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見習記者鄧苗苗
前些日子去某市采訪,遇到一名曾在法院工作過的采訪對象。閑聊時他提到,有段時間,案件數(shù)量算是地方法院工作的一個考核指標,數(shù)量不達標怎么辦?有人一拍腦門,想了個辦法,將一件案子拆分成幾件來辦理。
怎么操作呢?他跟記者舉例說,一對夫妻鬧離婚,法院可以先立案將離婚的事解決了,財產(chǎn)和孩子撫養(yǎng)權問題不管能不能在一個案子內判完,都先按下不判,之后再單獨立案審理。這么一來,一個案件變成好幾件,數(shù)量可不就噌噌往上漲了?
“太荒唐了!”該采訪對象對這種做法滿臉的不認同,但同時也覺得無奈,當年案件數(shù)量不夠又不能憑空變出案子來?,F(xiàn)在法院早已不再將數(shù)量作為考核標準了,但結案率又成了一個麻煩。
結案率之事曾鬧得沸沸揚揚,為此最高人民法院特意發(fā)文要求取消不合理的年終結案率考評。但在現(xiàn)實中,還有部分法院強調辦案進度,把結案率作為排名的依據(jù);也有部分法院將結案率與績效工資掛鉤,導致結案率“死而不僵”,變本加厲。
為了結案率,個別法院過分注重調解,使得許多案件三番五次地進入庭前調解程序,有的甚至還會動員原告撤訴。一名業(yè)內人士跟記者介紹,提升結案率的辦法還有很多:案件辦不完就直接裁定中止;年末動員當事人撤訴,第二年重新來立案;今年結案率夠了,把一些能快速辦完的案子按下不辦,拖延到第二年,給第二年的結案率“做貢獻”……
有法官呼吁,結案率當然很重要,但考核標準也應當更加科學合理,并徹底執(zhí)行上級要求。不合理的考核標準只會讓人絞盡腦汁地尋找“應對方案”,有些地方“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考核也就失去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