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峰
在高中物理課本中有很多實驗部分,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物理教學離不開對實驗的教學.物理知識原本很抽象、枯燥,學生學習起來感覺難懂、乏味,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低下.課本中很大部分是實驗內容,因此教師可以從實驗教學入手改變這種教學狀況.通過實驗教學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而且也能夠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發(fā)展自身的思維,促進學生操作能力的提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創(chuàng)設實驗情境,體現(xiàn)學習主體
實驗本身具有趣味性,如果能夠發(fā)揮出實驗的這個效能就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實驗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當然,在創(chuàng)設實驗情境時要注意突出實驗的趣味,以更好地讓學生加入到物理學習中,體現(xiàn)出學習的主體性.如在教學《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一課時,教師為了能夠讓學生感受內阻的存在,就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實驗情境:為學生準備了兩組干電池,其中一組是全新的,另外一組是用過的舊的,教師先用全新的兩節(jié)干電池與小燈泡、電鍵組成閉合電路,當閉合電鍵后,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小燈泡的明亮程度.這時教師把兩節(jié)干電池換成了四節(jié)舊的干電池,教師問學生當閉合電鍵后,小燈泡會不會比原來變亮呢?學生想了想認為會比原來亮,因為用的電源電壓大了;也有學生認為不能閉合電鍵,不然會把燈泡燒壞的.教師并沒有急著評判學生回答的正確與否,而是慢慢地閉合了電鍵,這時學生驚奇地發(fā)現(xiàn)小燈泡比原來非但沒有變亮反而更暗了.這個現(xiàn)象一下就調動了學生的熱情,開始主動投入到物理知識的學習中,這時教師再引入電源的內阻,學生就更容易接受了.
二、巧妙簡化實驗,激發(fā)學習興趣
對于實驗來說,先進的實驗儀器不一定能夠起到好的教學效果,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進行實驗,教師可以針對教學內容合理選取實驗器材,可以把煩瑣的實驗操作步驟進行相應的簡化,把復雜的實驗現(xiàn)象通過簡化,變得學生更容易接受,這樣就使學生在觀察、操作實驗以及得出實驗結論時,能夠實現(xiàn)簡單化,這將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教學“平拋運動”一課時,教師選取了鐵球為實驗器材,讓學生把兩個小鐵球并排放在手里,然后同時水平拋出這兩個鐵球,讓學生觀察兩球的運動情況,結果學生發(fā)現(xiàn)兩個小球的運動情況幾乎相同,這時教師拿起一張紙揉成了團,仍舊讓學生把紙團和小鐵球并排放在手里,同時水平拋出后,學生這次觀察到的現(xiàn)象就有了很大的差異.這時教師提出問題:第一次兩個球的運動幾乎沒差別,而當平拋紙團和鐵球時二者的落點卻距離很遠,這是為什么呢?教師提出的問題也正是學生心中所想的,因此學生開始進行主動地思考,分析出現(xiàn)這兩種不同現(xiàn)象的原因,最終找到了結論——空氣阻力作用的結果,即紙團受到的空氣阻力的影響要比鐵球受到的影響大.教師繼續(xù)引導:由于空氣阻力的影響,會使拋體運動成為一個很復雜的運動;如果不考慮空氣阻力,物體就只受到重力的作用,這樣物體的運動情況就簡單多了,其運動規(guī)律也隨之更為簡單化.在這樣簡單易行的實驗中,使學生更為清晰地了解了平拋運動正是忽略空氣阻力的一種理想化運動,對學生進一步分析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有了很大的幫助.
三、創(chuàng)設開放實驗,培養(yǎng)思維能力
教師可以把一些實驗改變成開放性的實驗,然后把學生分成小組進行實驗,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體驗實驗原理并做到深入理解,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如在教學“測量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一課時,該實驗被安排在學生學習了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之后,為了能夠使學生順利找到實驗的突破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想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的內容,學生自然就會想到要想求得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就只能依靠歐姆定律——電源電動勢等于電路的內外電源之和,只要能夠測得外電壓和流過電路的總電流,就能夠求得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這就是完成本實驗的基本原理.在初中階段學生對于電路的知識也有一定的基礎,學生自然就能想到從改變電路中的電阻、電壓、電流入手,從而實現(xiàn)電動勢和內阻的測量.通過讓各小組積極思考、分析、討論,在小組內形成了實驗意見的統(tǒng)一后,大家開始動手具體操作實驗,有小組就把兩個已知的電阻先后接入同一電路中,根據(jù)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列出兩個方程解得電動勢和內阻;有小組采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接入電路中測得數(shù)據(jù),得出電動勢和內阻;還有的小組采用的是把電阻箱和電流表串聯(lián),通過改變電阻箱的阻值,實現(xiàn)電動勢和內阻的測量.當各小組都完成了實驗后,教師就讓學生針對自己的實驗進行匯報、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對一些實驗方案也作出了更為合理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