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作為一種教學資源,進行深入剖析,并作為教學反饋指導下一步實踐。教師應該樹立科學的“錯誤觀”,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發(fā)展實際,分析、理解、包容學生的錯誤,鼓勵學生在錯誤中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同時要善于為學生的學習設置障礙,讓學生在“犯錯”中進步,在糾錯和反思中不斷提高數(shù)學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錯誤資源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1-04
課題項目:本文系泉州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十三五”立項小課題“數(shù)學課堂中有效利用學生錯誤資源的研究”(XKT2017-11)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秀琴(1970—),女,福建泉州人,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shù)學教學。
所謂“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小學數(shù)學學習中,學生由于生理、心理發(fā)育水平的限制,會對知識產生片面的或錯誤認知,并在實踐中得到反映。這些學習中的錯誤有的是合理的,即雖然答案錯誤,但是學生產生這種理解誤區(qū)是情有可原的;還有些是非理性的,即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做題中馬虎大意而導致的。無論是哪種錯誤,都是對學生在知識儲備、思維發(fā)展、學習態(tài)度等方面“短板”的真實反映。一些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錯誤“如臨大敵”,盲目批評指責,導致學生在害怕犯錯的壓力下反而不斷出錯。而科學的應對辦法是,教師將錯誤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對學生出現(xiàn)錯誤的原因進行深入剖析,并作為教學反饋指導下一步實踐,從而讓學生在反思、總結中不斷提高。下面,筆者結合小學數(shù)學教學實踐和課題研究體會,就課堂上教師如何有效地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淺談以下四方面的意見。
1.包容錯誤,分析思維發(fā)展誤區(qū)
在學生出現(xiàn)錯誤的時候,教師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加以對待是非常關鍵的。有些教師嚴厲批評,讓學生在自責中失去了對自己的正確評價,并在以后的學習中因為害怕錯誤而畏畏縮縮,不斷犯錯;有的教師對錯誤敷衍塞責,在講解中將正確答案告訴學生,改正即可,這樣的教學使得學生失去了對錯誤的謹慎態(tài)度,并加重了其學習中馬虎、敷衍等不良習慣;有的教師則對待錯誤報以寬容,幫助學生對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進行深入剖析,讓學生既能夠在“自我否定”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認知結構,也能夠在與教師的平等溝通中,形成融洽、和諧的關系。例如,在“鋪地面”的練習中,有題目:房間地面長6米,寬4米,地磚為邊長為2分米的正方形,每塊5元,問鋪完整個地面要多少塊磚?多少錢?在解答中,有些學生不進行換算,直接運用房間地面的面積除以地磚的面積,或者直接運用房間地面面積除以地磚邊長,這兩種思路均會造成錯誤。而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錯誤沒有盲目指責,而是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讓學生認識到要想鋪好地面需要經歷的步驟,每個步驟再用數(shù)學語言加以表示,學生就會得出結論:地磚塊數(shù)=房間面積 ÷地磚面積(面積單位要統(tǒng)一)。這樣問題就迎刃而解,而學生在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也就能夠突破思維困境,清晰地找到線索,并強化數(shù)學思維,提高知識運用的靈活性。
2.設置錯誤,讓學生防患于未然
教育的過程不僅在于糾正已經出現(xiàn)的錯誤,還在于“防患于未然”,讓學生在沒出現(xiàn)錯誤的時候,能夠對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有所預期,這樣其在學習的過程中才能夠有意識地繞過障礙,提高學習的自主性。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犯錯誤并不代表其在知識掌握、思考習慣上不存在“短板”,相反,很有可能這些“短板”在相對簡單的題目中被隱藏起來,而沒有得到直接的反映。教師如果在教學實踐中缺乏對這種假象的充分認識,必然會使得學生在遇到難題的時候“摔跟頭”。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教師在實踐中,應該為學生故意設置一些學習障礙,讓學生學習的“短板”得以暴露,才能夠獲得更加全面的教學反饋,并在備課的過程中對癥下藥。
從心理學上講,學生從錯誤中獲得的認知要遠比在正確中獲得的認知深刻,基于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為學生設計一些錯誤,讓學生在反思錯誤的過程中,提高思維的深刻性。例如在“比的問題”的講解中,教師為了檢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設計問題:一個長方形周長40米,長和寬的比是4∶1,長和寬各是多少?在解題中,有些學生直接用40÷5,并用其認為的“1份”去分別乘以4和1。這一問題的思考難點,在于4∶1只表示一條長和一條寬的比,而根據(jù)長方形周長公式,周長被分成了10份,而不是5份。教師根據(jù)學生的錯誤進行點撥,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長方形的周長公式,以及比例問題,并在改正錯誤的過程中,突破思維障礙,為后面的分析做好準備。
3.抓住時機,引導形成創(chuàng)新意識
錯誤資源的利用需要一定的時機,錯誤拖延的時間過長,學生已經忘記了其在做題中的思考過程,這時教師的點撥就與通常情況下講題沒有差異了,學生只能沿著教師的思路前進,而無法獲得“自我否定”的體驗,也就不能在學習中形成新的思考;相反,教師如果在學生還沒有意識到錯誤的時候,就進行指導,其對自己的錯誤思考過程深信不疑,對教師的指導缺乏信任度,也難以形成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抓住糾正錯誤的時機非常重要。
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內容。疑問是創(chuàng)新的開始,一直以來,我國學生缺少質疑精神是教育工作者反思的主要問題,而在錯誤資源的利用中,教師可以將這些錯誤作為問題思考的切入點,為學生提供創(chuàng)新思考的空間。例如,在“可能性”的教學指導中,教師為學生設計題目:明明和亮亮比賽,盒子中有五張卡片,上面分別標有1、2、3、4、5,明明從盒子中抽卡片,如果卡片上的數(shù)字大于3,計明明贏;否則,計亮亮贏。你認為這個游戲公平嗎?如果不公平,你覺得怎樣才能保證游戲的公平?這是一個本身就存在錯誤條件的問題,因此,教師鼓勵學生分析其中的錯誤所在,學生進過思考發(fā)現(xiàn)原因:明明抽到數(shù)字4、5則自己贏,抽到1、2、3則亮亮贏。很明顯,亮亮贏的機會大。針對這種不公平的情況,教師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思考,并自主設計條件、問題,讓整個比賽變得公平合理。在教師的鼓勵下,有的學生說“增加一張卡片6”,有的學生說“減少一張卡片3”,而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鼓勵了學生的表達,更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新探索的意識。
4.總結反思,促使師生共同發(fā)展
教學相長是我國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精髓。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不僅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學生也是啟發(fā)教師思維、提高其教學能力的關鍵性因素。尤其是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學生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凸顯,而教師更應該從教學相長的角度出發(fā),在實踐探索中共同提高。錯誤資源的利用,就是師生互動、實現(xiàn)教學相長的重要途徑。
在錯誤中,不僅學生可以反思自己在知識結構上的“短板”,教師也應該總結自己在教學中的問題,如有哪些難點沒有特別強調,哪些語言容易對學生造成誤導等,這樣才能促使其在糾正錯誤的過程中,實現(xiàn)教與學的良性循環(huán)。例如在“比的問題”的教學練習中,教師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在同一道問題中出現(xiàn)了錯誤:甲、乙兩班人數(shù)的比是5∶4,如果從甲班抽調21人到乙班,那么甲、乙兩班人數(shù)的比是2∶3。甲乙兩班原來各有多少人?許多學生在解答中,都直接用21除以這兩個比的差求出乙班的人數(shù)。教師通過反思發(fā)現(xiàn),學生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在于沒有找到合適的量作為單位1,這樣在解答過程中就出現(xiàn)了混亂。教師針對錯誤也對自己的講解方式進行了反思,并在糾正與指導中,再一次重申了“單位1”的含義,以及選擇“單位1”的技巧,通過這樣的教學總結,教師和學生都在錯誤中得到了啟發(fā)與收獲。
總之,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樹立科學的“錯誤觀”,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發(fā)展實際,分析、理解、包容學生的錯誤,并將錯誤作為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鼓勵學生在錯誤中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教師要善于為學生的學習設置障礙,讓學生在“犯錯”中進步,在糾錯和反思中不斷提高數(shù)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苗禮學.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錯誤資源的有效應用[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3(8):36-38.
[2]白小衛(wèi).論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錯誤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J].學周刊,2017(16):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