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清初古書畫“北移”現(xiàn)象之辨

2018-10-10 05:34:58劉亞剛
文藝研究 2018年9期
關(guān)鍵詞:藏家藏品書畫

劉亞剛

有關(guān)清初書畫鑒藏重心“北移”的問題,已有學(xué)者論及。劉金庫《南畫北渡——清代書畫鑒藏中心研究》一書專就此問題撰成,惜其討論并未深入,且失于錯訛與枝蔓①。李永《清初北方士人書畫鑒藏家群體及交往——以孫承澤為中心的考察》一文,將清初北方鑒藏家群體的興起歸因于戰(zhàn)爭對南方書畫鑒藏群體的破壞和北方鑒藏家如孫承澤等人所具有的范式般的影響力,以及北方鑒藏群體形成良性互動的書畫交往圈②。劉恒在《中國書法史·清代卷》中也對此現(xiàn)象有所涉及:“明末以前,比較知名的私人收藏家?guī)缀跞考杏陂L江中下游以及太湖東南一帶。這一格局是從元代以來開始形成的,大量的書畫名跡盡管一直在私人鑒藏家手中相互交流,但基本上沒有散逸出這個范圍。然而到了清初,這一格局很快打破?!雹勖髂┣宄酰罅抗糯鷷嬘赡舷虮币苿舆@一現(xiàn)象在當(dāng)時即引起一些鑒藏家和書畫商人的注意,但關(guān)于此問題的討論至今仍局限在此現(xiàn)象本身,并未深究其前因與后果。誠然,若著眼于更長的歷史時期,尤其是歷經(jīng)清代中期的朝廷大規(guī)模擴充內(nèi)府收藏之后,古代書畫的“北移”可以說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若限定在清初,我們卻難以輕易下此結(jié)論。本文就此現(xiàn)象展開討論,認(rèn)為所謂清初古代書畫的“北移”只是一種浮于表面的假象,其實質(zhì)是,晚明以來舊有的收藏格局被打破,藏品由晚明的南方舊族向清初新興的士大夫階層流動,而新興的士大夫階層所具有的地域?qū)傩?,以及階層內(nèi)部藏品再次頻繁的流轉(zhuǎn),增加了這一現(xiàn)象的復(fù)雜程度,讓我們不能簡單地以“北移”一詞來概括這一現(xiàn)象。

一、“北移”現(xiàn)象的發(fā)現(xiàn)

民國學(xué)者余紹宋注意到,顧復(fù)的《平生壯觀》,“凡歷來劇跡,見于吳氏《大觀錄》、安氏《墨緣匯觀》及《石渠寶笈》者,大體皆為來候(顧復(fù))所見及。來候自序謂:‘未嘗南渡錢唐,北越長淮’,而所見如是之多,足知明末清初東南一隅收藏之富”④。《平生壯觀》是一本記錄作者三十多年所見書畫的著述,成書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這從一個側(cè)面揭示了明末清初鑒藏重心在東南的事實。然而,此時大量古代書畫由南向北移動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引起許多人的注意。

康熙十六年(1677)十一月二十二日,喇沙里、陳廷敬、沈荃、葉方藹和張英等五人陪同康熙皇帝鑒賞《曹娥碑》墨跡,并由沈荃題跋以記其事。沈荃“古跡應(yīng)時而出,上佐宸覽用光文治”⑤的跋語透露出這是一件新近收歸內(nèi)府的藏品。此前,顧復(fù)曾在南方見過此卷,并將其錄入《平生壯觀》⑥。一個月之后的十二月二十一日,康熙給當(dāng)時入直南書房的張英和高士奇賜觀內(nèi)府所藏書畫,其中有兩卷引起我們特別的注意。一卷是周文矩畫作《說劍篇》,其后有董其昌書法。此軸原為王士禛家舊藏,后歸周亮工。王士禛《居易錄》云:“予家周文矩《莊子說劍圖》售于周侍郎櫟園(亮工),今亦入內(nèi)府矣。書畫固能通神,其遭逢亦自有時耳?!雹吡硪痪硎鞘⒂谔聪隳鞠徊⒂晌r須小簾纏裹的小楷《黃庭經(jīng)》,用葵花紋綾裝裱,極為精良,上有宣和玉璽,被宋徽宗趙佶題為王羲之書,曾為江南“□氏”家藏。據(jù)高士奇詩句“此卷向在江南久,結(jié)綠懸黎價無偶”⑧推測,高士奇曾在江南見過此卷,標(biāo)價極高,而今卻已流入內(nèi)府。此卷也同樣出現(xiàn)在顧復(fù)的《平生壯觀》中。

當(dāng)士大夫們在宮廷鑒賞新近由南方流入內(nèi)府的名跡時,南方的鑒藏家和書畫商人也已經(jīng)切身感受到了這一趨勢。顧復(fù)在《平生壯觀》中記錄陸機《平復(fù)帖》時寫道:“王濟之購而北去?!雹嶂饕顒佑谔K州和徽州一帶的書畫商人吳其貞也敏銳地注意到了這一現(xiàn)象。早在順治十六年(1659)冬天,吳其貞在蘇州閶門外潘秀才家見到李公麟《九歌圖》和《淳化閣帖》十卷。據(jù)吳判斷,《九歌圖》曾見于文嘉為江陵題其所藏書畫錄目,而《淳化閣帖》雖非祖本,卻也是宋搨。因而,兩者均價值千金。但讓吳其貞遺憾的是,這樣的名跡,“未幾再過索觀,已為北人售去”⑩。更讓吳震驚的是,第二年,即順治十七年(1660)四月十一日,他在吳門見到北京來的書畫商人王際之。此人與顧復(fù)所記將陸機《平復(fù)帖》購而北去的王濟之很可能是同一個人?。安岐《墨緣匯觀》將王濟之與顧復(fù)之弟顧崧并稱,曰:“彼時精于鑒別者,有都門王濟之、江南顧維岳之稱?!?可見,王在當(dāng)時的書畫鑒藏圈內(nèi)頗有聲望。王際之往返于蘇州一帶與北京之間,將南方的書畫藏品購而北去,從中謀利。這次與吳其貞相遇時,王際之所獲頗豐,從嘉興已有近百年書畫收藏史的高、李、姚、曹四家購得書畫藏品過百件(見下表)。面對此情此景,吳其貞不禁感嘆道:“今一旦隨際之北去,豈地運使然耶!”?

吳其貞順治十七年(1660)四月十一日所見王際之購入書畫列表?

3林藻 唐 《深慰帖》羅紋紙。有紹興“奇觀”小璽,趙孟頫、柯九思、吳寬等七人題識。已刻入《停云館帖》。4蔡襄 北宋《及新帖》《入春帖》《書極帖》《是縣帖》《謝郎帖》《中間帖》《大研帖》《欲尋帖》《蒙惠帖》九帖合卷。每帖各一體。紙墨皆勝。有倪瓚等三人題跋。5 馬和之 南宋 《后赤壁圖》 絹畫。卷后有趙構(gòu)書《赤壁賦》一篇。6 蔡襄、蘇軾、黃庭堅 北宋蔡襄《今日帖》、蘇軾《武昌帖》、黃庭堅《垂顧帖》三帖合裝。蘇軾《武昌帖》書在粉箋上,剝落,精神不旺。7錢選 元代 《淵明圖》 紙本。有題識。卷后有鮮于端書《歸去來辭》。8趙禎 北宋 《蘭亭記》絹本。有何端禮所繪圖畫,趙構(gòu)《蘭亭記》并其宋搨,宋、元三人跋。紙本。有“子昂戲作雙松平遠(yuǎn)圖”款識,又有自題識、楊載等二人題跋。10 米芾 北宋 《多景樓詩》 紙墨尚新。有秦檜等印,何執(zhí)中、平顯二人跋。11 蘇庠 南宋 《便道帖》《均休帖》二帖合裝。9 趙孟頫 元 《雙松平遠(yuǎn)圖》紙墨俱佳。卷后宋人五題跋。12 葉清臣等 宋宋紱《度支帖》、葉清臣《近造帖》、張商英《惶恐帖》《章示諭帖》《林帝帖》《劉燾帖》《之奇逐帖》、葉夢得《教示帖》《達賜教帖》《邦彥降顧帖》、韓蘄《王運使帖》、吳說《門內(nèi)帖》、林?jǐn)d《誨下帖》、吳忠惠《稟報帖》、葉適《前日帖》《煜問秀帖》、無名氏《夷塗帖》等十七帖合裝。后有王穉登跋。13 梁楷等 宋元梁楷《花溪幽禽圖》、徐熙《雞冠蝴蝶圖》、楊妹子《柳花圖》《竹枝圖》、劉松年《柳亭圖》、無名氏《心猿意馬圖》《秋葉圖》、劉宷《黃葵圖》,另有宋元真跡共四十幅合裝。前八圖皆造精妙,其余不足記。

《昨日帖》為粉箋紙,《謝公帖》為本色紙。后有魏了翁、項元汴題識。已刻入《停云館帖》。15 吳瑜 不詳 《端箭圖》 絹本。14 杜衍 北宋 《昨日帖》《謝公帖》二帖合卷。紙本,楷書。紙殘去前段數(shù)行,計三十六字,由文徵明補足。上有賈似道等印章,卷后有文徵明、董其昌題識。17 黃庭堅 北宋 《長者墓志銘稿》《宋濾南老史翊止銘稿》。 紙墨佳,有董其昌跋。16 蘇軾 北宋 《赤壁賦》18 趙構(gòu) 南宋 《付岳武穆手敕》 紙墨如新。末書“付岳飛”三字。19 李公麟 北宋 《吳中三賢圖》 絹本。每則由宋徽宗第四子鄆王題。20 米芾 北宋《東山帖》《尊候帖》《淡墨深秋畫遠(yuǎn)山絕句一首》《興公帖》《太師帖》《張季明帖》《倒念揭》七帖合裝。《東山帖》刻入《余清齋》?!蹲鸷蛱酚絮r于樞題。后四帖為項元汴舊藏,前三帖為曹溶舊藏。21 彥至等 宋22 蘇洵、蘇軾、蘇轍、蘇過 北宋彥質(zhì)《至意帖》、元吉《手教帖》《聞子昭帖》、李大防《示問帖》、洪仁仲《議文帖》《降訪帖》、吳說《門下帖》《誨諭帖》、王覿《平江帖》《勝悲憂患帖》十帖合裝。蘇洵《昨日道中帖》《陳元實帖》《宣繇帖》《南奎帖》、蘇軾《知府帖》《運句帖》《深察帖》、蘇轍《定國帖》《安居帖》《知郡帖》《十一日帖》《十二日帖》《十三日帖》《十四日帖》《定國二帖》、蘇過《四詩帖》《貽孫帖》《遠(yuǎn)失帖》。吳說二帖尤妙。保留宋內(nèi)府裱。23 趙千里 南宋 《江山圖》 絹本。高一尺二三寸,長丈余。有朱元璋跋。24 黃庭堅 北宋 《糟薑帖》《天民帖》二帖合裝?!短烀裉芳埬祷?。卷后有明代俞貞木題跋,另附劉順書法一則。

25 喬孔山等 宋喬孔山《十一月帖》、希蕰《閣下帖》、劉翔齋《野人帖》、王莘老《清范帖》、葉士鼎《刺府帖》《舶管帖》、陳孝《提刑帖》、程鳳《提舉帖》八帖合裝。尚未裱,系內(nèi)府所出。26 王蒙 元 《雨竹圖》 紙本。有“黃鶴山樵王蒙戲作”八字款。27 荊浩 五代 《秋山圖》 絹本。28 朱銳 南宋 《秋山駝車圖》 絹本。29 張即之 南宋 《楷書杜詩一首》 紙墨俱佳。30 米芾 北宋 《樂圃先生墓志》31 倪瓚 元 是日所見,未登記。32 趙孟頫 元

吳其貞與王際之的這次相遇被學(xué)者們屢屢提及,用以證明這一時期鑒藏重心的“北移”。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關(guān)注到這批藏品龐大的數(shù)量,并未對其價值予以深究。王際之此次所獲足以讓任何熟悉中國書畫史的人大吃一驚,并立刻能夠體會到吳其貞當(dāng)時的心境。這批藏品主要集中在宋元,且以宋代為多,其中不乏珍品,如米芾《多景樓詩》、蘇軾《赤壁賦》、黃庭堅《王長者墓志銘稿》等。這批藏品明顯的時代特征可能與王際之的專長有關(guān)。據(jù)吳其貞描述,“王際之善裱褙,為京師名手,又能鑒別書畫真?zhèn)?。蓋善裱者,由其能知紙紈丹墨新舊,而物之真贗已過半矣。若夫究心書畫,能知各人筆性,各代風(fēng)氣,參合推察,百不差一,此惟際之為能也。然只善看宋人,不善看元人;善看紈素,不善看紙上,此又其短耳”?。吳其貞本人為徽州人,“常游蘇州及淮揚,與收藏家相往來”?,其身份和經(jīng)歷所產(chǎn)生的地緣意識,使他在面對此情此景時所發(fā)出的感嘆中充滿了無奈和些許的悲涼。

吳其貞的感慨絕非就此一事而發(fā),應(yīng)是經(jīng)他長期觀察之后的切身感受。其《書畫記》記錄了他從崇禎八年(1635)至康熙十六年(1677)在徽州和蘇州一帶從事書畫買賣生涯中所經(jīng)見的書畫。在他乘船行進的時間里,能頗為頻繁地從收藏家和書畫商人處見到許多古代書畫,其中不乏劇跡。以吳其貞在順治十三年(1656)四月的一次商旅為例。此次,吳其貞從揚州到泰興,共有四次記錄,所見多為唐宋書畫珍品:四月二日,在揚州江孟明家見到一卷歐陽修兩帖合裝,一為《本紀(jì)帖》,一為《脫錯帖》?;十日,在揚州陳以謂舟中見到王羲之《袁生帖》、懷素小草《千字文》、米芾《梅花詩贊》、薛道祖二帖,以及宋元小畫冊二本含四十八幅?;十五日,在丹陽張范我家見到江貫道《萬壑千巖圖》,并在張范我家從潘雨若手中購得宋人《羅漢圖》絹畫二幅?;二十五日,在泰興拜訪季寓庸,得見黃庭堅《劉賓客詩》、蔡襄《送徐公衍帖》、王獻之《舍內(nèi)帖》、懷素《自敘帖》、鐘繇《季直表》墨跡、唐希雅《雪禽圖》、黃筌《寒菊幽禽圖》?。類似的行程在《書畫記》中頗為常見。春江水暖鴨先知,像吳其貞這樣閱歷豐富的書畫商人,最先感受到古書畫“北移”的動向本不足為奇。

二、“北移”之考辨

“北移”之后的書畫去向何處?是我們需要追問的一個問題,但似乎也是目前被關(guān)注“北移”現(xiàn)象的學(xué)者忽略掉的一個問題。這批藏品中的一部分幾經(jīng)流轉(zhuǎn)后出現(xiàn)在了京城。如前文所提及的吳其貞于順治十三年(1656)四月十日見到的王羲之《袁生帖》,后被高士奇收藏,并作為開篇第一件被錄入他的《江村書畫錄》;二十五日見到的懷素《自敘帖》,據(jù)吳其貞所言,“向藏項墨林家,為法書墨跡第一卷。程季白以千金得之,尋歸姚漢臣”?。此卷后被商賈攜至京師,被徐乾學(xué)收藏??滴跞辏?693)夏天,高士奇從徐乾學(xué)處借得懷素《自敘帖》,留于幾前達數(shù)月之久。據(jù)高士奇題跋可知,有人持懷素《自敘帖》至京,徐花去饌銀五百兩購得?。再如,顧復(fù)提及的《平復(fù)帖》北去之后,輾轉(zhuǎn)流入梁清標(biāo)之手,據(jù)安岐《墨緣匯觀》云:“此卷余得見于真定梁氏。”?

若進一步追問新一輪藏家的地域?qū)傩约纯砂l(fā)現(xiàn),由南向北移動的藏品只是表象而已??滴醭愿挥惺詹囟呷绺呤科?、王鴻緒、徐乾學(xué)等人,雖在京師發(fā)跡,其藏品也有相當(dāng)比例系從京師購入,但他們本人卻是身居北地的江南人,高士奇來自錢塘,王鴻緒來自松江,徐乾學(xué)來自昆山。再如,同樣頗富鑒藏盛名的宋犖和卞永譽,雖為北人,但其宦游之跡卻主要在南方,宋犖任職江蘇,卞永譽任職閩中。鑒藏家有隨身攜帶藏品的習(xí)慣,高士奇就曾自稱“生平所藏書畫來去皆以自隨”?。于是,藏品便隨著鑒藏家在南北之間的遷移而流動,這讓我們很難輕易斷定這批從項元汴、季寓庸等南方藏家流出,再經(jīng)王際之、吳其貞等書畫商人之手流入京城的古代書畫,此后的歸宿究竟是南方還是北方,若僅以“北移”一詞來概括這一現(xiàn)象則過于簡單和偏頗。

以高士奇為例來印證這一論點應(yīng)頗為恰當(dāng)。據(jù)高士奇詩集等文獻來看,盡管他早年受家庭等方面的影響對鑒藏古書畫存有一定的興趣?,但他未入直南書房之前(康熙十六年,1677)的藏品應(yīng)非常有限?。入直南書房后短短十多年間,他一躍而成為當(dāng)時最重要的收藏家之一。至康熙三十二年(1693),高士奇撰寫的《江村銷夏錄》收錄書畫共210件,是他剔除自己曾在內(nèi)府所見書畫之后親經(jīng)品第的古代書畫珍品。如此規(guī)模,在歷代書畫鑒藏類著述中毫不遜色。傳為經(jīng)高士奇手定的《江村書畫目》共羅列真真假假書畫共518件,這很可能接近了高士奇?zhèn)€人的收藏規(guī)模,只是其中贗品和價值不高的作品占有相當(dāng)?shù)谋壤?蓞⒖嫉氖?,陸蓓容?jù)《授研齋鑒藏錄》等文獻,推算宋犖的收藏規(guī)模應(yīng)不少于393件?。從高士奇藏品的來源看,有藏于江南項氏、季氏家族者,如王羲之《袁生帖》、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也有北方藏家如孫承澤歿后購自其子孫者,如“趙子固落水本”《定武蘭亭》,還有曾藏于地域?qū)傩耘c自己相同的鑒藏家如徐乾學(xué)等人者,如傳為王獻之所書《保姆志》。盡管借古書畫向北移動的時機,高士奇迅速在京城積累并形成了自己的收藏規(guī)模,一躍而成為當(dāng)時重要的收藏家之一,但其退居之后,又將藏品攜往位于江南的平湖,并在平湖繼續(xù)其鑒藏活動,撰成《江村銷夏錄》一書。因而,用“北移”一詞來概括以高士奇為代表的收藏家藏品的地域性變化顯然不妥。

我們不能簡單判定清初古代書畫“北移”的另一原因,在于這一時期藏品從一個藏家向另一個藏家再次流轉(zhuǎn)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在康熙朝,藏品難以像晚明以前那樣被某個固定的家族收藏,持續(xù)數(shù)十年,在數(shù)代人之間遞藏,以求子孫永保??滴鯐r期的藏品流動頻繁,某個藏家歿后,其子孫將其藏品出售或轉(zhuǎn)贈他人,又造成新一輪的藏品流轉(zhuǎn),甚至同一件藏品在數(shù)十年間屢次轉(zhuǎn)手的情況也極為常見。從當(dāng)時的情況來看,新的流轉(zhuǎn)多發(fā)生在士大夫階層內(nèi)。在官方尚未大規(guī)模介入且沒有新的收藏階層形成的情況下,這很大程度上應(yīng)歸因于他們對彼此藏品的熟知。曹溶歿后,其孫將其所藏拓本廉價出售,楊賓《大瓢偶筆》記云:“禾中曹秋岳侍郎,好金石之文,聚八百余種。生平不輕示人。沒后二十余年,其孫盡載入?yún)?,不問妍媸,概以微值售之。余所見者,尚三百余種,然宋拓者已無一紙矣?!?孫承澤歿后,其藏品很快消散殆盡,康熙四十六年(1707)九月,在真州的一次雅集中,與會者正在鑒賞王鐸題贈給徐乾學(xué)的一把扇子。據(jù)曹寅題記可知,朱彝尊當(dāng)日曾提及孫承澤歿后其藏品的情況。朱彝尊道:“北海先生家子孫皆僦屋居,甲海內(nèi)收藏之富,今已蕩然無寸縑片紙?!?以孫承澤收藏的“趙子固落水本”《定武蘭亭》為例,這是一件流傳有緒的珍貴拓本,因趙孟堅(子固)曾于行舟間遇風(fēng)落水搶護不失而得名。孫承澤獲贈于白函三,承澤歿后,高士奇重價購之于其后人??滴跞四辏?699)閏七月七日,高士奇題跋曰:“孫北海少宰研山齋中珍藏第一,罷仕二十余年,自謂足以怡老。比歲輦下士大夫搜求少宰所藏,賢子不肯輕出示。余再入都門,始重價購之,不獨石本精神煥發(fā),意態(tài)縱橫,如姜白石、趙子固、趙子昂諸跋,翰墨遒古,又豈易得?”?此帖的流轉(zhuǎn)并沒有就此止步。十年之后,即康熙四十八年(1709),王鴻緒解組歸田,購求古帖,在顧崧處得到高士奇藏有此帖的消息,并從高士奇長孫手中得到此帖。張照在這件拓本上題跋,稱高士奇對自己身后藏品的處理留有遺命:“江村先生捐館日,遺命平生珍秘書畫并贈大司農(nóng)儼齋先生(王鴻緒),曰:‘毋令墮葉公手?!?盡管張照有著高士奇孫女婿的身份,但他所謂遺命卻并不可信,可能是高氏子孫出售、轉(zhuǎn)送高士奇藏品時的借口,也可能是張照在為王鴻緒于高士奇歿后不久即得到其所藏珍品而開脫。因為所謂遺命與《江村書畫目》中將重要藏品都標(biāo)注“永存珍秘”的用意有極大的出入。針對此帖的流轉(zhuǎn),王鴻緒卻與高士奇有不同的說法。王鴻緒在題跋中寫道:“北平孫退谷先生家藏《蘭亭》甚富,時真定梁相國為大司農(nóng),余為學(xué)士,見輒道之。及余再入國門,退谷后人以‘趙子固落水本’見示,因購得之,然竊疑子固當(dāng)日何至輕生以護此帖也。尋為友人取去,意亦不甚惜。后見大令《保姆帖》,紙墨搨法與此本無二,后趙吳興跋語至精,乃始夢寐追憶,而邈若河漢矣。己丑(康熙四十八年,1709)春,余解組歸田,購求古帖。顧子維岳言江村藏‘五字未損本’絕佳,訪之長君太史公,竟以歸。余閱之,乃昔年所得‘落水本’也。珠還和浦,喜何如之?!?無論中間細(xì)節(jié)如何,這件拓本在相對較短的時段內(nèi)依次經(jīng)孫承澤、高士奇和王鴻緒三人遞藏卻是事實。

高士奇歿后,王鴻緒收藏了很多高士奇的藏品,但其身后同樣也難免遭藏品流出之厄。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本藏于泰興季氏,后歸高士奇,高士奇歿后歸王鴻緒,王鴻緒歿后被其仆攜出轉(zhuǎn)售。乾隆五十一年(1786),金士松奉敕題跋時詳述了《富春山居圖》在三四十年間頻繁流轉(zhuǎn)的經(jīng)過:

國朝歸高江村詹事,詹事以六百金收之。后歸王儼齋司農(nóng),亦如其直。司農(nóng)沒,仆人挾之來蘇,逾月無售者,旋轉(zhuǎn)之維揚矣。計詹事、司農(nóng)品地聲勢極一時之盛,今不三四十年,如春花飄零、云煙解散。?

類似的事情也屢次發(fā)生在朱彝尊身上。朱彝尊曾收藏一件流傳有序的拓本《宋拓鐘鼎款識》,上有趙孟頫、柯九思等人的題跋和鈐印,后轉(zhuǎn)至項元汴,再轉(zhuǎn)至曹溶。朱彝尊于題跋中記述道:“康熙戊申(康熙七年,1668),先生出示予。予愛玩不忍釋手,先生屬予跋之,未果也。辛酉冬(康熙二十年,1681),予留吳下。先生寓書及冊,復(fù)命予跋。予仍不果。改歲,乃封完寄焉。先生既逝,所收書畫多散失。久之,是冊竟歸于予,藏篋中十載?!?在另一件曾經(jīng)孫承澤收藏的《孔彪碑》拓本上,朱彝尊題跋道:“孫氏所藏漢隸約三十余種,尚有張表、衡方、夏承、王純、侯成、戚伯著諸碑,皆宋時拓本。今盡散佚,睹此如覿故人,又絕類郃陽令曹全筆法?!?

詳加審視,在顧復(fù)、吳其貞等南方鑒藏家和書畫商人眼中“北移”之后的藏品轉(zhuǎn)至北方后,或流入內(nèi)府,或流入梁清標(biāo)等北方士大夫手中,或流入在京任職的高士奇、王鴻緒、徐乾學(xué)等南方士大夫手中并在他們晚年再次流入南方,或流入宋犖、卞永譽等北方士大夫手中卻仍隨之宦游于南方。且藏品在短時段內(nèi)的再次流轉(zhuǎn)頗為頻繁,增加了這一現(xiàn)象的復(fù)雜性。鑒于此,我們?nèi)粢浴氨币啤币辉~來概括清初南方古書畫向北方移動這一現(xiàn)象顯然過于輕率。

三、南方舊族與新興士大夫階層

南方鑒藏活動盛于北方,明萬歷年間沈德符所著《萬歷野獲編》即注意到這一現(xiàn)象:

嘉靖末年,海內(nèi)宴安。士大夫富厚者,以治園亭、教歌舞之隙,間及古玩,如吳中吳文恪之孫、溧陽史尚寶之子,皆世藏珍秘,不假外索。延陵則嵇太史應(yīng)科,云間則朱太史大韶。吾郡項太學(xué)、錫山安太學(xué)、華戶部輩,不吝重貲收購,名播江南。南都則姚太守汝循、胡太史汝嘉亦稱好事。若輦下則此風(fēng)稍遜,惟分宜嚴(yán)相國父子、朱成公兄弟,并以將相當(dāng)途,富貴盈溢,旁及雅道,于是嚴(yán)以勢劫,朱以貨取,所蓄幾及天府。?

書畫鑒藏重心在晚明處于南方,與此地科舉人才之盛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明代的江南一帶,有“東南財賦地,江浙人文藪”?之譽,“蘇州古稱吳會,控三江,帶五湖,沃野千里,號稱‘士夫淵藪’”?,更有“陜右兵、福建秀才、大江以南士大夫、江西湖外長老、京師婦人”?的俗諺。直至清初,王士禛在《香祖筆記》中猶記述道:“近日地氣自江南至江北,而揚州為極盛。如甲戌(康熙三十三年,1694)顧圖河,江都人,榜眼及第;庚辰(康熙三十九年,1700)季愈,寶應(yīng)人,榜眼及第;癸未(康熙四十二年,1703),王式丹,亦寶應(yīng)人,會、狀兩元及第。一時稱科名盛事,前此未有也?!?“江淮以北,鼎甲甚不易得,蓋自明時已然。然如直隸之滄州,順治丙戌(順治三年,1646)呂讀學(xué)顯祖,乙未(順治十三年,1655)戴少參玉綸,皆榜眼及第。河南柘城縣,康熙甲辰(康熙三年,1664)李侍郎元振,庚辰(康熙三十九年,1700)王編修露,一榜眼及第,一探花及第,露即會元也。滄州又有丁亥(康熙四十六年,1707)會元李人龍,官內(nèi)閣中書舍人。然則堪輿家言,信有征矣?!?科舉的激烈競爭隨著士人數(shù)量的增多愈演愈烈,迫使許多士人背離仕途的軌道而進入文化領(lǐng)域?。諸如文徵明、唐寅、祝允明等失意文人,憑借自身的詩文書畫等特長,開辟出有別于傳統(tǒng)士人仕宦的另一途徑,受到時人的追捧。他們的書畫作品也得到認(rèn)可,價格甚至可以同古董相比肩,被稱為“時玩”,以與“古玩”相對?。書畫鑒藏在這樣的背景下昌盛起來。在文人、書畫商人和市場的共同催生下,大范圍的人群參與到鑒藏活動中。正如萬木春所注意到的,“在萬歷末年的嘉興,書畫鑒藏作為主流階層的身份標(biāo)志,在全社會范圍內(nèi)受到追隨。參與鑒藏的階層之廣、人數(shù)之多,使‘鑒藏家’這個詞完全失去了其定義能力”?。萬木春還注意到,嘉興地區(qū)的李日華身邊存在“大批科考不中的下層文人,其中不少迫于生計,在鬻古、授經(jīng)、卜算、行醫(yī)和游幕之間不斷變換職業(yè)。他們可能在某月的上旬以賣畫為業(yè),下旬便靠行醫(yī)度日,而在此期間一直都在伺機出售古董”?。

在這樣的氛圍下,通過仕、商途徑積累起財富的江南士紳,經(jīng)過長期的積累,在晚明逐漸形成一些以書畫收藏而頗負(fù)盛名的家族,如嘉興項氏、泰興季氏,以及王際之購得大批古書畫的高、李、姚、曹家族等,我們可將他們稱為書畫鑒藏領(lǐng)域的南方舊族。若要給一個較為準(zhǔn)確的定義,可將其定義為:明清之際,江南一帶通過仕商等途徑歷經(jīng)數(shù)代積累后形成其龐大的收藏規(guī)模并在鑒藏領(lǐng)域享有盛譽的家族。這些家族的收藏數(shù)量龐大,質(zhì)量上乘。僅以嘉興項氏為例,據(jù)康雍時期的張庚《國朝畫征錄》稱:“吾鄉(xiāng)項氏自墨林(項元汴),李氏自太仆(李日華),游心藝苑,考究六法,為一時領(lǐng)袖。至今兩姓代有聞人,與太倉王氏鼎足江東矣。”?關(guān)于項元汴的收藏,翁同文據(jù)《千文編號書畫目》推測項氏所藏書畫共計2190件?。另據(jù)葉梅研究,經(jīng)項元汴所藏法書(不含墨拓),唐以前15件,唐35件,五代3件,宋199件,元169件,明42件,其中,蘇軾27件,黃庭堅27件,米芾15件,蔡襄11件,趙孟頫67件?。其收藏規(guī)模令人驚嘆。收藏既富,項元汴秉持子孫永保的心態(tài),將其藏品以編號、標(biāo)價等方式分封,以傳其子孫。朱彝尊曾言:“子京蓄書畫甲天下,卷尾必估其價,析產(chǎn)時,按所書以遺諸子,見者以為不爽銖兩焉?!?“子孫永?!钡挠?xùn)誡,也被刻成收藏印鈐蓋在藏品上。藏品經(jīng)過代際間的積累和遺傳,在家族中相對穩(wěn)定地流傳著,晚明以鑒藏聞名的家族也因此而得以形成。

然而到了清初,隨著改朝換代,晚明固有的書畫鑒藏格局被打破,以書畫收藏而聞名的南方舊族的藏品大量流出。孫承澤即有“滄桑后名畫滿市”?之感。朱彝尊也曾寫詩感嘆項元汴天籟閣藏品的流失:“墨林遺宅道南存,詞客留題尚在門。天籟圖書今已盡,紫茄白莧種諸孫?!盵51]此外,入主中原的順治皇帝將部分內(nèi)府收藏賞賜臣僚,造成內(nèi)府書畫也在此時流出。卞永譽在其《式古堂書畫匯考》中寫道:“二十年來內(nèi)府真跡流落人間,自右軍以下,至子昂、伯機,所見五六百卷?!盵52]據(jù)王士禛《池北偶談》載,順治三年(1646),順治皇帝一次賞賜臣僚的書畫藏品就有百軸之多[53]。其中,賞賜給宋權(quán)的內(nèi)府藏品,理所當(dāng)然地由宋權(quán)之子宋犖繼承,這為宋犖的收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54]。古書畫的流通極大地刺激了市場的繁榮,以至于不良畫商將原本訂為一冊的作品分拆開來賣。安岐《墨緣匯觀》提到:“國初鑒家甚夥,宋之四家墨跡,南北爭購。吳門有一二于書畫中取利者,往往將柬冊分拆,希獲重利,遂使名跡分失如此?!盵55]而康熙皇帝對文治的重視、對書畫活動的支持,也使得南書房士大夫如高士奇、王鴻緒、徐乾學(xué)等人借機扶搖直上,于古書畫“北移”之時占盡先機,迅速形成新的鑒藏群體。我們可將其稱為新興的士大夫階層,并將其定義為:明清易代之時通過受降、科試、薦舉等途徑受到新朝重用的文人官僚。在此語境下,涌現(xiàn)出如孫承澤、梁清標(biāo)、卞永譽、宋犖、曹溶、高士奇、王鴻緒、徐乾學(xué)等一批重要的書畫收藏家。朱彝尊曾在與宋犖論畫的詩中提及當(dāng)時以鑒藏聞名的孫承澤、曹溶、卞永譽和宋犖四人,以此來推許宋犖,詩云:“退翁倦叟嗟淪沒,吳客雌黃詎可憑。妙鑒誰能別苗發(fā),一時難得兩中丞。謂宋公暨閩撫卞公也?!盵56]宋犖在推許高士奇時也將其與梁清標(biāo)相提并論,寫出“昭代鑒賞誰第一,棠村已歿推江村”[57]的詩句。而當(dāng)時這部分人大多聚集京城,他們對于古書畫的渴求和他們急速增長的收藏實力自然引起書畫商人的注意,使得從南方舊族流出的古書畫很快向北方轉(zhuǎn)移,從而引起了顧復(fù)、吳其貞等人的關(guān)注,產(chǎn)生了“北移”的誤判。

結(jié) 語

在當(dāng)時即引起顧復(fù)、吳其貞等鑒藏家和書畫商人關(guān)注的清初古代書畫“北移”現(xiàn)象,若進一步追尋大批藏品北移之后的去向,并細(xì)加梳理,深入探討,就會發(fā)現(xiàn)所謂的“北移”不過是浮于表面的假象,其實質(zhì)是藏品由晚明以來以鑒藏著稱的南方舊族流出后,流入清初以新興士大夫階層為主的藏家手中,這個群體中包含有高士奇、徐乾學(xué)、王鴻緒等在京城任職的南方人,還包含宋犖、卞永譽等在南方為官的北方人,他們在南北之間的遷移,以及藏品在這個階層中不同藏家之間的頻繁流轉(zhuǎn),增加了這一現(xiàn)象的復(fù)雜性,使我們不能簡單地以“北移”一詞來概括它。

①劉金庫:《南畫北渡——清代書畫鑒藏中心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陸樹聲《評〈南畫北渡〉》(載《中國書畫》2012年第4期)一文,從引文標(biāo)點錯誤、人名錯誤和誤讀文獻三個方面對此書詳加指正。

②李永:《清初北方士人書畫鑒藏家群體及交往——以孫承澤為中心的考察》,載《藝術(shù)史研究》2016年第3期。

③ 劉恒:《中國書法史·清代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頁。

④ 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版,第445頁。

⑤ 遼寧博物館編《清宮散佚書畫國寶特集·書法卷》,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3頁。

⑥⑨? 顧復(fù):《平生壯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0頁,第3頁,第3頁。

⑦ 王士禛:《居易錄》卷四,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⑧ 高士奇:《天府寶翰篇》,《隨輦集》,清康熙刻本。

⑩???????? 吳其貞:《書畫記》,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6年版,第290頁,第290頁,第300—312頁,第312頁,第274—275頁,第275—277頁,第277—278頁,第279—282頁,第280頁。

??[55]安岐:《墨緣匯觀》,商務(wù)印書館1937年版,第113頁,第2頁,第40頁。

? 轉(zhuǎn)引自吳其貞《書畫記》,第1頁。

? 見高士奇《跋懷素自敘帖》。

? 高士奇:《蒙恩歸養(yǎng)奉母南行抒情八章留別都門親舊》其八,《清吟堂集》,清康熙刻本。

? 高士奇藏有一把明代陳洪綬所畫的扇子,是順治十七年(1660)其父親的朋友所贈。參見高士奇《昔庚子(順治十七年,1660)之歲余在髫年,性喜畫箑,先君老友丁秋平以章候所畫墨蝶落花扇見贈。頃于山荊故奩中檢出,開展如新,屈指三十六年,感慨系之。因用箑中韻題志三首》,《清吟堂集》。

? 高士奇在入直南書房之前避居京城城北時,隨身攜帶的一卷宋徽宗書法《艮岳記》,可能是僅有的幾件藏品中最重要的一件(參見高士奇《題宋御書艮岳記》,《苑西集》,清康熙刻本)。

?陸蓓容:《宋犖和他的朋友們——康熙年間上層文人的收藏、交游與形象》,中國美術(shù)學(xué)院出版社2016年版,第26頁。

?楊賓:《大瓢偶筆》,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2年版,第198頁。

? 曹寅:《題王覺斯先生畫扇》,《楝亭集》。轉(zhuǎn)引自張宗友《朱彝尊年譜》,鳳凰出版社2014年版,第537頁。

??? 吳榮光:《辛丑銷夏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1頁,第12頁,第11頁。

? 見金士松《富春山居圖跋》。

? 朱彝尊:《宋拓鐘鼎款識跋》,《曝書亭序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86頁。

? 朱彝尊:《漢博陵太守孔彪碑跋》,《曝書亭序跋》,第203—204頁。

?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654頁。

????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頁,第111頁,第22頁,第45頁。

?? 王士禛:《香祖筆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37頁,第137頁。

? 韓書瑞、羅友枝:《十八世紀(jì)中國社會》,陳仲丹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57頁。

?? 萬木春:《味水軒里的閑居者:萬歷末年嘉興的書畫世界》,中國美術(shù)學(xué)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5頁,第5頁。

? 張庚:《國朝畫征錄》,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1年版,第54頁。

?轉(zhuǎn)引自封國治《與古同游——項元汴書畫鑒藏研究》,中國美術(shù)學(xué)院出版社2013年版,第181頁。

? 葉梅:《晚明嘉興項氏法書鑒藏研究》,首都師范大學(xué)2006年博士學(xué)位論文。

? 朱彝尊:《圣教序跋》,《曝書亭序跋》,第226頁。

? 孫承澤:《庚子銷夏記》,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2年版,第37頁。

[51]朱彝尊:《曝書亭集》,清康熙刻本。

[52]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7頁。

[53]王士禛:《池北偶談》,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77頁。

[54]陸蓓容認(rèn)為,宋權(quán)獲賜的藏品成為宋犖收藏中最重要的一個基礎(chǔ),這個基礎(chǔ)在數(shù)量上意義有限,但質(zhì)量則無可置疑(參見陸蓓容《宋犖和他的朋友們——康熙年間上層文人的收藏、交游與形象》,第29頁)。

[56]朱彝尊:《論畫和宋中丞犖十二首》,《曝書亭集》。

[57]高士奇:《清吟堂集》。

猜你喜歡
藏家藏品書畫
抱樸齋藏品
李杰森藏品
譚禮藏品
藏家之友
中國書畫(2021年12期)2021-09-03 20:50:44
藏家之友
中國書畫(2020年8期)2020-12-01 06:49:42
羅妍妍藏品欣賞
寶藏(2017年11期)2018-01-03 06:46:09
小小書畫廓
藏家之友
中國書畫(2016年4期)2016-09-19 22:42:49
藏家之友
中國書畫(2016年3期)2016-04-19 10:29:26
書畫
天津教育(2009年6期)2009-07-22 03:35:34
施秉县| 红河县| 五指山市| 周口市| 安岳县| 吴川市| 定州市| 阿克苏市| 乌恰县| 新乡市| 米林县| 尚义县| 义马市| 靖宇县| 东海县| 宁南县| 华安县| 新野县| 南雄市| 老河口市| 临沧市| 桃江县| 浏阳市| 当涂县| 松原市| 石泉县| 武平县| 景泰县| 盐边县| 庐江县| 铜川市| 上虞市| 八宿县| 蚌埠市| 平江县| 腾冲县| 金平| 密云县| 兴城市| 湖口县| 宁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