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他人眼中的羅孺欣:
有一定文學和音樂天分。文學風格細膩自然,吸收廣泛。能靜心學習古典作品,讀古文時像古時的才子,也會感知時代,把握潮流,怎么做到的,只有問他本人了。音樂上,他和朋友組建了樂隊,創(chuàng)作、演繹民謠與搖滾。他唱歌的聲音輕柔而低沉,音很準,也有一定表現(xiàn)力。長相不錯,風流自賞。有友情,有真性情。
他曾寫下的自己:把每一件想做的事情做到完美無缺,把不太想的做到無愧天地無愧自己,留住這顆略帶少女風情的赤子之心,心要野。
我十分迷戀一種波西米亞式的生活。
和煦的太陽光輕拂在我們身上,而后灑落在金黃的草原上。溫柔的長風擦過臉頰,又輕輕飄過耳際,我們聽到吟游詩人的輕唱。柔軟的云朵在藍天與飛鳥嬉戲,鳥羽和草芒在半空中飄揚,光線懶散地散射,漫出一片迷離的輝煌。
吉他背在前胸,風琴拿在手上,手鼓和搖鈴有節(jié)奏地打出聲響。帳篷立在后邊,風聲、琴聲與歌唱被草間的波濤推向遠方。什么都不用想,自顧自地虛度時光,去進行絕美的流浪。
美好得令人想到背叛。
背叛迂腐的教條;背叛庸懦的茍活;背叛紛亂的是非;背叛甜膩的安逸;背叛價值的評判。去擊碎一切壓抑的、捆綁的、愚庸的束縛,去解放詩性與天性。
兩手空空,自我放逐,去奔赴這世上最輾轉的旅行。
我總在深夜時徘徊,看著街道上忽明忽暗的路燈,偶爾飛馳而過的車輛,很少見的腳步匆匆的行人。兩旁的行道樹已然挺立著,但好像在追憶,追憶林間的時光。他們的枝條,被城市溫熱的風吹向山林的方向。
我決心進行一場沉默而盛大的告別。
登上黎明時分的火車,看著仍亮著的路燈向后退去。一只孤鳥在灰藍的天色里盤旋翻飛。我閉上眼睛。
旖旎的風光躍入眼簾,峻挺的山上結著冰,獨行者擦過我的肩,遠處的小酒館點著燈。
我睜開眼睛。
淡薄的光透進車里,途中每個光與影的夜,與此刻的暖陽揉在一起。
像個光怪陸離的夢境。
我望見忽明忽暗的萬家燈火,掩映著繁星漫布的夜空。
那是小城。
天空澄明又略帶一絲灰暗的,街區(qū)整潔又略帶一絲雜亂的小城。人潮洶涌又安靜祥和的,能站在傍晚的湖邊看星火一盞一盞亮起的,明亮溫暖的小城。
我想忘掉那些美好又難捱的過去,可哪有那么容易。我曾經的愛,都在這里。
想遇見更好的事情,偏偏在這一秒,你就綺麗而溫馨。
我知道我行多遠,終將回歸。我知道不必強求放逐,和遠方。我知道我心安處,即為家。
我決心進行一場熱烈而渺小的告白。
獨白
“一切世物、世事,對我來說都是重在參與。同行與談笑,是我取悅這世間最后的伎倆。我更想閉目靜坐,感受心底無可言說的情感慢慢流動。我篤信虔誠與孤獨,篤信藝術而死,篤信我在世上所能留下的,是繁星之間,風聲之中的無名之歌?!?/p>
【他評】鐘夢文
如文題所言,如文中一小結一總結的剖白,“告別”是對美好而任性的遠方生活的揮手訣別,“告白”是重新投入既美且憂的擾擾凡塵懷抱的誠摯宣言。生活是阻礙,每每想去遠方找尋,這俗世卻“綺麗而溫馨”;生活是靈感,“美好而難捱”,一襲瘙癢的虱子爬遍的華美長袍上,交織點綴著歡樂與感動,為“忽明忽暗的萬家燈火”,為行道樹站立的追憶姿態(tài)而默默感悟著。
一個愛音樂和文學的少年,把自己的生活也譜寫成了詩與歌,未來如何,是“繁星之間、風聲之中的無名之歌”也好,是璀璨而孤獨的星與月也罷,這美好的姿態(tài),是當自我珍惜與愛憐的。
作者書寫了可能性,讀者的沐手閱讀和自由詮釋,重構了文本。所謂“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萊特。”
(編輯: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