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
于文勝是新疆文學界一位著作豐厚和頗具影響力的作家,其創(chuàng)作跨越成人文學與兒童文學兩個領(lǐng)域,涉足小說、散文、詩歌、童話、寓言,樣樣在行;與此同時,他也是一位極具情懷的出版人,對扶持新疆本土原創(chuàng)兒童文學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自16歲在《少年文藝》上發(fā)表第一篇兒童小說《再見別克》起,于文勝便與兒童文學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此后三年的教師生涯,兒子的出生,激發(fā)了他更多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持久的創(chuàng)作動力,也令他一直保持著親近孩子的童心,出版了二十余部兒童文學作品,如《螞蟻王子歷險記》等作品不斷再版,受到少年兒童的喜愛。201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首次出版新疆作家的兒童文學作品《雪蓮花的歌唱》,這又是一次嶄新的助力。
于文勝的兒童文學作品采取與兒童平等的姿態(tài),用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和一顆善于感受的心靈,去描摹和書寫童心。他秉持的是“兒童本位”的觀念,創(chuàng)作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兒童文學作品。筆者考察過新疆當代兒童文學的整體創(chuàng)作和中國當代兒童文學的發(fā)展脈絡(luò)之后,深感于文勝的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個性和審美價值,色彩鮮明。
奇思妙想的“兒童性”
兒童文學是成人作家為兒童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兒童文學從大文學中分離出來的依據(jù),或者說根本特性,就是兒童性。所謂兒童性,就是兒童思維、兒童心理、兒童情趣、兒童想象等契合兒童心靈的特征。縱觀世界各國的經(jīng)典兒童文學名著,都是充溢著兒童性的作品。有很多作家也寫奇遇也寫冒險,也有想象也有游戲,但要真正地了解兒童,不止步于表面熱鬧,還需要多下心思的。
于文勝的很多兒童詩歌都在追求純正的兒童性表達。比如《月亮姐姐》寫道:“月亮姐姐/一定在講/有趣的故事/圍來那么多小星星/眨著眼睛/聽得多專心”,這就符合兒童的泛靈想象,宇宙萬物一切皆有生命,將月亮想象成講故事的大姐姐,結(jié)合了所有兒童都愛聽故事的特點,將圍繞著月亮的星星想象成小孩子,一張張專注的小臉,間或眨一眨眼睛,貼切極了,整首詩傳達出溫暖恬靜的氣息。
另一首兒童詩《風先生雨太太》將相伴而生的兩種自然現(xiàn)象“風”和“雨”想象成一對夫妻,準確抓住了“風先到雨后來”的“物性”規(guī)律,將其擬人化為急性子的風先生總是跑在前面,而慢條斯理的雨太太則總是不緊不慢,風先生氣呼呼地跑了很遠,把樹葉兒、紙片兒吹得滿天飛,自己也累得喘粗氣,“把生了一肚子的氣撒完了,風先生又只好回頭來找雨太太”,這樣一對性格相反而卻又相互依存的夫妻形象躍然紙上,惟妙惟肖。兒童詩《雨》將天上的白云黑云想象成調(diào)皮的男孩,“轟——轟”的雷聲想象成拳來掌去,臉青鼻歪的小哥倆很快就滴答滴答落下眼淚——下雨了!極為形象地詮釋了打雷下雨的自然現(xiàn)象。兒童詩《小蘑菇》寫一場大雨過后,一個聽到小伙伴們召喚、心急如焚的小蘑菇“竟忘了穿衣服,赤裸著白胖的身體,跑了出去……”雨后蘑菇迅速生長,這本來是個簡單的自然現(xiàn)象,而于文勝筆下的小蘑菇完全化身為一個為了出去玩耍顧不上穿衣服的頑童形象,極具形象感和畫面感,這種藝術(shù)表現(xiàn)力令人嘆服。
小孩子的認知有限,他們的邏輯也經(jīng)常與成人不同。于文勝的一些兒童詩展現(xiàn)了真實的兒童心理。比如同樣是歌頌額爾齊斯河,爸爸將它比作溫柔多情的少女,媽媽將它比作粗獷熱烈的男子漢,孩子卻糊涂了——“額爾齊斯河,你到底是男,還是女?”成人的關(guān)注點在河流的抽象的氣質(zhì),而孩子卻關(guān)注具象的性別,這確實是典型的兒童心理。又如《阿爾泰山》夏天頭頂白雪,而腳下卻河水溫熱,孩子又疑惑了:“頭冷腳熱的日子,你是怎么熬?”作者采用兒童視角,與阿爾泰山產(chǎn)生共情。還有一些“童言無忌”的極具靈氣的小詩。如小刺猬渾身都是刺,媽媽怎么抱它?面娃娃如果長了嘴,吃掉自己怎么辦?孩子不穿厚衣服,冬爺爺捏紅了他的鼻頭;孩子爬到山上,問山在哪里……都是地地道道的兒童心理,令人忍俊不禁。
于文勝的早期童話《面包店的故事》運用的是熱鬧派童話的突出風格和常用表達方式,但其兒童思維卻是獨一無二和引人入勝的,比如大老鼠在電視機里一伸懶腰,電視機全碎了。又如,面包店老板賄賂法官送去了十箱面包,法官立即判老鼠死刑;電影廠導演送給法官一百個一分錢的硬幣,法官又改了主意。一百個一分硬幣才一元錢,價值遠遠比不上十箱面包;但對于兒童的簡單思維來說,一百個肯定比十個多?!昂康姆ü佟辈粏问菍ι鐣?quán)錢交易現(xiàn)象的諷刺,同時更達到一種滑稽的喜劇效果。這些令孩子讀來親切又好笑的細節(jié),體現(xiàn)了作者不老的童心。
“真實可感”的民族性
新疆作為一個典型的少數(shù)民族自治區(qū)域,多年來,“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新疆文學兩枚閃光的標簽——這是新疆文學區(qū)別于內(nèi)地文學的獨特之處,同時也是新疆作家急于向內(nèi)地讀者展示的文化圖景。新疆兒童文學作家也在不斷嘗試寫少數(shù)民族兒童或各民族兒童相互交往的題材(尤其是“一帶一路”國家戰(zhàn)略的契機,以及民族團結(jié)一家親的區(qū)域政策,寫少數(shù)民族或交往題材更是未來新疆文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一些作家急于求成,他們筆下的兒童“民族性”并不典型,又丟失了根本的“兒童性”。筆者在《新疆漢族作家筆下的少數(shù)民族兒童形象》一文中考察過,大多數(shù)漢族作家筆下的民族兒童只是頂著一串少數(shù)民族姓名的“朦朧的群像”,面目模糊,性格平淡。究其原因是對少數(shù)民族文化、習俗的隔膜,對少數(shù)民族兒童生活一知半解,更多是通過印象的拼接來完成的想象。這樣不管寫多少新疆特色和民族風情,始終只是展示給別人看的一張皮而已——新疆作家必須要擺脫“被看”的視域束縛。
難能可貴的是于文勝的兒童敘事詩《我和別克的故事》為我們展現(xiàn)了這樣一種可能,新疆兒童文學可以兼顧“兒童性”與“民族性”。
《我和別克的故事》講四年級的一天,老師說要轉(zhuǎn)來一位新同學當我的同桌,我“希望新來一個漂亮的女生,扎個馬尾巴”,“課桌和椅子我已擦了三遍”,沒想到迎來一個人高馬大的哈薩克男生名叫別克,他的身上總有“一股酸奶子的味道,直撲我的鼻孔,酸得我差點兒斷氣”,我向老師抗議,別克漲紅著臉說他來之前到河里泡了半天也沒洗掉……我用紅筆畫了“三八”線,上課別克不讓我講話,為了報復他,我在椅子上放了一枚圖釘,扎破了他的屁股,別克一把將我拖起——“你,假滿(哈薩克語,不好的意思)!”眼里噙滿淚水。我去河里摸魚回不了對岸,偏偏碰到別克,以為他會用手中的鞭子把我抽扁,他卻騎馬將我送到對岸,并且告訴我因爸爸調(diào)換工作他又轉(zhuǎn)學了,這時我在他背后聞著濃濃的酸奶味兒,“此時聞著卻是那么香”……后來班里又轉(zhuǎn)來新同學,“扎著馬尾巴,女生中屬她最漂亮”,“可是我常常想念,我的哈薩克族同學別克?!边@篇敘事詩以兒童視角,講述了一個簡單質(zhì)樸的民漢兒童交往的故事。詩歌忠實于兒童的表達方式,比如將哈薩克的草原民族氣味比作兒童最熟悉最直觀的酸奶味兒,將這氣味夸張地形容為“酸得我差點斷氣”;詩歌還細膩地刻畫了兒童的心理變化,比如酸奶味從難聞到好聞,詩歌開頭“我”期盼一個漂亮的女生同桌,到詩歌結(jié)尾愿望實現(xiàn),剛好首尾銜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圓形結(jié)構(gòu),可“我”的心境已經(jīng)隨著別克的離開變化了。詩歌寥寥數(shù)句,卻真實感人,在讀者眼前勾勒出一個善良淳樸大度的哈薩克少年形象,令人過目不忘。而“我”從欺負別克到思念別克,一系列活靈活現(xiàn)的心理變化,更凸顯了作者對“兒童性”的精準把握。不得不說,《我和別克的故事》雖然成詩較早,依然是典范之作。
再來看看于文勝的另一首組詩《六月的喀納斯湖(五)》:
早晨天剛剛亮
索倫格家的奶奶就起床了
她擠好一大桶牛奶
倒進大鐵鍋里
把另一個一米多高的大木桶
當鍋蓋扣在鐵鍋上
木柴在灶堂里噼啪作響
牛奶在鐵鍋里咕咕沸騰
大木桶下的小木管里
流出清水一樣的液體
奶奶高興地說:多好的奶酒
我原來以為奶酒應(yīng)該是奶的顏色
像葡萄酒一樣是葡萄的顏色
從乳白色的牛奶變成清水一樣的
酒水
這個過程該多么神奇
奶奶邊說小孩子不能喝酒
邊把一碗冒著熱氣的奶酒
端給我……
新疆風景名勝喀納斯湖的美景千千萬,作者卻獨獨選取了清晨的一個剪影——一位哈薩克老奶奶用奶酒招待客人的生活片段。在這首詩里,作者不是用一種“被看”的姿態(tài)展示奇聞異事,而是采取兒童視角,用一個小孩子心中的疑惑來詮釋奶酒的神奇,最后一幕老奶奶笑瞇瞇地給孩子端上一碗奶酒,展現(xiàn)了哈薩克人的熱情好客和豪爽灑脫,作為馬背上長大的民族,他們的孩子從小也是喝奶酒長大的。這首詩寫得充滿生活的氣息和溫情,是“兒童性”與“民族性”相結(jié)合的佳作。
“立足本土”的地域性
于文勝出生于阿勒泰地區(qū)額爾齊斯河畔的一個叫錫伯渡的古渡口,有很深的故鄉(xiāng)情結(jié)。他的散文、兒童詩、童話很多都圍繞著錫伯渡、額爾齊斯河、阿爾泰山展開浪漫的聯(lián)想和想象。比如詩歌《九曲十八彎》,這是以新疆巴音布魯克草原上的一片自然奇景生發(fā)的聯(lián)想,詩中寫道:“這份感情太重/大河一步一回頭/這份感情太深/大河一彎一回眸”,大河離開雪山流經(jīng)草原時輾轉(zhuǎn)迂回十八次的動人深情,我想正代表了詩人對家園故土的魂牽夢繞。
于文勝擅長運用詩歌講故事,他寫了一系列長篇敘事詩,將民間傳說、英雄史詩與童話結(jié)合起來,用一種浪漫的想象講述新疆一些特定地域的由來。這些長篇敘事詩借用了哈薩克民間故事形式“達斯坦”,故事情節(jié)引人入勝,注重節(jié)奏與押韻,對兒童的人生觀、價值觀起到了正確的引導作用,被于文勝自命名為“兒童達斯坦”。
如《阿克塔拉草原》講勤勞的阿克塔拉老人有兩個美麗善良的女兒,姐姐叫額爾齊斯,妹妹叫烏倫古,雪魔王看中了她們,送去金銀首飾求親,而兩姐妹視金錢如糞土,惱羞成怒的雪魔王綁走了她們,將她們囚禁在雪山上,兩姐妹寧死不屈,思念親人的淚水流下雪山,變成了額爾齊斯河和烏倫古河,世世代代的人們在這里享受著姐妹河的恩惠。
《巴音布魯克草原》講哈薩克青年鐵列克將五只天鵝庫盤、庫涓、庫蘭、庫歡、庫倩撫養(yǎng)長大,天鵝變成五個妹妹,而她們受不了此地的烈日漠風。鐵列克踏上冒險之旅,一連戰(zhàn)勝九大惡獸,攀上千米高山,歷經(jīng)艱辛,最后實現(xiàn)心愿,戈壁荒原變成了甘美草原,天鵝重返家園……后來,五姐妹死后分別變成了守護巴音布魯克的大山、湖泊、白云,巴音布魯克也成為被譽為“人間天堂”的天鵝樂園。天鵝變少女,這是典型的“羽衣型”民間童話,作者將巴音布魯克草原的來歷想象得唯美動人。
還有《良言》講的是哈薩克青年托克托勒別克外出學做生意,拿了父親的三千個金幣只買回來三句話:“今天的暴怒忍到明天。”“最漂亮的人是你心里最愛的人?!薄坝赂覠o畏的人什么也不懼怕?!眱鹤颖皇母赣H趕出了家門,后來正是靠這三句話贏得了財富和幸福。還有《金蘋果的傳說》《玫瑰美女》延續(xù)了民間故事動物報恩和惡有惡報模式,同時也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和特色,十分適合兒童閱讀。
“畫面渲染”的藝術(shù)性
或許是出自畫家和攝影家的獨特視角和藝術(shù)自覺,于文勝的兒童文學作品大都畫面感極強,特別是兒童詩,擅于運用大膽的色調(diào),對比、調(diào)和、渲染,調(diào)配出獨特的新疆風貌。
如《春姑娘》:“春風舒卷長袖/把天上的藍/地上的黃/攪在一起/調(diào)呀調(diào)呀/潑出一片濃濃的綠”;
《秋風染紅了草原》:“秋風染紅了草原/秋風抹黃了大地/賽里木湖的碧波/映藍了天空”;
《昆侖山是彩色的山》:“紅色、白色、褐色/一層層疊加/一塊塊點綴/一筆筆勾勒/把昆侖山打造得五彩斑斕/也許因為與天近/也許因為與地親/上蒼把它所有的色彩/都恩賜給了昆侖”;
《阿爾泰的早晨》:“陽光從縫隙中照進草原/滿眼的翠綠在流動/陽光游在綠海里/攪起一縷縷奶白色的炊煙……羊群云一樣飄進草地/這一塊、那一片/有的潔白,有的淡藍/有的深紅,有的金黃……”
《額爾齊斯河日出》:“天邊一縷棉花/撕成的云/漸漸地由淺墨涂抹的顏色/變成白色/下端反射出一縷紅光/紅光把云點燃/火紅里透著銀白和金黃/一條條紅、黃、白相間/如維吾爾族少女頸上/系著的艾德萊絲紗巾/系在天邊的山尖上”……細膩的色彩變化與絕妙的連類譬喻讓這些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風景詩霎時靈動起來。
于文勝的兒童文學世界立足新疆大地,視野開闊,想象豐沛,情感綿長,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個性和審美價值,期待進一步淬煉藝術(shù)品質(zhì),向著經(jīng)典邁進。
(作者系新疆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講師,北京師范大學兒童文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