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當前的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絕大多數(shù)的教師只著眼于字、詞、句的解釋和翻譯,“解詞譯句”成為唯一的教學指標或主要指標內(nèi)容。這種“唯言”的串講式課堂教學模式,將初中文言文教學帶入了死胡同:教師教學花時多,學生學習興趣低,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因此,在文言文教學實踐中,我們不僅要“唯言”(著眼于字、詞、句的解釋),還要“唯文”(挖掘文章的語文內(nèi)涵),把“文”與“言”緊密結(jié)合起來,還原文言文教學的“本真”狀態(tài)。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文”“言”相融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1-14
作者簡介:邱翠軒(1970—),女,福建三明人,福建省清流縣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員,本科,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
一、初中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
(1)教學內(nèi)容上。在文言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只一味地強調(diào)學生將課文背下,然后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只著眼于文言文中的字詞去講解以及翻譯,通過全文的翻譯以及課文的背誦完成文言文教學的任務,“解詞譯句”為唯一教學指標或主要指標內(nèi)容。
(2)教學方法上。主要定位在課文的翻譯,通過翻譯課文中的每一個字詞來串講句子,不斷地反復講,強化學生記憶,其他的內(nèi)容要么放在次要位置,要么是置之不理。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作者作品(時代背景)-字詞串講-內(nèi)容思想分析”,使得學生難以理解文言文這一文化瑰寶的語文內(nèi)涵。
(3)教學功利性。在傳統(tǒng)的考試命題中,文言文考查上通常就是一段文言文之中的字詞以及句子的翻譯,考試命題具有單一性,導致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極少著眼于文言文的“語文”的內(nèi)涵來理解文言文的教學。教師只著眼于考試的需要,而不是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對文言文教學產(chǎn)生了認識誤區(qū)。
這樣的教學現(xiàn)狀,既扼殺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又窄化了文言文的教學內(nèi)容,還使學生的學習能力被弱化。因此,“文”“言”相融,還原文言文教學的本真狀態(tài),是非常必要的。
二、文言文“文”“言”相融的重要性
1.課標的要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7~9年級)學段目標與內(nèi)容”規(guī)定“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就從“文”和“言”方面作了結(jié)合。
2.“文”“言”相融的意義
(1)培養(yǎng)學生對古典文章興趣的需要。在中國璀璨的歷史長河中,有無數(shù)不朽的經(jīng)典文章值得我們欣賞,教師應合理地運用“文”“言”相融的策略,在教學中積極地引導學生去探索問題,通過問題導學來引導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產(chǎn)生學習的積極性,對經(jīng)典的“傳”與“承”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和體會。
(2)學生自讀、理解、探究、鑒賞等語文能力提升的需要。學習語文的最好辦法就是誦讀以及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以達到鑒賞的目的。教師應在教學中積極地引導學生去探索問題、思考問題,通過問題的提出與解決,讓學生養(yǎng)成愛思考、善于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習慣,讓其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3)走進文本的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著眼于文言文中字詞的講解和翻譯,通過全文的翻譯以及課文的背誦就完成文言文的教學目標,這樣就讓學生陷入閱讀以及學習的誤區(q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運用“文”“言”相融的策略,還原文言文教學的本真,讓學生從字詞走進文本,去探索中華文化之美。
三、“文”“言”相融的策略
1.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比绻荒茉诘谝徊骄图て饘W生想要學習一篇課文的興趣,我們就無法去談及后面那些有關于“唯文”還是“唯言”內(nèi)容的學習。文言文的教學要克服過去那種公式化、板塊式的教學方法,要求改“講讀”為“教讀”,以激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被選入初中教材的文言文,都是千百年來為大家所傳誦的名篇佳作,大都有其寫作背景。教師可以把作者的身世、遭遇、寫作背景以及與作品相關的一些趣事逸聞編成故事,引入課堂教學,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尤其要引導學生深入研究作者的寫作背景,學生只有在心靈上與作者產(chǎn)生交流,才能拉近與文本的距離。這就如許多書法大家在書寫古人詩詞時,往往要先琢磨一下作者當時的心情、把握詩詞中的意境,展開聯(lián)想,然后才下筆,這樣寫出來的作品才是有生命的作品,才能體現(xiàn)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內(nèi)容。
2.教學要講究方法
正確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課堂上教師不能一味地只講讀,而應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促使學生知識的類化。首先,要充分運用誦讀法,這是文言文教學的傳統(tǒng)方法。有些教師錯誤地以為在課堂上花時間讓學生朗讀課文,會影響課堂的效率。殊不知,大聲朗讀,口熟成誦,才是學習文言文的最好方法。朗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文言文是一種講究韻律的文體,教師可以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準確把握節(jié)奏、語氣、語速、語調(diào),特別是文言句讀,從而形成能力。通過朗讀,學生既能解決文字障礙(即“言”教學),又能走進文本內(nèi)容,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誦讀中可以領略文本內(nèi)涵,感悟作者情懷……這樣就達到了我們所說的“文”教學。
3.教學要突顯文言文“文以載道”這一作用
文言文教學要做到“文”“言”相融,還應該緊抓住文言文“文以載道”的作用展開教學。選入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的文言文,基本上都具有較高的文學性深遠的語文內(nèi)涵。如《醉翁亭記》《岳陽樓記》《小石潭記》《桃花源記》,等等,這些文言文都是不折不扣的經(jīng)典之作,“文”“言”俱美,都體現(xiàn)了作者當時的情感。教師在教學中,要在幫助學生理解字、詞、句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中所蘊含的“道”,從而達到文言文教學“文”與“言”統(tǒng)一融合。比如在教學《岳陽樓記》時,除了要引導學生理解把握文中所描繪的景,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明白范仲淹寫此文的目的在于闡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的抱負。在《醉翁亭記》里,歐陽修表達了“與民同樂”這一“道”?!稅凵徴f》里,周敦頤表達了“君子潔身自好、端莊正直、不攀富貴”這一“道”。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時至今日,文言文中所蘊含的這些“道”,仍有它可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
4.問題探究要注意“文”“言”相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問題意識,要巧妙地用問題把整個教學過程串聯(lián)起來。教師要設計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究,從而弄清句義和文義,解讀文本。通常在教學第一階段,要求學生自讀質(zhì)疑,問題主要集中在對詞義、句義的理解,教師可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行解決,如仍有無法解決的問題,教師再作解答。第二階段,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探究思考。這些問題有針對課文字義、詞義而設的,也要有針對課文內(nèi)容而設的(這類問題通常思維強度大,探究性強)。通過對這種“文”與“言”兩種層面的問題的探究,可以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形成能力。長此以往,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必然會有所提高,文言文教學的現(xiàn)狀也將會得到改變。
總而言之,要想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效率,教師的教學要從“言”走向“文”“言”相融,還原文言文教學的“本真”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潘明理.言文相融,靈動精彩——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有效策略探究[J].科技信息,2012(14):316-317.
[2]陸衛(wèi)東.初中文言文教學的思考與實踐[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
[3]戴 鋒.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幾點思考[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