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chǔ)教育是為孩子打底子的,既要打好身體的底子,也要打好精神的底子。美國詩人惠特曼說:有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最初看見什么,就成為了他的一部分。我們給孩子什么樣的道德觀,在精神、人格上給予了怎樣潛移默化的影響,長大以后,他們就慢慢變成了這樣的人。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間教室,父母作為陪伴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該用智慧去陪伴和引導他們。親情是最無私的愛,可往往有些家長太溺愛子女了,在教育問題上,愛甚至演變成一種非理性的攀比。溺愛,容易導致養(yǎng)成教育的缺失;放任,容易錯過了全面發(fā)展的良機;過高要求,通常違背了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良好親子關(guān)系的建立,首先需要智慧地陪伴。通過陪伴,孩子會感覺到自己成為了最獨特的一個,他再弱小,也永遠是爸媽眼里的NO.1!在陪伴中,孩子與家長共同成長,孩子也讓家長成為了更完整的人。
對孩子來說,品格、素養(yǎng)、態(tài)度、健康等都很重要,甚至比學習成績更重要。然而,現(xiàn)在許多學生都為了提高學習成績而花大量的時間上課后輔導班。很多時候,孩子的負擔源于家長的焦慮、攀比心態(tài)。仿佛上了課外班,就獲得了一種心理慰藉。其實,這部分家長狹義理解了學習的內(nèi)涵。孩子們更應該走進大自然,走進圖書館,他們和小伙伴玩游戲,參加社會實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享受陽光,享受親情和自由……這也是學習,而且所獲得的遠遠大于做書面作業(yè)。我們可以把孩子學習后的獲得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知識與技能,第二層次是態(tài)度與習慣,第三層次是品格和素養(yǎng)?!叭『跗渖?,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比绻皇顷P(guān)注了知識和技能,那收獲的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甚至更少。如果說人的一生是一場馬拉松,那么一個孩子出生后,接受的教育可以說是接力賽。就算贏在了起跑線上,但這并不意味著能在終點取勝。
做一名智慧型的家長,要學會客觀地認識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我們應該多側(cè)面、多維度地去認識他們。比如:通過觀察性格發(fā)現(xiàn)孩子是偏外向還是內(nèi)向,通過了解思維特點發(fā)現(xiàn)孩子是偏理性還是感性。認識孩子,還要從孩子興趣愛好著眼,有的孩子就喜歡讀書,專注力強,有的孩子不喜歡讀書,但動手能力強。我們不應盲目地將孩子放在一起比較,孩子猶如一顆顆種子,有著各種可能,提供合適的土壤、陽光和水分,種子就會長成自己的模樣,讓孩子成為自己,也是做家長的責任。認識孩子,還要關(guān)注孩子的各種習慣,包括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關(guān)于學習習慣,應解決好兩個問題:一是自主學習的能力,二是快樂學習的能力。自主帶來的快樂,是一種深層的自我欣賞。這種快樂不會轉(zhuǎn)瞬即逝,會長久地留存在心里,繼而轉(zhuǎn)化成自我提升的動力。
做一名智慧型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孩子在小學的不同階段都有相應的任務。一年級的孩子剛進校門,他需要找到溫情和友誼,有了對新環(huán)境的親近感,培養(yǎng)態(tài)度和習慣才有了好的開端。三到五年級,是培養(yǎng)孩子能力素養(yǎng)的關(guān)鍵時期,我們不要把這個年齡段要做的事,提前到一年級做,這是拔苗助長?!拔业氖诌€很小,請不要在上面放太多的東西。”世界兒童畫參賽作品中的這句話,很是讓人深思。當然,生活中不可能處處都是陽光,孩子的成長也不會總是一帆風順。當孩子遭遇挫折,我們不能簡單粗暴地批評,而是要給孩子打氣,并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每個孩子都有擅長之處,可以通過揚長給孩子帶來信心。有了對自我的肯定,加上自主學習的意識,孩子們才能在學習中找到快樂。
做一名智慧型的家長,要學會陪伴孩子。我覺得親子關(guān)系,應像一種“同學”關(guān)系。家長在示范學,孩子在跟家長學。孩子也可以做家長的老師,家長也可以跟著孩子學。低年級,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讀書,一起做口算題,找感興趣的事情一起做一做。有了這樣一段時間的陪伴、幫扶后,漸漸培養(yǎng)出了孩子的自主能力,讓他們學會自己完成學業(yè)任務。到了五六年級,家長可能就不需要“陪讀”了,因為孩子自主和快樂學習的能力已經(jīng)養(yǎng)成。
家長要舍得花時間陪伴孩子。這種陪伴是有層次的,從最初生活上的指導和幫助,到學習上的幫助,最終上升到思想、精神層面的引導。教育,就是一場用心的智慧陪伴。
(謝曉富,南京市鼓樓區(qū)教育局,210009)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