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辛自強
當前,很多省市和一些部委都在積極落實中央關于“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部署。例如,北京市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制度設計和實際工作方面都進行了積極探索。了解一些政府部門、政協(xié)委員、社會組織、各領域專家以及公眾等各方人員對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看法,目前一個重要的爭論是“社會心理服務”與“心理健康服務”是什么關系。
目前,對于何謂社會心理服務,學術界尚沒有形成權威的、共識性看法,官方文件也沒有見到直接定義。我們姑且粗略地這樣描述:社會心理服務主要包括社會心態(tài)培育、社會心理疏導、社會預期管理、社會治理的心理學策略的運用等內(nèi)容,其核心目的是解決社會宏觀層面的心理建設問題,尤其是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凝心聚力。
在“社會心理服務”概念被使用之前,人們已經(jīng)廣泛使用“心理健康服務”這個概念,很多人于是將二者混為一談。例如,一些衛(wèi)生系統(tǒng)的官員和學者認為“社會心理服務”就是他們習慣說的“心理健康服務”,甚至在一些官方文件和工作方案中,雖然冠以“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名稱,然則所談內(nèi)容基本局限在心理健康服務方面。由此,造成了概念混亂以及名實不符。另外,在人們的日常概念中,也存在將“心理”等同于“心理健康”的刻板認知。在這一背景下,心理學者特別有必要正確發(fā)聲以引導視聽,不過,我們學界的反應顯得太慢,力度不足,甚至也存在概念誤解。
鑒于“社會心理服務”的提法并不是發(fā)源自學術界系統(tǒng)的學理探討,而是首先在中央和政府的文件中使用后而為人熟知的,因此我們必須回到官方文件去理解概念含義。社會心理
攝影 徐飛
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是要解決社會心態(tài)問題服務是國家為解決所面臨的社會現(xiàn)實問題而提出的一種社會治理理念和行動思路。2015年10月29日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指出,要“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疏導機制、危機干預機制”;十九大報告則更為明確地強調(diào)“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這些文件一直是在社會治理的標題或背景下來論述社會心理服務,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被視為社會治理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這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內(nèi)在要求。
無論是分析上述文件中的概念使用習慣,還是做學理分析,我們都可以發(fā)現(xiàn)“社會心理服務(體系)”與“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是兩個根本不同的概念,二者各有明確的含義,不能相互替代,不能混同使用。前者側重社會宏觀層面的社會心態(tài)問題的解決,是社會治理體系的一個方面,其核心不是個體心理健康與否的問題(雖然多少與此有點關系);后者則是要從病理學和醫(yī)學角度解決個人心理健康問題。舉例來說,很多研究表明,當前整個社會的信任水平存在下滑趨勢,而高水平的信任是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和諧、個人幸福的助推器。信任是社會心理(或社會心態(tài))問題,是社會問題,但不能理解為個體心理健康或精神衛(wèi)生問題。
正確理解社會心理服務的內(nèi)涵和定位是制定政策、開展實際工作的基礎,我們要防止當前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滑入心理健康服務的思維中。
一方面,就目的和定位而言,社會心理服務的核心目的不是“治病救人”,而是要從正面開展心理建設,促進社會的“善治”。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是社會治理體系的一部分,用于解決社會心理特別是社會心態(tài)問題,建設強大的國民心理,根據(jù)心理學規(guī)律開展社會治理,實現(xiàn)善治。我們要謹防用心理健康服務的思路理解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不能從精神病防治、心理咨詢和治療的角度來定位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在全人口中,患有精神疾病、心理疾病的只是極少數(shù),社會治理中不能對人們做“有病假定”。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是要解決社會心態(tài)問題,如改善失衡的社會價值觀,減少失落的社會情緒,提升社會信任水平,增強獲得感和幸福感,這些問題都不是健康與否的問題。解決社會心態(tài)問題,要靠利益結構調(diào)整、輿論引導、價值觀教育等宏觀社會方法,而非放在精神科門診和心理咨詢室里來解決,不能走醫(yī)療化路線。鑒于很多地方(甚至包括一些試點城市)的社會心理服務實踐都不同程度地局限于個體心理健康服務的舊思維中,這里尤其要強調(diào)社會視角、社會心理視角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在實際的服務主體、對象和內(nèi)容上,“社會心理服務”與“心理健康服務”都有所不同。心理健康服務主要是由政府、社會、企業(yè)、個人等興辦的各類專業(yè)服務機構,如精神科醫(yī)院、心理咨詢室等對有需求的個體進行服務,以治療心理和精神疾病,恢復身心健康為內(nèi)容。社會心理服務的責任主體是政府,由政府主責或牽頭開展社會心理服務,進行社會層面的心理建設,改善社會心態(tài),核心服務對象不是個體,而是面向公眾群體、整個社會。社會心理服務側重解決全社會面臨的普遍性、群體性、涌現(xiàn)性的社會心理問題,而不是個體心理健康問題。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是社會治理體系的一部分,雖然政府是責任主體,但可以由其牽頭,通過購買企業(yè)服務,綜合運用市場機制、媒體輿論、公眾參與等手段,開展多主體共同治理。
最后,要澄清的是,我們并不是說心理健康或精神衛(wèi)生不重要。個體心理健康是其社會適應的基礎;嚴重的精神疾病不僅是個體的痛苦,也會釀成極端事件和案件,成為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風險點。對于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必須由專業(yè)咨詢機構和醫(yī)療機構來服務和解決。在實際工作和政策設計中,我們可以將心理健康服務作為廣義社會心理服務的一塊重要內(nèi)容,但在理論上,我們不能混淆這兩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