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鳳高
1859年6月,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zhàn)爭中,奧地利軍隊與法國—撒丁、皮埃蒙特的聯(lián)軍在意大利倫巴第地區(qū)進行的戰(zhàn)爭打響。6月4日,奧軍約13萬人在馬真塔戰(zhàn)役中被擊敗,向東撤退,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親臨前線指揮。法國—撒皮聯(lián)軍14萬人在法王拿破侖三世和撒丁—皮埃蒙特國王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的共同指揮下窮追奧軍。24日,兩軍不意在斯蒂維耶雷堡的東南,大約4英里處的小城索爾費里諾(Solferino)及其周圍地區(qū)正面遭遇。從清晨4:30左右開始,到下午3點左右奧軍全面撤退,激烈的戰(zhàn)斗,使雙方都損失慘重:奧軍死2386人,傷10807人,并有8638人失聯(lián)或被俘;聯(lián)軍也有2492人戰(zhàn)死,12512人受傷,2922人失聯(lián)或被俘。瑞士商人亨利·迪南(Henry Dunant,1828—1910)剛好在那里,目擊了這場“可怕的肉搏戰(zhàn)”。他后來回憶說:
奧地利和法國—撒皮聯(lián)軍相互踐踏著,在血淋淋的尸堆上你奔我殺。他們毫不留情地用步槍射擊敵人,用馬刀劈向敵人的頭顱,用刺刀刺入敵人的胸腹。沒有饒恕,拒不納降,這完全是一場屠殺,是殘暴的野獸之間為血和憤怒而瘋狂的搏斗,甚至連傷者都戰(zhàn)斗到最后一息。沒有了武器,他們就掐住敵人的喉嚨,用牙齒撕咬他們。
……槍炮打在散落遍地的死傷者身上,腦漿在車輪下涌出。四肢斷裂,人體被殘害得辨認不出原來的模樣。泥土混拌著鮮血,尸橫遍野。(楊小宏譯文)
迪南是偶爾才親見這個場面的。
三年前,1856年,迪南獲許在法國殖民地阿爾及利亞創(chuàng)立一家企業(yè),但是拖了很長時間,在土地和水的授權使用上仍然不明確,殖民當局又不肯好好合作。于是,他決定帶著他寫的一冊奉承拿破侖三世的書《復活神圣羅馬帝國查理曼皇帝的拿破侖三世皇帝》,去直接向這位法國皇帝申訴。當時,奧地利占領了大部分意大利領土,拿破侖三世的總部就設在小城索爾費里諾。
得知拿破侖皇帝三世的所在之后,迪南乘一輛小型篷式出租汽車前去追趕,途中就看到這樣的慘劇。面對這樣的慘狀,迪南還能想什么呢?
迪南是日內瓦一名加爾文教徒的大兒子,全家都重視社會服務的意義,父親曾在監(jiān)獄和孤兒院工作,積極幫助孤兒和假釋犯,母親也把救濟病人和窮人看作自己的本分。迪南在宗教覺醒中成長,可謂“信仰復興”(Réveil)。他從小就常跟隨母親一起去看望窮人和病人,為他們做善事,從而孕育出一顆篤信教義的慈善之心,對病人、弱者、倒霉的人以及其他底層人物表現(xiàn)出無限的關愛,毫不吝嗇地將自己的財產施舍給他們。18歲起獨立生活之后,迪南從事的慈善活動有了進一步的擴展:他不但開展宗教救濟活動,又積極參加當?shù)匾跃戎藶樽谥嫉摹叭諆韧呤┥釋W社”,后又仿效兩年前剛從倫敦開始成立、后來迅速推廣到整個英國和其他國家的“基督教青年會”組織,發(fā)起成立“基督教青年會聯(lián)盟”,以發(fā)揚基督教徒的高尚品質。由于迪南的首倡和奔波,先是有“日內瓦基督教青年會聯(lián)盟”在1852年11月正式宣告成立,并在1855年8月發(fā)展成為世界性的組織“世界基督教青年會聯(lián)盟”,總部就設在日內瓦。
馬修·紐科姆在2015年第34卷第4期《修辭評論》雜志上發(fā)表的論文《從旅行者到規(guī)劃師:迪南為“索爾費里諾回憶錄”的影響做準備》(Matthew Newcome:From Tourist to Planner:Preparing for Affect in Henri Dunants A Memory of Solferno)中寫道:
迪南來自日內瓦的一個富有的家庭,是一位熱情的加爾文主義者。他慈善仁愛的心地早期就在好幾個方面涌現(xiàn)出來了。他與基督教徒和猶太人一起共同參加活動,是日內瓦施舍協(xié)會的成員,這個協(xié)會意在給生活在貧困和病痛中的人帶去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他不是成功的企業(yè)家,他在這個領域的困境讓他有這一“機遇”出現(xiàn)在意大利。
此刻,展現(xiàn)在迪南面前的是怎樣的一種場景??!他寫道:
戰(zhàn)場上布滿了人和馬的尸體,道路上、壕溝里、峽谷里、灌木叢中和田野上到處散布著尸體,尤其是在索爾費利諾附近更是尸橫遍野。
……那些受傷一整天后才被發(fā)現(xiàn)的可憐傷員已是面色蒼白、精疲力竭。有些重傷員已經神志不清了,好像聽不懂人們對他說什么,只用憔悴的雙眼看著你??墒巧眢w的極度虛弱并沒有使他們對疼痛失去知覺。另外一些人由于精神過度疲勞而顯得焦灼不安,一陣陣地抽搐著。還有一些人的傷口開始化膿感染,痛苦得快要發(fā)瘋了。他們哀求人們殺了他們,以解除痛苦。有的還在地上扭動著身體,他們的臉在與死神的搏斗中變了形。
在這樣的時刻,這位一直在做善事的慈善家還會想到為自己的事去見拿破侖三世嗎?他首先想到的是立即投身于發(fā)起和組織救護傷員的工作,因為在那個時候,為軍隊的醫(yī)療服務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于是,由他參與,一個個看護隊被組織起來了,數(shù)以千計的傷員被安頓到教堂、學校和民房里,“不分國籍地照顧那些傷員”,慰勞他們,給他們包扎傷口和喂食,一個個城鎮(zhèn)都變成臨時的醫(yī)院。但是,除此之外,迪南還想得更多。
迪南以他的遠見預測,人類不可能完全避免戰(zhàn)爭,而在未來的戰(zhàn)爭中,將會有更可怕的武器被發(fā)明出來,因此將會更加殘酷。為了防止他在索爾費里諾戰(zhàn)役中目睹的這類互相殘殺和因為沒有醫(yī)療護理而悲慘死亡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場景重新出現(xiàn),他提出一項設想。這是他的宏偉理想:“如果在索爾費利諾戰(zhàn)役打響的時候,有一個國際救濟會存在……那么他們會做多少有益的事呀!”這理想,具體地說,主要就是:“在和平安定的時期成立一個救護團體,讓那些熱心、忠實并完全可以勝任的志愿者為戰(zhàn)時的傷員們服務”,并制定一部神圣不可侵犯的國際公約,使傷員和救護人員在戰(zhàn)爭中被視為中立受到法律保護。因為“人性和文明急切呼吁著成立這樣的傷兵組織”。為此,迪南把自己在索爾費里諾的親眼所見和他的這些想法寫成一本書,以《索爾費里諾回憶錄》(Un Souvenir de Solferino)為題,于1862年自費出版。
迪南的這部回憶錄立刻被譯成德文、意大利文、瑞典文等多種文字,產生了十分廣泛的轟動效應。大作家維克多·雨果說自己深深地受了感動,龔古爾兄弟稱贊此書“比荷馬的詩優(yōu)美一千倍”,著名哲學家和歷史學家歐內斯特·勒南在給作者的信中稱頌說:“您創(chuàng)作了本世紀最偉大的作品?!备ヂ鍌愃埂つ隙「駹栆步o他寫信,表示要積極支持他的倡議。還有普魯士的弗里德里?!た栍H王、耶路撒冷的宗教首領圣約翰長老都保證支持迪南提出建立一個國際性機構的理想,還有薩克森王國的國王和親身參加索爾費里諾戰(zhàn)斗的拿破侖三世,也都許諾愿盡自己的一切可能給予幫助。
迪南的呼吁迅速被轉化成為行動。1863年2月9日,五位瑞士公民在日內瓦召開后來被稱為“日內瓦公共福利協(xié)會”的會議,“對《索爾費里諾回憶錄》中提出的建議進行認真考慮”,并任命以居斯塔夫·穆尼埃律師為主席的五人委員會,并決定按照迪南書中的建議,先是以“傷兵救護國際委員會”的名義立即開始工作。一周后,委員會在2月17日的首次會議上宣布自己是一個國際性的常務委員會。隨后,他們又在3月17日開會,終于促成10月26日至29日的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大會。在這次來自16個國家36名代表參加的日內瓦大會上,決定采用一塊白色的臂章作為大會的標志,后又補充加上一個紅十字。這次大會的重大成就是確定了傷兵救護國際委員會的職能和工作方式,并通過10項決定,從而構成紅十字運動的憲章,開啟了國際紅十字運動。
迪南是一個商人,一個旅游者,如他自己所常說的,他“不過是一個旅游者”。他只是出于偶然,才意外恰逢索爾費利諾戰(zhàn)役,使埋藏在他的心中的慈善之心獲得進一步的釋放,并最終在1901年,與法國經濟學家弗雷德里克·帕西一起,共獲第一屆諾貝爾和平獎。
不同于迪南的無意之中目睹了這場索爾費里諾戰(zhàn)役,另一個人,阿道夫·伊馮則是有心去索爾費里諾戰(zhàn)場的。
阿道·伊馮(Adolphe Yvon,1817—1893)是法國畫家。他受教于法國學院派畫家保羅·德拉羅虛,以創(chuàng)作一系列拿破侖戰(zhàn)爭題材的繪畫而著名。
1855年9月,以俄國為一方,英國、法國、奧斯曼土耳其人為另一方的克里米亞戰(zhàn)爭結束之后不久,伊馮受法國政府委托,畫一幅大型油畫,表現(xiàn)法軍剛于9月8日襲擊塞瓦斯托波爾的俄國防守據(jù)點馬拉霍夫,使俄軍不得不在11日炸毀這一要塞。伊馮于1856年2月19日前往克里米亞,經六個月的前期準備,于1857年完成了《強攻馬拉霍夫,1855年9月8日》。此畫在巴黎沙龍上展出,并獲“榮譽獎”。
沙龍上的獲獎,使伊馮出了名,還引起拿破侖三世的注意。于是伊馮又創(chuàng)作了兩幅有關馬拉霍夫的作品《馬拉霍夫的護墻》和《馬拉霍夫的“咽喉”》,提交1859年沙龍?!都~約時報》判斷《“咽喉”》“無疑是多年來法國畫出的最優(yōu)秀的戰(zhàn)爭場景”,“注定”會再次獲大獎。但是喬納森·馬維爾在《現(xiàn)代意大利復興運動戰(zhàn)爭》(Jonathan Marwil:Visiting Modern War in Risorgimento Italy)中說:“但這和(拿破侖三世)皇帝無關,他希望伊馮畫他在意大利的戰(zhàn)爭,讓這些作品在未來一代代公眾的心目中一直具有意義。伊馮渴望去擁抱這一新角色?!庇谑?,當巴黎慶祝馬真塔的勝利時,伊馮便決定去往那里,并最后完成了他的大型油畫《索爾費利諾戰(zhàn)役》(The Battle of Solferino)。另外還有一幅油畫《迪南在索爾費利諾》(Henry Dunant at Solferino)可能也是伊馮的作品。這兩幅作品,因再現(xiàn)了索爾費利諾戰(zhàn)場上的殘酷搏斗場面和迪南在這里與民眾一起實施戰(zhàn)地救援的令人感動的景象,給受眾以強烈的震撼,而成為世界名畫,深受人們的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