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來山
摘 要:在闡明文明含義的基礎上,對“在孩子心中播下一顆文明的種子”的策略進行說明。在班級生活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明習慣,首先要盡量以身作則,其次應當常規(guī)要求不放手,另外還要強化學生的良好行為,鼓勵學生的善舉。
關鍵詞:文明;習慣;教育
學校教育不僅僅在于教授知識,更在于強調育人,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文明習慣正是一個老師、一個班級、一個學校的必修課。小的方面來說,良好的文明習慣是改善班級、校園環(huán)境的前提,是保障學生良好學習的基礎。筆者結合自己的班級管理經驗,談談在班級生活中如何幫助學生養(yǎng)成文明習慣。
一、文明的含義
漢語“文明”一詞,最早出自《易經》,曰:“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痹谥袊拿髦敢环N社會進步狀態(tài),與“野蠻”一詞對立;在西方國家,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而在校園內,學生的校園生活就是對文明定義的一種縮影。在這兒,學生不僅學習各種各樣的文化知識,更學習如何與人共處、適應集體生活、遵守班級秩序、維護學校形象等。
二、班級生活中學生文明習慣的養(yǎng)成策略
1.言傳身教,身教重于言教
《論語·子路篇》中提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睂W生良好文明習慣的形成,很大原因源自于教師日常的言行舉止。以身作則的力量,遠勝于喋喋不休的說教。否則,就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還會帶來消極后果。這就是古人常說的“身教重于言教”。要想學生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發(fā)展,口頭說教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會讓學生認為自己“假大空“,老師也會缺少說服孩子們的威信。讓孩子不亂丟垃圾,就要自己先彎腰;讓孩子不大聲喧嘩,就要自己學會輕聲慢步;讓孩子不強詞奪理,就要自己心平氣和。雖然解決不了本質問題,但可以增強說服孩子的教育力。對于學生的要求底線就是不求他們主動改善環(huán)境,只求他們不破壞環(huán)境,或者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并加以改進。所以,教師做到以身作則就顯得非常有必要。
2.常規(guī)要求不放手
班級的每日常規(guī)管理也是培養(yǎng)學生文明習慣的抓手。班級常規(guī)管理如果懈怠,那只能使教育事倍功半,難以達到理想的目標。所以,老師一定要自始至終地加強常規(guī)管理,小到打掃衛(wèi)生,大到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都不可馬虎對待。我的班級最干凈的時刻是周末,因為周五的值日生責任心強,榮譽感強。每周五下午放學,我都渴望能及時趕上回家的車,但幾位值日同學總會把地面掃一遍,拖一遍,黑板擦凈,桌子擺齊,書本碼齊,地再拖一遍,檢查衛(wèi)生死角。有時,焦急的我,真想說差不多就行了,但看見學生的表現(xiàn)自己實在是說不出口。為了趕時間,我只好拿著廁所的大拖把和值日生們一起打掃衛(wèi)生。其實,自己不愿說“差不多就行了”,是擔心自己的言行影響到學生做事的態(tài)度,擔心那幾個孩子以后做事、學習馬馬虎虎,差不多就行了。取而代之的是,自己常把周末班級衛(wèi)生的照片在班會課上放給其他同學看,讓班級每一名同學都知道周五值日同學的付出,引導每一名孩子更加珍惜班級的美好環(huán)境。
3.強化學生良好行為,鼓勵學生的善舉
心理學上有個“皮格馬利翁”效應:老師想把孩子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學生,就需要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無意識地夸學生的點滴進
步。漸漸地,學生就能夠感受到老師對他的期望,并且向著老師所期望的方向發(fā)展。所以,與其抓著孩子的不足不放,不如贊美他的長處,畢竟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閃光點。例如班里有一位姓石的小男生,喜歡惡作劇,又因為個子不高,常常坐在班級的第一排。一次晚自習前,他拿著抹布聚精會神地擦拭講桌上的粉筆灰,問他怎么想起來擦桌子,告訴我:“老師馬上來看自習,桌子上的粉筆灰會把老師的衣服弄臟,影響老師的心情與形象?!甭?lián)想到他的平常表現(xiàn)與擦桌子時的專注神情,心里頓時一暖。當時就摸摸他的頭,說道:“你真的很不錯,老師因為你的表現(xiàn)而感到驕傲?!闭f者無意,聽者有心。雖然話語沒有什么分量,但對于當時孩子的優(yōu)異表現(xiàn),就值得認可,就值得鼓勵!因為班級需要這樣的學生,校園需要這樣的學子,社會更需要這樣的公民。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睂W生不良習慣的改正,文明的習慣行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這不僅需要老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寬容學生,鼓勵學生,更需要家長、社會共同的協(xié)助與關懷。勿以善小而不為,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我只能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鼓勵學生做好自己,鼓勵他們向優(yōu)秀者學習。這樣,才能在孩子們的心中播下一顆文明的種子,讓他們在未來的成長路上自己吸收雨露、養(yǎng)分。讓他們有成長為參天大樹的可能,做一個合格的公民。
參考文獻:
姚文忠.自主教育與班主任工作[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