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旭
1767年,58歲的約翰遜回到家鄉(xiāng)利奇菲爾德。多方打聽之后,他找到了以前奶媽的住處。小時候,他經(jīng)常來這兒的果園摘果子吃。如今物是人非,奶媽已經(jīng)不在了,她的兒子坐在門口,面前攤放著大開本的《圣經(jīng)》——那是奶媽去世之前買給他的,他視力和聽覺都嚴重受損,一輩子干不了什么事,只能讀這種大字號的《圣經(jīng)》以寬慰心靈。
看到這一幕,約翰遜備受觸動。因為喝了同一個人的奶水,約翰遜染上了同樣的病,而且更聾更瞎。同樣的起點,最后他卻成了文壇領(lǐng)袖,18世紀下半葉甚至以他的名字命名:約翰遜時代。在命運展開的兩幅畫面前,他或許松了一口氣,覺得老天沒有辜負自己的努力;在這之后,無盡的悲哀滾滾而來……
約翰遜剛出生時非常安靜,之所以安靜是因為他快死了。助產(chǎn)士忙活了好一陣才讓他緩過氣來。他的父母晚婚晚育:邁克爾和薩拉結(jié)婚時,一個49歲,一個37歲,等到約翰遜出生時又過去了3年。考慮到薩拉的身體狀況,為了讓孩子喝到更健康的奶水,邁克爾決定讓同村的一個婦女哺乳他。于是,病毒傳進了孩子的身體,引起了淋巴結(jié)結(jié)核。當(dāng)孩子從奶媽家抱回來時,他脖子腫大,眼睛發(fā)炎,已經(jīng)不成人樣了。他的姨媽說,要是她在街上碰到一個這樣的孩子,是絕對不會想領(lǐng)養(yǎng)他的。
為了給孩子治病,薩拉和邁克爾想盡了各種辦法,比如當(dāng)時流行的放血療法,在兩個月大的約翰遜的胳膊上切開一道小口,讓傷口潰爛;再比如摸治——薩拉帶著3歲的約翰遜去倫敦接受安妮女王的觸摸,當(dāng)時人們普遍相信王室有治療結(jié)核病的神力。然而最終,小約翰遜不得不接受自己的身體狀況:左眼幾乎全瞎,右眼視力受損,左耳全聾,同時結(jié)核在臉上留下了瘢痕,后來的手術(shù)又在面部下方和脖子上留下更多的疤痕。
不難理解,聾瞎和丑陋必然很早地影響了約翰遜的心理狀態(tài)。比別人不幸的他大概是世界文學(xué)史上最懂嫉妒的人。他不斷撰寫文章探討這一話題,一生掙扎著壓抑自己的嫉妒心理。而且,心理的敏感造就了極端的獨立,他從不愿被區(qū)別對待。約翰遜4歲時進入安·奧利弗夫人開的家庭學(xué)校。有一次邁克爾忘記去學(xué)校接他了,他決定自己走回家去。走到一道陰溝前時,他不得不跪下來趴著觀察溝的深淺。奧利弗夫人怕他被車撞到,在后面悄悄跟著,他發(fā)現(xiàn)后極為惱火。
從小到大,約翰遜一直是好學(xué)生,小伙伴們?nèi)绱顺绨菟?,甚至每天抬著他去上學(xué)。邁克爾是開書店的,約翰遜在20歲之前就幾乎成了“活人中讀書最多的人”。但約翰遜家境貧寒,沒錢上大學(xué),上完初級學(xué)校后在家待了兩年。直到19歲時,薩拉的一個表姐去世,給薩拉留下了40英鎊的遺產(chǎn),約翰遜才得以去牛津大學(xué)讀書。
在牛津,由于自覺比老師強,約翰遜經(jīng)常逃課:導(dǎo)師問他去哪兒了,他說他在草坪上溜達;導(dǎo)師說每翹一次課要扣兩分錢,他說這兒的課不值一分錢。在牛津,他喜歡穿學(xué)士袍,因為可以蓋住破衣服,但又破又大的鞋子卻蓋不住腳趾頭,因而所過之處總是引起同學(xué)們的一陣竊竊私語。后來他就索性不外出,呆在宿舍里看書。有同學(xué)同情他,放了一雙新鞋在他門口,他撿起來湊到跟前,看清楚那是什么東西之后,氣憤地扔掉了。
這段求學(xué)時光給我們留下了關(guān)于約翰遜神經(jīng)質(zhì)的描述:他的宿舍正對著院長的窗戶,據(jù)院長回憶,約翰遜經(jīng)常在宿舍里自言自語。人在獨處時偶爾蹦出一兩個詞很正常,約翰遜卻像在開研討會似的長篇大論,大聲說他如何“打算去很多別的國家學(xué)習(xí),我要去法國和意大利,我要去帕多瓦”等等。他其實從小就有這一習(xí)慣,發(fā)小回憶說:“我們喜歡在田野中散步,約翰遜一邊走路一邊忙著跟自己說話,顧不上理我們?!?/p>
他在牛津呆了一年多,因為無錢以繼,只得退學(xué)。
《約翰福音》9:4:“趁著白日,我們必須作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作工了?!奔s翰遜在牛津時將后半句視為自己的座右銘,后來還把它刻在了手表的背部。他似乎在頗有先見地提醒自己:當(dāng)還在牛津時,趁著心情平靜,應(yīng)當(dāng)抓緊時間讀書;等到精神垮塌,可就什么事都干不成了。
20歲的約翰遜鎩羽而歸,回到了家鄉(xiāng)。接下來,他度過了人生中最痛苦的5年。這段時光使約翰遜性格定型,并決定了他一生創(chuàng)作的主題。
自然,他感到老天不公。當(dāng)年入牛津面試時,老師驚訝地稱頌他是“最有資格進牛津?qū)W習(xí)的人”。就因為沒錢,他也是最沒有資格繼續(xù)上大學(xué)的人;而那些平庸的公子哥都在牛津花天酒地,順手拿個學(xué)位,然后從事律師或者牧師行業(yè)。這就是《傳道書》9:11的生動體現(xiàn):“……在日光之下,跑得快的未必得獎,勇士未必戰(zhàn)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精明的未必致富,博學(xué)的未必得人賞識,因為時機和際遇左右眾人?!?p>
我們不可能知道約翰遜精神崩潰的全部原因,但我們知道他崩潰得十分徹底。家里人都在忙著賺錢糊口,他卻什么事都干不了,20多歲還在家里啃老,父母的心情可想而知,但又不敢說什么。他們必定意識到了兒子的不正常。正是在這個時候,他出現(xiàn)了伴隨一生的強迫癥狀:走路必須摸郵筒,如果漏掉一個就返回去“補摸”;每經(jīng)過一個石柱,他都要舉起手來,如果忘記舉,就回去“補舉”;數(shù)自己的步數(shù),并且確保進門時哪只腳先邁過門檻;用腳趾頭或腳后跟不斷地在地上畫三角形和別的形狀;發(fā)出“咕咕”的雞叫聲和“噗噗”的呼氣聲。他有很多奇怪的習(xí)慣,比如絕不在星期天使用鉛筆;吃蘋果特別小心,害怕被毒死;手會做出一些劇烈的動作,面部表情也跟打閃似的抽搐。
“大腦蠶食自己”是約翰遜非常喜歡的一種表達方式。心病比身病更能讓人停擺,他后來回憶說他“感到如此疲憊和精神渙散,都讀不出鎮(zhèn)上大鐘的時間”。約翰遜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父親病重起不了身,求兒子幫忙照看一下集市上的書攤,他拒絕了。50年后,他回到家鄉(xiāng),頂著大雨和路人的譏笑,在原先父親擺攤的地方站了很長一段時間。
他試著當(dāng)教師,但沒有學(xué)校愿意雇用他。第一,他沒有學(xué)位;第二,他有各種各樣的古怪行為,這對學(xué)生們的膽量和模仿欲是個挑戰(zhàn);第三,他脾氣暴躁,經(jīng)常頂撞上司。
內(nèi)心的危機最好通過外化得到治療,婚姻在此起到了救贖作用。1735年,26歲的約翰遜和45歲寡居的伊麗莎白·波特結(jié)婚了,他叫她“泰蒂”。
約翰遜有一雙湛藍的眼睛,但身體的其余部分就不那么吸引人了。他的繼女回憶說:年輕時的約翰遜又高又瘦,“碩大的骨架其丑無比”,堅硬的頭發(fā)直立著,臉上的疤痕很深很扎眼,而且還有各種抽搐和奇怪的手勢。但泰蒂“如此著迷于他的談話,完全忽視了這些缺點”,說“這是我一生中見過最有智慧的人”。泰蒂風(fēng)韻猶存,知書達理,不介意約翰遜的丑陋和他那些古怪的小動作。為了嫁給約翰遜,泰蒂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兩個兒子甚至跟她斷絕了關(guān)系。而約翰遜的勇氣也不容小覷,畢竟是近20歲的年齡差距。
因為沒有學(xué)校錄用,他干脆用妻子的一小筆財產(chǎn),自己辦起了學(xué)校。但報名的人極少,最多不超過八個學(xué)生——畢竟當(dāng)?shù)赜姓?guī)學(xué)校,而且老師也都是“正常人”。
學(xué)生們不太尊敬他。調(diào)皮的加里克經(jīng)常透過鑰匙孔向老師的臥室偷看,為我們留下了婚姻的一瞥:約翰遜挑燈夜書,撰稿以補貼家用,泰蒂在床上嘮叨。為了敷衍妻子,他念誦正在寫的詩句給她聽。他如此沉迷于寫作,把毯子當(dāng)成自己的襯衣下擺,不斷往褲襠里塞。被凍醒的泰蒂不得不和他就毯子展開拔河比賽……
一年之后學(xué)校破產(chǎn),28歲的約翰遜帶著20歲的“學(xué)生”加里克去倫敦謀生活。兩個人合租了一匹馬,第一個人騎一段路之后,把馬拴在路邊,等第二個人趕來,再由他騎。窮苦之狀,可見一斑。到倫敦后約翰遜以文謀生,加里克在彷徨一陣之后成了演員。約翰遜在蠐螬街掙扎了25年才得以糊口,而加里克在4年之后就飛黃騰達,成為當(dāng)時的男明星,工資是老師的好幾倍,而且很快當(dāng)上了劇院經(jīng)理??梢岳斫?,約翰遜一有機會就貶低演員這一行業(yè),像他在《薩維奇?zhèn)鳌分兴f的:“不管威爾克斯先生的演技如何,他卻是個品德高尚的人,而品德在世間罕有,在演員中就更少見。”他經(jīng)常在聊天時讓學(xué)業(yè)不精的加里克下不了臺;但另一方面,他不許任何人說加里克不好——只許他自己說。后來加里克去世時,約翰遜在墓前痛哭流涕。
蠐螬街,街如其名,聚集了一幫像蠐螬一樣在黑暗中做苦工的文人。約翰遜就是屬于其中的一個蠐螬。他報道議會辯論,給雜志撰稿,干各種各樣的苦差事。在雜志社辦公時,由于衣服破爛,來了客人他不得不躲到屏風(fēng)后面。
稍稍安頓下來之后,他就把泰蒂接來倫敦。約翰遜對泰蒂抱有愧疚,他辦學(xué)花掉了泰蒂的大半積蓄,也沒能提供她原先期望的生活。所以約翰遜對妻子百依百順,賺到的錢基本悉數(shù)上交。另一方面,泰蒂越來越排斥夫妻生活,約翰遜不舍得花錢另租房間,到了晚上便和朋友薩維奇一起在倫敦街頭漫步,直到走累了,夏天躺在草垛上,冬天便躺在玻璃廠的灰燼上取暖入睡。正是在這段時間他患了失眠,往往是凌晨四點睡下,中午12點醒來。
對泰蒂而言,移居倫敦是個錯誤的決定。倫敦空氣不好,她又沒有熟人,孤獨煩悶的她染上了酗酒的毛病,喝醉了就躺在床上讀愛情小說;而且夫妻之間年齡的差距日漸顯現(xiàn),她面部浮腫,越來越胖。因為自卑,也怕約翰遜的同事說閑話,她往臉上涂上厚厚的胭脂,像韶華不再的老美人那樣扭捏作態(tài)。酒精、鴉片酊以及心里的痛楚縮短了她的生命,未能見到丈夫的成功,就在五年后去世了。自此,約翰遜以孤家寡人自稱,親自縫補衣服,甚至學(xué)著織毛線,這個像熊一樣的人有一手好針線活兒。
雖然成功姍姍來遲,但約翰遜的作品自始至終都是經(jīng)典,而且寫作數(shù)量也是世間罕有。我們可以將約翰遜的寫作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早期一些未署名的作品,包括詩作《倫敦》《薩維奇?zhèn)鳌泛痛罅孔h會報道;第二階段是讓他聲名遠播的名作《人類欲望的虛幻》,散文集《漫步者》《英語大辭典》,小說《拉塞勒斯》等;第三階段是他在50歲之后編輯的《莎士比亞戲劇集》以及所撰《蘇格蘭西部諸島紀游》和《英國詩人傳》。通過這些作品,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在這點上他是叔本華的先驅(qū)。在約翰遜看來:有的人追求財富(商人)和地位(政治家),有的人鄙視財富和地位但追求名譽(作家、藝術(shù)家),但這都是虛空。像《人類欲望的虛幻》中所描寫的:舊時偉人的肖像從墻上摘下,扔到廚房里煙熏火烤或者被廉價拍賣,墻上換成了新一代偉人的畫像。
真正給約翰遜帶來最大聲譽的是:他以一人之力、花9年時間編著了第一部真正的英語詞典。它不僅是一本語言學(xué)和文學(xué)著作,也是個人主義勝利的豐碑。約翰遜的效率是他學(xué)識廣博和堅韌毅力的證明。對比之下:意大利院士們合作20年寫出第一部意大利語詞典,法蘭西學(xué)院中40個院士花了55年才完成第一部法語詞典,我們現(xiàn)在通用的《牛津大詞典》是超過1200個學(xué)者花了70年才編纂完成的。更何況約翰遜編寫詞典期間還創(chuàng)作了《漫游者》和《人類欲望的虛幻》。
約翰遜成了文學(xué)界的大熊星座,人們?nèi)绱顺绨菟?,甚至偷偷剪下他家的笤帚悉心珍藏。但即使到?0歲的年齡、有了這么多成就,他還是窮困潦倒,差點被投進債務(wù)監(jiān)獄。直到53歲時,國王給了他一筆300英鎊的年金,他才擺脫了貧困。約翰遜擔(dān)心這是政府給的“ 封口費”,害怕以后不得不贊美國王,官員向他保證“這筆錢是對你已有成就的獎勵,與你以后做什么無關(guān)”,他才放心接受。
為了躲避抑郁的侵襲,約翰遜求諸社交。他是最懂聊天藝術(shù)的人。成語是他的敵人,陳詞濫調(diào)是他絕對避免的東西。約翰遜對什么都有一套觀點,即使是最平凡的話題,他也要以最新奇的方式表達。他是英語文學(xué)中被引用次數(shù)僅次于莎士比亞的人,《牛津名言詞典》有22頁是屬于約翰遜的。
除了像“一個人厭倦了倫敦,那他就厭倦了生活”“愛國主義是懦夫最后的避難所”“沒有哪個人愿意寫作,除非是為了錢”等耳熟能詳?shù)脑?,還有一些引人發(fā)笑(雖然可能政治不正確)的名言,比如“一個會布道的婦女就像一只用后腿走路的狗,它走得不怎么樣,但它會走,這就足夠驚人了”。
在爭論中他必須贏,朋友們這樣描述他在辯論時的爭強好勝:“就算他第一槍沒打死你,也會緊接著用槍托把你砸昏。”鮑斯維爾記錄說,當(dāng)錢伯斯先生在一次辯論中占上風(fēng)時,約翰遜回答:“親愛的錢伯斯,你說得對,你說得對,你怎么高興就怎么說。”但語氣像是在跟小孩子說話。約翰遜在一個命題上決不讓步,即:人生是痛苦的。曾有一個朋友當(dāng)著他的面說人可以活得很幸福,然后指著他大姨子說她就很快樂,并且要她證明,大姨子傻笑著說自己很幸福。約翰遜發(fā)火說:“你大姨子又丑又窮又笨,還一身病,要是她真的很幸福,那就證明以往對人性的研究全部都是錯的?!?p>
《英語大字典》讓他功成名就,但也剝奪了他外在的壓力和動力,讓處于知天命之年的他陷入人生中的第二次精神危機。正如朋友所描述的:“這個可憐的家伙在聚餐時會快速站起身來,不給任何人心理準備,突然在椅子后面跪下來,背誦主禱文,然后重新在桌邊坐下來。他一遍又一遍地重復(fù)這種古怪的行為,大概每天晚上五六次。這不是宗教虛偽,這是瘋狂?!?766年6月,約翰遜在見到一個神父之后,突然在他面前跪下來,向上帝哀求不要奪走他的理智。同行的亨利·賽雷爾情不自禁地用一只手捂住他的嘴。他如此害怕自己會失去理智做出瘋狂的事情,甚至用上了一副手銬腳鐐,請求賽雷爾的妻子把他禁錮起來。
亨利·賽雷爾是約翰遜在55歲時結(jié)識的釀酒富商,他的妻子赫斯特是文藝愛好者,喜歡在家中舉行沙龍,能請到約翰遜這個大熊星座讓她十分自豪。之后的18年是約翰遜度過的最快樂的時光。賽雷爾夫婦雖比他小,但待他卻像孩子一樣,吃飯、旅游都叫上他,后來他直接搬進賽雷爾家中住了。約翰遜有很多不適合家庭生活的習(xí)慣,比如燭光不夠亮?xí)r把蠟燭倒過來,把蠟油滴在地毯上;他不太換衣服,而且穿得像個叫花子。這些習(xí)慣在賽雷爾家要么得到寬容,要么得到改正。由于他視力不好,看書時必須靠近蠟燭,經(jīng)常把假發(fā)燒焦。在屢教不改的情況下,賽雷爾讓傭人在臥室門口持一頂新的假發(fā)等待,一出門就讓他換上體面的假發(fā)。
赫斯特用心照顧約翰遜,她后來在回憶錄中寫道,約翰遜的作息不規(guī)律使他成為一個難纏的客人。由于害怕失眠和隨之而來的憂郁,他經(jīng)常徹夜不睡,赫斯特作為女主人,不得不頂著睡意給他沖茶和陪他聊天。當(dāng)然,這里面可能有夸張的成分,但不管怎樣,約翰遜在舒適的環(huán)境中完成了最后一部巨著《英國詩人傳》,這是唯一讓他感到輕松快樂的寫作,通過這部作品,他開創(chuàng)了將傳記與文學(xué)批評結(jié)合的傳統(tǒng),被冠以“文學(xué)傳記之父”的稱號。
上天喜歡讓一個人全方位地體驗生活:歷史第一次發(fā)生在他身上,第二次發(fā)生在他眼里。約翰遜72歲時,亨利·賽雷爾去世。赫斯特愛上了自家的音樂教師加布里埃爾·皮沙,并準備嫁給他。她的兒女以及約翰遜都表示反對,整個倫敦報界也對她的韻事議論紛紛。赫斯特為了自己的幸福,跟孩子和約翰遜都斷絕了來往。
這些年約翰遜過分依賴賽雷爾夫婦,和其他朋友的聯(lián)系不那么緊密了。他想起自己年輕時組建的第一個俱樂部,想把成員們聚集起來,結(jié)果只能找到四個人。多年不見,大家都衰老得很厲害。約翰遜本來準備徹夜暢聊,但晚上10點的時候,眾人已準備離席了,約翰遜提議再待會兒,見大家有點不情愿,他只能嘆了口氣,回家一個人忍受漫漫長夜和抑郁癥的折磨。
知道自己來日無多,約翰遜開始銷毀生平資料,遭難的有部分日記和寫給母親的書信等?;鸸獍殡S著熱淚,斷斷續(xù)續(xù)燃燒了一個星期。
74歲,中風(fēng)、支氣管炎、肺氣腫、充血性心力衰竭、睪丸肉樣腫、痛風(fēng)……各種疾病一擁而上。受水腫的影響,約翰遜的身體鼓得有兩個人那么大。因為喘不動氣,他只能坐在椅子上睡,即使這樣也只能斷斷續(xù)續(xù)地睡。
鮑斯維爾在《約翰遜傳》中記錄:當(dāng)醫(yī)生宣布已經(jīng)回天乏術(shù)時,約翰遜表示不再吃藥或服用止疼、催眠的鴉片,他“要頭腦清醒地去拜見上帝”,并且“自有過一次情緒激動之后,去世以前都表現(xiàn)得非常平靜”。但事實比這復(fù)雜得多。即使去世那天,他還在掙扎。醫(yī)生給他把脈時,他嘲笑這種“無痛”的做法,并堅持讓醫(yī)生對睪丸進行穿刺。醫(yī)生予以拒絕,但最終同意在他腿上放血來治療水腫。醫(yī)生擔(dān)心會引起壞疽,所以只切開一個小口,約翰遜大喊:“切深點!切深點!我承擔(dān)后果!如果能多活一年,這條腿我不要也行。”
陪床的朋友在約翰遜的堅持下遞給他一把刀子??吹剿母觳苍诒蛔酉旅鎰恿艘幌拢笥掩s緊掀開被子來看,發(fā)現(xiàn)約翰遜腿上全是血——約翰遜仍然堅信通過放血可以治療水腫。朋友把刀子取走后,約翰遜又用藏在床上的剪刀在兩個腿肚子上各扎了一下,血流如注。
基督教講究“安詳和樂的死亡”,要求信徒們平靜地接受命運,給活著的人做個榜樣。約翰遜卻拒絕“溫順地走進夜晚”。這是對死亡的過分恐懼,還是他斗爭意志的頑強?他曾經(jīng)說過:“我可以被擊潰,但絕不投降。”
病中的約翰遜仍舊被怪癖困擾。他臨終前對畫家雷諾茲提的三個請求就是:原諒他欠的30英鎊,念《圣經(jīng)》給他聽,不要在星期天使用鉛筆!
1784年12月13日,75歲的約翰遜去世,最后的一句話是用拉丁語說的“我這個將死之人”,讓人想起古羅馬角斗士在表演前向皇帝的致禮:“凱撒萬歲,將死之人向你致敬?!?/p>
約翰遜的偉大至少有三個層面:第一,社會層面,他的一生是從一無所有到揚名立萬的勵志故事;第二,哲學(xué)層面,他的作品啟發(fā)我們,幸福只能瞬間實現(xiàn)、即刻消失,決不能成為人追求的理想,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忙碌;而不管我們在人世間獲得了怎樣的成功,到頭來終是虛空;第三,心理層面,他忍受了巨大的痛苦卻保持著理智與清醒,并在弗洛伊德之前就認識和開始談?wù)撔睦淼膹?fù)雜性。人控制不了內(nèi)心,正像他控制不了命運一樣——這是人生真正的悲劇根源所在,也是約翰遜的人格和作品在現(xiàn)代人看來格外親切的原因。
很多人在平靜的生活表面之下往往隱藏著深重的焦慮感。而在約翰遜那里,不管他多么成功和偉大,都未能獲得片刻真正的安寧——那些抽搐、手勢和奇怪的儀式就是他內(nèi)心痛苦掙扎的明證。如果說普通人的內(nèi)心是潮漲潮落的湖水,那么約翰遜的內(nèi)心世界則是大浪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