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與京都 《巴黎燒了嗎》一書被各媒體推薦,并非偶然。800人的口述歷史,聚焦于一個問號:1944年8月,巴黎發(fā)生了什么?8月25日巴黎解放那天,在一個叫“狼穴”的地堡里,希特勒氣急敗壞地責問總參謀長約德爾:“巴黎燒了嗎?!”他臨死最關切的是,有多少文明遺產為他殉葬。他失算了。巴黎未如華沙一般夷為平地,而是完整地回到了巴黎人手中。焦點自然在鎮(zhèn)守巴黎的大司令肖爾鐵茨身上。這個忠心耿耿的鐵血將軍在最后關頭抗命而放過了巴黎。有人說他出于恐懼——不愿成為歷史罪人而遭千古唾罵,那是自然;還有個因素是,這個世界最美的藝術之都的魔力,令他從心底折服,給了他反抗強權的勇氣。欣賞與追求美的本能,使他尚未徹底淪為戰(zhàn)爭機器。因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而躲過一劫的,還有日本名城京都。1945年美國投擲原子彈,首選是廣島與京都。但是,擁有最終決策權的美國戰(zhàn)爭部長史汀生對京都提出了反對意見。有學者考據,幾十年前史曾在京都度過蜜月,對那里的風景和歷史文化古跡十分欣賞。從這一角度上說,這兩座名城偶得幸存,既是戰(zhàn)事所趨、民心所向;更得益于它們千百年文化沉淀中積蓄的力量。是他們自己救了自己。由此又想到了當年的北平,還有英法聯軍焚毀的圓明園。前者實屬慶幸;而后者,我詛咒那些強盜,簡直就是一群畜類。
故事太多新聞太少 這一段基本是媒體評論員曹林的話,被我“拾零”了。新媒體輿論場就像一個嗜血的怪獸,隔段時間就需要一個能撕出血的話題來滋養(yǎng)。這個怪獸由這些欲望合體而成:媒體需要流量,公號創(chuàng)業(yè)者需要變現,新媒體暴發(fā)戶需要割韭菜,鍵盤俠需要靶子,營銷號需要爆款,“教主”們需要收智商稅……獵物就那么多,話題就那么幾個,所以相互切換:隔段時間需要個熊孩子,需要一個壞老人,需要一個相親的女白領,需要一個供大城市中產表達憂慮的由頭,需要遠離一下北上廣,需要一個賤人供公眾吊打,需要一個底層奮斗者用來同情、勵志和消費,需要某個“茍且”便于某些中年們無病呻吟,需要名人給自己朋友圈“一個時代落幕”的句式填空。社交媒體的名聲就在一茬茬故事中變壞。故事太多而新聞太少,社交媒體要自我救贖,任重道遠。
黃金搭檔 這位頭頂雙色蘑菇頭、衣著鮮艷的老太太叫瓦爾達,是一位法國著名女導演,曾獲威尼斯金獅獎、戛納金棕櫚獎、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她已年近90歲,卻還是少女一枚。另一位墨鏡禮帽不離身的男士代號JR,是一位35歲的街頭藝術家,神秘又帥氣。一天,兩個有趣的靈魂走到一起,踏上了一場沒有計劃的旅程。倆人開著一臺有自動照相棚的汽車,游走于鄉(xiāng)間小村莊,跟路遇的陌生人交談,并為他們拍攝肖像,然后打印成巨型照片,張貼在建筑物上,讓一個個普通勞動者成了備受關注的明星。你看:站在門口的這位老婆婆,她的肖像就占據了門旁的一面墻;另一位老工人快走到家了,他的肖像就在前邊,比兩層樓還要高。他們在礦山附近的小鎮(zhèn),探訪了在井下采了一輩子煤的礦工,把他們年輕時的照片放大貼到墻上——誰沒有過年輕的時候?哪條生命不該被尊重!看到這些作品,再看這一對搭檔天馬行空似的快樂奔波,頓感一個人生命的意義真是沒有盡頭。只要去想,只要去做。
C羅 世界杯賽場上,你要是不盯著看滾動的足球,眼前就是一條條甩來甩去的“黑”胳膊——球星們起碼有一條胳膊被紋過了。C羅沒紋。他近乎嚴苛地管理著身材:肌肉占比達50%,體脂率未超過7%。他不吸煙不酗酒,堅持每天睡眠10小時,第一個到達訓練場、最后一個離開。你可以不踢球不看比賽,但不妨留意C羅這句話:以前以為自由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現在才知道,真正的自律者才擁有自由。
《讀稿筆記》專用郵箱:dugaobij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