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雪
受訪機構/上海市紅十字會
現(xiàn)場急救就是生命和時間賽跑。當孩子發(fā)生意外,父母如果能掌握最實用的急救技巧,就可以在撥打120等待救護車到來的時間里,爭分奪秒挽救孩子的生命。
每年9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世界急救日”。我們特別采訪了上海市紅十字會,為家長介紹三項最實用的兒童急救知識——兒童心肺復蘇、氣道異物梗阻、外傷止血的急救方法,以期在急救的黃金時間里能給到孩子最及時的救助。
心肺復蘇(英文簡寫CPR)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搶救呼吸、心搏驟停者生命的醫(yī)學方法,可以通過徒手、輔助設備及藥物來實施,以維持人工循環(huán)、呼吸和糾正心律失常。至今,現(xiàn)代心肺復蘇技術已走過50年歷程,全球已有3億多人學習了這項技術,實際應用則超過上千萬次,數(shù)以百萬計的心搏驟停者因CPR而獲得新生。
其實,心肺復蘇技術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東漢醫(yī)圣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已對此項技術進行了詳細描述,而后歷代都有所改進和發(fā)展。1958年,Peter Safar教授使用人工通氣支持呼吸。1960年,Kouwenhoven等醫(yī)生報告了經胸外心臟按壓而存活的病例。1962年,直流單相波除顫開始在臨床使用,這標志著CPR已進入應用研究和技術發(fā)展的新時代。
1966年,美國心臟協(xié)會(AHA)發(fā)布了第一個心肺復蘇指南,并定期予以更新,形成了“早期識別求救,早期CPR,早期除顫,早期緊急救治”的生存鏈救治模式,因而挽救了世界各地成千上萬人的生命,正是這些被挽救的生命證明了CPR學習和使用的重要性。
心肺復蘇的發(fā)展是經過臨床與實驗研究結果的反復檢驗,定期系統(tǒng)回顧和評價相關文獻,進一步討論新的學術進展和關注有待解決的問題,形成新的科學共識,由AHA示范性地將共識更新到新的指南中。紅十字國際聯(lián)合會于2011年也發(fā)布了《國際急救與復蘇指南》。
在日常生活中,心臟急癥是發(fā)生心搏驟停最常見的原因,許多意外傷害如電擊傷、淹溺、中毒及嚴重創(chuàng)傷等都可導致呼吸、心搏驟停。一旦發(fā)現(xiàn)發(fā)生心搏驟停者,必須爭分奪秒,采取現(xiàn)場心肺復蘇術,才有可能挽救心搏驟停者的生命。
小兒由于解剖學的特點,氣道較成人狹窄,舌在口腔所占體積相對較大,容易發(fā)生氣道梗阻和缺氧。在急救人員趕到前,現(xiàn)場的家長或是其他人員對嬰兒和兒童實施心肺復蘇意義重大。
只要基本識別判斷孩子無意識(無反應)、無呼吸(或異常呼吸),就要立即將他置于心肺復蘇體位(仰臥位),開展2分鐘的CPR。再呼救120,繼續(xù)CPR。
1. 開放氣道:采用仰頭舉頦法打開氣道,下頜角與耳垂連線與平臥面呈60度角。觀察口腔,如有異物進行清除。開放氣道很重要,因為當孩子意識喪失時,因肌張力下降,舌和會厭可能把咽喉部阻塞(舌后墜是造成呼吸道阻塞最常見的原因)。孩子有自主呼吸時,吸氣過程氣道內呈負壓,也可將舌和會厭(或兩者同時)吸附到咽后壁,造成氣道阻塞。所以首先要開放氣道。
2. 心臟按壓:按壓部位為胸骨下1/2處(兩乳頭連線的中點),采用單掌或雙掌按壓,頻率100~120次/分鐘,按壓幅度至少為胸廓前后徑的1/3(大約5厘米),每次按壓后胸廓復位。
3. 人工呼吸:可采用口對口或氣囊-面罩人工通氣,通氣頻率12~20次/分鐘,每次通氣時間約1秒鐘,可見胸廓起伏。
操作要點:按壓/通氣為30:2,每次按壓后胸廓充分復位。進行5組CPR評估一次效果。
氣道異物梗阻是一種急癥,如不及時治療,數(shù)分鐘內即可導致窒息甚至死亡。成人通常在進食時發(fā)生氣道異物梗阻,肉食類是造成梗阻最常見的原因。嬰兒和兒童的窒息多發(fā)生在進食中,或由于非食物原因,如硬幣、果核、果凍或玩具。
氣道異物梗阻的識別是搶救成功的關鍵,異物可以引起氣道部分或完全梗阻。孩子表現(xiàn)為突然的劇烈嗆咳、反射性嘔吐、聲音嘶啞、呼吸困難、發(fā)紺,常常不由自主地以一手緊貼于頸前喉部。
完全性氣道異物梗阻是較大的異物堵住喉部、氣道處,孩子面色灰暗、發(fā)紺、不能說話、不能咳嗽、不能呼吸、昏迷倒地、窒息,呼吸停止。如果不能及時解除梗阻,孩子將喪失意識,甚至很快發(fā)生死亡。
不完全性氣道異物梗阻的孩子可以有咳嗽、喘氣或咳嗽微弱無力,呼吸困難,張口吸氣時可以聽到異物沖擊性的高啼聲,面色青紫,皮膚、甲床和口腔黏膜發(fā)紺。急救人員不宜干擾孩子自行排除異物的努力,但應守護在孩子身旁,并監(jiān)護他的情況,如果氣道部分梗阻仍不能解除,應迅速啟動急救醫(yī)療服務系統(tǒng)。
大于1歲的兒童,現(xiàn)場急救原則和成人相同。
重要的是詢問意識清楚的患者:“你被卡(嗆)了嗎?”清醒的患者會點頭示意,同意實施救治,同時盡快呼叫,尋求幫助,撥打急救電話。
如果孩子表現(xiàn)出輕度的氣道梗阻癥狀:鼓勵繼續(xù)咳嗽,不要馬上進行叩擊背部、按壓胸部和擠壓腹部等損傷性治療,因為有可能導致嚴重的并發(fā)癥,或導致氣道梗阻更加嚴重。但應嚴密觀察是否發(fā)生嚴重的呼吸道梗阻。
如果孩子表現(xiàn)為嚴重的氣道梗阻癥狀,但意識清楚:應進行背部叩擊法解除梗阻,最多5次;如果5次拍背法不能解除氣道梗阻,改用腹部沖擊法(Heimlich法)5次。如果梗阻仍沒有解除,繼續(xù)交替進行5次背部叩擊。需要檢查每次拍背及腹部沖擊是否解除了氣道梗阻。如果解除了梗阻,不是都要做滿5次。
如果孩子失去意識:支撐住孩子,小心地平放在地上。立即呼叫急救醫(yī)療服務系統(tǒng),并進行心肺復蘇。
特別提示:對孩子進行急救時,避免盲目使用手指清理呼吸道,除非可以明確看見異物,才用手指移除。
兒童氣道異物梗阻的急救方法和成人氣道異物梗阻的急救方法相同。
1. 背部叩擊法
適用于意識清楚、有嚴重氣道梗阻癥狀的孩子。
(1) 救護員站到孩子一邊,稍靠近孩子身后。
(2) 用一只手支撐胸部,排除異物時讓孩子前傾,使異物能從口中出來,而不是順呼吸道下滑。
(3) 用另一只手的掌根部在兩肩胛骨之間進行5次大力叩擊。
(4) 背部叩擊法最多進行5次,但如果通過叩擊減輕梗阻,不一定每次都要做滿5次。
1. 腹部沖擊法(海氏沖擊法)
適用于意識清醒,伴嚴重呼吸道梗阻癥狀,5次背部叩擊法不能解除氣道梗阻的孩子。
(1) 孩子保持立位或坐位。
(2) 救護員站在孩子身后,雙臂環(huán)繞孩子腰部,令孩子彎腰,頭部前傾。
(3) 救護員一手握空心拳,握拳手的拇指側緊抵孩子劍突和臍之間。
(4) 另一手握緊此拳頭,用力快速向內、向上沖擊。
重復5次,如果梗阻沒有解除,繼續(xù)交替進行5次背部叩擊法。
1. 胸部沖擊法
適用于不宜采用腹部沖擊法的孩子,如肥胖者等。
(1) 救護員站在孩子的背后,兩臂從孩子腋下環(huán)繞其胸部。
(2) 一手握空心拳,拇指置于孩子胸骨中部,注意避開肋骨緣及劍突。
(3) 另一只手緊握此拳向內、向上有節(jié)奏沖擊5次。
2. 胸部按壓法
適用于無意識或在腹部沖擊時發(fā)生意識喪失、氣道梗阻的孩子。操作方法和心肺復蘇方法相同。
(1) 孩子仰臥位,救護員位于孩子一側。
(2) 按壓部位與心肺復蘇時胸外按壓部位相同。
創(chuàng)傷是常見的對人體的傷害。嚴重創(chuàng)傷的應急救護需要快速、正確、有效,以挽救傷員的生命,防止損傷加重和減輕傷員的痛苦。止血、包扎、固定、搬運是創(chuàng)傷救護的四項基本技術,嚴重的創(chuàng)傷常引起大量出血而危及傷員的生命,在等待120救護車到來的時間里,在現(xiàn)場及時、有效地為傷員止血是挽救生命必須采取的措施。
動脈出血:動脈血含氧量高,血色鮮紅。動脈內血液流速快,壓力高,一旦動脈受到損傷,出血可呈涌泉狀或隨心搏節(jié)律性噴射。大動脈出血可導致循環(huán)血容量快速下降。
靜脈出血:靜脈血含氧量少,血色暗紅。靜脈內血液流速較慢,壓力較低,但靜脈管徑較粗,能存有較多的血液,當曲張的靜脈或大的靜脈損傷時,血液也會大量涌出。
毛細血管出血:任何出血都包括毛細血管出血。開始出血時出血速度比較快,血色鮮紅,但出血量一般不大。身體受到撞擊可引起皮下毛細血管破裂,導致皮下瘀血。
輕度失血,突然失血占全身血容量的20%以上時,可出現(xiàn)輕度休克癥狀:傷員口渴、面色蒼白、出冷汗、手足濕冷、脈搏快而弱,可達每分鐘100次以上。
中度失血,突然失血占全身血容量的20%~40%時,可出現(xiàn)中度休克癥狀:傷員呼吸急促、煩躁不安,脈搏可達每分鐘100次以上。
重度失血,突然失血占全身血容量的40%以上時,可出現(xiàn)重度休克癥狀:傷員表情淡漠,脈搏細、弱或摸不到,血壓測不清,隨時可能危及生命。
血液經傷口流到體外,在體表可看到出血就是外出血。血液流到組織間隙、體腔或皮下,形成臟器血腫、積血或皮下淤血就是內出血。外出血顯而易見,嚴重的內出血常因在體表看不到而隱匿兇險。身體受到創(chuàng)傷時可能同時存在內、外出血。如果在創(chuàng)傷發(fā)生的第一時間就能為孩子及時止血,就能給孩子的生命贏得更多的時間。
常用的材料有無菌敷料、繃帶、三角巾、創(chuàng)可貼、止血帶,家庭中的醫(yī)藥箱中,平時可常備這些材料。如果沒有這些材料,也可用毛巾、手絹、布料、衣物等代替。
傷員傷口出血不多時,可做如下處理:
(1) 救護員先洗凈雙手(有條件的情況下戴好防護手套),然后用清水、肥皂把傷員傷口周圍洗干凈,用干凈柔軟的紗布或毛巾將傷口周圍擦干。
(2) 表面?zhèn)诤筒羵麘撚酶蓛舻乃疀_洗,最好是用自來水,因為水壓有利于沖洗。
(3) 用創(chuàng)可貼或干凈的紗布、手絹包扎傷口。注意:不要用藥棉或有絨毛的布直接覆蓋在傷口上。
控制嚴重的出血,要分秒必爭,立即采取止血措施,同時呼叫救護車。
1. 直接壓迫止血法
最直接、快速、有效、安全的止血方法,可用于大部分外出血的止血。
(1) 救護員快速檢查傷員傷口內有無異物,如有表淺小異物可將其取出,如異物插入較深較大,應固定好異物。
(2) 將干凈的紗布塊或手帕(或其他干凈布料)作為敷料覆蓋到傷口上,用手直接壓迫止血。注意,必須是持續(xù)用力壓迫。
(3) 如果敷料被血液濕透,不要更換,再取敷料在原有敷料上覆蓋,繼續(xù)壓迫止血,等待救護車到來。
1. 加壓包扎止血法
在直接壓迫止血的同時,可再用繃帶(或三角巾)加壓包扎。
(1) 救護員首先直接壓迫止血,壓迫傷口的敷料應超過傷口周邊至少3厘米。
(2) 用繃帶(或三角巾)環(huán)繞敷料加壓包扎。
包扎后檢查肢體末端血液循環(huán)。如包扎過緊影響血液循環(huán),應重新包扎。
1. 止血帶止血法
當四肢有大血管損傷,直接壓迫無法控制出血,或不能使用其他方法止血(如有多處損傷,傷口不易處理,或傷病情況復雜)以致危及生命時,尤其在特殊情況下(如災難、戰(zhàn)爭環(huán)境、邊遠地區(qū)),可使用止血帶止血。使用止血帶的救護員應接受過專門的急救訓練。
四肢的大血管損傷,可用止血帶止血。但頸動脈出血,無法用止血帶止血,現(xiàn)場可采取快“堵”的原則進行止血。
可疑內出血的現(xiàn)場判斷與處理
可疑內出血的一般判斷:
(1) 受傷的孩子面色蒼白,皮膚出現(xiàn)發(fā)紺。
(2) 口渴,手足濕冷,出冷汗。
(3) 脈搏快而弱,呼吸急促。
(4) 煩躁不安或表情淡漠,甚至意識不清。
(5) 發(fā)生過外傷或有相關疾病史。
(6) 皮膚有撞擊痕跡,局部有腫脹。
(7) 體表未見到出血。
如果孩子出現(xiàn)疑似內出血的情況,要盡快撥打急救電話或盡快送醫(yī)。在急救車到來前,應密切觀察孩子的呼吸和脈搏,保持氣道通暢。要注意,不要給患兒飲食,以免影響后續(xù)手術麻醉。如果孩子口渴,可濕潤一下嘴唇。不要離開孩子,除非撥打急救電話和找人幫助。不要用熱水袋或其他加熱用品給孩子熱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