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秀芬
古人說,“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而“立德”之所以被擺在首要位置,就是因為無論什么時候,道德永遠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我國的教育方針也把學生的德育教育始終放在第一位,它表明了學生素質(zhì)中思想素質(zhì)是一個重要的前提。正如《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币虼?,德育應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那么,語文教師應該怎樣引導學生,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呢?所謂立德樹人有道,春風化雨無聲,我就結(jié)合自己二十多年的語文教學經(jīng)歷和體驗,談談如何在課文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德育教育。
一、結(jié)合教材內(nèi)容,陶冶愛國情操
凡是有利于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zhì),有助于學生學習怎樣做人的,且教學內(nèi)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都是語文學科思想教育的內(nèi)容?,F(xiàn)行小學語文教材內(nèi)容豐富,圖文并茂,每篇課文都體現(xiàn)了文以載道,道以文蓋的原則。教師在教學中要隨時深究課文的內(nèi)在思想性,使學生由技能的學習提高,直至思想的升華。如我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這課時,從課題入手,先寫“圓明園”讀“圓明園”的美好,再寫“毀滅”讀“毀滅”的悲劇。變序教學,先學首尾段,快速感受圓明園的毀滅,再因勢利導,依中間部分行文之思路定教學之教路,引導學生讀、思、畫、議、說、寫,即通過讓學生充分感知語言、品味語言去感受昔日圓明園的精美、壯觀,激起學生對昔日圓明園的無比熱愛、無限向往;再通過課件讓學生直觀感受被“毀滅”的令人捶腕、慘痛的悲劇,從而激發(fā)學生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體會故事之美,激發(fā)英雄主義
古人云:“文章不是無情物”。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滲透在語言文字教學過程中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憂國愛民的英雄人物形象、許多革命先烈、革命領袖人物前赴后繼、視死如歸的動人故事,他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曲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義詩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們。如《狼牙山五壯士》《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豐碑》《再見了,親人》等。學習這些課文時,可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描寫等語句,讓學生細心品詞賞句,用心靈感悟英雄人物的愛國激情和高尚的愛國情操,在故事情節(jié)中升華他們的英雄主義。在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領悟人物高尚情操,從中汲取力量,受到感染。
三、從細節(jié)入手,進行親情教育
肖復興的《荔枝》這篇文章,寫的是兒子在母親臨終時,特意買了許多母親愛吃的荔枝,然而,母親臨終前舍不得吃一顆荔枝。讀著它,你不能不被它所表現(xiàn)的那種母親對兒子的至親至愛的感情所深深打動。父母愛護兒女,兒女孝順父母是家庭也是社會生活中值得提倡的道德情操,是人類文明的表現(xiàn)。《荔枝》這篇課文就描寫了這種道德情操的美,以小見大,抒發(fā)了母親對兒子濃濃的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要把握這一最佳的表現(xiàn)角度,引導學生去體會、分析它豐富的意蘊,體會其中的母子之情,讓學生進入情境,進入角色,感情上達到共鳴;課堂上,讓學生結(jié)合情感體驗、回憶平時忽視的父母對自己的愛的一些細節(jié),讓學生發(fā)現(xiàn)人世間普遍平常而又最為珍貴的美好感情,增進學生對天下父母心的理解,讓學生在情感積蓄的推動下,領悟文章蘊含的道理,潤物細無聲地把課文中人物的情感滲入學生的心靈深處,并自然而然地上升到理性的角度,從而形成良好的品質(zhì)和情操。
四、抓準課文內(nèi)涵,進行環(huán)保教育
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課文時,如能深挖課題,提示其內(nèi)涵,既有利于學生對內(nèi)窯理解,又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例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教師就要抓住課題“只有”一詞,讓學生從與我們密切相關的生活談起,明確地球為我們?nèi)祟愖龀龅木薮筘暙I。課題“只有”說明地球是我們大家賴以生存的唯一星球。因此,我們要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從而對學生進行環(huán)保教育,告訴他們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不能隨意破壞,生態(tài)的不平衡,將給人類生存帶來嚴重的威脅。提高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總之,整個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都蘊含著豐富的德育素材,只要教師找準契機,借用語文教材本身優(yōu)美的語言、生動的形象、精辟入微的道理、豐富高尚的感情,吸引學生細心體驗和品味其中的思想感情,把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生動活潑地再現(xiàn)給學生,盡力做到德育與語文學科教學的水乳交融,寓德育教育于課文教學中。這樣,就能很好的在課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真正做到立德樹人有道,春風化雨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