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年 胡唐明(南京財經大學圖書館 江蘇南京 210023)
侯漢清(南京農業(yè)大學信息科技學院 江蘇南京 210095)
四部分類法是我國歷代典籍常用的分類法。2005年何發(fā)蘇先生仔細梳理了四部分類法,對于四部分類法的歷史意義作出了說明[1]。西漢劉向父子編輯《七略》,奠定了六分法的基礎。晉人荀勖編輯《中經新薄》,始創(chuàng)甲乙丙丁四部,開創(chuàng)了圖書分類四分法的先河。《隋書·經籍志》首次以經史子集四部命名分類,正式確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錄學中的地位。
此后此法延續(xù)千百年,基本無可替代。至清代《四庫全書》,四分法達巔峰狀態(tài)。其中經部收錄儒家經典。史部收錄記載歷史興廢治亂、各種人物以及沿革等歷史書,如《史記》《漢書》之類,以及地理書、目錄書。子部收錄諸子百家及其學說的書籍,如《莊子》《韓非子》等,以及釋家、道家作品。集部收錄匯集幾個作者或一個作者的詩文集及相關評論著作。
中國古代圖書分類法并不是一個獨立的體系,往往作為藏書目錄的一部分而出現。四庫分類法同樣如此,盡管應用廣泛,但沒有出現如近現代西方一樣出現獨立的分類法。正因為如此,每種目錄所用的分類或詳或略。
四庫分類法是基于傳統(tǒng)儒學這一內在特征,導致四部分類體系難以適應近現代文明的變遷。晚清以降,近代東西方文明交流日益頻繁,沖突加劇,學術交鋒與激蕩,新作頻現,新舊圖書性質蕪雜,殊難歸類,最終導致了四部分類法的逐漸解體。西方圖書館新思想、新潮流日漸影響中國傳統(tǒng)的圖書分類法。為此,近代圖書館學家勇于創(chuàng)新,介紹西方分類法,同時改編或者新編了獨立的圖書分類法。首當其沖的是《杜威十進分類法》的誕生與引進,《杜威十進分類法》作為一股清流,帶來了新的分類法思想,攪亂了沉寂的中國大陸。公元1910年孫毓修首先介紹《杜威十進分類法》,對國內影響甚巨。在此影響下,1924年洪有豐編寫了《圖書分類法》、1922年杜定友編寫了《世界圖書分類法》、1929年劉國鈞編寫了《中國圖書分類法》和《中文普通線裝書分類表》,1934年皮高品編寫了《中國十進分類法》。這幾部有影響的分類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受杜威分類法的影響[2]。其中最著名的,影響最大的當屬劉國鈞編著的《中國圖書分類法》和《中文普通線裝書分類表》。
在《中國圖書分類法》一書中,劉國鈞認為一部完整的分類法應包括四部分,即系統(tǒng)表、理論的基礎、索引、分類條例?!吨袊鴪D書分類法》編制原則上采取了新舊書統(tǒng)一原則;分類標準以學科為主、體裁為輔;分類以詳為貴;實用性原則?!吨袊鴪D書分類法》中的《使用法》說明,專業(yè)圖書館使用本表時可以采用如下辦法:“對于專業(yè)圖書采用詳細分類,對其它圖書采用簡略分類,并且還可以省略專類的總號或者用符號代替它?!盵3]這樣一來,導致該分類法的適用性更加廣泛,也為專業(yè)圖書館提供了改造該法的新思路。而收藏大量古籍的圖書館,雖然不是專業(yè)圖書館,但實際上已經具有了專門圖書館的性質,所以改造該表亦屬于順理成章之舉。
《中國圖書分類法》的《導言》第一條明確指出:“故決定采用新舊書統(tǒng)一之原則,試造一新表”[4],可見劉國鈞先生意在統(tǒng)一新舊書籍分類。為了說明舊書分類,還專門在《導言》中加以說明“4 四庫部類在本表中之位置”,按經史子集詳細論述其列類辦法。比如時令入農業(yè)類,政書入社會科學,金石改稱古物與傳記,列于史地類之末。明確四庫部類采用分散列類的辦法。
與此同時,劉國鈞先生編撰了另外一部專門用于古籍的分類法——《中文普通線裝書分類表》(后文簡稱《線裝表》)。對于該書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劉國鈞先生的學術思想和社會需要,后文將加以詳細論述。
關于《中文普通線裝書分類表》,筆者目前共發(fā)現3個版本。1929年劉國鈞先生編撰《線裝表》,此為初版,可惜未能親眼目睹,未知詳情。1957年北京圖書館修訂,此為二版[5]。1999年中國國家圖書館普通古籍采編組修訂編印新版(后文簡稱《線裝表新版》)。1999年版重印說明中也明確說明《線裝表新版》是重印,但是“對于分類表原編的十五門類的內容作了相應的調整”[6]。各版本之間只有二級類目的調整,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
《線裝表》與《中國圖書分類法》同時編纂,說明劉國鈞先生當時就確立了新舊圖書分別進行分類的思路。同時也是因為當時大型圖書館古籍入藏數量巨大。像北京圖書館(后改名中國國家圖書館)入藏的普通古籍就有180萬冊[7],一直采用《線裝表》進行分類,如果要改編不僅工作量較大,也會給已經習慣使用的圖書館工作人員與讀者均帶來不便,所以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線裝書一直采用《線裝表》分類與編目。
表1為《中文普通線裝書分類表》與《中國圖書分類法》三版一級類目比較與對照分析。
表1 《線裝表新版》與《中國圖書分類法》三版一級類目對照表
通過表1不難看出,社會科學、宗教、自然科學與應用科學等4個類目完全一致,很明顯這4個類目基本上屬于現代科學的范疇。而其它類目卻變化較大,《線裝表新版》中的經籍門、史乘門、地志門等均歸入《中國圖書分類法》三版的二三級類目。作為傳統(tǒng)古籍四部分類法的經史等一級類目分入《中國圖書分類法》的二三級類目,顯然不符合古籍的閱讀與使用習慣。
(1)混合編碼
為了避免與普通平裝書所用的分類表相混,《線裝表》采用混合號碼制,采用漢字與阿拉伯數字相結合的混合制標記符號。以文字(15個基本大類的類名的一個漢字)和數字作符號,比如書目目錄類號為“目20.”。
(2)間隔符號,讀作點
間隔符號位于漢字段之后,自左至右每2-4位數字段后加一圓點。大多數為3位,比如“文135.6 南宋(詩總集)”,“目774.83日內瓦國際圖書館”,簡明易懂。但需要注意的是,該表中亦有大量2位后即加圓點的,比如:“目10.5 叢書”、“經21.8 (經文合刻注疏)??庇洝钡?。
同時亦有4位后加點的,比如“科1000. 人類學”,與科100. 數學”要注意區(qū)別。
(3)“-”起止符號,讀作起止符號
該號表示類目的起止范圍。在主表類號中,用于表示一組相連類號的起止區(qū)間,比如“經611-619 (禮記)總義(依時代表分)”。此號只用于類目表中,不能出現在標引結果中。分類標引時,只能根據具體內容給予唯一的分類號。
(4)排列順序
類號排列按從左至右的順序進行對比。漢字部分按照15大類的順序,而不是按照通常的漢語拼音或者筆畫順序,阿拉伯數字部分逐位比較。
比如
目10. 目錄學通論
史 100. 通史
社 100. 社會科學通論
藝 300. 西洋畫
科1000. 人類學
為了標記符號具有較好的邏輯性和助記性,《線裝表》在為類目(包括通用復分表和專書助記表)配號時,廣泛采用統(tǒng)一配號法、對應性配號法和空號法。
(1)統(tǒng)一配號法
在一定范圍內具有相同的內涵要素配以統(tǒng)一的號碼,比如凡涉及時代的類目體系,基本體例一致,通常1 代表先秦,2 代表漢及三國,4 代表隋唐五代,5代表宋等,與時代復分表相同。在各大類中,一般0代表通論或者總論。
例如:
目10 (目錄學)通論
史10 史學通論
地10 (地理學)通論
傳10 (傳記門)通論
(2)對應配號法
不同的類目具有相同的區(qū)分標準盡量一致,以方便記憶。比如史乘門中,各類均按照體裁來劃分,類目整齊一致,方便記憶。
舉例如下:
史 100 通史
102 編年
103 表譜
104 紀事本末
105 雜史
史 130 后漢
131 紀傳
132 編年
133 表譜
綜上可知,中尺度WRF模式能較好的模擬出此次平流霧天氣過程的生消演變。模擬資料可靠,可進一步用于平流霧的成因分析。
134 紀事本末
135
(3)空號法
為了增加類目的適應性,不采用連續(xù)配號,有間隔地空余部分類號。這樣能夠增加修改時的類目體系的穩(wěn)定性。
類目仿分在《線裝表》中已經大量應用,主要有2大類,一種是對臨近類目的仿分,一種是仿總論性類目仿分。第二種情況比較多見,本文不需要多說。
對臨近類目的仿分,主要是為了簡化類表。在前一類目對類目詳細展開,以后各類則不再編列子類目。這種情況又可以細分為3類:(1)明確標明“仿×分”字樣;(2)標明“照此分”字樣;(3)標準“準此”字樣。如表2所示。
表2 仿分情況舉例
在同時使用仿分和復分時,請按照注釋來排列順序。比如“地727 湖泊”的類名注釋為:“依省區(qū)分,依湖名后加點、時代排”,已經有了明確的說明。
1957年版《線裝表》目錄中有4個附表,即時代表、分國表、書號編制法、著者號碼,與1929年版本相同。1999版《線裝表》卻有6個附表。在上述4表基礎上增加通論復分表和專書助記表。通論復分表和專書助記表明顯采用了現代分類法的一些技術與方法,具有現代分類法的一些特征。
古籍整理在所難免,注疏、校輯、補遺、拾遺等工作不斷,為了對此類圖書加以區(qū)別,特別增加專書助記表。在此表中,相關著作共分九類:1注疏;2選本;3校輯、匯編;4 表、志、圖、索引、目錄;5考證、義例;6 文字音訓;7評傳史事;8雜論;9補遺、拾遺。通過這樣的方法,類號的專指度更高。
一般來講,古籍是指1912年前出版或者抄寫的具有古代書籍樣式的圖書,但現在學界亦將1912年后出版的各種線裝圖書作為古籍對待。目前,古籍圖書主要分為兩大類:善本與普通線裝書。關于善本的認定,一般堅持三性九條標準[8]。典型的古籍書目代表為《中國古籍善本書目》[8]與《北京圖書館普通古籍總目》[9],前者收錄善本,后者收錄普通線裝古籍。
對于線裝書分類而言,呂叔湘先生有著清晰的認識,他在為《中華民國總書目》所作的序中做出了明確的說明,“線裝書沒有收進這個書目,主要是因為在許多大圖書館里,線裝書的分類編目和庋藏都自成系統(tǒng),因此如果要把這些線裝書收進這個書目,要投進很多人力和時間,只好將來另出專冊書目?!盵10]這種說法更多的基于實用性和方便性的原則加以考慮。
《北京圖書館普通古籍總目》就是收錄普通線裝書的一部目錄典范,也是直接采用《線裝表》的一部目錄。鑒于北京圖書館的特殊地位以及線裝書較大收藏體量這一事實,客觀上導致了其它圖書館的風行景從效應。
《北京圖書館普通古籍總目》[9]收錄了1911年以前以古典裝幀形式出現的寫本與印本圖書,同時收錄1911年以后以古典裝幀形式出現的與古代內容有關的圖書,共15卷,逐年出版。該書分類采用1929年劉國鈞先生所編的《北京圖書館中文普通線裝書分類表》(后文簡稱《線裝表》)。每一卷分別對應《線裝表》的15個大類。通過該目次可以了解《線裝表》的大致情況。北京圖書館收藏的普通古籍非常豐富,體量較大,在圖書館業(yè)界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目前在我國圖書館界對于圖書分類存在這樣的一種共識:(1)善本古籍以四庫分類法為主(含以此為基礎而修改的五部或者六部分類法),如《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國古籍善本總目》、《中國古籍總目》、《國立故宮博物院善本舊籍總目》等;(2)而現代圖書則基本采用現代分類法,比如《中國圖書館分類法》、《中文圖書分類法》等。(3)除此而外,線裝書是一種具有古籍格式的圖書,其紙張、保管均與普通科技圖書不同,正是基于線裝書與現代科技著作的分類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故需要另外歸類、儲存與管理。普通古籍(含線裝書)采用《中文普通線裝書分類表》的分類法,如《北京圖書館普通古籍總目》。理論界的共識與實務操作上的習慣已經具有了巨大的影響,也不宜再作大幅度的更改與調整。
綜上所述,筆者以為,采用《線裝表》類分線裝書不僅必要,而且現實可行,易于操作。如果線裝書采用《線裝表》,也能夠與現在的《北京圖書館普通古籍總目》形成一個完整的時間序列,避免同一種線裝書因為年代有別而存放架位或者歸類不同而引起尷尬情況的出現。
《中文普通線裝書分類表》與《中國圖書分類法》產生于同一時代,且出于劉國鈞先生一人之手,但命運卻截然不同?!吨袊鴪D書分類法》在大陸幾近消亡,只有極少圖書館還有部分利用該法的館藏,比如中國國家圖書館等;但在臺灣與港澳地區(qū)卻占據了圖書館界分類法的統(tǒng)治地位,成為了事實上的分類法標準。而《中文普通線裝書分類表》卻不同,基本只在大陸地區(qū)圖書館界使用,而且沒有公開出版,但卻福澤綿長,一直延續(xù)不斷。如此現象本身值得深度研究。
《中文普通線裝書分類表》的編撰反映了劉國鈞先生對古籍分類的認識,對研究劉國鈞先生學術思想與古籍分類均有重要的意義。不僅如此,就筆者所見,《中文普通線裝書分類表》目前共印刷了3個公開的版本,估計中國國家圖書館應該還有若干個內部使用版本。對于公開與內部版本的研究,也是一個圖書館史的重要內容。
可惜筆者沒有搜集到《中文普通線裝書分類表》幾次改版時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實施細則,如果有心人加以研究,勢必能夠更進一步探討出各版本修改的原因以及編目實施過程中的一些具體操作思路,從而更好地與現代分類法改版與編目改編工作的異同進行探討與比較,有利于細化現代分類法的改進與完善措施。
正如前文所敘,目前圖書館對于普通古籍采用《中文普通線裝書分類表》,而沒有采用國內流行的《中國圖書館分類法》,這也說明后者對于古籍分類尚有不適應處。如何吸納《線裝表》的有益成份,修改與完善《中國圖書館分類法》,是分類法學者與實務工作人員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尤其對于經史子集叢志等大類圖書的雙重歸類,更需要群策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