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霏
摘 要: 鎮(zhèn)江萬歲樓始建于東晉時期,因其特征及功能而成為傳說的主體。鎮(zhèn)江萬歲樓傳說經歷了一個演化的過程:南朝梁首次出現萬歲樓“欲飛鐵鎖縛”的傳說記載,唐代時傳說又增加了“煙出刺史死”的內容,之后從宋代到清代,傳說的細節(jié)不斷變化。究其原因,萬歲樓傳說的演變主要是社會文化、傳播方式和文本特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合力作用。對傳說中突現芙蓉樓的原因探究,可以作為當代鎮(zhèn)江萬歲樓景觀生產的思路啟發(fā)。
關鍵詞: 鎮(zhèn)江萬歲樓 芙蓉樓 民間傳說
據《乾隆鎮(zhèn)江府志》[1]記載,鎮(zhèn)江萬歲樓矗立于月華山上,與芙蓉樓同為東晉刺史王恭所建。在唐代為名樓,詩人孟浩然與王昌齡都曾登樓賦詩。宋時被稱為“月臺”,已殘破,紹興中太守劉岑重新修葺,改名“月觀”。清時仍存,史學家談遷曾登臨并記錄于筆記《北游錄》中。今雖不存,但是有關鎮(zhèn)江萬歲樓的傳說仍隨著古籍的流傳而保存至今。
一、鎮(zhèn)江萬歲樓傳說起源
鎮(zhèn)江萬歲樓傳說,實際包含“欲飛鐵鎖縛”與“煙出刺史死”兩部分。第一個部分最早出現于宋人王象之地理學著作《輿地紀勝》中所引南朝梁顧野王《輿地志》,描述十分簡練:“俗傳此樓飛向江外,以鐵鎖縻之方止。”[2]
第二個部分出現在唐陸長源所作《辯疑志》[3]中:
“潤州城南隅,有樓名鎮(zhèn)江萬歲樓。俗傳樓上煙出,刺史即死,不死即貶。開元已前,以潤州為兇闕。董琬為江東采訪使,嘗居此州。其時晝日煙出,刺史皆憂懼狼狽,愁情至死。乾元中,忽然又晝日煙出,圓可一尺余,直上數丈。有吏密伺之,就視其煙,乃出于樓角隙中,更近而視之,乃蚊子也。樓下有井,井中無水,黑而且深,小蟲蠛蠓蛛蝄之類,色黑而小。每晚晴,出自于隙中,作團而上。遙看類煙,以手攬之,即蚊蚋耳。從此知非,刺史亦無慮矣?!?/p>
陸長源在其中不僅介紹了鎮(zhèn)江萬歲樓的傳說,還對傳說進行了解密。至此,鎮(zhèn)江萬歲樓傳說基本成型。
(一)鎮(zhèn)江萬歲樓:傳說主體的確定。
鎮(zhèn)江萬歲樓成為“欲飛鐵鎖縛”這部分傳說的主體,首先是由其特征決定的。據《輿地記勝》的記載:“《京口記》云:‘晉王恭為刺史,改創(chuàng)西南樓,名鎮(zhèn)江萬歲樓……蓋樓之最高也……顧野王《輿地志》云:‘鎮(zhèn)江萬歲樓平望江山,極目亦謝朓賦詩之所……”[4]可以發(fā)現萬歲的第一特征是當時無與倫比的高度。且萬歲樓又是建在月華山上,掩映于蔥蘢的樹木之間遠看很容易產生“空中樓臺”之感。由此,“此樓飛向江外,以鐵鎖縻之方止”的基礎其實是對鎮(zhèn)江萬歲樓高度及地勢的真實觀感,然后加以夸張和想象形成傳說。
鎮(zhèn)江萬歲樓作為“煙出刺史死”傳說主體的確立還與其功能有關。我國傳統樓閣功能眾多,根據《中國古代樓閣》[5]的分類,有“供人居住、存放物品、軍事防御、供神祭祀、鐘鼓報時、倡導文教、登高觀景、休閑娛樂”等八種用途。從鎮(zhèn)江萬歲樓的高度和地勢上的特征,以及南朝詩人謝朓登臨賦詩的記載來看,鎮(zhèn)江萬歲樓最主要的用途是登高游賞。這個功能在文學繁盛唐代尤其突出,大詩人孟浩然和王昌齡都曾登臨,留有題為《登鎮(zhèn)江萬歲樓》和《鎮(zhèn)江萬歲樓》的詩篇。登覽的人群除了詩人外,還有當地的官員。陸游在《老學庵筆記》[6]中記載:“京口子城西南月觀在城上,或云即鎮(zhèn)江萬歲樓。京口人以為南唐節(jié)度使每登此樓,西望金陵嵩呼遙拜,其實非也?!彪m然是當地人的誤傳,但可以證實節(jié)度使一定有過登臨鎮(zhèn)江萬歲樓的行為。進而可以推測出,刺史和節(jié)度使這樣身份相當的官員曾游覽鎮(zhèn)江萬歲樓。除了登臨觀賞京口勝景,鎮(zhèn)江萬歲樓還有宴飲的用途。后晉和凝所作《疑獄集》中曾記錄“韓滉聽哭聲”一事:“唐韓滉在潤州,夜與從事晉公登鎮(zhèn)江萬歲樓。宴方酣,置杯不悅,語左右曰:‘汝聽婦人哭乎?”[7]韓滉當時的身份便是潤州刺史??梢姶淌沸袨榕c鎮(zhèn)江萬歲樓聯系之緊密。
(二)刺史:傳說要素的選擇。
據《嘉定鎮(zhèn)江志》[8]記載,從秦朝至唐代以來,在京口主事的官員名目眾多,如刺史、太守、長史、司馬、采訪使等,而只有刺史作為重要因素出現在傳說里,確實令人深思。只有追溯至鎮(zhèn)江萬歲樓的始建者,才可見其中端倪。鎮(zhèn)江萬歲樓為東晉王恭所建。據《晉書·列傳》中對王恭的記載:“恭在北府雖以簡惠為政,然自矜貴,與下殊隔。不閑用兵,尤信佛道,調役百姓修營佛寺,務在壯麗,士庶興嗟?!盵9]王恭治守京口的時候雖然為政簡惠,但曾為一己之好,大肆征調百姓修營壯麗的佛寺,引起士兵和平民的不滿。刺史死傳說最早的形成,很可能來自于對王恭怨聲載道的人民。
二、鎮(zhèn)江萬歲樓傳說流變
鎮(zhèn)江萬歲樓傳說于唐代基本成型以后,在宋代又兩次出現于類書之中。
一則是《太平御覽》[10]中所引《羊頭山記》中提到:
“原城西門南角鎮(zhèn)江萬歲樓,俗傳飛入江,長以鐵鎖維之,又樓上時見一道白氣如煙,刺史必死,輕者貶謫,州人至為常侯?!?/p>
另一則出自《錦繡萬花谷》[11]:
“潤州城南有樓名鎮(zhèn)江萬歲樓。俗傳樓上煙出刺史即死,不死即罷。開元后董琬采訪居此州。盡日煙出,刺史憂愁至死。乾元中,又煙出,有吏密俟之,就視乃蚊子。樓中有井,小蟲黑色而小,作團而上,遙見類煙,從此無慮?!?/p>
清時,鎮(zhèn)江萬歲樓傳說見于談遷《北游錄》[12]。
“壬辰,行十里丹徒鎮(zhèn)……稍北登公館之鎮(zhèn)江萬歲樓。晉刺史王恭建,按恭于黃鶴山西南創(chuàng)鎮(zhèn)江萬歲樓。西北創(chuàng)芙蓉樓。俗傳此樓飛向江外,以鐵鎖縻之。樓上時見白氣如煙,刺史必喪,輕者貶;若見紫氣。則進爵。唐詩“芙蓉紫氣滿西樓”,又“江上巍巍鎮(zhèn)江萬歲樓”。今守劉芳烈新修。遐矚江山,頓起六朝之感”。
從這些材料我們可以看到,宋代的鎮(zhèn)江萬歲樓傳說相比最早出現的南朝梁與唐代傳說中兩個獨立的主體部分,已有所合并。但是兩則材料中“煙出刺史死”部分,相比于唐代陸長源的記載,解密過程都有所省略或者直接消失,對潤州為“兇闕”的描述已經不見。在第一則材料中,關于煙的顏色已經從黑色變成了白色。與宋代相比,清代鎮(zhèn)江萬歲樓傳說又有了很大的變化。首先是傳說的主體從鎮(zhèn)江萬歲樓變成了鎮(zhèn)江萬歲樓與芙蓉樓。而且“煙出刺史死”部分對于煙的細節(jié)描述更加詳盡,不僅有白煙,甚至還出現了紫煙,但解密過程仍然缺席。至此傳說的兩個部分已經完全融合成一個整體。
由此,鎮(zhèn)江萬歲樓傳說從南朝梁到清的流變大致可以分為增添之處與刪減之處,而流變產生的原因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進行探討。
(一)傳奇細節(jié)的復歸與增添:民間傳說的“傳奇性”。
鎮(zhèn)江萬歲樓傳說在演變過程中的增添之處包括“欲飛鐵鎖縛”部分的復歸與越來越詳盡的對“煙”細節(jié)的描述。這主要和民間傳說具有傳奇性的特性有關。這一特性又是由傳說的教化功能決定的?!皞鹘y對于社會有無上的價值……必須嚴格遵守前代遺留的民俗與知識,才能維持秩序與文明”[13]。這種在中國社會中十分重要的傳統,包括傳統道德觀念和民俗,除了一般性教育外,還常運用民間傳說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完成教化。這使得傳說“從引人入勝的要求出發(fā),必然排除大量的、一般的,平庸的事件而選取獨特的、奇異的、更加具有鮮明性和尖銳性的事件,以取得充分的社會效果”[14]。而且人作為傳說的最主要傳承者,在講述的過程中總會帶著主觀情感和態(tài)度,因而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傳說加以渲染、夸張、虛擬以至幻想,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愿望。這同時體現了傳說的娛樂功能?!懊耖g傳說通過傳奇的情節(jié)和可信的內容,使民眾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愿望在想象中得以實現,從而得到精神上的慰藉”[15]。
(二)“解密”過程的簡省與消失:記錄文本的主題差異。
鎮(zhèn)江萬歲樓傳說在流傳過程中最明顯的刪減應當是“解密”的簡省與消失。這主要和傳說的傳播載體——記錄文本的主體差異有關。最早出現的顧野王所著的《輿地志》是一部地理學著作,對當地傳說應該只是單純的記錄。但是唐代陸長源所作辯疑志就帶有明確的目的性。在南宋官修《中興館閣書目》[16]中此書被概括為“辨世俗流傳之謬”。雖然現今全書不存,只有輯佚本,但從僅存的十條佚文來看,它批評僧道犯戒,揭露僧道的欺詐騙人行徑,所以此書對鎮(zhèn)江萬歲樓“煙出刺史死”傳說的記錄實際上是為了解密以消除訛傳。
然而到了宋時,記錄鎮(zhèn)江萬歲樓傳說的有一篇是在《太平御覽》中所引《羊頭山記》中。雖然《羊頭山記》在北宋官修書目《崇文總目》[17]中就已語焉不詳,“羊頭山記十卷 徐叔旸撰,原釋闕”。內容不得而知。但是從《太平御覽》所引《羊頭山記》中其他文字來看,如“衛(wèi)青破月支,月支有井,色如酒,因名。曰酒井……雍丘縣有神井,興霧雹,享祭不輟……盤固山有大井,銅人嘗守之,五十年一踴,水起數十丈,銅人每以手掩之即止……”這應當是一本記錄地方特殊風物之文,因而記錄了鎮(zhèn)江萬歲樓“欲出鐵鎖縛”和“煙出刺史死”這富有傳奇性的部分而無解密過程。另一篇傳說記錄于《錦繡萬花谷》中,作為類書,《錦繡萬花谷》自然不會帶有太強的傾向性,所以依然保留了解密的過程。但是相比陸長源在《辯疑志》中的記載,其解密過程已經不如之前詳盡了。而到了清代談遷所寫的《北游錄》,記錄的是進京期間的經歷見聞,是筆記性質,更不要求具有嚴謹性,所以對于鎮(zhèn)江萬歲樓的傳說不加考辨,只是記錄下所見所聞,解密過程完全消失且細節(jié)加豐富。
(三)潤州“兇闕”名稱的消失:唐宋經濟中心的南移。
鎮(zhèn)江萬歲樓傳說另一處的刪減——“兇闕“的消失也非常耐人尋味。“兇闕”最開始也是唯一一次出現是在《辯疑志》中,根據上下文意應當是因為有“煙出刺史死”的傳說,潤州才會被冠以“兇闕”,但是原文意思并不是很清楚。唐前期的志怪小說集《廣異記》中有這樣的記載:“韓徹者,以乾元中任隴州吳山令。素與進士宇文覿、辛稷等相善,并隨徹至吳山讀書,兼許秋賦之給。吳山縣令號兇闕,前任多死。”[18]從中可以看到唐代的“兇闕”名稱是和某地官員的死亡有聯系的。
潤州的“兇闕”名號到宋朝以后消失的原因則是從唐至宋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張家駒先生在著作《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一書中認為,南方經濟的最初發(fā)展是由于漢末東吳半個多世紀的穩(wěn)定統治,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真正開始是永嘉南渡時期,大量人口遷徙至南方。隋唐時期由于大運河的開辟,南方地區(qū)經濟得到進一步發(fā)展,但是第二次大規(guī)模繁榮,則是由于安史之亂使得北方人口又一次遷徙。最終經濟中心在南方的確立,還是要到宋朝。“宋王朝的南渡,標志著南方經濟文化的空前發(fā)展,隨著政治中心的南移,我國社會完全進入南盛北衰的新階段”[19]。然而“兇闕”的消失并不僅僅是宋代潤州由于經濟中心南移的完成在經濟方面相比于唐代更加繁榮,所以去除了“兇闕”的印象。更多的是由于隨著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其人文底蘊逐漸增加。唐宋時期人文景觀的對比就是很好的例證。唐代從李德裕三治京口才對人文景觀有所開發(fā)。甘露寺、鐵塔、玉森亭、衛(wèi)公園都是當時建立的。而到了宋代,宋真宗夢游金山,大中祥符五年(1012)親書“龍游山”三字懸于山門,丞相曾布在金山修建寺宇建雙塔,元祐間僧了元建妙高臺;焦山立三詔洞,宋理宗書“羅漢巖”三字刻于巖上,米芾、陸游、吳據等均在焦山留下題刻;北固山新建多景樓并重建鐵塔,米芾修海岳庵、凈名齋[20]。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名氣上都遠遠勝于唐代。由此,“兇闕”的印象應該隨著由唐至宋潤州在經濟和文化上的同時發(fā)展而徹底消失。
三、鎮(zhèn)江萬歲樓與芙蓉樓的關系
在鎮(zhèn)江萬歲樓傳說的演變過程中,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傳說主體從南朝梁到宋代只有鎮(zhèn)江萬歲樓,而在清代傳說中,主體則變成了鎮(zhèn)江萬歲樓和芙蓉樓。芙蓉樓的突然出現很容易讓人產生疑惑:它究竟是憑借什么“無中生有”,與鎮(zhèn)江萬歲樓一同躋身于傳說主體之列?
這首先是由于二樓在創(chuàng)建之初相似的關系。據唐《元和郡縣圖志》的記載:“晉王恭為刺史,改創(chuàng)西南樓,名鎮(zhèn)江萬歲樓,西北樓為芙蓉樓?!睆闹锌梢园l(fā)現,二者同時創(chuàng)立且功能相同,在地理位置上遙相呼應。《光緒丹徒縣志》中還提及“芙蓉樓,一名千秋樓”。從名稱也可以看出二樓的聯系尤為緊密。這些相似性很自然會使傳播者造成記憶上的混淆。
此外,芙蓉樓聲名地位的逐漸提高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在南朝梁和唐代,傳說的發(fā)生地只有鎮(zhèn)江萬歲樓,說明在創(chuàng)建不久的時候,鎮(zhèn)江萬歲樓的聲名是高于芙蓉樓的。且據南朝梁顧野王《輿地志》的記載,謝朓曾經登樓賦詩于鎮(zhèn)江萬歲樓,著名詩人的登臨,無疑為鎮(zhèn)江萬歲樓增加了名氣。有唐以來,詩人登臨賦詩成為風氣,芙蓉樓也受到了青睞,甚至在詩歌中出現的次數超越了鎮(zhèn)江萬歲樓。在唐代作于或有關芙蓉樓的詩歌有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兩首、崔峒《登潤州芙蓉樓》、皎然《買藥歌送楊山人》、鮑溶《贈薛膺昆季》陳陶《臨風嘆》、儲光羲《贈王侍御出掾丹陽》共七首,而有關鎮(zhèn)江萬歲樓的只有孟浩然《登鎮(zhèn)江萬歲樓》、王昌齡《鎮(zhèn)江萬歲樓》、劉長卿《登潤州鎮(zhèn)江萬歲樓》四首。除了詩歌數量以外,與芙蓉樓有關詩歌的知名度大大高于鎮(zhèn)江萬歲樓。在有關芙蓉樓的詩歌中,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流傳最廣。唐代薛用弱的《集異記》有記錄“旗亭畫壁”一則佚事,王昌齡、高適、王之渙在旗亭打賭,以詩入歌妓所唱歌詞為多者勝。歌妓第一個所唱的就是《芙蓉樓送辛漸》,可見當時此詩已經很受歡迎。明清時期,《芙蓉樓送辛漸》更是備受推崇。在明代,此詩還被選入《唐詩品匯》、《古詩鏡?唐詩鏡》、《古今詩刪》、《石倉歷代詩選》、《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唐詩摘鈔》等唐詩選中,并在《唐詩鏡》中得到陸時雍“煉格最高”的評價。在清代又被選入《御定淵薦類函》、《御定全唐詩》、《御定佩文齋詠物詩選》、《御選唐詩》、《唐賢三昧集》、《唐人萬首絕句選評》、《唐詩箋注》等官方或私人的詩選之中。
同為王昌齡所作的另一首《鎮(zhèn)江萬歲樓》在明清的流傳就沒有那么廣泛,只在明代的《唐詩品匯》、《古今詩刪》,清代的《御定佩文韻府》、《御定全唐詩》、《御定全唐詩錄》、《小清華園詩談》中出現過,所以影響并不太大。其余有關鎮(zhèn)江萬歲樓的詩歌都未能成為像《芙蓉樓送辛漸》這樣膾炙人口的名篇。明清以來鎮(zhèn)江萬歲樓聲望逐漸降低,而芙蓉樓則聲名鵲起,其影響力就體現在鎮(zhèn)江萬歲樓的傳說之中。
在現代,鎮(zhèn)江萬歲樓與芙蓉樓依舊有著這種地位上的差異。芙蓉樓1992年在金山旁得到重建,上面還有江澤民同志題的匾額。但是鎮(zhèn)江萬歲樓一直并未得到重建,現在的遺址處是近市中心的民居。但是在了解這種情勢產生的歷史以后,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一些關于這兩座樓當代景觀生產上的啟發(fā):
首先是做好樓臺與名人的聯系與宣傳工作。既然芙蓉樓因王昌齡一首《芙蓉樓送辛漸》而被銘記,就應當加強芙蓉樓與王昌齡的聯系。比如可以在芙蓉樓中開辟王昌齡的紀念區(qū),展示王昌齡生平與詩歌,以及《芙蓉樓送辛漸》背后的故事。而鎮(zhèn)江萬歲樓則可以和謝朓、孟浩然等著名詩人聯系起來,請書法家其詩歌重新題寫陳列,以增加樓中觀賞的意趣。
其次是加強鎮(zhèn)江萬歲樓與芙蓉樓之間的聯系。鎮(zhèn)江萬歲樓與芙蓉樓本就是同時而建,且功能相同、聯系緊密。在當下鎮(zhèn)江萬歲樓聲名寂寂且原址重建不可能的情況之下,可以將鎮(zhèn)江萬歲樓重建在芙蓉樓旁,且在宣傳中強調二樓并立而生的關系,以芙蓉樓的名氣帶動鎮(zhèn)江萬歲樓的發(fā)展。同時鎮(zhèn)江萬歲樓的建立也可以增強芙蓉樓周邊景觀的豐富性。芙蓉樓雖然得到重建,但是因其地理位置的偏僻和景觀過于獨立,游客一直不多。如果鎮(zhèn)江萬歲樓建成,雙樓并峙且有歷史上的聯系,游客就會更有興趣前去觀賞。
從鎮(zhèn)江萬歲樓傳說的形成及演變的梳理中,我們重新發(fā)現、走進了這個從東晉開始承載鎮(zhèn)江千年文化歷史的古樓。通過對芙蓉樓對其地位的逐漸取代過程的研究,我們也得到了一些關于當代樓臺景觀生產的啟發(fā)。由此可見,只有不斷探求與加深理解才能使得歷史景觀在當下重新獲得價值、煥發(fā)生機。
參考文獻:
[1][清]馮夔飏.乾隆鎮(zhèn)江府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390.
[2][4][宋]王象之.輿地紀勝[M].北京:中華書局,2003:406.
[3][宋]李昉等.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1:4064-4065.
[5]韓霞.中國古代樓閣[M].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2015:13-15.
[6][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六[M].北京:中華書局,1979:78.
[7]楊奉琨.疑獄集、折獄龜鑒校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8:40.
[8][宋]盧憲.嘉定鎮(zhèn)江縣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299-300.
[9][唐]房玄齡等.晉書·卷八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4:2183.
[10][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卷一百七十六[M].北京:中華書局,1959:860.
[11][宋]佚名.錦繡萬花谷·前集卷五[M].揚州:江蘇廣陵書社,2008.
[12][清]談遷.北游錄[M].北京:中華書局,1997:193.
[13]段寶林.民間文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40.
[14][15]屈育德.傳奇性與民間傳說[J].北京大學學報,1982(01).
[16]劉向培.《中興館閣書目》重輯與考錄[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5.
[17]張圍東.《崇文總目》之研究[M].臺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133.
[18][唐]戴孚.廣異記[M].北京:中華書局,1992:100.
[19]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5.
[20]吳梅.京口名勝的文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