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梅 曲欣
[摘要]目前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兩種,一是完全隔離式的,如各類特殊教育學院;二是完全融入式的,如個別殘疾學生進入健全學生班級,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從多年的實踐經(jīng)驗來看,這兩種形式各有其優(yōu)缺點。提出群體性融合教育實施策略,在詳細闡述具體實施辦法的同時,也指出了可能遇到的問題與對策。群體性融合教育在高等教育階段的推行,對殘疾學生和普通學生都是有利的,但是在推行過程中需要政策層面、教育者層面和學生層面的相互配合。
[關鍵詞]融合教育;群體性;殘疾人;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 76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310(2018)03-0081-05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two main forms of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One is completely isolated, such as various types of special education colleges; the other is fully integrated, such as individual disabled students entering a sound student class and receiving regular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se two forms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plan of group inclusive educ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elaborates on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it also points out possibl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oup inclusive education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stage is beneficial to disabled students and ordinary students. However, the integration of policy, educators, and students is needed in implementation.
Keywords: Inclusive education; Group; Disabled students; Higher education
0引言
殘疾人高等教育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是文明社會發(fā)展進步的必然規(guī)律,發(fā)達國家對此關注較早。部分發(fā)達國家通過相關立法保障殘疾人的受教育權和就業(yè)權,殘疾學生進入高校的比例逐年增加[1]。美國從1973年頒布《康復法案》開始,到2004年頒布《2004年障礙者教育法》,從立法的角度保障了障礙者的受教育權利,其中包括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2];英國2001年頒布《特殊教育需要與障礙法案》,明確提出高等教育機構應保證殘疾學生不受歧視,不會受到不當對待和必須為其提供合理的支持[3];澳大利亞政府2005年頒布的《殘疾歧視法教育標準》,也規(guī)定高等教育機構要保證障礙人群的受教育權利,提供就讀機會與必要支持?;谌{理念,這些國家對殘疾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專業(yè)選擇上并無明確限制,而是由學生根據(jù)自身條件和社會需求綜合決定。
融合教育在高等教育階段的推行是一項全世界教育工作者都在關注的工作,它的根本理念是人權的平等,認為殘疾學生如要融入主流社會,就應該進入主流學校接受教育。我國殘疾人高等教育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至今仍然在不斷的發(fā)展進步中。目前,在中小學階段,我國特殊兒童的隨班就讀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隨著年級的增加,殘疾學生的數(shù)量呈明顯下降趨勢,尤其是高等教育階段,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遠遠低于健全學生。殘疾學生隨班就讀的教育質量問題已成為目前影響殘疾人接受正規(guī)高等教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多年來的事實證明,普通的融合教育僅對那些早期干預措施到位、或者代償作用效果明顯的殘疾學生有利。對于大多數(shù)在生理、心理上有明顯障礙的殘疾學生來說,普通的隨班就讀并不利于這些學生的有效學習,更會因為與普通學生差距的不斷擴大而造成社會認可度和自我認可度都偏低的現(xiàn)象。
筆者認為,群體性融合教育是指按照學生的生理特點和認知特點,通過單獨招生的方式,把具有相似性的殘疾學生單獨編入一個班級,然后以班級的形式與普通高校的健全大學生一起接受高等教育,例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聽障生)班。在培養(yǎng)計劃和培養(yǎng)目標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根據(jù)學生的特殊性,設計有特色的培養(yǎng)方案。殘疾學生群體可以和健全學生接受相同的高等教育,以期達到基本相同的學業(yè)水平。同時,這也有助于增強健全學生和殘疾學生的相互認可度。
1殘疾人高等教育現(xiàn)狀分析
目前,我國殘疾人主要通過四種方式接受高等教育。一是參加一年一度的高考進入普通高校,在適宜的專業(yè)中接受高等教育,這主要是針對殘疾程度較輕、通過輔助手段可以自主學習的學生;二是通過單考單招的方式進入普通高校設置的特殊教育學院或者專門招收殘疾學生的系(或專業(yè)),目前全國有這些本??圃盒<s18所;三是通過國家認可的電大、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等方式學習高等教育課程,經(jīng)考核合格者,取得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或者專科學歷;四是一些獨立設置的殘疾人中等職校與成人高校以合作辦學的方式,舉辦一些殘疾人大專班,這些形式不具有穩(wěn)定性,而且學習效果差異較大。其中前兩種方式可以獲得全日制普通高校的畢業(yè)證書。
群體性融合教育在高等教育階段的實施,主要是面向以第二種方式入學的學生。目前,招收殘疾學生的高校在每年的4月份前后組織單獨招生考試,文化課考試難度明顯較正常高考低,基本和高中會考水平相當。參加考試的學生除來自全國各地的特殊教育學校以外,還有少數(shù)來自普通高校的殘疾學生。這些學生一般殘疾程度較輕,在中學階段接受個體融合教育。他們在單考單招中往往成績較為突出,但是與正常學生又有一定的差距。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中學階段實施個體融合教育的優(yōu)勢和劣勢。
殘疾學生通過單考單招的方式進入普通高校的特殊教育學院,目前學生可以選擇的專業(yè)主要包括面對聽障生的計算機類相關專業(yè)、藝術設計相關專業(yè)和園林類相關專業(yè),面對視障生的音樂表演類和針灸推拿類專業(yè)等。相對較窄的專業(yè)范圍使很多特殊教育學校(尤其是聾校)在高中分班時就分為計算機班和美術班,而非我們常見的理科班和文科班。
對于這些殘疾學生,學校的普遍做法是,把他們和健全學生隔離開來,在單獨的環(huán)境(單獨的校區(qū)或教學區(qū)域)下接受高等教育。即使和健全學生在相同的專業(yè),殘疾學生和健全學生的教學大綱、師資都會有明顯的區(qū)別。這種看似具有安全性的保護措施,實則體現(xiàn)了目前社會公眾對殘疾學生的普遍態(tài)度,更加突顯了他們的與眾不同。長期的隔離式教育,使得特殊教育師生的心理狀態(tài)也常常是消極和負面的,不利于特殊教育發(fā)展的教育生態(tài),也與融合的理念背道而馳。群體性融合教育理念就是在這一環(huán)境下提出的,讓有一定基礎的部分高校在普通專業(yè)中招收殘疾人班級,使殘疾學生得以和殘疾同伴一起,接受普通高等教育。
2群體性融合教育的實施策略
群體性融合教育的實施,需要高校從師資隊伍建設、學生事務管理、教學資源、校園文化等方面做出規(guī)劃。
2.1師資隊伍建設方面
群體性融合教育,首先體現(xiàn)在師資的融合上。逐步把教授相同課程的教師編入同一個教研工作組,改變長期以來從事特殊教育的授課教師與為健全學生授課的教師相互隔離的狀態(tài)。這樣一來,這些從事特殊教育的授課教師,通過參與健全學生的授課,得以全面清楚地了解健全學生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要求;同時,可以和專業(yè)教師一樣,積極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知識,開闊眼界,了解本專業(yè)的實時動態(tài);另外,從事特殊教育的教師還可以根據(jù)殘疾學生的特點,制定特殊的教學計劃,利用特殊的教學方式和教育輔助手段為殘疾學生授課。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學習潛能,逐漸減少對支持的依賴,養(yǎng)成自主學習習慣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殘疾學生學到的知識和健全學生是基本一致的??梢哉f,從事特殊教育的基礎課教師與普通教師的融合,是幫助殘疾學生群體更快地適應普通高校學習生活的基礎。而專業(yè)課師資的融合,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殘疾學生群體在結束大學生活之時,能夠達到正常的學業(yè)水平,從而具有順利進入社會的能力。
通過對20多位高校基礎課教師的調查顯示,70%的教師愿意嘗試為殘疾學生服務,尤其是40歲以下的年輕教師,說明大多數(shù)教師對殘疾人教育事業(yè)是持支持態(tài)度的。
2.2學生事務管理方面
在學院層面,雖然對殘疾學生單獨編班,但可以將其納入和普通學生相同的管理體系,由所屬的學院進行統(tǒng)一的教學管理。后勤、黨團等工作在為殘疾學生提供便利的基礎上,也盡量和普通班級學生保持一致,并鼓勵殘疾學生積極加入相關組織。
在學校層面,高校應有專門輔助人員從整體上把握全局、統(tǒng)籌全校的殘疾人教育工作。這樣才能促進不同專業(yè)、不同類型、不同班級的殘疾學生享受統(tǒng)一的教育政策,真正地提高全體學生的教學質量,并及時應對各種突發(fā)事件,保障各項工作的正常運行。
2.3教學資源方面
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的出臺,盡管我國政府對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也在逐漸加大,但是短時間內仍然難以面面俱到。而通過相應的政策支持,使殘疾學生以單獨班級的形式融入普通高校校園中,在無障礙設施的幫助下,和健全學生共同享有教學資源,無疑是更快捷、更有效的辦法之一。
這里所說的教學資源既包括教學樓環(huán)境、實驗室、圖書館、體育場以及相關的設施設備、教具學具等實物資源,也包括網(wǎng)絡學堂、校園網(wǎng)絡等軟件資源。硬件資源的無障礙建設需要政府對殘疾人教育工作的專門投入,而無障礙軟件資源的提供則要依靠殘疾人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如錄制配有字幕或手語翻譯的微課視頻、實驗視頻等。高校通過提供各種輔助學習資源供學生自主學習,也是殘疾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yè)的必要條件之一。
2.4校園文化方面
大學教育不僅是課堂教育,豐富多彩的校園課余活動,也是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課堂之外的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關注的重要方面。在群體性融合教育理念下,學校相關部門要重視起來,幫助殘疾大學生作為一個重要的群體,參與高校里的各項活動。殘疾學生既可以和健全學生融合到一起,又可以在自己的小群體中找到歸屬感。
筆者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對2015級和2016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專業(yè)的381名健全大學生和特殊教育學院應用技術系的103名殘疾大學生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約85%的殘疾學生愿意和健全學生一起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比賽和社團等活動,約83%的健全學生表示愿意接納殘疾學生并提供必要的幫助。一方面說明殘疾學生具有渴望和健全學生交流對話的心理,
另一方面也說明健全學生對殘疾學生的接納程度還是很高的。高校管理層面應該積極組織這類殘健交流活動。
高校的團委每年都會組織很多比賽,學生也會自發(fā)地成立很多社團,如“啟明星”科技制作比賽和大學生藝術團等。近年來,很多特殊教育學院的殘疾學生和普通高校大學生一起參與各類競賽并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例如:2015年聽障大學生于俊濤領銜研制成功的手語機器人“聯(lián)合一號”,榮獲第八屆“挑戰(zhàn)杯”首都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2014年視障大學生薛嵐顯參與的團隊,榮獲“鑫臺華”杯華北五?。ㄊ?、自治區(qū))及港澳臺大學生計算機應用大賽特等獎。這些獎項的獲得,充分說明殘疾大學生群體的潛力是無限的。只要建立好融合的平臺,會有更多的殘疾大學生參與各項校園活動,在參與的過程中體會成功與失敗,積累經(jīng)驗,給未來步入社會積蓄力量。
3推行群體性融合教育的意義
融合教育必須建立在殘健雙向互動、共享、包容、共贏的基礎上[4],既體現(xiàn)教育公平理念下殘疾學生應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也能對健全學生起到激勵作用。
3.1促進殘疾學生的社會化
高等教育是大部分學生進入社會的最后階段,很多學生渴望能在大學階段就有所準備,殘疾學生也是如此。但是,人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天然的希望和同樣的人在一起。調查問卷顯示,86%的殘疾大學生愿意和健全學生一起上大課、聽講座,但是僅有23%的殘疾學生愿意單獨一個人進入健全學生班級。所以,殘疾大學生首先需要在自己的群體里尋找歸屬感和安全感,然后才渴望大環(huán)境也能接納他們。從這一角度分析,殘疾學生以群體的形式參與到普通高校日常的大學生活中,可以讓其在享有充分安全感和自我認同感的基礎上,更自然地完成其社會化過程。
3.2對健全學生起到教育激勵作用
一直以來,很多普通民眾對殘疾人的態(tài)度是敬而遠之的,由于不了解產(chǎn)生諸多偏見與歧視。這不僅體現(xiàn)在工作中,更體現(xiàn)在平時的生活中。調查顯示,75%的健全學生認為殘疾學生身殘志堅、樂觀積極、努力向上,但是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因為沒有親身接觸,所以對他們的激勵作用不大。
群體性融合教育使更多的健全學生得以和殘疾學生在相同的專業(yè)、不同的班級同時學習,從而會產(chǎn)生廣泛的接觸。在這個過程中,健全學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從思想上更加自然地理解殘疾大學生的努力付出。同時他們也會更加明白,健康是資本,健康的人更應該努力向上。
3.3促進優(yōu)質資源整合
我國殘疾人的總數(shù)很多,雖然高等教育學校數(shù)量在不斷增加,但是如果要求每所高校同等地接收各類殘疾學生就讀,需要教育部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短時間內難以實現(xiàn)。而發(fā)展群體性融合教育,可以發(fā)揮部分具備條件的高校的優(yōu)勢,整合優(yōu)質資源,吸引殘疾學生相對集中地到相應的班級就讀。這樣既達到了殘健融合的目的,也體現(xiàn)了新時代下高等教育的公平。
3.4提高廣大殘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我國的特殊教育學校多是寄宿制,長期以來的封閉式學習管理,使得很多殘疾學生產(chǎn)生“我不行”的心理暗示,對健全學生和健全人的社會有陌生感和畏懼感。而群體性融合教育可以通過大學階段的平行學習和廣泛接觸,激發(fā)殘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逐漸體會到“我努力就能行”的意義,讓他們通過努力,和健全學生一樣順利完成學業(yè)。
3.5給殘疾學生提供更多的職業(yè)選擇
目前我國高等特殊教育的專業(yè)設置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聽障學生,他們一般都是到計算機專業(yè)或者藝術相關專業(yè)接受高等教育。長期以來,造成這兩類行業(yè)殘疾人的數(shù)量集中和過剩,而從事其他行業(yè)的殘疾人數(shù)量很少的情況。這在我國當前的殘疾人就業(yè)政策下,對用人單位和殘疾學生都是不利的。調查顯示,很多殘疾學生希望能夠有機會學習金融、法律、歷史、建筑、影視、心理、教育和文學等專業(yè),主要集中于人文類學科,這與殘疾人長期接受的教育和社會環(huán)境有關。
而群體性融合教育可以給學生提供這些機會,讓殘疾學生可以按自身條件和自己的興趣選擇專業(yè)。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機會發(fā)現(xiàn)自身的長處,從而學有所成,學有所用。
4實施群體性融合教育面臨的問題
群體性融合教育在高等教育階段的實施,對殘疾學生和健全學生都是有利的,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需要各個方面的相互支持與配合。
4.1政策層面
我國對高等教育學校的無障礙設施建設標準尚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能夠具有無障礙環(huán)境且能為殘疾人提供特殊支持的的高校非常少。對于殘疾人是否能夠被錄取到普通高校就讀,很多情況下依賴于高校的招生政策和學生自身的殘疾程度。例如2017年某重點大學雖然錄取了高分的特殊學生,但仍難以在全校范圍內提供便利的無障礙設施。
各類特殊教育學院通過每年的殘疾人單獨考試進行招生,大部分錄取比例低于健全學生。通過單考單招進入特殊教育學院的殘疾大學生,入學后大多數(shù)和普通大學生處于隔離狀態(tài)。即使同一專業(yè),健全學生和殘疾學生的培養(yǎng)計劃也差異很大。源于各種局限,每年僅有極少數(shù)學生能夠獲得插班到健全學生班級上課的機會,這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殘疾學生的學業(yè)發(fā)展。
所以,盡快出臺相關政策,關注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逐步要求更多的高校和更多的專業(yè)對殘疾學生敞開大門實施群體性融合教育,讓更多的高校集中接收一定比例的殘疾學生入學,是非常必要的。
4.2教育者方面
由于接觸少和不了解等原因,教育工作者對殘疾學生的教育問題有思想上的不統(tǒng)一。即使現(xiàn)在融合教育已經(jīng)施行多年,仍然有部分人士懷疑殘疾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為殘疾學生應該單獨留在特殊教育學院,接受特殊的政策支持。這也代表了社會上很多健全人對殘疾人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對殘疾學生就業(yè)問題的消極態(tài)度,這無疑對殘疾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是不利的。殘疾學生不僅需要政策上的支持,更需要的是能夠為其提供學習的機會和展示的舞臺。
群體性融合教育能否順利實施,教育工作者的水平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高校應重視融合教育師資的培養(yǎng),廣泛培養(yǎng)一批專業(yè)素質過硬、懂得教育心理學、掌握各類教學藝術、具有博愛之心的教師。同時,要重視殘疾人班主任和輔導員的培訓,切實了解殘疾學生的各種實際情況。
4.3學生方面
進入高等學校的殘疾學生中,有很大比例是來自于各省市的特殊教育學校。這類學校教學環(huán)境封閉、管理嚴格,且多為寄宿制。學生在教師的特殊關愛下,往往形成比同齡健全學生更單純的性格。長期處于這種環(huán)境下的殘疾學生,進入管理相對寬松且具有一定社會性的高等學校后,需要一定的適應期,才能對自己的大學生涯有所規(guī)劃。所以,如何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和健全大學生融合到一起,共同學習、共同拼搏、享受成功、承擔壓力,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5結束語
目前,已經(jīng)有部分高校對群體性融合教育進行了積極的實踐,例如北京聯(lián)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基礎課特殊教育師資和普通教師的融合就是重要的嘗試。相信在未來,群體性融合教育模式會在越來越多的高校付諸實踐,殘疾學生也會有更多的專業(yè)選擇。
融入社會是人的社會性發(fā)展的關鍵,群體性融合教育不是殘疾人高等教育改革的目的,而是幫助殘疾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的手段。在校園中,健全學生和殘疾學生的深度融合,必將影響日后整個社會對殘疾人的接納程度,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參考文獻]
[1]茅艷雯,馬紅英.發(fā)達國家殘疾人高等教育研究綜述[J].中國特殊教育,2010(3):8-13.
[2]Madaus J W, Shaw S F. The impact of the IDEA 2004 on transition to college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J].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 Practice, 2006, 21(4): 273-281.
[3]Maudslay L. Policy changes in post-school learning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and learning difficulties and the implication for practice[J]. Support for Learning, 2003, 18(1): 6-11.
[4]馬宇.我國殘疾人高等融合教育支持體系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
(責任編輯白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