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在區(qū)域地理中出現(xiàn)的具有爭議的問題,往往是值得深入探究的知識點,培養(yǎng)學生觀察地理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能夠起到鞏固區(qū)域地理基礎,培養(yǎng)對比區(qū)域差異性的能力;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與質疑精神,梳理學生對地理學科科學性意識。
關鍵詞:生成性問題;探究;學習興趣;含沙量;市場大小
區(qū)域地理是以區(qū)域為載體,考查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原理,所以兼具自然地理的邏輯精確性和人文地理學的包容和相對性。所以在區(qū)域地理的教學中經常會出現(xiàn)一些具有爭議的問題,問題的來源看似微不足道,極易被忽視,其正確性和客觀性有待查證和深入研究。教師由于慣性思維,過于強制設定,疏于深究,實際上這些問題隱含了更多的地理數(shù)據與背景知識,值得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地積累、討論與研究,促進生成式課堂氛圍的形成。這才是生動的地理課堂,才是自主學習的途徑。我們應當在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不唯師,不唯書,更不唯我。
案例一:河流含沙量問題。印度河含沙量大,恒河含沙量小。而在學習西亞時,有道題目考查幼發(fā)拉底河的含沙量,答案認為幼發(fā)拉底河含沙量小,同學們會有意識的對比學習,同樣是干旱地區(qū),荒漠化面積廣,為什么幼發(fā)拉底河含沙量就小呢?
含沙量是河流重要的水文特征,含沙量主要受植被覆蓋率、降水強度、河流流量、流速的影響。植被覆蓋率低,含沙量大,植被覆蓋率高,含沙量小,所以印度河含沙量大于恒河含沙量。所以學生會有這樣的思維出現(xiàn):干旱地區(qū)荒漠化地區(qū)的河流含沙量一定就大。
對比世界大江大河與著名內流河、干旱區(qū)河流含沙量數(shù)據,我們發(fā)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濕潤地區(qū)外流河含沙量普遍較低,植被條件相對較好,涵養(yǎng)水土能力強,含沙量相對較小。而在干旱地區(qū),植被覆蓋率偏低,土壤缺乏保護,外力侵蝕作用較強,河流含沙量普遍較高;在干旱地區(qū)影響含沙量的因素,還包括河流徑流量和流速。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主要流經干旱的荒漠區(qū),植被覆蓋率低,土質疏松,相對于其他干旱區(qū)河流,含沙量相對較低,徑流量小而且流速緩慢,對兩岸泥沙攜帶搬運能力較弱,因此含沙量小。印度河雖然也主要是干旱的荒漠區(qū),但是由于河流徑流量大,落差大,河流流速快,所以,含沙量較多。幼發(fā)拉底河整體年徑流量為400億立方米,但敘利亞境內只占12%,也就是48億立方米,再加上上游土耳其修建大壩水利工程,控制了下游的河流,徑流量小,流速緩慢,所以攜帶泥沙能力較弱。所以,幼發(fā)拉底河(敘利亞河段)含沙量相對較小。
從以上推斷來看,簡單一道題目其實包含了對高中生綜合思維與區(qū)域認知等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含沙量多少其實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如果只是簡單的核對答案或者是武斷作出判斷,不僅不利于建立正確的解題思維,還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應當借這類型的題目,將影響含沙量的因素解釋透徹,并交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
案例二:日本國內市場狹小,其經濟發(fā)展極大地依賴國際市場。這是對日本區(qū)域經濟特征常見的表述。但日本國內市場真的很狹小嗎?
學生認為,日本人口稠密,21世紀日本人口已達1.27億人,消費能力應該非常強,但資料中往往認為日本消費市場狹小。日本是一個發(fā)達國家,由于本身缺乏必要的礦產資源,再加上多山的地形,不適合農作物以及蔬菜水果的種植生長,基本的生活物資及礦產需要大量進口,價格昂貴。日本國內的需求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經濟恢復和高速增長時期(1945-1970年),伴隨著經濟增長,內需消費逐步擴大。第二個階段為經濟不穩(wěn)定增長時期(1971-1991年),內需增長乏力,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外需出口拉動,80年代中后期的消費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泡沫經濟造成的虛假繁榮,所以日本實施擴大內需政策。1988年,日本已經成為全球第四大進口市場,國內消費持續(xù)增長,從這個階段來看,日本國內市場規(guī)模是非常大的。第三個階段為后泡沫經濟時期(1992年-至今),內需消費長期停滯,兩次經濟微弱復蘇皆依賴于外需擴大,其經濟發(fā)展極大地依賴國際市場,國內市場相對較小。
其次,從另外一個角度上看,日本經濟發(fā)展模式為進口——加工出口的對外貿易經濟,產品主要以各種類型的工業(yè)制成品為主,價值量相對較高,使用的時間周期比較長,若想獲得更高的經濟價值,只能開拓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因此,相對于國內市場來說,國際市場規(guī)模相對來說更大,日本國內市場相對比較狹小。
案例二的表述基本正確,但是需要為學生明確一種觀念,人文地理是人類經濟活動的一種體現(xiàn),人文地理知識原理是一種相對的、動態(tài)的過程。因此,地理課本中所描述的內容,在社會不同的發(fā)展時期,其正確性就是值得商榷討論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中國河流泥沙公報(2016)[R].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7.
[2]查笑梅.日本擴大內需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段逸凡,山西省太原市,太原師范學院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