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維 史星宇
抗敵劇團是新四軍成立最早的部隊文藝團體之一,為新四軍的宣傳與文藝工作做出過巨大貢獻。目前關于抗敵劇團的研究較為薄弱,雖然有關新四軍戲劇運動或者淮南抗日根據(jù)地文藝工作的研究都提及了抗敵劇團,但是專題論文尚未見到。[1]有鑒于此,本文對抗敵劇團的成立、發(fā)展及其影響進行探討。
一、抗敵劇團成立的原因及其沿革
抗敵劇團成立于1940年4月,是由劉少奇提議并以原安徽省青年抗敵協(xié)會的青年劇團為骨干成立的文藝團體。劉少奇在此時提出成立劇團并非偶然,首先是與新四軍戰(zhàn)略方針的轉變密切相關。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了六屆六中全會。會議強調抗戰(zhàn)相持階段即將到來,做出了大力鞏固華北、發(fā)展華中的戰(zhàn)略方針。[2]為此,中共中央組建了中原局,由劉少奇任書記,擔負起在華中地區(qū)創(chuàng)建根據(jù)地的重任。[3]而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需要大量的干部,包括文藝人才,以便活躍部隊和群眾的文娛活動,進行宣傳鼓動。[4]
用文藝形式來進行宣傳鼓動是中共從紅軍時期開始就有的傳統(tǒng)。這種形式易為戰(zhàn)士和群眾所接受,效果較為明顯。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中共十分注意文藝活動的開展,借此宣傳抗戰(zhàn)精神和黨的方針政策,以達到團結軍民、鞏固統(tǒng)一戰(zhàn)線、加強根據(jù)地建設、一致抗日的目的。雖然當時在江北有一支戰(zhàn)地服務團,但它主要從事民運工作。因此,要在津浦路東建立根據(jù)地,有必要建立一個更專業(yè)的文藝團體。而在所有文藝形式中,戲劇最具有宣傳鼓動效應。劉少奇在接見從安徽省立煌縣撤到新四軍江北指揮部駐地的青年劇團主要成員之一的孟波時,便提出“江北政治部應該有一個水平較高的劇團?!盵5]
抗敵劇團的骨干成員主要來自青年劇團。沒有青年劇團成員的加入,抗敵劇團或許也能夠組建起來,但是其影響肯定要小得多。故此有必要了解一下青年劇團的有關情況。青年劇團于1939年夏秋之間在安徽省立煌縣(臨時省會)成立,隸屬于該省民眾總動員委員會,由青年抗敵協(xié)會領導。[6]換言之,青年劇團并不是中共在根據(jù)地成立的。那么,它為何會到根據(jù)地去呢?青年劇團究竟是個什么性質的組織呢?
青年劇團的成立及其遷移實際上是抗戰(zhàn)時期國共政爭的一個縮影??箲?zhàn)全面爆發(fā)后,安徽省由桂系主政,為了發(fā)動民眾,省政府建立了安徽省民眾總動員委員會。在國共合作的背景下,大批共產黨員在各級動委會工作,使其成為一個具有統(tǒng)一戰(zhàn)線性質的組織。省動委會通過各種形式的組織匯集了大批青年和知識分子。[7]青年劇團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成立的,其實為中共所掌握。據(jù)相關資料顯示,該劇團的成員主要來自兩大部分:一是中共領導的以河南大學學生為基礎組成的一個救亡團體;二是安徽省動委會所屬的第19、20工作團成員,這兩個工作團也是由中共地下黨組織的。青年劇團成立后,調出了一部分人,也補充了一些名流,如戲劇家劉保羅、許晴、黃粲,音樂家孟波,畫家莫璞等,而這些名流都是左翼知識分子。[8]
青年劇團的這種特質使其命運必然受到國共關系變化的影響??箲?zhàn)初期,國民黨尚能維持統(tǒng)一戰(zhàn)線,安徽省政府對動委會也較為支持。而至1939年1月,國民黨召開五屆五中全會,確定“防共、限共、溶共”方針,安徽省政府也采取多種措施加緊控制動委會,特別是1939年10月31日李品仙繼任省政府主席之后,極力推行反共政策。1940年1月26日,李品仙召集省動委會各部門工作人員,省青抗、青年劇團、少宣隊以及立煌縣動委會所有人員訓話,強調要改組動委會。2月1日又要求調全體工作團和各縣動委會指導員到立煌“受訓”。為了避免損失,中共中央中原局和鄂豫皖邊區(qū)黨委要求動委會、工作團中的中共黨員號召廣大工作團員拒絕“受訓”,迅速撤離。[9]在這種背景下,青年劇團撤到了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駐地開城橋。途中,安徽省少年宣傳團、霍山縣動員委員會青年劇團的部分成員先后加入。[10]這些劇團的東移為抗敵劇團的成立提供了人才上的來源。
可見,一方面出于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的需要,另一方面國共摩擦愈演愈烈導致許多進步文藝工作者被迫撤到根據(jù)地,這兩方面的因素促成了抗敵劇團的成立??箶硠F以原安徽省青年抗敵協(xié)會的青年劇團為骨干,連同原安徽省少年宣傳團、霍山青年劇團、第二十一集團軍軍部戰(zhàn)地服務團四隊部分成員共30余人,在當時新四軍江北指揮部駐地盱眙半塔集成立。因為新四軍掛的臂章寫有“抗敵”二字,劉少奇、鄧子恢將劇團命名為“抗敵劇團”,直屬于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政治部,團長兼指導員孟波,副團長張望。[11]
抗敵劇團此后歷經調整。1940年10月,劇團一分為二,團長孟波帶領劉保羅、許睛、莫璞等25人隨劉少奇去蘇北,組成中共中央華中局抗敵劇團,留下的成員吸收了新的團員后繼續(xù)活動,由張望任團長,儀軍任副團長。1941年3月,黃粲調往政治部籌辦文化大隊,曉河擔任抗敵劇團指導員。1942年,團長張望調軍部籌建軍文工團,儀軍調抗大八分校學習,黃粲任團長,楊樹任副團長,王水調進劇團任藝術指導員。該年夏,作曲家賀綠汀到抗敵劇團指導工作,組織合唱排練,7月離開劇團前往延安。1943年,四旅、五旅劇團撤銷建制,骨干調入抗敵劇團,并根據(jù)全軍統(tǒng)一名稱,改稱文工團,黃粲任團長兼指揮員,葉華、王水任戲劇指導員,作曲家洛辛由重慶經上海到淮南,在文工團任音樂指導。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不久,又進行了一次整編,一批老團員調往戰(zhàn)斗部隊工作,補充了一些新人,葉華調往華東分區(qū)文工隊任藝術指導員。1946年10月,隨著部隊撤編,抗敵劇團正式解散,多數(shù)成員編入華野四縱和六縱文工團。[12]
二、抗敵劇團的主要活動
抗敵劇團成立后立即活動起來,對抗戰(zhàn)宣傳起到了重要作用??箶硠F主要開展了戲劇、音樂等方面的工作:
1940年6月,為了推動路東抗日民主根據(jù)地的文化工作,劉少奇倡導成立了蘇皖邊區(qū)文化協(xié)會,決定借6月18日高爾基逝世紀念會的契機宣布文協(xié)成立??箶硠F奉命為紀念會準備節(jié)目,這是抗敵劇團成立后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演出。劉保羅將高爾基著作改編成話劇《苦難中出生的孩子》,劇中有兩首《吉普賽人之歌》,由孟波譜曲,在根據(jù)地廣為流傳。[13]這一時期,劇團的戲劇演出以應景劇為主。此外,劇團還排練了《農村曲》(三幕新歌劇)、《木頭人》(雙簧)、《弟兄們拉起手來》(獨幕話?。┑?,在半塔集和大劉郢演出數(shù)場,反響熱烈。之后便開始到淮南津浦路東、路西廣大農村進行巡回演出。每到一地,先是走訪群眾,配合中心任務做些宣傳工作,收集創(chuàng)作素材,然后搭起臨時舞臺,晚上掛上煤氣燈演出。[14]
抗敵劇團一分為二之后,留下來的劇團實力衰弱,直至1941年1月,經過整頓后才得以恢復建制,繼續(xù)排演節(jié)目。3月18日,二師政工會在師部駐地趙莊召開,為祝賀大會召開,師部調集了抗敵劇團、五旅前鋒劇團、六旅戰(zhàn)斗劇團及師直業(yè)余文藝隊為大會演出??箶硠F演出的《最后的命令》《立煌之夜》等作品獲得師政治部的獎勵,各地劇團廣為演出,形成了人人談戲的“話劇熱”[15],抗敵劇團在根據(jù)地的影響進一步擴大。[16]到了1942年,劇團實力有了進一步的提升,群眾的欣賞水平也逐漸提高,應景劇、獨幕劇等已不能滿足需要,劇團開始引入和改編一些其他地區(qū)的優(yōu)秀話劇,比如將于伶的《大明英烈傳》改編成《中華民族兒女》。1943年,抗敵劇團與一師文工團聯(lián)合演出曹禺的《蛻變》,獲得了巨大成功。據(jù)抗敵劇團編劇葉華回憶,她自1940年底調至抗敵劇團,之后的六年內劇團在駐地、在前沿為部隊和群眾上演了40多個劇目。[17]
不同于一般的劇團以戲劇活動為主,抗敵劇團的音樂活動十分豐富。這既是抗日宣傳的需要,也與劇團匯集了不少音樂人才有關。首任團長孟波就是著名的作曲家,繼任團長黃粲、政治指導員曉河、胡士平在音樂方面也有較高造詣,此外還有歌唱家李同生、作曲家賀綠汀等,他們的作品和教學對劇團的音樂活動起了很大作用??箶硠F音樂活動最大的特點是大力傳播革命歌曲,開展群眾歌詠運動?!饵S河大合唱》一直是劇團重要的保留曲目,并且在廣大軍民中流傳??箶硠F成立之初,孟波就曾指揮演出了《黃河大合唱》,受到部隊熱烈歡迎。隨后,全團向部隊、地方廣泛教唱。除了《黃河大合唱》,劇團還把當時全國流行的抗戰(zhàn)歌曲、蘇聯(lián)歌曲,以及延安和各根據(jù)地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歌曲,通過晚會演出、下部隊教唱等形式進行傳播。[18]1944年春節(jié)期間,抗敵劇團在軍民大聯(lián)歡中演出了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根據(jù)民間歌舞形式重新加以排練的《花鼓燈》,唱腔采用多種民歌小調,鑼鼓伴奏,演員穿著長衫彩帶上臺表演,受到廣大軍民的熱烈歡迎。[19]
演出之余,抗敵劇團創(chuàng)作了大量戲劇和音樂。在戲劇方面,劇團不僅改編外來劇本,還自己動手寫劇本。內容主要是反映部隊作戰(zhàn)、訓練和學習生活,根據(jù)地人民生產生活,以及對日、偽、頑的無情揭露。[20]在音樂方面,劇團創(chuàng)作的作品往往與部隊戰(zhàn)斗和根據(jù)地生活緊密結合,如針對皖南事變的《茂林血債》和《血的仇恨》,描寫戰(zhàn)斗練兵場景的《反掃蕩》《金牛山上打勝仗》《進擊歌》《練兵歌》,歌頌大生產運動的《春耕曲》《生產備荒》,以及蔣介石進攻解放區(qū)時廣為流傳的《自衛(wèi)上戰(zhàn)場》《淮南,我們的家鄉(xiāng)》等歌曲。[21]此外,劇團還注重與民間音樂相結合。有小型歌劇如《高家莊》《麥穗曲》,以淮南洪山戲和民歌小調編配的《陳平山回家》,清唱劇《向生產戰(zhàn)斗英雄們歌唱》《周家崗上》,合唱《保衛(wèi)邊區(qū)》《我們大聲回答》《唱起山歌一條聲》等[22],既有雄壯的軍歌、進行曲,也有輕松愉快的抒情歌謠。[23]劇團編印的音樂刊物《戰(zhàn)歌》(后來改為《戰(zhàn)士歌聲》),每期都發(fā)至連隊,一直堅持到最后,受到戰(zhàn)士們的喜愛。
抗敵劇團作為新四軍的宣傳隊,除了常規(guī)演出以外,行軍途中還用說快板等形式做宣傳鼓動工作,每到一個地方要寫標語,向群眾作口頭宣傳,搞好軍民關系等。在戰(zhàn)事緊張時,也負責組織民兵自衛(wèi)隊、籌糧籌款、動員參軍、組織運輸、戰(zhàn)場喊話、抬擔架、送傷員、押俘虜?shù)取?/p>
三、劉保羅與應景劇
有學者在評論抗敵戲劇時指出:“抗戰(zhàn)戲劇是戲劇形態(tài)中號召力很強的一種,它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內,有著特殊的作用和意義。但它受戰(zhàn)爭條件的限制,在實際功能上不得不注重特定的負載,以便直接作用于現(xiàn)實的人;又因地域條件的限制,在生存關系上更富于機動性,以便適應戰(zhàn)時環(huán)境的變化。這兩方面條件因素所造成的歷史局限,正好體現(xiàn)出抗戰(zhàn)戲劇單一又多棱的復雜景觀。”[24]應景劇的出現(xiàn)正是這種矛盾的體現(xiàn)。
應景劇是戲劇家劉保羅提出的,指“以抗戰(zhàn)的政治斗爭中當前緊要的問題做內容,采取適合當時當?shù)乜陀^環(huán)境的諸般形式而及時‘即興的編演戲劇。”[25]從本質上來講,應景劇是因為抗敵戲劇本身存在的矛盾所致??箶硲騽∈艿綉?zhàn)爭條件和地域條件的限制,如何在現(xiàn)有的條件下發(fā)揮其宣傳的作用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作為抗戰(zhàn)戲劇來說,只有兼顧宣傳性和娛樂性才能保持其影響力??梢钥吹?,正是因為這兩點促成了應景劇的出現(xiàn)。
劉保羅,原名劉卯,湖南長沙人,1907年生。曾就讀于長沙師范學校。大革命失敗后離開長沙,輾轉來到上海,參加沈端先、馮乃超等組織的藝術劇社,開始了舞臺生涯。因為在《西線無戰(zhàn)事》中扮演前線歸來的青年士兵保羅而聞名劇壇,于是改名劉保羅。1930年代曾擔任左翼劇聯(lián)黨團書記,組織工人藍衣劇社,參加大道劇社、五月花劇社等。因為從事進步戲劇活動,劉保羅先后兩次被捕,在獄中入黨。1936年出獄后繼續(xù)從事戲劇工作,自導自演了《撤退趙家莊》,還主演了田漢創(chuàng)作的話劇《盧溝橋》??箲?zhàn)全面爆發(fā)后,劉保羅先是組織浙江流動劇團在杭州、浙東、浙西活動,之后輾轉至大別山區(qū),劇團改組為“青年服務團”。1939年底,劉保羅隨劇團前往淮南,加入抗敵劇團。[26]
流動劇團時期,劉保羅已經開始了應景劇的創(chuàng)作。當時劇團深入浙江農村進行抗敵宣傳,受演出條件和觀眾文化水平的限制,一些幕次較多、情節(jié)比較復雜的話劇往往既不具備客觀的演出條件,也難以達到宣傳、教育群眾的目的,常演的劇往往只有一些情節(jié)較為簡單、直白的獨幕劇或活報劇,其中最常演的就是《放下你的鞭子》《盧溝橋》等。然而,由于當時各個劇團都演出這些劇目,觀眾看多了,也就失去了新鮮感。比如:在長興煤礦為工人演《盧溝橋》時,煤礦職員也要求為他們演一場,而且只要劇中黑姑娘賣唱的那一幕,可見抗敵戲劇和民眾的娛樂需求之間產生了較大的鴻溝。為此,劉保羅便現(xiàn)排了一出《保衛(wèi)華北煤礦》的戲,描寫煤礦職員對日本入侵毫無思想準備,直到日本人用武力來“劫收”,他們才臨時抱佛腳地來保衛(wèi)賴以生存的礦山,這時處處被動,捉襟見肘,鬧出許多笑話。在演出中還不忘與觀眾互動,如專門安排一個角色在觀眾席中與舞臺上的角色對話,調動現(xiàn)場氣氛,引導群眾的愛國、護廠之情。這種形式既貼近民眾日常生活,又達到了宣傳的目的,獲得了很大成功。[27]
通過此次事件和后來的探索,劉保羅提出了“應景劇”這種藝術形式。劉保羅總結指出:抗敵戲劇必須“活用自己的舞臺,把戲當作真,分不出演員和觀眾,運用天時、地利、人和巧妙的配合,表達自己確定的主題”。他十分反對只喊打倒和擁護的標語口號式的東西,要求有吸引人的人物、故事和戲劇性。[28]所以當劉保羅加入抗敵劇團之后,便將應景劇帶到了根據(jù)地。劇團剛成立時就演出了《半塔守備戰(zhàn)》《一個打十個》《軍帽》《良緣惡計》《空室清野》等等。這些應景劇有的宣傳了新四軍在淮南的英勇戰(zhàn)績,有的教育了群眾如何應對日軍的“掃蕩”,有的則向戰(zhàn)士宣講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重要性,既實現(xiàn)了宣傳教育的既定目標,也帶有較強的戲劇性,因而迅速在根據(jù)地掀起了一股應景劇熱。
四、抗敵劇團的歷史影響
章洛在談到抗敵劇團時,評價它“是一支無堅不摧的勁旅”。[29]這個評價是符合實際的。自它的前身青年劇團起,抗敵劇團歷經多次艱難險阻,無論是國民黨反動派的壓迫,還是根據(jù)局勢需要多次調出大量骨干分子,劇團始終能夠堅持活動,不斷提高,為根據(jù)地和新四軍部隊的文藝與宣傳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即使1946年底劇團解散后,它的許多成員也依然奮戰(zhàn)在文藝、宣傳的陣地前沿。
首先,抗敵劇團的活動豐富了根據(jù)地的文化娛樂生活。劇團下鄉(xiāng)演出時,“老鄉(xiāng)們扶老攜幼前來看戲,幾乎是萬人空巷,直到節(jié)目演完,大家才戀戀不舍地離去”。[30]有的甚至從幾十里以外趕來看演出。[31]在當時極端嚴峻的局勢下,抗敵劇團的演出和編印的相關刊物成為軍民所能獲得的為數(shù)不多的精神資源,因而廣受歡迎。一次在津浦路西的戰(zhàn)斗中,在一個犧牲的戰(zhàn)士的挎包里發(fā)現(xiàn)他在出發(fā)前,別的東西都精簡了,唯獨歌本還帶在身邊。[32]孟波在1940年為劉保羅的話劇《在苦難中出生的孩子》寫的插曲《流浪者之歌》當時曾廣為流傳,這首歌因為從未發(fā)表,40多年后連作者和演員都記不起來了,一位當時在新四軍軍部工作的干部竟然還能準確地唱出來。[33]
其次,抗敵劇團在鼓舞士氣、傳播革命思想、教育戰(zhàn)士與群眾方面做出了很大貢獻。在各地演出歌劇《農村曲》時,觀眾和臺上人物一起哭、一起笑,還有許多青年看完演出當場報名參軍,要求上前線殺敵。[34]劇團政治指導員曉河將師長羅炳輝教育戰(zhàn)士的“平時多流汗,戰(zhàn)時少流血”寫進作品《整訓歌》,受到部隊指戰(zhàn)員的廣泛歡迎,對當時開展的練兵整訓部隊起到了積極作用。[35]《保衛(wèi)黃河》《黃水謠》《河邊對口曲》等歌曲迅速流傳,《黃河怨》《黃河頌》也在干部和知識青年中傳播開來,特別是《保衛(wèi)黃河》流傳極廣,不僅宣傳了抗戰(zhàn)精神,堅定了群眾和戰(zhàn)士們的抗日決心,還成為了新四軍身份的象征。據(jù)說,在開辟新區(qū)時,群眾常把歌聲作為區(qū)別新四軍和頑軍的方法之一。有一個部隊在新區(qū)夜行軍時,群眾一時弄不清是哪家的部隊,就叫該部隊唱個“風在吼”,他們認為會唱的是真新四軍,不會唱的是假的。[36]
再次,抗敵劇團在重視宣傳的同時,并未忽視藝術水準的提高??箶硠F是以原青年劇團為主力成立的,本就擁有較多高水準的戲劇家、音樂家,如劉保羅、孟波等。成立初期,出于抗戰(zhàn)宣傳的需要,以演應景劇為主。但劇團并沒有因此停滯不前,而是隨著自身的成長和觀眾欣賞水平的提高,不斷改進。1942年,葉華改編于伶的《大明英烈傳》,在根據(jù)地廣受好評。1943年,抗敵劇團與一師文工團聯(lián)合演出曹禺的《蛻變》,受到陳毅等新四軍領導人的稱贊,一位從大城市來到淮南的教授稱:“沒想到在根據(jù)地能看到水平這樣高的演出”。[37]1944年為迎接抗戰(zhàn)勝利,教育干部,演出了《前線》《占雞崗》等,不同于過去的應景劇、活報劇,而是“一部大型話劇了?!盵38]演出獲得了巨大成功,師長羅炳輝親率劇團到部隊作巡回表演。
最后,抗敵劇團為新四軍部隊和華中根據(jù)地的文藝事業(yè)培養(yǎng)了大量的人才,促成了其他文藝團體的建立。1940年10月,劉保羅、莫璞等隨劉少奇去蘇北組建中共中央華中局抗敵劇團,1942年,團長張望調軍部籌建軍文工團,1945年,葉華調往華東分區(qū)文工隊任藝術指導員……其中葉華在調入抗敵劇團之前,并沒有接觸過戲劇,正是在抗敵劇團的6年里,她才成長為一位優(yōu)秀的劇作家??箶硠F的這些優(yōu)秀人才調離劇團后,在新的崗位上擔負起了組織和指導文藝工作的重任。較晚進入抗敵劇團的章洛、胡士平、楊林等人,在加入時還只是十幾歲的懵懂少年,呂其明是抗敵劇團年齡最小的成員,入伍時才9歲,經過劇團的鍛煉,建國后也都活躍在新中國的文藝與宣傳戰(zhàn)線上。
參考文獻
[1]參見徐柏森:《論抗戰(zhàn)戲劇的功能、形態(tài)及其歷史影響——對新四軍在鹽城期間有關戲劇活動史實的回眸》,《文藝理論與批評》1997年第4期;陳虹:《新四軍及華中抗日根據(jù)地戲劇運動評述》,《上海戲劇》2002年第10期;郭仁懷、袁德龍編著:《淮南抗日根據(jù)地文藝史》,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26-55頁。
[2]徐君華等:《新四軍的組建與發(fā)展》,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3月版,第155頁。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劉少奇年譜》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241頁。
[4][5][6][8][12][13][15][16][17][18][19][20][21][23][28][31][32][33][34][35][36][37][38]章洛、胡士平編:《畫角聲聲掠江淮——新四軍抗敵劇團紀程》,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0年10月版,第14、14、18、18、210-220、17、7、70-71、74、10、10、8、59、10、54、96、58-59、10、97、57、58-59、8、8頁。
[7][9]童志強、周蕙:《桂系主皖和安徽省民眾總動員委員會》,《抗日戰(zhàn)爭研究》1994年第4期。
[10][11]見抗敵劇團歷史編寫聯(lián)絡組:《活躍在淮南敵后的文藝戰(zhàn)斗隊——新四軍江北指揮部(二師)抗敵劇團散記》,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史料編輯部編:《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史料選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第4冊,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5月版,第257-258、259頁。
[14][22][30]郭仁懷、袁德龍編著:《淮南抗日根據(jù)地文藝史》,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28、167、28頁。
[24]徐柏森:《論抗戰(zhàn)戲劇的功能、形態(tài)及其歷史影響——對新四軍在鹽城期間有關戲劇活動史實的回眸》,《文藝理論與批評》1997年第4期。
[25]劉保羅:《應景劇》,《劉保羅論戲劇》,江蘇文藝出版社1993年1月版,第16頁。
[26]葉華:《社會主義戲劇戰(zhàn)士劉保羅》,《中國話劇運動五十年史料集》第2輯,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4月,第39-42頁;長沙市地方志辦公室編:《長沙市志》第16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592-593頁。
[27]參見劉保羅等:《劉保羅論戲劇》,江蘇文藝出版社1993年1月版。
[29]章洛:《也是一支無堅不摧的勁旅——談新四軍的戲劇活動》,北京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jù)地研究會編:《鐵流6:新四軍文化工作專輯》,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3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