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元
《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積累”,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在“總目標”中又提出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每一個階段目標都規(guī)定了要誦讀兒歌、古詩、優(yōu)秀詩文等,“積累”已成為語文教學重要的目標之一。
古人十分重視誦讀。重視誦讀,其實強調的就是語言積累問題。古人認為,學生學習課文,不靠教師架空分析,主要靠自己反復誦讀,加上教師講解來理解課文。熟讀之后還強調背誦,并要求滾雪球般記憶已學篇目。只有讀得多,記得多,聚沙成塔,才能博聞強記。厚積薄發(fā),應用起來才會左右逢源,得心應手,達到如古詩所形容的“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住歙張”的境界。事實證明,古人這種做法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和遺忘規(guī)律,反映了漢語學習的內在要求。
一、引導學生多閱讀
多讀多寫,是獲得語文能力的唯一途徑。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擴大閱讀量,其實也是在積累語言,充實語言倉庫。清代康彪總結讀書經(jīng)驗時說:“閱讀必宜博,經(jīng)史與古文時文,不多閱則學習膚淺,胸中不富”。呂淑湘先生說:問語文學得好的人,無一不得力于課外閱讀。葉圣陶先生也強調指出:為養(yǎng)成閱讀習慣,為充實自己的生活,都非多讀不可??梢姶罅块喿x的重要。
在此,我特別強調學生博覽群書,重視朗讀、熟讀、背誦。首先讓學生熟讀語文課本中的范文。教材中要求背誦的文章、段落、詩詞,一定要篇篇熟讀成誦;其次,和課文配套的自讀課文也讓學生做到篇篇熟讀,名家名篇也要求背誦。毛主席說過:沒有一定的數(shù)量就沒有質量。數(shù)量是質量的前提和基礎。達·芬奇畫蛋,魯班學藝都說明了這個道理。學生讀得多,記憶得多,掌握了一般文章的結構、特點及技巧,掌握了豐富的詞匯、語言素材,寫起文章來就不再搜腸刮肚了。
二、強化熟讀多背誦
《教育心理學》指出:“在兒童的記憶倉庫中,豐富的語言材料的儲備,是理解和運用語言能力的必要條件,也是提高思維能力和智能活動水平的基礎。這個‘儲備的手段,就是背誦。不背誦是不會將規(guī)范的書面語言‘植入記憶的倉庫,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的?!钡v觀多年來,語文教學采和的卻是“以理解為目標,以講解為手段”的閱讀模式。為了理爭得深透,老師唯有不停地講,豈不知越講解得多,教學效率就越低下,其主要癥結就地于違反了“背誦”這一學習語言的基本規(guī)律。所以,我認為,現(xiàn)代語文教學模式取而代之的應該是“以掌握祖國的語言為目的,以熟讀背誦為手段?!睘榱藦娀@一手段我采取了以下三條措施。
1.閱讀教學淡化內容分析,加強朗讀、背誦訓練。語文教學時著重在熟讀課文上下功夫;在記憶常用詞語,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誦詩文佳作上下功夫。一課書教完了,通過檢查是否讀熟、是否能把該背誦的地方背誦出來,作為評價自己教學成敗的首要標準。
2.增加課本中的背誦量。就現(xiàn)用的教材來看,不論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優(yōu)美的散文,還是含蓄雋永的詩歌,都是學生語言積累的優(yōu)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誦的地方卻為數(shù)不多。以小語第九冊為例,要求背誦的課文中涉及到7篇,共1090字,平均每天背誦卻不足10個字。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數(shù)字!所以我除了落實課本的背誦量,每單元還挑選3~4個妙語佳句、精彩片斷讓學生熟讀成誦,并把增加的部分列入考核之列。
3.每學期補充八篇左右的詩文和現(xiàn)代中外名篇,要求學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礎上背下來。一代偉人毛澤東酷愛讀書,許多名篇熟讀成誦?,F(xiàn)用教材雖有精選部分古詩文和中外名篇,但數(shù)量太少了,所以我有計劃地給學生提供一定數(shù)量的篇目,讓學生博聞強記。久而久之,學習對語言的運用就得心應手了。
三、加強作文多訓練
熟讀背誦是通過語言輸入增加大腦皮層的語言信息,作文訓練是調動大腦中的語言信息來激發(fā)大腦皮層細胞之間的信息回憶、交流篩選,從而達到鞏固、運用語言的目的。因此,俄文是更高層次的積累語言過程。要使大腦的語言信息系統(tǒng)靈活自如地運轉,必須加大語言運用的頻率。那么怎樣指導學生巧紅筆,使其像數(shù)學練習一樣,課課練,日日練呢?我認為,除了結合單元小練筆和俄文題指導寫作外,更重要的還是恰當?shù)匕盐照n堂練筆的時機。著眼點有四方面。
1.練在知能轉換處。如教學《小音樂家揚科》,為了讓學生理解并掌握聯(lián)想的用法,教學時在引導學生分析理解了課文中有關句子,明確了什么是實在事物和聯(lián)想之后,發(fā)下短文讓學生進行聯(lián)想練習。又如仿寫句式,仿寫篇章結構,仿寫過渡句等,都是屬于知能轉換的訓練。
2.練在情感交融處。如《我的心事》,課文教學到“我剛進屋,見一位解放軍阿姨坐在椅子上……我看著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不由行流下了眼淚”一段時,我指導完學生分角色朗讀后,學生完全沉浸在課文童境中,我馬上安排了寫一段話的練筆:“看著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大林會有許多話要對小姐弟說,他會說什么呢?”這樣一安排,學生就有話可說了。
3.練在思維的發(fā)散點。如教學《凡卡》最后一段后,為了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和表達能力,我提出假設:“假如爺爺收到了凡卡的信,將會怎樣呢?請以‘爺爺收到信后為開頭寫一段話?!边@樣就收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了。
4.練在情節(jié)的空白處。如《小英雄雨來》中“蘆花村的人們聽到河岸上呼了幾槍。老人們含著淚說:‘雨來是個好孩子!有志不在年高!這段情節(jié)較簡單,為了加深對雨來英雄品質的認識,我安排了一次擴寫練習,訓練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憑借以上途徑,學生的語言運用頻率不斷加大。學生在不斷運用語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語言積淀,又吸收了其他的新鮮語匯,不斷豐富自身的語言。
綜上所述,博覽、誦讀、作文,三者都以語言積累為軸心,再加上三管齊下,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學生的語文素質定能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