像全文瀏覽;教育部主持的“高等學校中英文圖書數(shù)字化國際合作計劃”,迄今實現(xiàn)2.5萬冊民國時期書刊的在線閱讀與檢索;上海圖書館制作了《民國時期期刊篇名數(shù)據(jù)庫》;重慶圖書館制作了《清末民初報刊篇名索引》,在廣域網上提供民國時期文獻檢索服務;南京圖書館開發(fā)的《中國近代文獻圖像數(shù)據(jù)庫》收集民國時期照片、圖像6652種,涵蓋多個專題。
相關文獻專家建議:一方面要繼續(xù)開展傳統(tǒng)縮微復制拍攝;另一方面要加快數(shù)字縮微技術的普及和推廣。對已完成數(shù)字化的文獻,應有計劃地開展數(shù)字存檔工作,在設備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采用光學拍攝與數(shù)字掃描同步化生產過程,實現(xiàn)傳統(tǒng)縮微技術與現(xiàn)代數(shù)字技術的有效融合。在此基礎上,形成一批高質量的民國時期文獻全文資源庫,實現(xiàn)網絡化無障礙閱讀。
3.4 民國文獻的再出版
縮微復制和數(shù)字化誠然是保護民國文獻的有效技術手段,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對原始文獻造成損害,民國文獻的再出版不失為保護文獻的良好舉措。目前民國時期文獻的整理出版主要有目錄編纂和影印出版兩種方式。其中,目錄編纂代表性成果有:1981年出版的《全國中文期刊聯(lián)合目錄(1833-1949)》收錄了全國50家圖書館1957年以前所藏的中文期刊近兩萬種;《民國時期總數(shù)目》于1986年至1997年間由當時的北京圖書館編纂,收錄了1911年至1949年9月間的中文圖書12.4 萬余種;國家圖書館編纂的《民國時期發(fā)行數(shù)目匯編》于2010年出版,全面系統(tǒng)地收錄了民國時期編印的各種圖書發(fā)行目錄。
在影印出版方面則涌現(xiàn)出一批品質好、學術價值高的大套系列影印叢書。如1989年由上海書店影印出版發(fā)行的《民國叢書》;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陸續(xù)匯集并影印出版的《大型民國文獻叢書系列》,包括40余種民國時期文獻匯編;中華書局自上世紀90年代初陸續(xù)推出《中國近代期刊匯刊》系列叢書。
總之,隨著人們對民國文獻價值認識的加深,民國文獻的保護會提高到更高的層次,再加以保護技術的輔助,民國文獻的價值和保護無疑會有更大的改進,中國歷史演變歷程不會因民國文獻的消逝而造成中國文明的斷層。
參考文獻
[1]吳永貴.民國出版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2]薛其林.民國時期學術的主要特色與成就[N].光明日報,2004-12-21(8).
[3]鄭春汛.民國文獻的價值與保護對策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8,(4):40-42.
[4]劉建忠.論民國文獻的史料價值與保護利用[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12,(6):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