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嘉鳳
指畫是中國傳統(tǒng)國畫中的一種特殊畫法,即以手指、手掌等代替?zhèn)鹘y(tǒng)工具毛筆蘸墨作畫,別有趣味,又稱“指墨畫”、“手指畫”等。相傳以指作畫起源于唐代,據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載:“(張璨)自撰《繪境》一篇,言畫之要訣。詞多不載。初,畢庶子宏擅名于代。一見驚嘆之。異其唯用禿毫,或以手摸絹素,因問璨所受。璨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畢宏于是擱筆?!盵1]人們因為《歷代名畫記》中的這段記載,認為是張璨開手指畫先河。自唐以來與指畫有關的記載很多,明吳偉、傅山與清世祖福臨等也曾以指作畫,但他們只是一時的游戲之作,終究沒有立格成派。直至清康熙年間,高其佩以指墨為宗,一時成為風尚,學者眾多,從此指畫在國畫中方立為一格。因此真正意義上的指畫藝術,其開宗立派的創(chuàng)始人當為清代的高其佩。
高其佩(1660-1734),字韋之,號且園,奉天遼陽(遼寧沈陽)人,隸漢軍鑲黃旗,生于官宦之家,以蔭官至戶部侍郎。卒謚恪勤。工指畫,凡山水、人物、花木、鳥獸無不精妙。其指畫藝術成就,對后世影響很大,被稱為中國指畫的鼻祖。據高秉《指頭畫說》載:“恪勤公八齡學畫,遇稿輒撫,積十余年盈二簏。弱冠即恨不能自成一家,倦而假寐,夢一老人引至土室,四壁皆畫,理法無不具備。而室中空空,不能撫仿,唯水一盂,爰以指蘸而習之,覺而大喜。奈得于心而不能應之于筆,輒復悶悶。偶憶土室中用水之法,因以指蘸墨,仿其大略,盡得其神,信手拈來頭頭是道,職此遂廢筆焉。曾鐫一印章云‘畫從夢授,夢自心成。中年畫‘推蓬畫冊十二頁,自題此意于首幅,伯兄惠疇,藏寶家畫,中以此冊為第一神品?!盵2]所謂“畫從夢授”,實為高其佩對繪畫藝術的癡愛與投入,恨不能自成一家,晝思夜想,以致夢中還在思考,從而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繪畫藝術表現形式,開拓了新的藝術領域。關于高其佩創(chuàng)作指畫的歷史在其侄孫高秉所著的《指頭畫說》中記載甚詳。
河南安陽博物館珍藏有一件高其佩的指畫《高士圖》(圖一),縱168.5厘米,橫54.5厘米,豎幅,紙本。畫幅上半部峭壁垂藤,其下為一抹山水,二高士于山坳中對坐,旁置酒壇,似對飲,又似對弈。右上署款:“鐵嶺老人高其佩指作”。鈐款印三:“且園”、“其佩”,白文;“指頭畫意”,朱文。
該作構圖匠心獨運,意境恬淡?!案呤繄D”是以古代高士的生活故事為題材的繪畫,是國畫人物畫的重要題材之一。在歷代國畫中,都有不同風格的“高士圖”?!八^高士,蓋指博學鑒才、品行高尚、超脫世俗之人,多指隱居山野田園之雅士?!盵3]高其佩曾有過騰達的經歷,但終因不堪忍受宦海浮沉而遠離官場。該作所繪高士圖不僅反映了高其佩對古代高士的仰慕之情,更反映了高其佩避世、隱逸、擺脫世俗的生活、向往世外桃源的思想。
從該作所表現的隱逸思想和作者“鐵嶺老人”的署款來看,當為高其佩晚年作品。據高秉《指頭畫說》記載,高其佩的創(chuàng)作風格歷經三變:“少壯時以機趣風神勝,多蕭疏靈妙之作;中年以神韻力量勝,或簡淡古拙,或淋漓痛快,或冷雋閑遠,或沉著幽艷,千變萬化,愈出愈奇;晚年以理法勝,深厚渾穆?!盵4]該作立意新穎,別出機抒。在表現技法上也很有特色,人物面部用尖指甲細勾,簡練傳神;人物衣褶、藤蔓枝條、山石輪廓等線條,用指尖、指甲并用,或輕或重,頓挫有致,既拙又活,意趣天成。從中可看出高其佩技法純熟,運指施墨恰到好處,得心應手。1991年夏徐無聞先生帶研究生來安陽博物館調研古代書畫,曾觀賞了高其佩的這幅作品,并由衷贊嘆其:“真、精、新!”該作構圖新奇,技法簡樸古拙,實為高其佩指畫精品。
高其佩從事指畫創(chuàng)作五十多年,山水、人物、花鳥無不精妙傳神。其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指畫,深受大家的喜愛而風行全國,受其指畫風格影響的代不乏人。至清代晚期著名的指畫家已有一百多人。安陽博物館尚珍藏有高其佩外甥李世倬和清末著名指畫家劉錫玲等人的指畫精品。
李世倬(1687-1770)字漢章,一字天章、天濤,號谷齋,又號篆園、星厓,別號十石居士、太平拙吏、伊祁山人、清在居士,奉天遼陽(今遼寧沈陽)人,為兩湖總督李如龍子,高其佩外甥,為清初“虞山派”著名畫家,清代“畫中十哲”之一,還是卓有建樹的指畫家?!肮僦劣彝ㄕ?。少至江南,從王翚游,得其傳。
后官山西,觀吳道子水陸道場圖,悟人物之法?;B寫生,得其佩指墨之趣,易以筆運,各名一家?!盵5]晚年喜作指墨人物和花鳥小品,以焦墨細擦,神韻倍增。
安陽博物館珍藏的李世倬指畫《眼前見喜圖》(圖二),縱123厘米,橫61厘米,紙本,豎幅,指墨人物,畫中鐘馗佝背顏開,目視手中蟋蟀。自題:“眼前見喜”(隸書),署款:“壬午清和仿且園先生指墨,榖齋李世倬”。鈐二?。喊孜摹笆蕾舅接 保煳摹扒佚S”。作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農歷四月,是李世倬晚年作品。
鐘馗是我國民間傳說中能驅鬼辟邪的神話人物,鐘馗畫也是我國人物畫的重要題材之一,據記載鐘馗畫起源于唐代唐玄宗時。一次玄宗得病,夢見一小鬼作祟,被一大鬼捉住,大鬼自稱鐘馗,說自己生前武舉不捷,因此發(fā)誓除盡天下妖孽。玄宗夢醒后病愈,于是詔畫家吳道子按其所夢繪鐘馗圖像。千百年來,鐘馗故事廣為流傳,已成為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經歷代畫家的創(chuàng)造,流傳的鐘馗形象眾多,為我們研究鐘馗畫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從該作署款看,乃仿其舅氏且圓,然高其佩所畫多為怒容鐘馗,而李世倬所繪的鐘馗卻是個笑逐顏開、稚拙可愛的老者形象,這是作者對鐘馗這一傳統(tǒng)形象的大膽突破,也是作者自己內心世界的表現,彌足珍貴。
該作在表現技法上繼承了高氏的傳統(tǒng)畫法,利用指畫的長處,以指甲蘸墨畫出一根根飄灑的髯須,衣紋的勾勒則甲肉并用,一袖數折,或斷或續(xù),若蝌蚪之文,似屋漏之痕,尤顯自然之趣;冠、靴用指掌涂抹,墨色渾然天成,體現出文人畫所追求的那種渾厚凝重、質樸古拙的獨特韻味。在用墨用色方面,發(fā)揮枯墨法、焦墨法等墨法的特點,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畫面意趣橫生,給人以高度的藝術享受。
劉錫玲(1848-1923),字梓謙,晚年因重聽而自署聾道人,又署自聞居士、懶生,海內外則均以聾道人稱之。祖籍浙江,寓居四川。早年曾隨工筆畫名家周瀛亭習畫,又常與詩人顧印愚研習詩詞,從而奠定了詩畫雙絕的基礎。劉錫玲先生的指畫生涯是四十歲以后開始的,棄筆從指,深受鐵嶺高其佩影響。在《聾道人指畫經典》一書中,在落款中明確言及“仿且園指意”或“撫且園先生畫本”的作品就有四幅[6]。劉錫玲指畫畫風簡練蒼勁,自成一家。1915年,舊金山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開幕,民國政府積極征集藝術精品送展,劉錫玲《桂湖春燕圖》指畫一舉奪魁,榮獲金獎,為祖國增光添輝,也受到人們的敬仰,奠定了他在畫壇的尊崇地位。
安陽博物館珍藏的劉錫玲指畫《歲朝清供圖》四條屏(圖三),縱61厘米,橫31.5厘米,紙本,豎幅,凡四條,設色,指畫清供圖。屏條之一,繪線裝書一部與荷葉、荷花、蓮蓬;左上自題:“荷鈿小小半溪香”;款署:“自聞居士畫”;鈐款印一:“聾道人”,白文;右下角鈐室名?。骸懊仿曉娛摇?,朱文。屏條之二,繪盆蘭與奇石;右上自題:“其介如石,其臭如蘭,我思君子,廢寢忘餐”;款署:“梓謙畫”;鈐款印二:“臣玲私印”、“梓謙作畫”,均為白文。屏條之三,繪菊花;右上自題:“黃菊倚風村酒熟,一詩換得兩尖團”;款署:“自聞居士爪痕”;鈐款印一:“自聞居士”,朱文。屏條之四,繪牡丹與書籍;右上自題:“東皇雨露知多少,昨夜風前已賜緋”;款署:“我用我法,劉錫玲繪”;鈐款印二:“劉錫玲印”、“懶生”,均為白文。
“清供”是“清雅供品”的簡稱,又稱清玩,包括金石、古籍、書畫、器具、花卉、果品、瓶花等文雅物品。舊俗歲朝(歲旦,即陰歷正月初一),多以水果、鮮花、古籍、文玩等寓意祥瑞的物品供于幾案,俗稱“歲朝清供”?!啊畾q朝清供圖就是將這些,尤其是諧音含有吉祥之意的清供物品描繪成圖,以慶賀新年的到來,寄托對美好生活的祝愿?!盵7]在我國傳統(tǒng)繪畫題材中,“歲朝清供圖”是一個流行的題材,因其雅俗共賞,蘊含豐富,寓意吉祥,深受時人喜愛。
該作為劉錫玲在歲朝前夕所繪,每幅畫上都有作者的自題,或詩或跋,韻、散之句并施,充分反映了劉錫玲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也體現了劉錫玲豐富的知識學養(yǎng)。中國畫一向以寓意象征作為藝術的表現手段,該作條屏之一古書與荷花,寓意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質如荷鈿一樣清香四溢;屏條之二盆蘭與奇石,寓意操守高尚,志如磐石,向往君子之德;屏條之三秋菊,象征堅忍不拔、高雅傲霜的氣節(jié)和傲骨;屏條之四牡丹與古籍,象征富貴與傲骨,不向權貴低頭。該作詩書畫相互映發(fā),相得益彰,思之越覺其寓意深邃,審美意蘊深厚。
該作在技法上是用手指勾、點,用筆染、題,與高氏一脈相承,畫面筆墨秀逸灑脫。不同的是,高氏由于不勝應酬,往往有很多作品是自己手勾,他人代為渲染,而劉氏則均為自勾自染,從不假手他人。在用紙方面,劉錫玲的指畫用的是熟紙,這與高其佩創(chuàng)作指畫喜用半生半熟之紙有很大不同。另外,高其佩創(chuàng)作指畫,或題或不題,只具名款者也很多;而聾道人則幾乎每畫必題,或詩或跋,韻、散之句并施,落窮款者極為少見。稱劉錫玲的指畫詩、書、畫三絕,實乃當之無愧!
由于指畫是以手代筆運指施墨,從心到手,意隨指運,心手相映,故能直抒胸臆,隨性揮灑,意趣天成。通過對館藏高其佩、李世倬、劉錫玲三位指畫大家佳作的鑒賞研究,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指畫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和美感。指畫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國畫的一朵奇葩,更是我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爸袊嫷娜宋暮蜕袷侵袊嫷淖罡呔V領,而指畫又是中國畫中以指代筆直抒表達畫家精神生命的一種方式。”[8]。
[1]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版,第198頁。
[2]高秉:《指頭畫說》,載《歷代論畫名著選編》,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551 頁。
[3]王亞軍:《高士文化與高士圖》,《美術報》,2017年3月4日,第版。
[4]高秉:《指頭畫說》,載《歷代論畫名著選編》,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562 頁。
[5]趙爾巽等撰:《清史稿》第46冊,中華書局,第13909頁。
[6]四川博物館:《聾道人指畫經典》,四川美術出版社,2002年版。
[7]梁丹雯:《丹青賀歲——從“歲朝清供圖”看文人畫的審美選擇》,《福建藝術》2014年第5期,第59頁。
[8]劉巖:《中國指畫藝術特色與美學價值研究》,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6月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