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堯 林華明 麥大海
廣東省茂名市人民醫(yī)院腫瘤一科,廣東茂名 525000
原發(fā)性肝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預后較差,病死率較高,是影響我國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外科手術治療是目前治療肝癌的首選方法。然而,由于肝癌起病隱匿,早期常無明顯癥狀,大多數(shù)患者就診時已到中晚期,能手術切除者僅為10%左右[1]。肝門區(qū)肝癌則較其他部位的肝腫瘤手術難度大,手術切除可能性更小[2]。碘-125粒子穿透局部組織有效距離僅為1.73cm,對周圍組織損傷小,在治療肝門區(qū)肝癌時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但因其作用半徑僅為0.8~1.0cm,現(xiàn)實介入植入時難以避免出現(xiàn)射線冷區(qū)[3]。本研究在CT導向下將碘-125粒子植入結合外放療治療肝門區(qū)肝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xiàn)匯報如下。
本研究選取2015年7月~2016年9月期間,經(jīng)我院確診為肝門區(qū)肝癌患者30例,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按照分層隨機抽樣將患者分為A組和B組。A患者15例,其中,男8例,女7例,患者年齡(64.24±13.18)歲。B患者15例,其中,男7例,女8例,患者年齡(62.57±12.39)歲。兩組患者在性別構成、年齡等基本資料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
入選標準:(1)所有患者均經(jīng)病理學或臨床影像等檢查證實的肝門區(qū)肝癌;(2)無明顯手術禁忌證;(3)預計生存期≥ 3 個月;(4)年齡> 18 歲;(5)自愿參加本次研究。
排除標準:(1)伴有嚴重心、腎、肺功能障礙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2)對治療藥物過敏;(3)接受過研究藥物治療;(4)不能耐受手術;(5)具有其他影響研究因素者。
治療前,所有患者行胸片、ECG、三大常規(guī)、肝功腎功、生化、凝血功能等檢查,評估放療及碘-125粒子植入手術耐受性。
A組:碘-125粒子植入結合外放療:(1)上腹部CT增強掃描后,采用TPS計算布源,在CT導向下將碘-125粒子(0.5mCi-0.8mCi)植入腫瘤灶內(nèi)。(2)1月后復查上腹部CT后行放療設計:CT模擬機定位設計,3D-CRT或IMRT技術。(3)放射劑量:46 ~ 56GY/23 ~ 28F/5 ~ 6 周。
B 組:單純外放療肝門區(qū)肝癌。放療方法同A組,外照射劑量達60GY/30F/6 周。
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在治療前和治療后1個月作螺旋CT檢查,把影像學腫瘤病灶最大直徑的乘積進行比較。近期療效:采用RECIST標準[4]進行評價,記錄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 CR),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 PR),病變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 PD),病變穩(wěn)定(Stable disease, SD),以達到CR、PR患者占同期患者人數(shù)百分比記為緩解率(response rate, RR)。療效評價標準為:(1)CR:腫瘤完全消失,影像學檢查不能顯示腫瘤或僅有條索狀影像及粒了的金屬影;(2)PR:腫瘤縮小,乘積比治療前減少≥50%;(3)SD:乘積比治療前減少<50%或增大<25%;(4)PD:乘積比治療前增大≥25%或出現(xiàn)新病灶。
本研究數(shù)據(jù)由作者記錄、整理,對試驗中獲取的數(shù)據(jù)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8.0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計數(shù)資料進行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配對t檢驗,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檢驗,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以P<0.01為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近期療效比較,A組患者RR率高于B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近期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AST、ALT、TBIL、AFP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過治療后,兩組患者AFP均較治療前有所下降,差異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兩組患者其余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AFP下降較B組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經(jīng)過治療后,A組患者中位生存期為26.0(95%CI:18.4~33.6)個月,B組患者中位生存期為17.0(95%CI:15.3~18.6)個月。Kaplan-Meier檢驗生存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703,P=0.017)。見圖 1。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注:*:A組AFP治療前后比較:t=3.503,P=0.005;#:B組AFP治療前后比較:t=4.004,P=0.000
組別 AST(U/L) ALT(U/L) TBIL(μmol/L) AFP(ng/mL)A組 治療前 63.22±23.13 55.61±28.15 14.23±11.15 153.28±37.87 B組 68.12±24.38 58.32±28.92 14.72±12.36 148.36±52.42 t 0.565 0.260 0.114 0.295 P 0.577 0.797 0.910 0.770 A組 治療后 64.57±25.18 54.32±26.65 14.03±12.78 112.46±35.31*B組 67.98±27.66 55.77±27.34 14.62±13.26 84.43±32.81#t 0.353 0.147 0.124 2.252 P 0.727 0.884 0.902 0.032
圖1 兩組患者治療后生存情況比較
立體定向適形放療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逐漸成熟起來的技術,利用加速器使多個射線野等中心照射腫瘤,每個野的幾何形狀均與腫瘤的形狀一致,它通過共面或非共面多野照射,使腫瘤受到高劑量照射,同時也使周圍正常組織得到有效保護,在肝癌等腫瘤治療的長期實踐中已經(jīng)取得顯著成效[5-7]。對于肝門區(qū)肝癌,放療照射正常肝臟組織面積相對較大、反應重(包括胃腸道反應),放療劑量受限,影響放療療效[8]。碘-125粒子是低能量放射源,半衰期長,易于防護,副作用明顯低于其他放射治療方法,是國內(nèi)常用的放射性粒子;碘-125粒子布源后,經(jīng)過3個半衰期治療后,其局部射線能量可達100~160GY,遠高于外放射治療在局部的射線劑量;碘-125粒子穿透局部組織有效距離僅為1.73cm,對周圍組織損傷小。但因碘-125粒子作用半徑僅為0.8 ~ 1.0cm,現(xiàn)實介入植入時難以避免出現(xiàn)射線冷區(qū)。
本研究在CT導向下將碘-125粒子植入結合外放療治療肝門區(qū)肝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結果顯示,A組患者RR率高于B組患者,分析原因:碘-125粒子植入具有輻射距離短,輻射劑量高度集中的優(yōu)點,在CT導向下將碘-125粒子植入可以較準確且持續(xù)發(fā)出γ射線,能夠疊加并增強腫瘤細胞的輻射效應,對DNA雙鏈的破壞作用增強,最終導致腫瘤細胞繁殖能力喪失[9]。而單純外放療,由于要控制劑量以免過多損傷正常肝臟細胞,因此,其RR率較低。本研究在觀察治療后兩組患者AST、ALT、TBIL、AFP發(fā)現(xiàn),A組患者AST、ALT、TBIL的改變與B組患者比較沒有差異,這提示我們,CT導向下碘-125粒子植入結合外放療治療肝門區(qū)肝癌與傳統(tǒng)外放療相比,具有相似的安全性,這一結果與Li J[10]的報道相一致,這是由于CT導向下碘-125粒子植入組織間放射治療的輻射距離為1.73cm,并且僅在癌灶內(nèi)集中的輻射劑量較高,而靶區(qū)周圍的放射劑量呈陡降的趨勢,對周圍正常肝組織的損傷小。有效減少對正常肝臟組織的損傷,可避免患者治療過程中肝功能受損[11-13]。因此,CT導向下碘-125粒子植入對AST、ALT、TBIL影響不大。而經(jīng)過治療后,A組患者AFP指標較B組顯著降低,這說明,CT導向下碘-125粒子植入結合外放療對于腫瘤細胞的殺滅效果更加顯著.γ射線通過直接電離作用,使腫瘤細胞DNA單鏈或者雙鏈發(fā)生斷裂,X射線則通過間接電離作用,產(chǎn)生氧自由基,殺滅腫瘤細胞[14]。本研究在觀察治療后兩組患者生存情況發(fā)現(xiàn),A組患者中位生存期為26.0個月,高于B組患者中位生存期17.0個月。這說明,CT導向下碘-125粒子植入結合外放療可以有效的提高肝門區(qū)肝癌患者的生存率,這一結果的可能原因是,碘-125粒子具有較長的半衰期,可達59.4d,能夠有效的持續(xù)的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并促進腫瘤細胞的凋亡。同時,持續(xù)的碘-125局部放射性治療可以有效的減少肝門區(qū)腫瘤細胞免疫表型的改變及轉移的概率[15]。綜合上述原因,使得CT導向下碘-125粒子植入結合外放療治療肝門區(qū)肝癌患者的生存率高于單純應用外放療治療的患者。
本研究同樣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樣本量較小,病例選擇方面可能存在偏倚,其次,觀察時間較短,未能進行3年甚至5年存活率的觀察,最后,本研究只進行了單因素生存分析,未能進一步探討其他因素對生存時間的影響。
綜上所述,CT導向下碘-125粒子植入結合外放療治療肝門區(qū)肝癌不僅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短期治療效果,而且能夠降低患者AFP,同時未引起AST、ALT、TBIL明顯改變,并且能夠延長肝門區(qū)肝癌患者的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