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建
摘 要:棉花是我國主要的經濟作物之一,推動棉花種植技術的提高,保證其優(yōu)質高產既是種植者的需求,也是我國棉花市場的需求。本文主要以山東省為例,簡要分析我國棉花優(yōu)質高產的種植技術,為棉花種植者提供相應的技術參考。
關鍵詞:棉花;優(yōu)質高產;種植;技術
山東省屬于我國第二大棉花產區(qū),具有悠久的棉花種植歷史。當地的棉花質量與產量對整個棉花市場的平均情況有著重要影響,為此,當地各部門都應重視提升其棉花的種植技術,發(fā)揮其優(yōu)質高產的優(yōu)勢。
一、創(chuàng)建高產棉田技術
1.創(chuàng)建優(yōu)質的土壤條件
土壤狀況是影響棉花質量與產量的重要因素,山東省政府提倡種植者先創(chuàng)建適合棉花優(yōu)質高產的土壤環(huán)境,以此作為推動棉花優(yōu)質高產的基礎保障。在創(chuàng)建過程中要使土壤的各項指標達到相應的標準:首先,土層深度必須符合要求,做到土層深厚。為植被根系生長提供有力條件。其次,要使土壤的營養(yǎng)成分達到相應的指標。山東省棉花種植區(qū)域的土質偏向于旱薄地與鹽堿地,這就表明其土壤肥力難達到棉花生長的需求。為此,在創(chuàng)建優(yōu)質棉田時,要通過追加有機肥的方式,提升土壤肥力,使其有機質至少達到1.1%,最重要的是提高氮元素、鉀元素與磷元素的有機含量。
2.創(chuàng)建優(yōu)質的排灌條件
棉花的生長對水分要求較高,其生理特性既不喜濕,也不喜旱。因此,在創(chuàng)建優(yōu)質棉田時,必須建立有效的排灌設施。通過該設施可以保證及時、有效的調整棉田間的水分情況。高效的排灌設施要達到以下兩點要求:一是,在旱季可做到72小時灌溉,為棉花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二是,洪澇時可在24小時內完成排水作業(yè),避免爛根等問題導致棉花大幅度減產。
二、種植管理技術
1.種植前
(1)整地技術。在種植前要對棉田進行整理,根據情況對土地進行深耕。據當地種植者介紹,通常2或3年就會對土地進行一次深耕,深耕時要保證其深度達到30厘米,非深耕時其耕地深度也要在15厘米左右。具體深度還要考慮到上一次收割后是否進行了秸稈還田作業(yè),如果進行了作業(yè)則應適當加深耕地深度。其次,耕地的方式有兩種,種植者可根據自己意愿選擇。這兩種方法分別是翻耕與旋耕。最后,不同的種植模式下耕地時間不同。純作棉在冬季前進行深耕,套作棉田在秋種時進行深耕作業(yè)。
整地環(huán)節(jié)還要根據棉田的基本情況進行基肥施加作業(yè)。在施加基肥時要做到施加量充足,以滿足棉花初期生長的需求。其標準是666.7m2應施加土雜肥3000千克左右,若施加畜禽糞應在500千克左右,若施加商品肥要大于200千克。分別以氮、磷、鉀肥作基肥,其施加量要分別達到6千克、6千克、5千克。
(2)選種技術。棉種的選擇也會對其優(yōu)質高產有重要影響。純作棉田的選種要求較小,主要是成長周期長,重點在于中后期長勢足的品種。而套作棉田在選種時要選擇單株生長力強,早發(fā)早熟的品種。同時無論哪種情況下選擇種子都應注意其抗病蟲的能力強。山東省種植者在選擇棉種時常選擇魯棉研28號、瑞雜816等。
2.種植時
(1)播種期的選擇。棉花的種植要選擇合適的時期,提高棉花的生長率與生長質量。受當地氣候條件影響,山東省種植的棉花為一熟,其播種、育苗期在春季4月份。而不同的地理位置其種植的時間還會有所差距:山東省北部地區(qū)多以地膜種植為主,其種植時間多在下旬20號至25號期間。南部地區(qū)多在中下旬16號至26號期間。育苗種植多在4月上旬進行育苗作業(yè),在5月上旬進行移植。
(2)密植技術。植株密度應根據不同的種植模式進行科學規(guī)劃,確保棉花的優(yōu)質高產。對于山東省而言其北部的純作棉田在種植常規(guī)品種的情況下,當土壤肥力較高時其密度每666.7m2可達3300株左右,當其肥力屬中等時同等種植面積上要達到4000株左右,雜交棉要達到2700株左右。南部地區(qū)麥套棉種植區(qū)要達到2800株左右,蒜套棉區(qū)要達到2200株左右。對于行距的標準為:純棉區(qū)大行間距80厘米,小行間距60厘米;蒜套棉區(qū)等行間距100厘米。
3.棉田管理
(1)苗蕾期管理技術。在出苗時期的主要管理任務是培育壯苗,要保證出苗齊、出苗全、苗株均勻、植株粗壯、葉子平滑,同時,要保證苗寬大于苗高。這是從根本上保證出效率及植株的生長能力,以實現優(yōu)質高產的種植目標。在蕾期的管理目標在于保證植株正常健康的生長狀況。要保證植株粗壯,頂心呈凹陷狀。在蕾期初始,苗高應達到20厘米左右,開花時植株應長至70厘米左右。為此應進行追肥作業(yè),增加土壤中氮磷鉀的有機含量。在蕾期的另一項重點工作內容就是防治病蟲害,這一時期的病蟲害主要是棉鈴蟲、甜菜夜蛾等。
(2)花鈴期管理技術。這一時期是保證棉花質量與產量的關鍵時期,其管理目標是保證植株的結鈴數量、鈴的體積。同時,在最佳結鈴期要保證結鈴數量的增加,降低落鈴率。在7月中旬要進行打頂作業(yè),即在保留足夠多果鈴數量下去除多余的果鈴,以提高果鈴生長質量。通常情況下,純種棉枝保留14個左右,蒜套棉留17個左右。并注意及時追加有機肥,促進其健康生長。此外,也要預防盲蝽蟓等害蟲,提高棉花質量與產量。
(3)吐絮期管理技術。這一時期的管理目標在于通過管理使上部枝多結桃,增加中部棉鈴重量,防止爛鈴等情況的出現。同時注意對煙粉虱等病蟲害的防治,避免其導致嚴重的質量破壞與減產問題。在9月易出現干旱情況,因此,要注意進行合理的灌溉,保證水分充足。
(4)收儲技術。在吐絮期后,要及時進行收割以避免“三絲”問題的出現,降低棉花質量。三絲是指化纖絲、異性纖維、色織物。在收割后要做好“四分”工作,避免因儲存不當引發(fā)的質量破壞問題。為此種植者要進行分期收割,將先成熟的進行收割;分類晾曬,減少不同質量、品種的棉花出現摻雜現象;分類保存,按其品種等標準進行保存;分售工作。
三、結語
近幾年來山東省出現棉花種植面積減少的情況,不利于當地棉花種植及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為此,政府應加大棉花種植扶持力度,依據其棉花種植歷史打造獨特的品牌。同時,種植者要不斷提高種植技術,保證棉花的優(yōu)質高產,以增加自己的經濟利益。
參考文獻:
[1]苑尚勇.淺析棉花高產種植管理技術[J].祖國,2014,(4):470.
[2]吐拉古力司馬義.棉花栽培及病蟲害防治技術要點[J].中國林業(yè)產業(yè),2017,(3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