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松瓊
摘要:搶劫罪中的其他方法所侵害的法益包括財產(chǎn)法益和某些人格法益,“其他方法”指的是一種方法行為,它產(chǎn)生的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這種規(guī)定是基于嚴密刑事法網(wǎng)要求,但不利于保障公民自由,其模糊性與罪刑法定沖突,不利于預防犯罪。筆者為“其他方法”弊端的最小化提供了設計,指導實踐。
關鍵詞:搶劫罪 其他方法 理性詰問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1-0042-02
一、其他方法的概括和對比
縱觀我國刑法分則,在不少罪名中,為體現(xiàn)刑法條款的嚴密性、靈活性,均出現(xiàn)了“其他方法”的字眼。如第263條強奸罪的規(guī)定,第237條強制猥褻罪、猥褻兒童罪的規(guī)定。本文重點論述我國搶劫罪中對“其他方法”的規(guī)定。根據(jù)我國刑法分則對于搶劫罪的規(guī)定,在搶劫罪的構成要件中包括兩種行為:一是方法行為,即暴力或脅迫以及這里談論的“其他方法”,二是目的行為,即加害人以獲取財物為目的。筆者將列舉各國刑法中對于搶劫罪中方法行為的典型立法例。第一種,限于暴力或脅迫,根據(jù)德國刑法典第249條的規(guī)定,搶劫罪的客觀方面僅限于暴力或脅迫兩種方法行為。①美國模范刑法典也有類似規(guī)定。②第二種體現(xiàn)為日本刑法典第236條和第239條的規(guī)定,包括暴力、脅迫和使他人昏醉的手段。③值得說明的是,日本關于該條昏醉強盜罪的的規(guī)定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我國唐律疏議中就有此類規(guī)定,以藥物麻醉的方法盜取他人財物的以搶劫罪論。④
二、其他方法的構成要件
我國對于該條規(guī)定的“其他方法”,應當是立法者和司法者均應考量的問題。雖然下述的構成要件依然沒有對“其他方法”進行精確化,但對于指導實踐仍然具有理論價值。筆者認為,搶劫罪中的“其他方法”應當符合下列要件:
(一)其他方法所達到的目的應當與暴力、脅迫所達到的目的相當,即壓迫被害人的反抗
(1)在實施搶劫行為過程中,對于加害人所采取的手段應該不限于暴力型、脅迫型的,但加害人所采取的“其他方法”的目的必須是與暴力、脅迫相當?shù)模磯褐茖Ψ疆斒氯说姆纯埂?/p>
(2)我國司法實踐中下面幾種情況存在爭議。對被害人勸酒是否也是這里的“其他方法”。行為人利用勸酒的方式意圖使被害人醉后取走財物,但被害人酒量很大,加害人始終沒有達到使他醉倒的目的。前者認為醉酒在一般情況下并不威脅被害人的人身,不符合搶劫罪的方法行為對于人身法益的侵犯,故灌醉行為只能是盜竊罪的預備行為,加害人后取走財物符合盜竊罪的特征。筆者認為,對于將被害人灌醉取走財物的行為不能一概而論。如果被害人在達到一定酒量后拒絕喝酒,加害人故意將其灌醉,或在低度酒中摻入大量高度酒,被害人在此種情形下失去對財物的有效控制,則應當認定為搶劫罪。理由是這同用藥使被害人失去反抗的性質相似。但是如果加害人只是采用言語勸誘的方法使被害人醉酒,被害人自身大量飲酒后失去對財物控制的,此時不能將言語勸誘行為作為搶劫罪的“其他方法”。
(二)其他方法所針對的對象必須是財物占有人的人身
在實施搶劫行為或搶奪過程中,加害人所侵犯的對象是人或事物的區(qū)分是重中之重。搶劫行為過程中所侵害的人應當是對財物具有直接控制能力的所有人、保管人和其他直接占有人。
搶劫罪中加害人使其因產(chǎn)生恐懼心理而不敢反抗。⑤筆者同樣認為,搶劫罪中的脅迫方法限制的應當是被害人的精神自由,而“其他方法”侵害的被害人的人身應當包括精神自由和行動自由。
(三)其他方法導致被害人的狀態(tài)與取得財物之間必須具有因果關系
搶劫罪中規(guī)定的“其他方法”本身就具有廣泛性、裁量性。所以兩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對于采用其他方法實施的強制行為與取財結果之間沒有因果關系如何判斷?
行為人采取了足以抑制被害人的反抗的方法,但實際上并沒有起到作用,行為人搶去的財物并非基于恐懼心理。這種情況是否以搶劫罪的既遂論處。理論界存在主觀關聯(lián)說和客觀因果關系說。客觀因果關系認為認為二者之間僅具有主觀關聯(lián)而不具備客觀聯(lián)系是不夠的,二者只有具備客觀因果關系才能以搶劫罪的既遂論處。⑥
三、其他方法所侵害的法益
(一)財產(chǎn)法益
對于搶劫罪所侵犯的財產(chǎn)是否包括不動產(chǎn),各國有不同規(guī)定。根據(jù)德國刑法第249條的規(guī)定,搶劫罪所包括的僅限于動產(chǎn)。我國刑法采用抽象概括式的立法模式,將“公私財物”作為保護的對象。
(二)人身法益
搶劫罪的目的行為是他人的財產(chǎn),而暴力、脅迫、其他方法的方法行為是人身權益。我國搶劫罪因屬于財產(chǎn)類犯罪,故社會對財產(chǎn)的關注勝過對人身的關注,雙重客體的不協(xié)調(diào)。
四、搶劫罪中其他方法的性質
“其他行為”是一種方法行為。刑法理論對于行為的分類,有將行為劃分為方法行為和目的行為。在有些罪名中如故意傷害罪、殺人罪的方法行為和目的行為是統(tǒng)一的,但再如搶劫罪、強奸罪、非法拘禁罪中其方法行為和目的行為是不統(tǒng)一的。如果在罪名中,方法行為不具有特殊性,則一般不列為該罪的客觀方面。若逾越了這一條界線,則可能轉化為其他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犯罪。⑦換言之,若其他方法行為不是加害人獲得被害人財物為目的的方法行為,則應當成立其他類型的犯罪。
五、對其他方法的理性詰問
信息技術的普及化,犯罪手段日益多樣化,令社會公眾瞠目結舌。但就“其他方法”規(guī)定的正當性問題,理論界疏于對法律規(guī)則的分析。對于“其他方法”的正當性論證,體現(xiàn)令人信服的解釋規(guī)定的合理性,但卻可能掩蓋刑法對此類規(guī)定的負面價值?!捌渌椒ā钡囊?guī)定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
(一)體現(xiàn)了刑法條款的靈活性,具有嚴密法網(wǎng)的作用
有效地體現(xiàn)了刑法條文的靈活性。它有效地防止因作案手段多樣化導致犯罪分子不受處罰的情況。立法是藝術,它引導公眾去享受最大的幸福,或者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們可能遭遇的不幸。⑧
(二)符合刑事政策的需要
雖然我國刑法分則在諸多罪中列舉了敘明的犯罪方法后,用其他方法的字樣做概括性規(guī)定,認為犯罪手段多種多樣,法律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將其一一列舉。但從刑法體系上看,“其他方法”的規(guī)定也顯示了其內(nèi)在的沖突,這應當是我國立法和司法實踐應當關注的問題。
(三)國家刑罰權和公民自由的沖突
從國家權力的角度來看,由于其他方法的模糊性,它是國家發(fā)動刑罰權的最好詮釋,從公民權利的角度看,它是對公民自由空間的壓縮。對其他方法的明確化是國家權力和公民權利的平衡和妥協(xié)。將國家權力限定在有效和合理的范圍內(nèi),更有利于保障人權。而刑法規(guī)范的精確性控制刑罰發(fā)動的基本手段,也是保障公民權利的堅實盾牌。⑨從司法實踐中我們也能看出,搶劫罪的其他方法可能會出現(xiàn)裁量的擴大化,尤其對于這類處罰較重的犯罪,更彰顯了國家刑罰權和公民自由的沖突。
(四)罪刑法定、罪刑均衡和法律含糊性的沖突
罪刑法定原則不僅要求“只有法律才能規(guī)定犯罪與刑罰”,而且要求法律具有確定性。如果說法律解釋是一個弊端的話,那么含混的法律本身就是一個弊端。我們的知識、觀念是相互聯(lián)系的,法律的解釋不必然帶來擅斷,卻容易造成不公。
六、如何最小化“其他方法的”弊端
“其他方法”作為搶劫罪的方法行為,準確判斷是區(qū)分此罪與彼罪、罪與非罪和犯罪的完成形態(tài)的標準。
針對搶劫罪中其他方法的規(guī)定,筆者認為司法者應當根據(jù)立法精神和司法經(jīng)驗對于其他方法一個更為明確的司法解釋。1984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公安部對于強奸罪中的其他方法的司法解釋:其他方法指的是暴力脅迫以外的手段使被害婦女無法抗拒,如利用婦女患重病、熟睡之際,以醉酒、麻醉或者假冒治病等等方法。該條解釋中的其他方法規(guī)定得較為明確,但文中的等等卻留下了漏洞。那么,在作出搶劫罪中的司法解釋應當摒棄這種做法。⑩盡管這樣做不利于懲罰犯罪,但從公民權利的角度或者從罪刑法定、罪刑均衡的角度,這應當是法治社會的必要代價。
七、結語
其他方法作為搶劫罪的方法行為,從其構成要件、所侵害法益有其特殊性,體現(xiàn)了一種嚴密法網(wǎng)的立法體例,符合我國刑事政策的要求。但有其他方法本身的模糊性,體現(xiàn)了國家刑罰權和公民自由的沖突,罪刑法定與法律含糊性的沖突,也不利于預防犯罪,筆者建議應當以列舉的方式將其他方法具體化,以促進法治建設的發(fā)展。
注釋:
①德國刑法典[K]許久生,莊京華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②楊春洗,張小虎.搶劫罪的剖析[J].浙江社會科學,2003(1).
③(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各論[M].劉明祥,王朝武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④長孫無忌等.唐律疏議[M].北京:中華書局,1983:356-357.
⑤張明楷.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5).
⑥梁晟源,李登杰.論搶劫罪之方法行為與目的行為[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⑦劉興濤.論搶劫罪的其他方法[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13.
⑧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M].黃風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
⑨儲槐植,宗建文.刑法機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⑩趙云峰.論搶劫罪的其他方法[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7(4).
參考文獻:
[1]劉興濤.論搶劫罪的其他方法[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13.
[2]高銘暄.刑法專論(下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