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李凌
■有人說幼兒“認知”可開發(fā)。如,幼兒畫樹不懂遮擋可教給他們畫遮擋?!皾摿Α币部赏诰?,不挖,就在那兒“閑著”。我覺得,如“認知”可開發(fā),“潛力”可挖掘,那“拔苗助長”的“詞意”不就是說小苗沒長高時“拔”著它長嗎?按這個理論,是否可這樣理解?在小蝌蚪剛長出后腿,還沒變成青蛙時就讓它先上岸“練練”,早晚也得上岸。按這個說法,也可把正睡覺的蠶寶寶提前從繭殼里剝出來,催它趕快變成“蛾子”繁殖后代。如這樣做了,小蝌蚪和蠶寶寶是死亡呢?還是成長呢?那些主張“開發(fā)、挖掘、拔苗”的人,如能理解對小蝌蚪、蠶蛹當然不能那樣做,那為什么偏偏對更有靈性的孩子以如此相似的態(tài)度對待呢?難道你們不覺得荒唐嗎?我感覺,幼兒美術老師要向醫(yī)生學習,當人體感染了病毒使身體失去平衡時,就去病毒、消炎癥,使人體恢復正常生命體征。是恢復,不是改變。千萬不要干孩子還不到說話時候“撬開嘴”讓他說話,不該長牙時把牙給他“拽出來”的蠢事。
■書,買了就是讀了。課,繳錢就是聽了。實操過,就是練了。見了,就教研了。刻個溝,就會版畫了。說過話,就是神交了。
——自欺已成為兒童美術老師的常態(tài)
■老觀念是:“教”才會畫;新觀念是:會畫才“教”。
■好多人認為漂亮是美,不漂亮怎么有美?其實,不是。在美學中,美也有漂亮的,但不是只要漂亮就一定美,更不是美就一定漂亮,看著不漂亮但卻很美的事多了去了。偏遠山溝的土屋一點兒都不漂亮,但卻很美,美得讓你吃驚、激動,甚至眼睛濕潤。偶見城市里的乞丐,蓬頭垢面臟兮兮,但他那無邪的眼神,灑脫的氣質,無求的精神讓你感覺到一點兒都不虛偽,這就是美。還有相聲、小品的丑角透出的“佐料”也是美。而且,兒童有兒童的美,老人有老人的美;城市有城市的美,山溝有山溝的美;大江大河美,小溝小溪也美。美就是一種感受。
■兒童畫畫不是用“眼”找形,而是用“心”感悟。“看”是實物,“感”是心靈。
■大人的畫與孩子的畫因思維上的差異,大多不一樣。只有一樣是相同的,就是“形”與“神”的關系。無論大人或小孩的畫,有“神”的肯定比只有“形”沒“神”的畫要高。無論畫什么,“形神”不能分離,但有時候有“形”卻沒“神”,也有時候,畫得“意”了就忘了“形”,結果“神”卻來了。也就是說:有“形”不一定有“神”,沒“形”也不一定無“神”。如沒一點兒“形”,“神”也待不住,也就是“神”離不開“形”。別管“形”是啥“玩意兒”總得有點兒。但如太關注“形”,把“形”太當回事,也未必有好結果。“形”是扎實了,“神”卻跑了。畫家一輩子就在“形”與“神”上“折騰”。能把“神”看重的人是畫家,把“形”看重的人是畫匠。啥時候把這“兄弟倆擺平”就是“大家”了。
■做學問越是嘰嘰歪歪的,聲嘶力竭的,動靜大的越是不行。當什么時候沒以前那么張揚了,有疑惑了,淡定了,可能是事業(yè)快成功了。
——老師成功的日子就是平淡的日子
■兒童美術教育只是素質教育中的一個點兒,如想象力。可能沒有比美術更能激發(fā)孩子的想象力了。但這東西也不是硬“靠”上的,如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不行,即使報了美術班也難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家長認為知識重要,孩子才可能重視知識。長期生活在一個地方,對什么事都沒感覺,見什么都覺得無所謂,長期無感無知。這不是“洗腦”能解決的事。越是這樣的人越不重視教育。如果家長對《小蘋果》的曲調感興趣,不太可能培養(yǎng)出喜歡“莫扎特”的人來。你別看僅僅是聽曲子,也反映了兩種家庭的生活處境。這與人的智力沒關系,卻與人的文化素養(yǎng)、生活品位、眼界視野、經濟狀況有關系。
1.《枯荷塘》 桑菁童 9歲
2.《花骨朵》 曾子軒 7歲
3.《農家院》 劉晗 7歲
4.《秫秸花》 潘連政 10歲