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芬
案例一:巧妙引入鄉(xiāng)土資源,促進學生有質量地朗讀。
教師執(zhí)教《植物媽媽有辦法》
師:農民把玉米種到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玉米;農民把大豆種到了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大豆。有了農民辛勤的播種,才有了豐收的糧食堆滿倉??墒抢蠋熀芷婀郑贸鍪孪葴蕚浜玫闹参锓N子):蒲公英、蒼耳的種子沒有人替它播種,為什么也能長遍山野?植物媽媽用的是什么辦法?
生:學生興趣盎然地讀書思考。
師:誰讀懂了剛才的問題?
生:找出課文中有關句子朗讀;邊演示邊入情入境復述:拿出蒲公英等植物的種子,撅起小嘴輕輕地吹起蒲公英毛茸茸的小花,小傘般的種子從學生的手里飄到了教室的墻角,兒童一下子明白蒲公英的種子是借風來傳播,繪聲繪色入情入境地讀起來,頓時調動了孩子讀書興趣,也保證朗讀得有質量。
思考一:
許多不同的教學用具,如果從課程要素來看,教育價值是同質的。農村學校一般都缺少電教設備,很多直觀、生動、形象的教學過程沒有辦法靠這樣的條件來營造,制約少教多學的效果。如果教師能開發(fā)和使用農村擁有的大地、小草、荒山甚至是茅草棚這些鄉(xiāng)土資源,同樣可以替代需要財力做后盾的電教設備職能,也同樣實現(xiàn)精講多學。這節(jié)課之所以學生自始至終興趣盎然,源于教師把農村得天獨厚、信手捏來的植物種子引進課堂,開發(fā)利用了這一自然性的條件資源,通過直觀、形象、趣味性地感悟、表演,能動地構建了由心智、情意、氛圍參與的課程綜合體,得以實現(xiàn)以讀代講、熟讀成誦,輕松突破課文的重難點,愉快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案例二:由師生互動創(chuàng)生了意想不到的課程資源。
在一年級的一節(jié)語文課上:
師:小朋友,老師現(xiàn)在給你們分成三人一個小組,我們用合作的方式來學習《小青蛙找家》,好嗎?
生:老師,可以讓組長為我們分組嗎?
師:你真有自己的想法!為什么呢?
生:我覺得組長總和我們在一起,比老師更知道我們,分組才會分得好。我們組長平時就應該多做這些工作,才能越做越好???
師:原來是這樣??!其他同學也有這樣的想法嗎?(學生表示贊同。)看來是老師錯了,對不起,老師沒有尊重你們應有的權利,對你們了解得不夠多。老師感謝×××同學善于思考,有自己的個人見解,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現(xiàn)在老師就采用同學們正確的意見……
思考二:
教學的過程不僅是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也是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和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師生在交往互動中生成的問題、困惑、見解等都可以成為課程資源的生長點。捕捉這樣的資源,可以促使教學民主平等,促進教學少教多學,可以因勢利導及時捕捉師生互動生成的瞬時不可重復的課程資源,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給予學生恰當的引導,為學生“多學”創(chuàng)造可能。
案例三:把教材作為課程資源來開發(fā)和使用。
學習第十冊第一課《詠梅》
教師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春天的腳步不知不覺就近了,一天,我走在果園里,杏花吐蕊,默默綻放,我忽然想起毛澤東贊美梅花的一句詩詞:“ ”。過了幾天,粉紅的杏花瓣片片飄落,我不由得又想起陸游的一句詩:“ ?!?/p>
案例四:新課標人教版第二冊
教師以《蘭蘭一家去春游》為主題,設計了一組開放性練習題:
“美麗的春天就要來到了,蘭蘭的一家想出去游覽春天。瞧!他們出發(fā)了。我們也跟著他們一起去看看吧!”
1.去春游的一家人都有誰呢?(聽記詞語:爸爸、爺爺、媽媽、奶奶、全家人)
2.嗚---嗚,火車開來了,如果你能順利地填上火車車廂的名子(看拼音寫漢字),就和蘭蘭一起上車吧!
3.列車上,乘務員阿姨給小朋友們表演了有趣的節(jié)目(改偏旁組新字)。
4.下了火車,來到美麗的黃山腳下,在一個水果店里,蘭蘭爸爸買了新鮮的水果拼盤(寫出帶有下面偏旁的字)。猜一猜,蘭蘭先把水果先端給了誰(寫話練習、禮貌教育)?
5.登上黃山、蘭蘭要把黃山的美景畫下來。她想起好多描寫春天景物的詞(詞語積累)。
6.難忘的春游之旅結束了,回到家里,蘭蘭的一家開心地聊起這次春游的感受:
爺爺說:“ ?!眿寢屨f:“ ?!碧m蘭說:“ 。”
思考三:
以上兩個案例實際上是對教材進行了拓展,把教材作為課程資源進行二度開發(fā)。教師不只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載體,還兼具了課程實施的條件資源。教師作為人力資源的一部分,其素質狀況確實決定了對教材的開發(fā)與利用的程度及發(fā)揮效益的水平,決定了教師做為組織者引導者的“教”的作用。
案例五:借用綜合實踐活動,整合利用課內外、校內外課程資源。
綜合實踐活動《交通工具----車》:
活動目標:
1.引導學生觀察、感受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珍惜生活的情感。
2.培養(yǎng)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嘗試寫出調查報告。(高年級);
活動過程:
1.體會并整理車的種類變化:向家長教師調查農村交通工具的變化歷程:馬車、牛車、自行車等(統(tǒng)計表或圖文表達)
2.體會并整理車的效能變化:根據路程、時間、速度的關系測量出相關數據,得出盡可能多的信息。
3.引伸思考:科技、生活、環(huán)境等方面的。寫出調查報告。
4.形成活動作品,展評。
思考四: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兒童成為課程的主體;生活世界成為課程內容的范圍;自主、合作、探究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方式;師生成為課程的創(chuàng)生者。在學生課程開發(fā)的作品里,數學、語文、美術、音樂多種學科交叉并融,調查、搜集、整理、書寫、編輯等多種學習行為并用,經歷、體驗情感活動的過程,在創(chuàng)新和實踐中增長了知識,培養(yǎng)了能力,陶冶了情操。由些看綜合實踐活動具有包容力,是培養(yǎng)學生“多學”提高綜合素養(yǎng)的活動廣場。
分析以上案例,我們看出,“少教多學”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課程開發(fā)和使用課程資源,教師要想“少教”,需要樹立開發(fā)和使用課程資源的意識,并建立這種能力,這是保證學生“多學”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