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473012)馬文偉
目前,臨床較為常用的一種診斷方式則為CT引導下肺穿刺活檢術,在鑒別和診斷肺部病變中得到廣泛應用[1]。此方式可得到病理結果,可為醫(yī)生制定治療計劃提供依據。但因此技術屬于有創(chuàng)操作,若操作過程中稍有不慎則可能會出現(xiàn)嚴重后果,氣胸、出血則為較為常見的并發(fā)癥。所以,臨床應用也有一定顧慮。本研究中納入80例CT引導下肺穿刺活檢患者分析引發(fā)并發(fā)癥相關因素。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納入80例患者,接受影像學檢查表明肺部發(fā)生占位性病變,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齡(65.5±1.2)歲,病灶直徑為1~11cm,平均為(6.5±0.5)cm。患者各條件均滿足此研究標準。
附表1 單因素分析并發(fā)癥發(fā)生因素[n,(%)]
附表2 Logistic分析與出血發(fā)生的相關因素
附表3 Logistic分析與氣胸發(fā)生的相關因素
1.2 方法 分析其病歷資料,記錄其腫塊周圍炎、肺部慢性疾病、病灶深度、穿刺時間、切割組織塊、穿刺胸膜次數(shù)、病灶大小、年齡、性別等,觀察其穿刺針道有無出血、咳血癥狀,給予CT掃描確認其肺內有無出血、有無氣胸。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有無氣胸和出血癥狀用單因素卡方進行分析,若P<0.05,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單因素卡方分析結果P<0.05因素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性分析,得出與氣胸、出血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
2.1 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引發(fā)出血癥狀的因素包含病灶大小、穿刺時間、病灶深度、腫塊周圍炎癥,且P<0.05;分析影響氣胸癥狀的因素包含穿刺次數(shù)、穿刺時間、病灶深度、慢性肺部疾病,且P<0.05。詳見附表1。
2.2 Logistic分析 Logistic多因素分析性別、年齡、胸膜穿刺次數(shù)、切割組織塊、穿刺時間、病灶深度、病灶大小、病灶周圍炎癥、慢性肺部疾病等因素后得知,病灶周圍炎癥、病灶深度、病灶大小為影響出血癥狀的獨立危險因素,且P<0.05(見附表2);而穿刺時間、肺部合并慢性疾病、胸膜穿刺次數(shù)為影響氣胸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且P<0.05(見附表3)。
CT引導下肺穿刺活檢術在肺部病理檢查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用CT進行引導,不僅可準確定位,且診斷陽性率高。越來越多的患者和醫(yī)護人員給予了肯定,但所引發(fā)的并發(fā)癥也對臨床應用有一定的限制[2]。本研究中所納入的80例患者,經卡方分析后,出血與病灶周圍炎癥、穿刺時間、病灶深度、病灶大小存在關系,認為引發(fā)出血的原因可能為損傷到肺部而造成,穿刺時損傷肺部指穿刺針從胸膜進入到病灶,路徑短,發(fā)生咯血、出血的可能性則越小,這可能和進針線路損傷血管多少存在關系。病灶大小和出血之間關系,病灶越小,定位難度較大,操作過程中則可能會反復調整穿刺針,加大損傷可能性。氣胸也為肺穿刺活檢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筆者認為發(fā)生氣胸的主要原因為穿刺時損傷到胸膜、肺,損傷越嚴重,則氣胸癥狀也就更明顯。分析認為穿刺針會損傷到胸膜,特別是反復穿刺時,或加大對胸膜的損傷程度。此外,人體呼吸運動時壁層和臟層胸膜之間會出現(xiàn)滑動,穿刺針越靠近胸膜端而受胸壁肌層的影響則相對固定,人體呼吸時,則穿刺針會切割到臟層胸膜,且患者術中咳嗽更為明顯[3]。
綜上所述,CT引導下肺穿刺活檢發(fā)生并發(fā)癥與慢性肺部疾病、病灶附近炎癥、病灶深度、穿刺時間、穿刺次數(shù)、病灶大小等存在關系,臨床需加強對此方面的重視度,謹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