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太東
摘要:哲學素養(yǎng),是高中生學會思考人生、提升人生境界的必備素養(yǎng)。作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核心價值追求之一,哲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在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中缺失嚴重,務必引起重視。立足于挖掘文本的哲學內涵,從情境創(chuàng)設、思維導向和思維延伸三個方面促進哲學素養(yǎng)的形成,可提高語文課堂的智性水平,從而實現(xiàn)課程價值的最大化。
關鍵詞:哲學素養(yǎng);挖掘內涵;智性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06A-0076-04
哲學是指導人生的智慧之學。馮友蘭先生說:“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積極的知識,而在于提高心靈的境界——達到超乎現(xiàn)實的境界,獲得高于道德價值的價值?!盵1]高中階段是人的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而,這一階段學生哲學思維的萌發(fā)與哲學素養(yǎng)的成長,將為他們一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營養(yǎng)。
基于這一認知,《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從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高度,把促進學生接受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作為其核心價值追求。同時,文化語言能力的提升是高中階段語言學習的主要目標,而哲學語言的文化特質也使其必然成為文化語言習得的重要媒介。再者,國外母語教學中注重哲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成功范例,也促使我們反思哲學素養(yǎng)教育在漢語教學中的必要性。
注重哲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還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當下,信息傳播的快速與便捷,將各種思潮、價值觀、生活理念等擴散到社會的各個角落。作為“免疫力”相對較低的受眾群體,高中學生在價值觀層面受到的負面影響越發(fā)明顯,主要表現(xiàn)有:人生理想的缺失,價值觀的扭曲,責任意識淡薄,意志品質脆弱等。周國平說,哲學就是價值觀。哲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對于引導高中生保持正確的人生方向,獲取提升人生境界的原動力,最終積聚成社會正能量的洪流,具有舉足輕重的效能。
所以,不論從高中語文學科價值的應然性的角度,還是從學生成長階段的緊迫性和終身發(fā)展的必要性的高度,強化學生哲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應當是當下高中語文教學應有的價值追求。
然而,從高中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看,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嚴重弱化了對高中生哲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當前教學的功利性。把“針對考試的教學”作為日常教學的唯一方向,是時下眾多教師的現(xiàn)實與無奈之舉,于是在課程價值的取舍上,那些與考試直接相關的知識傳授和應試技能訓練,成為課堂教學的唯一追求,而那些與學生終身成長密切相關的、不能立竿見影的能力與素養(yǎng)則成為功利的犧牲品。像《逍遙游》這樣的傳統(tǒng)篇目,其教學目標往往被定位于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與全文的背誦默寫,其文化與文學成分則被棄之不顧。
二是文本中哲學元素的內隱性。教材編者注重了文本的文化價值,在教材編排時有所側重并從操作層面加以提醒,比如蘇教版必修五第四專題“心連廣宇”,在專題教學導引中編者作了如下表述:“充滿宇宙情懷和人生智慧的文章,蘊藉著思想的美,運用思辨,探討問題,讓我們的心靈迎接偉大的思想,攀登思想的巔峰,提高精神境界?!笨墒?,文本中“蘊藉的思想的美”,隱藏在文字背后,隔著千百年的時光,表達的藝術化、解讀的多元化使其具有了明顯的內隱特征。這不可避免地給教與學帶來一定的困難,教者往往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給學生作細致解析與挖掘,于是,知難而棄,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三是教學過程中的可操作性?!斑\用思辨,探討問題”是哲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必由之路??墒牵瑢τ诋斚氯趸怂季S訓練的語文教學而言,引導學生思辨、探討,困難重重,更何況討論的是讓學生望而生畏的哲學命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探討此類往往難以展開的話題,課堂活動的可操作性不強,教師往往就知難而退了。
基于以上認識,在教學過程中,如何結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采取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實現(xiàn)學生哲學思維能力的提升,是教者必須思考并實踐的問題。
為此,筆者擬以莊子的《逍遙游》(蘇教版語文必修五)的教學為例,探討如何挖掘文本的哲學內涵,如何啟迪學生的哲學思維,從而提升其哲學素養(yǎng)。
一、創(chuàng)設思維情境,于目標處引發(fā)哲學的智性思考
教學目標的設置,體現(xiàn)著教者對文本價值的選擇與指向。而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通過思維情境的巧妙設計,將教學目標中的隱性內容明晰化,于“山重水復”之處設置一個“路標”,可以引領學生的思維,探究文本中深藏的智慧。
師:莊子,因其燭照千古的哲學思想而為我們熟知,《莊子》是其激情與超脫的哲學思想的精華,《逍遙游》是《莊子》的第一篇。請大家暢談一下預習后的整體感受。
生1:本文題為《逍遙游》,但讀起來沒有逍遙的感覺,寫的內容很多,很難整體把握。
生2:之前學過《秋水》,莊子的文章汪洋恣肆,講了許多故事,但總有點道家的玄虛。
師:兩位同學說出了莊子文章初讀時的一些感受,莊子之文浪漫主義色彩濃郁,因而其主旨不易捉摸。本篇題為“逍遙游”,正是莊子“心游萬仞,思接八荒”的體現(xiàn)。
不少高明的作者,總會在“眩目”的文章標題下面,加一個指向明確的副標題,好讓讀者明白文章寫的是什么。作為讀者,為了更好地了解《逍遙游》想告訴我們什么,我們能不能化虛為實,嘗試給它加個實在點兒的副標題?
生1:大鵬的啟示。
生2:人生如何得逍遙。
師:兩個同學的想法都不錯,一個扣住文本中的主要描寫對象——“大鵬”,一個落實了文本探討的話題——“人生”,能不能更具體、更實在?
生3:走向絕對自由的境界。
生4:探尋打開人生幸福大門的鑰匙。
師:最后一個題目真好!好就好在既指向明確,又讓我們充滿期待。因為學了這篇文章,我們就能拿到打開人生幸福之門的鑰匙了!莊子有知,也一定會欣慰不已的。
教學目標的設定,體現(xiàn)了教者對課程價值的理解與追求,同時也決定著學習過程的整體走向,對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起著方向性的作用。在課堂導入階段,設置這樣一個思維情境很有必要。從認識層面來說,可以引導學生由虛而實,感知文本的哲學價值,進而體會到哲學并不是高深而玄虛的,它對于每個普通的人,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可以惠及每一個真正愿意讀懂它的人,從而喚起學生哲學思維的萌芽。從思維層面來說,有了前面激趣式的引領,在接下來的文本解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始終會扣住獲得人生啟示這一目標,思考文本中的寓言故事背后的深意,探究作者在文本中設喻之所指,從而領略莊子“儀態(tài)萬方”背后溫暖的人性關懷,進而可以避免對文本支離破碎的肢解或淺嘗輒止的泛化解讀。
二、把握思維導向,于關鍵處挖掘哲學的智性內涵
“思辨”是學生哲學素養(yǎng)內化的必經之路,對高中生而言,他們可能無法生發(fā)自己的見解,但教者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將學生的思維導向對同伴或者前人的觀點的評判,從而點燃學生哲思的火花,引發(fā)思維的碰撞,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較高層次的“交鋒”中,最終實現(xiàn)認識的飛躍。
師:莊子為文“意出塵外,怪生筆端”,其瀟灑飄逸與浪漫怪譎的藝術風格,也為后人解讀莊子留下了豐富的空間?!跺羞b游》作為莊子的代表作,歷來解讀頗多,對文中所寫的“鯤”“鵬”“蜩”“學鳩”等一系列形象,也有不同的看法。我想先問問同學們,你們怎么看?
生1:我認為,這應該是運用對比手法,用大鵬的志在高遠來對比“蜩”與“學鳩”們的目光短淺,告訴我們做人要像大鵬一樣志向高遠。
生2:我覺得好像有這個意思,又好像不全是。因為課文的最后說到了“列子御風而行”與前面描寫大鵬時都提到了“風”,這似乎跳出了對比的圈子,說到了另外的東西。
師:兩位的回答都不錯,一個具有代表性,一個具有啟發(fā)性。請聽教學參考書里引用的專家的一段評述:“作者竭力夸張大鵬的形象的宏偉,以襯托那些昆蟲鳥雀的渺小,目的是貶低和鄙棄世人所推崇的價值:即功名、利祿、地位、財富、狹隘的道德觀念等……追求自由的鯤鵬精神有助于知識分子掙脫各種思想的束縛,發(fā)揮他們的聰明才智,進行自由的創(chuàng)造。”第一位同學的“對比說”和專家的解讀差不多,說明我們只要結合文本,積極思考,就會迸發(fā)哲學的火花。大家再回到課文,思考第二個同學的回答能給我們什么新的啟發(fā)。
生3:文中“適莽蒼者”那幾句,就是說要到達不同的目標就要有相應的物質上的準備,這種準備應該與前面同學說到的“風”是同一個意思。
生4:前文“夫水之積也不厚”這一段,也是這個意思,說明只有具備相應的條件才能實現(xiàn)相應的目標。
生5:我覺得兩個同學說的其實就是文末的一個詞:“有所待”。
師:幾位同學緊扣文本,在思考中有所發(fā)現(xiàn),這正是我們從文化經典中汲取智慧的重要途徑。莊子在本文中用大量的文字暗示了大小萬物都是“有所待”的,都不可能擺脫束縛,進入絕對逍遙的境界。而真正進入“無所待”的“逍遙游”的境界的,只有文末的“至人”“神人”和“圣人”。那么,我們這些普通人應該怎么辦呢?
生6:之前,我們給課文加的副標題“探尋打開人生幸福大門的鑰匙”,應該是思考這個問題的方向。比如,文中的“鵬”,雖說“有所待”,但它“背負青天”“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它無疑是幸福的!
生7:我覺得“蜩”和“學鳩”也是幸福的,“決起而飛”何等瀟灑!“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何等自足!從這句語言描寫里,可以讀出幸福感。
生8:我認為老師引用的專家的看法不夠全面,也不接地氣。這個社會上,人人都成為鯤鵬,是不現(xiàn)實的。讓普通人也能獲得幸福,也許正是莊子的偉大之處,這就是哲學的力量吧。
師:這一認識是何等智慧啊!馮友蘭先生這樣解讀《逍遙游》:“萬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捎幸稽c是共同的,就是在它們充分而自由地發(fā)揮其自然能力的時候,它們都是同等的幸福?!贝簌i與“眾小”能力完全不同,但它們都做到了它們能做的、愛做的,因此都同樣幸福。這樣我們就可以在之前加的副標題下面寫上一句話:人在能夠充分而自由地發(fā)揮自然能力的時候,就是幸福的!
文本中哲學價值的開發(fā)程度,取決于閱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參與程度。這一環(huán)節(jié),教者以文本中的兩類不同的形象作為思維的起點,讓學生在閱讀中比較,在比較中生成,再引入專家的結論,以此為鋪墊,讓學生的思維進入異中求同的更高層次,并在文本閱讀中發(fā)現(xiàn)“有所待”這一關鍵點,進而引導學生進行哲學思考,探尋文本形象中暗含的哲理。教師最后導向哲學思維的終點,讓每個學生都能通過思考,在閱讀與交流中探尋智慧的真諦,獲得哲思的幸福。只有從文本中挖掘“思辨”因素,立足于哲學內涵的揭示,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動機,把握思維導向,通過不斷的發(fā)散、聚合,才能在思辨中內化、生成,才能讓已經萌芽的哲學思維逐漸生根壯大。
三、強化思維延伸,于生成處放大哲思的智性樂趣
習慣的養(yǎng)成非一日之功,思維習慣的固化必須通過一定量的同質訓練才能達成。因此,課堂上舉一反三的思維延伸,既有助于學生思維方式的形成,同時也是對積極思維體驗的強化,讓處于理性思維發(fā)展期的高中生,擁有哲學的頭腦。為此,本課的最后階段,如下延伸拓展。
師:《逍遙游》一文,讓我們在莊子無端無涯的文字中找到了幸福的密碼。在閱讀中獲得哲學的啟迪、生活的智慧、生命的營養(yǎng),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目標。作家往往會在他的作品里表現(xiàn)出他對世界的哲學認知。請大家回顧高中階段已學過的課文,說說給你印象最深刻的哲學思考。
生1: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先從“宿命”的角度寫自己與地壇的緣分,然后寫地壇中獲得的生命感悟:死亡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他從中獲得了生命重生的力量,也給讀者帶來人生的思考。
生2:剛剛學過的《漁父》一文,屈原和漁父的對話其實就是兩種不同的人生觀的體現(xiàn),是“獨清”“獨醒”不與世浮沉,還是清濁自在,也帶給讀者不同的啟迪。
生3:記得張潔的《我的四季》中的一句話:只要我認真地活過,無愧地付出過,人們將無權恥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來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我常常在失落的時候想起這句話。
生4:《滕王閣序》中有很多有哲理的句子,像“君子見機,達人知命”,像“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等,這些句子總會給人潛移默化的激勵。
師:同學們的收獲真不少。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有一顆敏感的心,細致地體悟文字中的哲思之美,養(yǎng)成哲學思考的習慣,一定會修成人生的大智慧,也一定會擁有幸福的人生!
通過拓展與強化,立足哲學內涵的挖掘,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在思考中升華,這樣的閱讀才是真正的閱讀,這樣的感悟才是實在的感悟,這樣的思考才是智慧的思考。而哲學思考的習慣養(yǎng)成,一定會澆灌出健康茁壯的人生智慧之花。
周國平說,哲學對人的影響在于它提供了思維模式及價值觀念。哲學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維武器,哲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語文教學應有的價值體現(xiàn)。在功利教學仍然風盛的今天,謹以此例,呼喚智性的回歸。
參考文獻:
[1]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5.
責任編輯:石萍
Philosophy Connotation and Intelligent Thinking
Shi Taidong
(Rugao No.1 Middle School, Rugao 226500, China)
Abstract: Philosophy accomplishments are the indispensable ones for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 learn to think about life and to raise the realm of life. As one of the core values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Curriculum Criterion, philosophy accomplishments are severely in shortage in current se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which is worth attending to. Teachers should excavate the philosophy connotation of texts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philosophy accomplishments from context creation, thinking guidance and thinking extension, so that the intelligent levels of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can be improved and the values of curriculum can be maximized.
Key words: philosophy accomplishments; connotation; intelligent 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